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圖文

淨空老和尚理念


  曾走過繁華閃亮的都市,或處於簡單樸實的鄉野;淨空法師,這位年逾八旬的智者,唯思效法古聖先賢佛陀聖哲的辦班教學,呼喚億萬人心,認識生命的真實內涵,五十寒暑孜孜不倦。

  從父子有親的赤子之情,至諸佛神聖的慈悲博愛,他寬闊平等的胸懷,引導著人們提升性靈。

  從謹慎細心的處世態度,至宇宙萬物的無窮新知,他睿哲聖明的智慧,激發了人們開闊思惟。

  從童蒙養正的弟子教規,至究竟圓滿的華嚴境界,他深入淺出的教學,啟迪了人們豐富生命。

  從億兆分之一的心識意念,至奔流無止息的輪迴長河,他善巧活潑的比喻,震動著人們放下局限。

  沒有任何顯赫背景,手無一張學歷文憑;淨空法師,這位隻身跨越五大洲的長者,唯思履踐佛陀聖哲的誠敬人生,團結多元宗教,宣揚神聖的真實教誨,世界一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永恆揭示世人宇宙生命真相的,是他老人家日無有間的講經說法;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永恆關懷世人幸福和諧安樂的,是他老人家念念眾生的博愛胸襟;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永恆鼓勵世人積極奮發好善的,是他老人家無私無我的言教身行;

  師法古聖,回歸心性;永恆提醒世人認識真實自我的,是他老人家誠敬謙和的神奕風采。

  淨空法師,出生於民初戰亂之期,畢生致力於佛陀聖賢教育之弘揚。雖僅初中畢業,憑一股真誠好學、尊師重道的熱忱,先後師事當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活佛章嘉大師與儒學大家李炳南老師十三年,勤苦勵志,深得師長垂愛。少年時,對宗教,特別是佛教,反感頗深。經方教授介紹,「佛是大哲、是聖哲。佛教是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始放下成見,閱讀佛經。時日既久,愈感法味濃厚。後親近章嘉大師,從認識釋迦牟尼佛,力行「看破放下」的開示,奠定學佛真實基礎。常懷李炳南老師「至誠感通」之訓勉,至今弘宗演教五十年而無間,齊攝萬法回歸淨土絕無疑。

  法師出家後,在處境最為窘困之刻,幸蒙聽眾高韓鍈居士挺立而出,闔家護持,借住高府,經十七載。在韓鍈居士辛勤奔波籌措下,成就了法師三十年講台說法的歷練,圓滿了法師深度的柔和忍辱定慧。

  今日,當我們恭敬瞻仰著老人家,環繞於無數大眾的讚嘆擁戴中;又或透過網路、衛視、光碟,浸潤於老人家活潑善巧、深入人心的講席開示中,不妨細心體會這位長者「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真實慈悲。那是一種基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無盡慈悲;歷經百折萬苦而不撓,屢遭疑謗輕辱而不退。正是這份真實無盡的慈悲,成就了老人家圓融無礙的智慧辯才。正是這份百折不撓的慈悲毅力,使老人家歷經萬苦,始終步履輕健,為世界和諧而不辭奔波勞苦。也正是這份無私無我的慈悲襟懷,令老人家屢遭疑謗,仍舊高瞻遠矚,為眾生破迷啟悟而不厭諄諄勸導。

  法師學貫儒佛諸聖大道,通宗通教,圓說無礙;又於天文科技各類知識涉獵廣博,善取各宗教文化教育之精華;其心量廣博、睿智洪深,尤其是那份「舉世不見知而不悔」的襟懷,實非淺薄之輩如末學所能探究於萬一。今僅從有限的認識中,將其平日講學的重要概念,簡略歸納淺述。雖不免管測蠡見之陋,仍願懷拋磚引玉之忱,嘗試從較全面的角度,向這位年齡跨越世紀,心量跨越宗教,智慧跨越古今的長者學習。更重要的是,希望藉由這位長者的言行身教,讓我們開闊視野,對聖賢智慧的教育有正確認識,深入理解,進而效法實踐,共享人生本具的真善美慧。

  一、何謂佛陀聖賢 二、認識佛陀教育 三、實學力行大用 四、手段與時俱進

  五、首要培育師資 六、慈濟普利群生 七、華嚴多元和諧

[NextPage]

一、何謂佛陀聖賢

  現代人一提到佛、菩薩、神聖,或感莫測高深,或與迷信、虛構聯想一處。老和尚簡易詳明的解說,確實令人發聾振聵:

  「佛」不是神仙,佛是人。佛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從釋迦牟尼佛一生傳記裡看到,釋迦牟尼佛就像中國人所講的「聖人」。聖人的條件,是對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都能通達明瞭;換句話說,他是個明白人,樣樣明白,事事明白,不迷惑、不糊塗,稱為「聖人」。如果對一切人事物不明白、不了解,就稱為「凡人」。

  我們從中國造字六書來看,「聖」下面從「壬」,象人在土上,壬然而立。所謂聖者,挺立人群,咸通事理,故從壬聲。從耳者,非任耳也。言心通萬物,若耳通圓音。故聞聲知情,於事無所不通曰聖。所以「聖」的意思,是象徵此人心通諸法實相,從口宣演,挺立於六道十法界,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甚麼是「神」呢?六書的定義:「聰明正直是謂神」。「神」的一邊是「示」;示這個字的寫法,上面是兩橫,上橫短,下橫長,這是古代的「上」字。上指的是上天。下面有三條,是垂象。所以「示」的意思,古人講「上天垂象」,現代人所謂的自然現象。「神」的右面是個「申」字,用篆字寫起來,像個網一樣有三道關口,三道關口是障礙。這一豎像把寶劍,能破除三層障礙,通暢無阻,所以「申」代表通達。這三層障礙,是中國聖人所說的物欲,也是佛門裡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由此可知,「神」 這個字的本意,是能破除物欲(格物),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通達明瞭一切自然現象。所以神是智慧、明瞭,而非迷信!

