五蘊,色、受、想、行、識也。蘊以積聚為義。謂一切眾生,皆由此五法積聚而成身也。故佛為瓶沙王說世間諸法,皆非堅實,而以此五種為喻焉。
五蘊,色、受、想、行、識也。蘊以積聚為義。謂一切眾生,皆由此五法積聚而成身也。故佛為瓶沙王說世間諸法,皆非堅實,而以此五種為喻焉。
現生十種益
悉,遍也。檀,梵語具云檀那,華言施。華梵兼稱,故名悉檀。佛以此四說法,遍施一切眾生,故名四悉檀也。
《漢語大詞典》:指通曉古今、學識淵博的儒者。
三十二相
《佛學常見辭匯》:結與使都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繫縛身心,結成苦果,故稱為結;能使眾生沉溺於生死苦海,故又名為使。
眼,即照燭之義。瑜伽師地論云:能觀眾色,故名為眼。眼是總名,從用分別,則有五種。
(名數)不思議之三諦,雖以無決定性之故,不可說之,然為機緣說之,則不出三意:
同體大悲
《漢典》:孔穴裏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響。
本文闡述了和平與宗教的本質問題。指出和平安定之根源存乎人心,保持心地純淨純善必能實現大同理想。世界各各族群信仰雖是多元,然深入其根本,所有聖哲的教學,無不以仁慈博愛為宗旨,從父子親愛之情,逐漸擴展至愛全人類,愛全宇宙。因此,唯有積極推動全民教學,落實倫理道德的教育,才是徹底化解國家、宗教和族群之間種種衝突,獲得世界和平安定的最有效方法。文中特別舉出佛陀教育與中國儒家傳統教學綱領為例,說明古今中外所有聖哲的智慧,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絕無國家、族群、古今、地域乃至思想型態的限制,實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產。而希望於此大時代力挽狂瀾,迅速擴大仁愛和平、倫理道德教育的深遠影響力,必須借重現代科技傳播媒體為主要手段。故於文後特別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資參考。
《佛學大辭典》:(書名)具名華嚴原人論,一卷,唐圭峰宗密著。以華嚴之宗意,窮考人趣之生起者。
《佛學大辭典》:(雜語)光明之府庫也。
《佛學大辭典》「有無二邊」:(術語) 執有之邊際,執無之邊際,皆為邪見,故云邊見。
主中主
《佛學大辭典》:(術語)與自爾,法然,天然,自然同。
四住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