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有普賢、遍吉等名。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在娑婆世界,普賢、文殊二大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依據大乘佛教美術的排列法,文殊菩薩駕獅子侍在釋尊的左側,普賢菩薩則乘白象侍在右側。
華嚴三聖中,毗盧遮那佛居中,代表本體。文殊菩薩代表「解」 ,意即智慧、理性,絕對不能感情用事。普賢菩薩代表「行」,意即實踐,徹底落實。《華嚴經》云,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說明佛法特重實踐,應將所學、所解完全落實於日用平常中,才是真正學佛。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白象,「象」代表穩重。經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或是象。我們看大象,無論站著也好、走著也好,都很緩慢,非常穩重。佛以此比喻修行人,時時刻刻都在定中。
在中國,佛教以四大菩薩為代表,第一位、九華山的地藏菩薩,表孝親尊師。第二位、普陀山的觀音菩薩,表大慈大悲。第三位、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代表理智。第四位、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代表實踐。四大菩薩代表整個佛法,也代表了佛法修學的次第。
普賢菩薩代表實行,說明行人能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於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即是普賢菩薩。所以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
佛在大乘經裡講得很清楚,「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行成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德,都是修普賢行成就的。普賢十願是: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行的特色,是心量無比的廣大,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沒有彼此、沒有人我,所以極小之善都遍虛空法界,自然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顯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普賢十願的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