  中國人尊稱通達宇宙真相者為「聖賢」,在印度,則稱之為「佛、菩薩」。佛、菩薩、阿羅漢等名詞,都是梵語音譯。能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一切萬法性相因果事理圓滿通達者,稱之為「佛」。「菩薩」能放下分別、執著,雖通達尚不圓滿。若僅放下執著,通達的程度更次一等,則稱之為「阿羅漢」。

  如果用學位名稱來看,佛好比博士,菩薩好比碩士、阿羅漢好比學士。所以佛、菩薩、神聖、賢士都沒有迷信的色彩,而是真正通達事理,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好榜樣。

  老和尚常說,釋迦牟尼佛當年捨棄王位,是因徹底了解,希望幫助眾生獲得幸福安樂,唯有教育,聖賢倫理道德因果科哲教育,不分宗教族群,有教無類的仁愛和平教育,才能真正辦到。這與中國聖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不謀而合。古聖先王深知,武力、軍事、文化、經濟、政治等手段,可以做為倫理道德教育的輔助,若做為主要手段,很難圓滿達到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目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放棄王位,一生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義務教育工作,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從無間斷。

  正如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希望得遇明君,施行仁政的理想抱負。遺憾始終因緣不具,只好返鄉教學。五年後與世長辭。然而夫子這五年教學的影響力,的確遠超政治、族群、經濟的力量,跨越古今中外。不僅後人尊稱其為「素王」、「至聖先師」,即使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若提起古今中外帝王將相,未必人人認識;但提到孔老夫子,連西方人也不得不衷心佩服。這就是倫理道德教育的偉大力量。這是一股來自心靈深處至誠無妄的呼喚,是人人自性圓具德能的暢流,而非聖賢佛菩薩制定的約束規章。所以能超越時空文字,與天地萬物心心相印。堯舜文武孔孟諸聖一脈相沿,與日月同輝。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圓滿顯發,則光壽無量。

[NextPage]

二、認識佛陀教育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形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 第十三章》因此,老和尚從出家以來,最重要的一樁事,即是為佛教正名。

  1. 性質:

  「佛」是覺悟、智慧的意思。最可貴的是,這圓滿的智慧覺悟,是一切眾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證得;換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此事無關言語文字,關鍵在於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千年前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最好證明,之後一千七百年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為我們示現最好榜樣。

  釋迦牟尼佛開悟證道後,第一句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可知,佛陀所證得的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眾生;不僅是人類,包括最微細的螞蟻飛蟲,造極重惡業的地獄眾生,自性德能都是平等圓滿具足。釋迦牟尼佛不比我們多一分,螞蟻小蟲也不比我們少一分。但為甚麼我們今天和佛菩薩的智慧、德行、相貌、享受等,相距這麼遠呢?佛說了:問題就在於我們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相貌、福報、智慧、德行遠遠比不上佛菩薩。螞蟻飛蟲、地獄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比我們還重,因此受用更不如人道眾生。

  老和尚說,佛陀教育,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做個頂天立地大丈夫的真實教育。是教導眾生回歸自性,顯現真我本色的智慧教育。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也就是放下分別執著的過程。證道,則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圓滿智慧德能的成果。

  一位名為曉恩的基督徒,在一篇題為「佛教的疑惑」的文章中說:「淨空法師說佛教是佛陀教育,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現代的佛教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存在:第一、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第二、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第三、佛學,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第四、邪門外道的佛教,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現的,那是非常的不幸。中國佛教把小乘捨棄了,以儒道來代替小乘,特別是以孔老夫子的德行,與道家的因果教育,作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淨空法師好像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傳弟子,最瞭解佛教的真意。」

  (基督教網頁http://www.godoor.net/text/ziliao/fyzl09.htm其他信仰之門--佛教的疑惑)

  2. 內涵:

  老和尚常說,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從時間來說,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就空間而言,從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不分國家、族群、宗教,含賅無限維次的空間。

  民國十二年,佛學大家歐陽竟無先生曾於當時的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發表一篇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當時在中國引起相當的震撼。

  為什麼說「佛法非宗教」呢?老和尚解釋,在宗教裡,上帝和人民是「主僕」、「父子」的關係;上帝創造萬物,人民不可能成為上帝。佛門所說的「宗教」,『宗』指禪宗,『教』指教下,是各種不同學習法門(方法門徑) 的總稱。

  「佛法非哲學」。因哲學中必定有能所、有對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說。而佛法說明宇宙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則「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絕對沒有絲毫分別對立。

  歐陽先生的講題,雖未總結佛法到底是甚麼,但從先生的講演內容中,可以體會到,佛教確實是教育。老和尚從五十年的學習體會中,更明白指出,佛教非宗教,卻是圓滿融攝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學、哲學等教育,且達到此五種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

