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演文字
2007年5月18日 於泰國曼谷「世界佛教聯合會衛塞節慶典」主題發言
尊敬的素拉育總理先生,
尊敬的世界佛教會會長Phan Wannametthee先生,
尊敬的世界佛教會秘書長Phallop Thaiarry先生,
早上好!非常感謝世界佛教會的邀請,並讓我就《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主題作一個發言,我感到十分榮幸!非常遺憾,當我九天前接到邀請時,不巧已經安排了其他行程,無法親自來曼谷參加本次盛會,敬請貴會原諒!我準備了一份發言詞,讓我的學生代讀,向各位大德請益。
我將就以下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淺見:
一、 佛教的本來面目: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
二、 佛教的現前使命:以教育促進世界和諧
三、 佛教的未來復興:培養「大師級」弘法人才
一、 佛教的本來面目: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
一九三Ο年代,中國的一位佛學大師歐陽竟無先生曾發表著名演講,稱「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須』。如果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學,那麼它又是什麼呢?我認為:佛教是教育。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自十九歲外出參學,三十歲成正覺之後,畢其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教化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者。而佛的十種名號中的一種是「天人師」。可見佛是老師,跟他學習的人是學生。這種師生的關係只存在於教育之中。釋迦牟尼佛在教學中肯定「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與佛的本質是平等的,通過修證便可以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在宗教裏上帝與子民的關係是父子關係,而子民不可能與上帝平等。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佛在《華嚴經》中告訴我們:「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變現的宇宙與能變現的心識,是一體的,不二的。這種認識在哲學裏沒有,因為哲學裏的「能」和「所」是二元的、對立的。因此,佛教也不是哲學。
佛教的本來面目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關於宇宙人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陀的教育肯定『本性本覺,本性本善』,肯定宇宙和諧一體。以仁慈博愛化導一切眾生。教人應當謙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相合作,這就是本覺本善的自然流露,故能圓滿達到化惡為善、化敵為友、化冤為親、化迷為悟、化凡為聖的目標。這個宗旨、目標,是世間所有聖哲教誨的根本,現代人所說的「愛的教育」。
二、佛教的現前使命:以教育促進世界和諧
現今全球動盪不安,天災人禍頻繁,消弭衝突、促進安定和平是人們最關切的問題。衝突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我們自己。當我們迷失了本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本善本覺相違,心行不能隨順本性,衝突就發生了。釋迦教學,把「貪、瞋、癡」認定為衝突的根本,稱之為「三毒」。所以必須用教育轉化人心,教之返回自性。首先把我自己內心的「三毒」放下,把我自己內心的對立、衝突、矛盾化解了,那麼外面的世界就能恢復和諧了。和諧世界,從我心開始,通過聖哲教學,恢復一切眾生心性本具的「本覺本善、誠敬謙和」,並將之發揚光大到遍虛空遍法界。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釋迦世尊,辦班教學,大力推動聖哲教育。淨空今年八十有一,一生效仿釋迦世尊,迄今已講經教學達四十九年,現在每日通過網路、衛星電視、光碟流通,向全世界傳播聖哲教育。
教育必須重視基礎。大乘佛法的修學必須建立在小乘基礎上。而中國為什麼大乘佛法興盛和小乘不興呢?因為中國人從小就接受儒、道兩家的教育,已經很好完成了大乘修學的基礎。儒家修學的根本在《弟子規》,道家修學的根本在《太上感應篇》,佛家修學的根本在《十善業道經》,三門皆為傳統文化典範,時至今日,仍深具實用。可以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化解一切衝突,為全人類帶來永恆真實的和諧安定、繁榮富樂!
三、佛教的未來復興:培養「大師級」弘法人才
佛教的振興和未來發展需要「大師級」弘法人才。我們深切地希望由泰國成立一個「傳統文化中心」,培育弘法師資,光大聖哲傳統教育。這些弘法人才不僅對佛法教義深有領悟,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人品道德能作社會大眾的好榜樣。
師資選拔條件以具足「誠敬、仁愛、孝廉、好學」為入學標準。中心提供老師們生活必備條件,使其絕無後顧之憂,專心向學。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落實倫理道德教育,出家人修學再加上《沙彌律儀》。而後一門深入,十年苦修,日日講習,必有悟入。並將每日講習內容,利用衛星電視、網絡等遠程教學管道,二十四小時輪流播放,教化遍及全球。如此,研習者既可獨善其身,又能兼善天下。而國家則能真正落實全民倫理道德教育,相信三年之內,對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幸福安樂,必然會產生非常顯著的效果。而佛陀教育,也能依此發揚光大。 敬 祝
總理政躬康泰 吉祥如意!
諸位大德身體健康 謝謝!
釋淨空AM Ph.D.
澳洲淨宗學院院長
澳洲昆士蘭大學、格里菲斯大學榮譽教授
印尼夏利希達亞都拉州立回教大學榮譽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