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圖文

中國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


【 PDF下载 】

心靈素質提升教育

2007年4月16日 於鄭州大學講演

一、前言

尊敬的校領導、尊敬的海內外嘉賓、各位同學:大家好!

    此次淨空承蒙河南省領導的邀請,參加黃帝祭拜大典。又蒙大學邀請,來到貴校參觀學習,有緣與諸位仁人大德聚會一堂,談談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報告。淨空感到非常榮幸,非常難得!

二、和諧安樂的泉源

    中華兒女,無不自稱為「炎黃子孫」。最近,我家族弟將珍藏多年的家譜給我看,厚厚的一大疊,三十三冊。徐氏家族可上溯至四千五百多年,代代相傳,到我這一代,是黃帝的一百三十六代子孫。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徐氏這個姓,是從他的次子昌意傳下來的。這些淵源,我們從中國的家譜、歷史記載都可以考查得到,非常清楚。追本溯源,對「炎黃子孫都是一家人」就會有清晰的概念。特別是此次參加祭拜黃帝的大典,更是倍感親切。

    過去中國家家都有家譜,對整個家族的歷史有詳細記載。知道家族歷史,對家族自然生起親愛之情。能愛家者,才知道愛國。並逐漸將愛心推廣至對全民族、全人類、對天地萬物,達到「世界一家、宇宙和諧」的大同境界。中國人最重視家譜,實有其重要意義。

    家譜中更重要的部分是家訓。長輩們把老祖宗世代人生體驗的精華代代相傳,融會貫通,記載成文字,作為後世學習的典範。後代子孫秉承先人千百年的智慧經驗結晶,可以避免走許多冤枉路。這是人類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物質、精神文明的泉源。今日人類疏忽傳統,疏忽老祖宗的智慧結晶,處處講求創新,自以為進步。豈知走到盡頭,無路可進,才逐漸體會傳統文化的珍貴,老祖宗的智慧高明。

    君不見今日社會科技發達,但卻同樣面臨著貧窮匱乏的窘境,較之以往,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何以故?所謂「貧」有兩種,一種是物質生活的缺乏,另一種是精神文化的缺乏。最近北京同學邀我和大家談談「如何進行精神扶貧、文化扶貧」,可見得這個問題存在於現代社會的嚴重性。仔細思考,物質與精神,二者何種更重要?我們看看古今中外,大賢大聖,幾乎物質生活都相當貧乏,在中國,諸位所知道的孔子、孟子,都屬於清貧。尤其是孔子的學生顏回,這是夫子最得意的一位門生,夫子常常讚歎他。但他在所有同學裡,物質生活是最貧乏的。簞食瓢飲,吃飯連一個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成一個小簍,當作飯碗盛飯;喝水用個瓢,沒有杯子。過這樣的生活,他非常快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由此可知,幸福快樂與物質生活不相干,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探索。

    所以聖賢、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究竟幸福快樂的生活是不是建立在物質的享受呢?印度的釋迦牟尼是王子出身,十九歲放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去求學。他一生堅持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以此為苦,反而快樂無比。當時多少國王、大臣,大富長者,都做他的弟子,都向他學習。可是世尊沒有接受他們的供養,一生沒有建過寺廟。偶爾也接受禮請,在他們的講堂精舍裡講學授課,講完就走了。最後入滅在雙樹林間,沒有在房屋裡。走的時候是在野外,這個示現意義很深,是在告訴我們,幸福快樂是建立在精神文化的基礎上,與名利和五欲六塵生活毫不相關。我們必須對這樁事深刻體會,才真正知道應當放下。

三、自性本具一切萬法

    釋迦牟尼佛年輕,王子出身,聰明絕頂,我們能想像得到,他的機緣一定非常殊勝。十九歲出去參學,印度當時所有宗教的高人,學術界的大師,他都有機會接觸到。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時,認為這些宗教學術都不究竟。為什麼不究竟?三個問題不能解決,第一、眾生的煩惱和痛苦,諸如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等,是怎麼來的?沒人知道。第二、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沒人知道。第三、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也沒有人知道。所以說十二年的參學不究竟,不能解決疑問。於是他再到恆河邊上大樹底下,靜坐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這一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有的疑問統統解決了。釋迦牟尼這個表演,使我們深刻領悟,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界限就在於「徹底放下」!世間的四禪八定,能突破界內的空間維次,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真正放下,就叫「世間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才是「出世間法」。世出世法了了分明。換而言之,世間法學也行,不學也行;釋迦牟尼佛示現學了十二年,然後放下!