  3. 效果:

  老和尚常說,佛法教學的效果,是幫助一切眾生化敵為友、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真正努力實踐,小則轉變個人命運,離苦得樂,中可化解所有矛盾衝突,解決種種複雜問題,落實和諧世界;大能真正脫離生死輪迴,與法界眾生共享永恆圓滿、真善美慧的幸福人生。特別處於現代社會,小自個人、家庭,大至國家、世界,充滿矛盾衝突、憂悲苦惱。佛法乃至一切宗教聖賢倫理道德教育,確實如歐陽竟無先生所說:「而為今時所必需。」

  4. 修學:

  老和尚在二ΟΟ七年應邀於「國際儒學聯合會」的講話中談到:

  「儒釋道三家,在古代都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且三種教學早已融合為一體。儒家倫理的教育;道家因果的教育;佛家圓滿的教育,一般人自幼都奠定了基礎。根深蒂固,然後一門深入,十年薰修,古云『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這是事實,也是我們自己親眼所見的。

  教學的總綱領,儒家講得簡要詳明,就是《三字經》上前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教學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聖賢教學的理念從這裡產生。『苟不教,性乃遷』,教學的實質、施行,就是根據這兩句話。如果不教,眾生的習性與本性決定是愈離愈遠;本性是本善,習性是不善,換句話說,就是學壞了。所以「教之道,貴以專」,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人之能成為聖賢豪傑,沒有別的,就是專。教是專,學也是專,這個專字就是佛家所說的戒定慧教學,不能不重視。

  至於儒釋道的三個根,如十善業道,跟佛的藏經,我覺得份量應該是平等的,為什麼?十善業道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學、所修、所教、所傳的根本,也就是佛陀教育落實在人們生活中,全部《大藏經》的生活化,《大藏經》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十善業道》。《弟子規》應當跟《儒藏》是等量齊觀的,《感應篇》跟《道藏》也是相等的。我們要這樣的重視這三個根,尊重這三個根,認真修學這三個根,再把它發揚光大。具足三根的修養,即是養成聖賢的基本條件,然後專攻一門,長時薰修,決定有古聖先賢同樣的大成就。」

  由上而知,老和尚苦口婆心勸導學佛同修應重視《弟子規》、《感應篇》和《十善業》,【出家眾再加以《沙彌律儀》】,做為最根本首要的持戒基礎。這是針對今日眾生根性,落實釋迦牟尼佛「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教誨的真實教誨。同時這三門基礎,也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事業成就必備的基礎。是落實「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不可或缺的真實教育。簡單明了,極具實用。

  5. 原則: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老和尚常說,佛法的精神是教我們覺悟。修學的總綱領為:「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三句話。在手段方式上,強調本土化、現代化,與時俱進。無論在甚麼地方,均不改變當地本有信仰,僅幫助人們提升原有信仰的本質與內涵。例如,對拜神者,佛把神的真相完全說明白,讓我們敬仰神之德,效法神的聰明正直,這就是化迷信為智慧的教育。

  非常明顯的例子,佛法在公元六十七年,漢明帝正式迎請進入中國。兩千多年來,與中國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原因是佛教一進入中國就中國化,無論在服裝、建築、文化思想、生活習慣、道德理念,它與中國完全融成一片,所以中國全民接受它,容納它成為本土文化。由此可知,佛教對任何國家民族的態度,是絕對尊重本土,完全沒有與本土對立,它講究的是圓融一體。

  老和尚也常舉例,佛教傳到西藏,比中國漢地要晚六百年,是唐朝文成公主帶到西藏去的。但在佛教傳入之前,西藏人民有自己的宗教,他們所拜的鬼神很複雜。佛教傳過去之後,完全接納這些神,連宗教儀式都不改變,但在講解其內涵時,融合以「覺、正、淨」 的佛法精神,提升了其原有的信仰素質。何以故?須知西藏人民信仰當地宗教已經多年,根深蒂固,如果佛教反對它、排斥它,就無法在當地立足,利益一切眾生。由此可以體現佛法平等圓融的慈悲智慧。

  6. 歸向:廣說諸經,指歸極樂

  正如大部分同修所了解,老和尚講經最大的特色之一,在解門上,廣說諸經而處處指歸淨土,圓融無礙。於行門中,則普勸大眾斷惡修善,以念佛求生西方為最重要的大事。

  在五十年如一日的教學生涯中,老和尚不尚談玄,專重實質。無論是上台講經,或於生活閒談中,均能旁徵博引,說理精確,善於結合科學,巧用比喻,將佛法中許多深澀、奧秘、或令人誤認為消極的概念,深入淺出的為大家介紹。尤其對淨土宗的性相因果,講得極為透徹切要,活潑務實,教理教義,圓說無礙。不僅對淨土法門的弘揚,影響深廣,在當今佛教界,乃至世界宗教、學術界,都獲得高度的肯定。「依梵網菩薩心行,修自性覺正淨法,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寂光淨土。」可說是他老人家畢生自行化他的修學心要。

[NextPage]

三、實學力行大用

  老和尚講經至今已五十年,無論是對自我的要求,或是教導後學,都特別強調「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身教重於言教,真正實踐才得真實利益。和諧世界,必須從我心做起。仁慈博愛,必須從謙卑柔和做起。

  老和尚曾應邀訪問牛津、倫敦、劍橋等著名學府,與中外漢學研究院的教授、研究生進行交流,非常歡喜。深感今日學者雖熱心於漢學,然多僅止於學術討論,難得真實受用。所以老和尚於教學、聚會、講演中,時常強調「儒學、道學、佛學,與學儒、學道、學佛」兩種概念迥然不同。「聖哲的仁慈博愛,必須靠學習者本身的言行思想,落實於處事待人接物中,才能真正發揚光大。神聖典籍的教誨,也是讓我們從轉變自己做起(如孔子之四絕:毋意,放下妄想;毋必,放下分別;毋固,放下執著;毋我,放下自私)。立志做聖賢,應當先從自己內心深處化解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與衝突,才能體會『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真實義。」

  二ΟΟ五年老和尚在家鄉中國安徽成立「廬江文化教育中心」做為實驗區。該中心以培育師資,推動全民道德教育為宗旨,預期中,希望三年能見成效。然而中心教學不到半年,已達喚醒人民良知良能之效果;湯池小鎮八萬居民,淳樸民風顯著提升,成果實為始料所未及!細究中心教學實驗成功的主要關鍵,正是中心的老師們能身體力行,認真落實《弟子規》的教誨。故其諄諄言教,自然深植民心。證實中國古人所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的真理。

[NextPage]

四、手段與時俱進

  1. 開放版權,大量印贈典籍光碟

  數十年來,淨公老和尚秉持「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重教於珍,輕金若塊」的操守,不隨潮流,開放版權,創「免費印贈經典善書,流通影音光碟」之風氣。鼓勵同學們在「不應擅改文字,扭曲內容涵義」 的原則下,無條件贈送各地需要經典善書法寶的人士。在他老人家的倡導下,一九六二年「華藏法施會」成立,一九八五年一月「佛陀教育基金會」正式在台北成立。多年來,全球陸續有一百多所淨宗學會成立,均是受老和尚的教化感動,在「闡明倫理道德,推廣佛陀教育、弘揚淨宗法門」的宗旨下,出版佛門經典、歷代祖師大德著作、儒家《四書》、《五經》等各類珍貴文獻,發行講經光碟。這些免費贈送的文獻法寶,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雖無確切統計,但從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國接受「佛陀教育基金會」贈送法寶的團體達兩百多所,經典總數達到兩萬八千多箱(一百七十餘萬冊),可窺見一斑。又如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五年,老和尚贈送中國大陸《大藏經》(每套一百冊)達八百部以上,九三年致贈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全國重點高校《四庫薈要》(每套五百冊)或《四庫全書》(每套一千五百冊)。九九年再捐獻給大陸佛教界《乾隆大藏經》五百套,同時向東南亞佛教界也捐贈五百套。其餘對歐亞美非澳等各洲國家圖書館、高等學府、宗教各界與寺院道場所贈送的《大藏經》一萬套、《四庫全書》一百套、《薈要》四十九套等,均是無條件提供,以為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交流、有志之士學習研究所珍藏使用。

  老法師常勉勵同學:「人家送我書,我第一個先看版權頁。如果版權頁印上「版權所有」,我也不浪費時間去看他。『版權所有』這代表他心量很小,寫得再好,也出不了那個範圍。如果看到版權頁是『歡迎翻印』,沒有版權,這個我很歡喜,一定會從頭把它看完。這是說明我們學佛應該念念要學佛菩薩,學佛菩薩的大慈悲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有條件』,全心全力的幫助眾生,利益眾生。」

  在弘護正法的道路上,充滿著無數毀譽讚謗。老和尚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改其「但開風氣不為先」,「隨緣盡份、絕不攀緣募化」的風範。堅守《梵網經》 「不作國賊、不謗國主」,《瓔珞經》「不漏國稅、不犯國制」之行持。孑然一身,唯以「敦倫盡份,閒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自勵自勉。

  2. 採擷金句,鼓勵大眾讀聖賢書

  為改善現代人缺乏古文基礎,且工作繁忙,身心充滿壓力的遺憾,老和尚特別提倡彙集群書,採擷格言;或將經典善書錄製有聲書,提高社會大眾學習興趣。如在美國達拉斯佛七中開示道:

  「今世亂極,人各望治。欲求普濟全球,救劫難於眉急,化乖戾於無形,務令一切眾生,人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欲達此目的,唯有極力提倡大覺教育,以古今中外聖哲之金言教訓為依歸,以期建立共識。佛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於是有彙集群書,採擷格言的想法。如:佛教的《大藏經》,中國的《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史鑑群書等,皆可摘取編成菁華錄流通。務令一切眾生能讀、能解、能行,則不辜負古來聖哲垂化之婆心也。採擷要領:

  (1) 取明白易曉之短句,不取長文。

  (2) 取急切實用之教誨,不取不切實際之玄談。

  (3) 必利於自身之修養、家庭幸福、事業成功之教訓,令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各民族、各學派、各宗教共存共榮為採擷準則。

  (4) 分類彙集編訂一冊,譯成各種文字流通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精華,促進世界大同,為吾人理想之目標也。