    在中國也出現一尊佛,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為我們示現,不識字,沒念過書,也沒去參過學。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他一天也沒學過。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他怎麼悟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所以,放下就是!

    放下之後,他的境界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的境界完全相同。《壇經》上記載,他說出徹悟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我們的本性、真性。中國古人也說「人性本善」,「善」的意思很廣,清淨是善,本來清淨,沒有染污。「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死。「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是沒有欠缺。具足什麼?佛在《華嚴》上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就是自性,我們跟一切諸佛一樣,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德行、能力、福報,無量無邊,平等平等。能大師覺悟了才知道、才發現了。我們今天是迷失,並不是真的失去;只是迷,不起作用。又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動搖」指的是念頭。凡夫前念滅後念生,妄念紛飛,是假的,是妄念。真心不動。最後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句話很重要,宇宙從哪來的?十法界從哪來的?六道輪迴從哪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華嚴》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性能生萬法。

    惠能說出這五句話,五祖很歡喜,行了,真的開悟了,即將頓教並衣缽傳給他,他就是第六代祖師。那時能大師二十四歲,他為我們表演的--放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就叫凡夫,放下就是佛。我們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成佛。當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成佛即是自性圓滿流露,自性純淨純善。所以我們今天講的精神扶貧、文化扶貧,在佛法裡,是究竟徹底的消滅貧富之別。貧沒有了,富就不存在。貧富是對立的。自性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才真正得到大圓滿。

    釋迦、惠能兩尊佛的示現,我們若能體會,就得大自在、大智慧、大富貴,成就大德大能。因為我們本來是佛,聖賢教育就是幫助我們恢復性德,如是而已。首先我們把大前提說出來,各位從這個地方建立清淨信心,這個路怎麼走法,就明白了。

[NextPage]

四、回歸自性 反璞歸真

    在全世界,中國人可說是最懂得教育的;深知教育的真實內涵與重要性,五千年前老祖宗就說出「人性本善」。《論語》裡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是不是孔子的發明?不是,孔子自謂一生述而不作。也就是說,他所學、所行、所講、所教的,都是古聖先賢所傳述的。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一樣,也是述而不作,他一生所修所講,皆是古佛所傳。「古佛」,即是自性本具,自性本有,不是學來的。

    所以中國人講教育,《三字經》前面八句話是祖傳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談到精神教育、文明教育,這八句是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個原則是真理,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空間,沒有中外之分;超越時間,沒有古今之分,萬古常新,故云真理。違背了它,就會惹來麻煩,會惹來災難。覺悟了之後,本來就是。順著這條路子走,這是一條康莊大道,超凡入聖之道。

    「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不是講出生,而是「本來」,你的自性本來是善,現在還是善,永恆不變,純淨純善。為什麼現在不善?底下講,「性相近,習相遠」,關鍵在「習」。從「性」上講,凡夫與佛聖沒有兩樣,性體、性德、性相、性用,完全相同。若是迷失自性,就隨順習慣,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凡夫必定受外面環境的影響,於是教育就非常重要。「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不教,他會隨著環境產生變化;接觸不善的環境就變得不善。但不善屬習性,不是本性。於是教育從此興起。怎麼教法?「教之道,貴以專」。佛家講戒定慧三學,「定」是樞紐;這個「專」字就是定。所謂「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是終極的目標,是本覺。「戒」是規矩,依照這些方法、規矩學習,就能得「定」。定生慧,智慧開了,才能真正解決一切問題。

    現代教育讓學生學得很多,學得很雜,效果呢?學到許多知識,但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與自性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不但道業不能成就,世間學術都不能成就。世間所有學術都必須專心才能學得成功,心浮氣躁者焉得成就!