  (5) 他如西洋學術菁華:伊斯蘭、新舊約、金訓格言菁華,若能普遍流通全球,必能建立共識、共存、共榮、和睦大同、互助互惠的美滿世界。」

  3. 遠程教學,善用高科傳媒技術

  「二十一世紀的道場,應是網際網絡,衛星電視台。」大約在二十年前,老和尚即提出了這個構想。

  「我們的教學,只要小小的攝影棚就夠了。每天在攝影棚裡頭對著攝影機講經,立刻從網路、衛星傳播到全世界。通過衛星傳播,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裡,送到每一個人手上的網路、電腦畫面上。誰去接收?有緣人!佛度有緣人。」

  在老和尚開放先進的思想引導下,一九九五年「淨空法師專集網」首先成立。之後各地淨宗學會或相關道場陸續設立網站。並於世界各國廣播電視台,提供播放老和尚講經教學的節目。九八年始,老和尚駐錫於新加坡,開始設立講經直播。二ΟΟ三年元旦,華藏衛視首播,是以老和尚講經為主的教學電台。概略估計,全球每天有上千萬的同修,均可透過網絡衛視,接受佛陀聖賢的教化。

  過去曾有教育官員請教方東美教授,如何復興中華文化?方教授凝思五分鐘後,一針見血的答覆:「第一,關閉所有電視台與廣播電台,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華文化,若不把破壞中華文化的東西徹底剷除,要想復興辦不到。媒體是好的,它沒有罪,是非常好的工具。罪在內容,這些播放的內容與中國固有文化一百八十度相違背。」

  有感於師長的啟示,老和尚在多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會議中特別呼籲,希望聯合國與各國領導能提高重視,以網絡衛星宣導全民倫理道德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現代社會,挽救世界、毀滅世界的關鍵掌握在兩種人的手上:一是國家領導人,一是傳媒負責人。國家領導的政策,與傳媒負責人的導向,對全民的幸福安樂產生決定性的重大影響。媒體是非常好的工具,它本身沒有過失,過失在於內容。如果能善加利用網絡衛視,做為宣導全民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教學工具,確實能帶領世界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細心深思,今日世界動盪不安、天災人禍,與網絡傳媒大量播放色情暴力的內容,增長人們殺盜淫妄的邪思惡行,實有其因果相連的密切關係。」

  4. 和諧安定,普遍三種社會教育

  老和尚融合方教授、章嘉大師與李老師三位師長德行學問之精華,加以五十七年的實踐體驗,對佛陀聖賢教育與傳統文化歷史,不僅有精深而全面認識,且善於總結,強調實踐,提出適合現代社會的各項措施,更加以發揚光大。如提倡建設「萬姓先祖紀念堂」即是很好的實例。他老人家說:

  「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代中國聖王建立政權,必以教育為本,各類建設,目的均為輔助教育。教育體系中,除私塾、太學等學校教育,『祠堂』、『文廟』與『城隍廟』更蘊含了重要的社會教育意義。

  『祠堂』的目的是教育『孝道』。『文廟』(也就是『孔廟』),目的在教育『師道』。『城隍廟』是因果教育;其中最重要部分,即十殿閻王。聖王廣設『祠堂』、『文廟』與『城隍廟』於各縣市城鎮。於潛移默化中,使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深入人心,奠定社會國家長治久安之根基。應知,人民學習因果教育,則不敢行惡。學習倫理道德教育,則恥於行惡。此等教育實為中國文化於世界文明綿延不絕的大根大本。」

  二ΟΟ三年,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在老和尚的倡導下,建立全球第一所「萬姓先祖紀念堂」。根據最新統計,中華民族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共兩萬三千多個姓氏。因此,提倡建立萬姓先祖紀念堂,不僅發揚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體現。老和尚在《緣起》中說道:

  「佛陀教育乃師道,而師道必建立於孝道之基礎上,無孝道即無師道,亦無佛道可言。孝道、師道、佛道斷絕世間,則一切災難必隨之而來,此即世間宗教所言之末日也。故凡我佛弟子,皆應大力提倡孝道,以期全球凡華人居處,皆有祖宗紀念堂在。由一國一族之先祖紀念,進而推廣及『九法界眾生之先祖紀念』,如此大行孝道,而後必有聖賢師道之示現,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之學術生焉。斯生民之最大福善也。

  香港《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成立,旨在令我國民,人人得以追往古繼孝思;以至情內固民心,外結僑情,暨為大陸十數億同胞孝心之所歸依。是其恩澤所及,上至萬姓宗祖,下及其萬代子孫。」

  克實而論,中國五千年璀璨輝煌的歷史,即是融合了多元文化族群寶貴的智慧與經驗。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談集》】

  5. 藝術手法,教化民心慎思無邪

  在中國傳統社會,每個縣市都有城隍廟。城隍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十殿閻王」,教導人們「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老和尚因時制宜,禮請畫家江逸子先生繪製「地獄變相圖」,運用藝術倡導因果教育。

  二ΟΟ五年,老和尚拜訪中國已故天主教傅鐵山總主教。兩位長者一見如故,無話不談,非常歡喜。當時,老和尚贈送主教一幅「地獄變相圖」1/4原畫複製品為禮,談起:「過去帝王專制,定國安邦確實有他一套辦法。例如,城隍廟中展示十王殿,警示大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仔細想想,一個城隍廟的功用,遠超過現代社會的一萬名警察。對於社會安定,確實產生了巨大影響。」一聽此語,傅大主教立即不慌不忙的接著說:「恐怕不只一萬,十萬都有餘啊!」兩位宗教長老會心的哈哈大笑。

  實際上,中國古代藝術,均是以教化人民和諧向善、提升性靈為主要宗旨。音樂、美術、戲劇、雕刻、說書與各類民間藝術等,都是歷代聖王推行社會教育的重要方式。特別是戲劇,最容易深入民心。老和尚常說:

  「孔老夫子當年周遊列國,蒐集各地許多民間詩歌,把對社會有不好影響的統統剔除,保留著三百篇,也就是後來的《詩經》。《詩經》實際上即是當時社會的流行歌曲。夫子的標準是什麼?「思無邪」,也就是佛家講的「正思惟」。所以「思無邪」,成為中國歷代藝術創作表演的準則。從唐詩、宋詞、元曲,演變成戲劇、崑曲,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平劇,再演變成一些地方戲劇,民族藝術,它的內容以四個字為主:忠、孝、節、義,用藝術的方法達到教化一切眾生。因為從前學校不普及,人民從歌舞、從戲劇裡學忠、學孝、學仁、學義。從這些藝術中,明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做為他一生處事做人的準則。傳統社會人們在農閒、休閒時,都喜歡尋求這些娛樂,娛樂裡是教育,寓教於樂。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說書,大鼓書,我小時候上學,放學之後就去聽大鼓書,在茶館裡,泡一杯茶聽說書。那個很有趣味,那就是接受社會教育。所以中國倫常道德的教育,用這種方式來傳播,達到教化眾生的目的。

  在佛法裡,我們在《大藏經》看到有一個劇本--《歸元鏡》,這是很古老的崑曲劇本。他把經典所講的道理,編成故事,用舞台表演的方式,達到教學的效果,這個方法好。所以經典裡的內容,可以把它寫成劇本在電視裡播放。如果能寫成電視連續劇,我相信看的人會更多,會很容易接受,比我們講經的效果還要大、還要殊勝。」

[NextPage]

五、首要培育師資

  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在一九九一年中國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談會中,曾說過一句令國際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懷的話︰「在當前和今後,中國佛教最重要的事,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十多年前,老和尚在北京第一次拜訪趙樸老時,暢談了四個半小時,對此提出了懇切的建議:

  「中國應建立現代化的道場。現代化的理想道場,就是學校。像美國的大學城,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全國十個道場(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就足夠。道場分為兩個部分:修行的「學會」與教學的「學院」。例如淨土宗,可以建立一個淨宗城市,其中有淨宗學會、淨宗學院。「淨宗學院」以學習經教,培育教學師資為主;至少建立五個到十個講堂,講解淨土五經一論,歡迎大家來聽課。「淨宗學會」以念佛修行為主。可以建立許多個念佛堂,提供觀想、觀像、持名等不同念佛方式的佛友修行。現代交通便捷,全國、全世界修淨土的人都到這個淨宗城市來學習。禪、律、天台、華嚴等各宗,都可以依此模式建設運行。

  至於傳統道場,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可以做為觀光資源。由專人為遊客講解認識佛教,介紹寺院建築、佛菩薩形像與各類供具擺設的意義。寓教於樂,使世界各地的旅客不虛到此一遊。」

  老和尚對弘法人才的培育,特別強調「複講」。他老人家說:

  「佛門歷代培養講經說法人才的老辦法,就是複講。在聽眾中選拔資質優秀且記憶力好的同學,加強訓練。佛法的智慧與世間聰明不同。真實智慧必須有持戒修定的基礎。複講即是培養「戒定慧」。佛門中第一位複講的,即是隨侍釋迦牟尼佛多年的學生--阿難尊者。」

  一九九五年,老和尚應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淨宗學會之請,至新加坡主持「弘法人才培訓班」的教學。培訓的方式即是「複講」。培訓班共辦了四屆,每屆為期三個月。同學們依「一門深入」的原則,專門練習複講一部經。短短數月,大都能良好的掌握講演技巧。

  古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培養真正「解行相應、品學俱優」教學師資呢?老和尚語重心長的提出:

  (1) 必須真正具備「孝廉、誠敬、好學」,能持戒吃苦,立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之志士仁人,萬緣放下,閉門禁足,苦讀十年。

  (2) 學人必須將儒之《弟子規》,佛之《十善業》,道之《感應篇》,(出家眾則加以《沙彌律儀》)切實履行,建立聖賢德行基礎。否則縱然廣覽群籍,僅成學術研究,不能變化氣質,轉凡作聖。

  (3) 三個根本扎穩後,學者可於三家典籍中任選一部,一門深入,長時(十年)薰修。每人每天提出學習報告半小時。

  (4) 同學者每天深入自己專修課程,同時又有機會聆聽其他同學心得報告,日日彼此切磋琢磨,十年後必定成為德學兼備、確實能傳承光大聖學的優良師資。

[NextPage]

六、慈濟普利群生

  多年來,老和尚所至之處,對當地的道德文化教育,社會福利事業等,都非常關心。無論是獎學金、捐助醫療設備、建設學校、賑災濟難等,皆是不分宗教族群、隨緣盡份的協助。身為華夏子孫,老和尚對祖國更常懷「知恩報恩」之思,竭力奉獻。這份真誠愛心,超越千山萬水、語言文化的重重隔閡,正如印尼當地人所說:「淨空法師比印尼人更愛印尼人」。

  近年來,老和尚還提出了「老人福利事業《老人樂園》的構思」:

  我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講經教學,每到一個地方,最關心的兩樁事,第一就是老人福利的事業,第二則為青少年的犯罪率。

  為什麼我特別關心老人?現今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如何讓老人安享幸福晚年,是各國政府急切關注的問題。傳統「養兒防老」的社會體系已不復存在;兒女對父母不是沒有孝心,多數也是欠缺供養和照顧能力。養老院逐漸成為老人們唯一的歸宿。

  目前全世界設有養老體制,照顧老人的國家並不多。如美國、澳洲等,有關這方面的制度很完善,特別是澳洲,國家對老人的照顧很周到。然而不管是國家或民間的養老機構,多半僅注重物質生活的照顧,缺乏充實的精神生活與靈性提升。而服務人員通常是機械式的照顧,缺乏愛心體恤。因此老人常陷於心靈空虛、孤獨無奈,終日坐吃等死。

  有鑒於此,我們最近學習《華嚴經》 四等大悲心行的啟示,獲得一套新的養老構想,希望仁人長者,歡喜落實推廣。老人一生為社會付出,晚年應當享福,才是落實大同和諧社會。

  1.理想的養老院應該是建成五星級酒店式的管理與服務,房間舒適溫馨,戶外自然景觀賞心悅目。每人有一房間,每日有服務員打掃整理。房間可採取預售方式集資,也可建好後出售或出租。若有多餘房間可以對外營業,例如招待臨時來看望老人的親朋好友,或是短期來度假學習的大眾。

  2. 食堂可以擁有多個餐廳,全日供應自助餐。食品種類豐富,並參照老人們不同的飲食習慣和信仰提供需求。

  3.其名稱不必用「養老院」等字樣,以免老人有自覺衰老的感傷。最好以「山莊」或「別墅」命名,於「別墅」、「山莊」前冠以地名。例如在蒼山腳下的可稱「蒼山別墅」或「蒼海山莊」。山莊同時也是老人大學、多元文化活動中心、倫理道德教育傳習所、藝術文化展示廳、音樂劇院等綜合大廈……。

  4.別墅旁邊附設醫院和幼兒園或小學。醫院能及時照顧老人療養;兒童與老人皆是山莊同仁們愛心服務的對象(養老育幼)。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不管是否為老人的親屬,都有機會承歡於老人膝下,令老者享受歡愉,得忘年之樂;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們親老愛老孝敬的美德。

  5.別墅的服務人員,醫院的醫務人員,幼兒園或小學的老師都必須經過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的教育培訓,具備孝親敬老的觀念,以真誠孝心服務老人,成爲老人的「孝子賢孫」。中國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的文化教育中心在落實和推廣《弟子規》教育方面有顯著成績,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得到高度評價,可以借鑒此中心的教學模式。

  6.不同宗教信仰的老人同住別墅樓區。別墅中設有現代化的多元文化活動大廳和教室,提供輪流使用。例如,大廳可以用於祈禱禮拜,講道弘法,宗教法會等,用投影設備在大螢幕上根據不同宗教活動投影出基督十字架、佛像等,非常方便。每逢年節、星期假日,經常舉辦多元文藝演出活動,所演出的內容都是老人家往日喜愛的節目,充實老人的精神生活--《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學習--提升老人的靈性和對生命的深度認識。

  7. 老人如果精通某種技藝希望傳授後人,也可以義務授課,歡迎各地中青年人來「山莊」學習。也可以將快樂老人幸福生活點滴錄相,製成影音光碟流通,供大眾分享。

  8.這樣一所理想的養老山莊別墅建好後,我們會邀請聯合國及各國代表光臨參觀學習,幫助他們在世界各地推廣老人福利事業。我們可以組成跨國公司經營,在各國、各地區設連鎖的山莊別墅,用相同的理念和經營模式,肯定會受到各國政府的歡迎和大力支持。因為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各國政府解決社會問題,減輕養老負擔。

  9.世界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如地方戲劇、說唱藝術等,現代人不懂欣賞學習,均已逐漸式微。這些傳統文化藝術皆為老者所熟悉愛好。若由世界連鎖的山莊別墅輪流邀請至全球各地山莊別墅巡迴演出,既能使老人們精神充實愉悅,更可提供傳統文化藝術的表演空間,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延續不斷,發揚光大。意義更加深遠!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一生為國家社會奉獻,晚年時節正是後輩盡孝報恩之時。我們果能以孝養父母之心真誠孝養天下老人;建設老人樂園,落實敬老愛老之行,並加以團結多元宗教、族群,發揚優秀的世界傳統文化,推廣孝悌博愛的神聖教育,則萬眾歡喜,人神擁護,和諧世界指日可待!

[NextPage]

七、華嚴多元和諧

  許多人常存疑惑,一位佛門的長者,為甚麼要積極從事於與其他宗教交流互助,幫助各級學校設立獎學金等工作?這似乎與弘揚佛法毫無關連。老和尚對此有精闢的解說:

  「佛教與古今中外聖賢、宗教教育都是多元文化的教育。特別是佛法概論《華嚴經》的確是多元宗教、文化圓滿融合的高度智慧。猶如人身上有眼、耳、鼻、舌、手、足等各種器官,各司其職,互助合作,則身心安樂。世界各各不同族群、文化、宗教、學術,本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應當求同存異,共存共榮,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宇宙本來和諧,世界本是一家。」

  基於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真誠慈悲,老和尚於多次國際和平會議主題講演,或與國家領導、宗教領袖、專家學者的談話中提出:

  「世出世間一切神聖所教所學的核心,即是『真誠愛心』;以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的教育,啟發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純淨純善之性德,體現於日用平常、處事待人接物中。如印度教所說:『以仁慈化解暴怒,以善對待惡行』。《古蘭經》強調:『真主確實是仁慈的』。《聖經》云:『神愛世人』。孔曰『成仁』,孟云『取義』。猶太教說:『一個人能做的最美妙事情,就是原諒他人的過錯』。佛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神聖教誨無一不是教人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進而將真誠愛心推廣至天地萬物,與一切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和睦共處、互敬互愛,則人類幸福、和諧社會的大同理想才能真正落實。』

  所有宗教的創始者均是真主、上帝的不同化身,佛法稱之為『心性』、『本性』等。各種不同的宗教禮儀、生活方式,實由當時交通資訊不便,神聖先知因應人們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隨順而廣設方便。若從神聖教學的實質宗旨來看,所有宗教本來是團結的。世界種種宗教、文化、學說確如前清雍正皇帝所說:『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

  二ΟΟ五年十月,老和尚與世界回教聯盟主席馬哈蒂長老會面。在一個小時的談話中,老和尚特別強調:

  「宗教團結是世界和諧的基礎。世界和平的落實,必須國家與國家、派系與派系、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四方面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此四方面雖難落實,若從宗教團結則較易著手。宗教團結,必須建立在宗教教育相互學習的基礎上,才能歷久而彌新。若每位宗教徒均能落實神聖『仁慈博愛、誠敬謙和』 的教誨,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則大同裡想、和諧社會不遠矣。」

  這個理念,深獲長老的肯定。次日即邀請老和尚參加他十二月於吉隆坡主辦的「波達那國際和平論壇」 。

  團結宗教,倡導多元宗教教育的具體作法,誠如老和尚在多次國際會議中所提出:

  「可以先由辦『宗教研究所』,培養師資。再辦『宗教大學』或『多元文化大學』,開設倫理、道德、經典、因果、科學、哲學等課程,培育各宗教高級傳教士。各宗教開辦獨立學院。各學院有共同課程、專業課程。學生除專精深入本教經典,同時也可學習其他宗教內涵。講課內容,經由國家審核確實有助於社會和諧安定者,即可透過網絡衛視對全國、乃至全球宗教徒,教學授課。」

  又如老和尚對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建言:

  「新加坡以四大族群為主。可依現有建設為基礎,於國中選定街道,以為展示回族、漢族、馬來族、印度等各族群特色的區域。街道建設與人民穿著,皆應顯示傳統文化特色。也可販售具傳統特色的文物、小吃等。如此,則新加坡自然成為深具世界特色的「全球傳統文化中心」,吸引全球人士參訪、學習、觀光的勝地,帶動國家文化、觀光、旅遊、服務等各項經濟發展。」

[NextPage]

  自一九九八年始,老和尚在新加坡從事團結多元宗教文化,率領諸位年輕法師、學佛同修主動拜訪當地九大宗教。多年來,老和尚與新加坡、澳洲、中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各國宗教領袖、團體,做過多次交流、訪問旅行,保持著誠摯友誼。二ΟΟ六年,淨宗學院承蒙泰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代表--嘉莉亞菲蒂亞納博士之邀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共同舉辦《二五五Ο年歡慶衛塞節》盛大活動。老和尚強調,此次參加主辦活動只有兩個目的:

  一、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百九十二國使節與國際人士提出,一年來於中國安徽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提倡《弟子規》的教學實驗成果,為大家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可行於當代;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

  二、是邀請新加坡與澳洲十大宗教代表,在講台上攜手為世界和平祈禱,為世界人類證明:「宗教是可以團結的」!

  老和尚在會中真誠建言:「這是我們數十年來,以民間力量所奉獻出的最大努力而產生的效果。深信若能由聯合國諸位或各國領袖倡導全民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團結多元宗教文化,對落實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所產生的影響力,必然遠超過我們過去所做的十倍、百倍都不只!」

  末後,末學謹恭錄《明管東溟先生勸人積陰德文》中一段文,略表對老和尚畢生貫徹「仁慈博愛、誠敬謙和」之誠摯敬意,並願與諸位仁者共勉:

  報人之德,不報人之怨。分人之過,不分人之功。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

  我不負人,而任人之負我。我不謗人,而任人之謗我。

  以深心提人於生死之海,而人以淺心鈍置之,毋棄毋亟。

  以熱心共人於風波之舟,而人以冷心遐遺之,毋忮毋求。

  銷大釁於曲突徙薪,而勳名有所不必取。

  蒙極誣於明珠薏苡,而心迹有所不必明。

  為國家扶欲墜未墜之紀綱,則眾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氣節自有也。

  為世教發難明當明之道術,則眾咻不必虞,而又不以門戶自標也。

  其道避不詭於中庸,而其心則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求為可知。求可知之中,不求可為鄉愿知,而求可為狂狷知。不求可為狂狷知,而求可為中行知。不求可為一鄉一國知善士知,而求可為天下之善士知。不求可為天下之善士知,而求可為萬世之善士知。亦不必求可為萬世之善士知,而求可為依中庸之君子遯世不見知而不悔者,默相知於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之中。

 

 

淨宗學院網絡室 200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