五、教育原點 父子有親

    今天全世界都在探討怎樣化解衝突,怎樣能恢復安定和平。徹底解決之道,還是要靠先祖黃帝所傳的文化教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的教育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的,而是一切眾生本具性德。也就是說,本來如此,它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大自然本來的秩序。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人能隨順大自然就是「德」。隨順自然的規律,稱之為「德行」。違背性德,一切天災人禍、複雜紛擾的問題必將隨之而生。

    傳統文化本性本善教育的原點,即是「父子有親」。「親愛」,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這種親愛是天性。現在父子沒有親愛,那是習性,不是天性。天性從什麼地方看?細心觀察非常明顯,小孩出生三、四個月,你看看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的那種親愛的表現,完全是無條件的,這是天性。等嬰兒慢慢長大就變了,那是什麼?習性。現在為什麼兒女不孝?父母不慈?都是習性當家作主,迷失了天性,所以產生諸多社會問題。中國教育是真誠愛心的教育。教育第一個目的,是希望「父慈子孝」,讓父子本具的親愛永遠保持,這一生決定不會改變。其次,從這個原點出發,然後將之發揚光大,由愛自己的父母擴大到愛家庭、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社會國家、愛整個人類!《弟子規》所說「凡是人,皆須愛」,將愛心擴展至虛空法界,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

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

    真誠愛心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否則僅成儒學、佛學,是一種學術思想,無法解決問題。唯有篤行實踐,學儒學佛、學聖學賢,才得真正智慧,真實受用--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佛家所說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

    真誠愛心落實在生活中,就是懂得尊重別人,這是愛的表現。不懂得尊重,就沒有愛心。真正愛人,必定懂得尊重別人、敬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別人不尊重我,我尊重他;別人不敬愛我,我敬愛他。這叫學儒、學佛、學道。若非如此,縱然講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僅止於儒學、道學、佛學。儒家作學問有五個次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儒學僅止於前四,沒有真正篤行。篤行必須從尊重別人、敬愛別人開始。尤其對犯過失的人,我們瞧不起他,我錯了。應知他犯過失是他的習性,他的本性本善沒變,他本來是佛,本覺本善,我們可不能小看他。這是「儒學」「學儒」、「佛學」「學佛」兩種差別不同。關鍵在於篤行實踐。

    五倫中的君臣,也就是現在講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一個公司行號,老闆是領導,員工是被領導。老闆怎樣愛你的屬下、愛你的員工?員工怎樣愛老闆?這是「義」。父子的親愛表現在上級與下級之間稱之為「義」。

    表現在夫婦就是「夫婦有別」。「別」是不同的責任。夫婦組成一個家庭,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一個細胞。家庭中兩個重要的工作,一是家庭經濟,一是教育下一代。所以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到外謀生,負擔家庭經濟;婦女則在家擔任教育下一代的使命。內比外更重要。中國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不是說兒孫多,而是指兒孫裡有沒有能繼承家道、家業的人?有沒有繼承家庭傳統、繼承家庭事業的人?這要靠母親的教導。

    由是而知,家裡能不能出聖賢,完全依靠母親教化。孔子是母親教出來的,孟子是母親教出來的。中國古聖先王哪個不是母親教出來的?所以中國人,先生稱妻子為「太太」。什麼意思呢?「太太」是聖人,這個名詞是從周朝來的。周朝開國三位君王都是聖人。周文王,他的祖母太姜,他的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太姜生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親;太任生文王,太姒生武王、周公,都是聖賢人。所以周朝開國三位夫人,世稱「三太」,「太太」這個名稱從此得來。家庭組織,家庭裡總希望新婦效法聖人,將來養育的子女都是大聖大賢。這個名稱是多麼的尊貴!天天喊著「太太」,自己要警覺到我像不像太姜?像不像太任?像不像太姒?太任懷文王時就開始教育,重視「胎教」。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端莊謹慎,為什麼?她知道自己起心動念會影響胎兒,言語動作也會影響胎兒。因此,所有一切不善的思想言行全都要放下,全都要捨棄。她生下的嬰孩,就是周文王。周朝享國八百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所以「太太」這個名稱確實是非常了不起。這「別」就在此地,有個別的任務,你必須要完成。否則自己的事業做得再輝煌,後繼無人,功業還是等於零。

    親愛落實在兄弟上,就是有「序」,「長幼有序」。落實在朋友上,則為有「信」。就是一個「愛」字,演變出這麼多的名詞術語。所以中國五千年的教育內涵,從幼兒、成人直至老年,均以真誠愛心為宗旨,不離五倫道德教育。

    由此可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個學習次第,「行」特別重要,必須把前四者所學到的,認真落實。落實首重「修身」。修身在《大學》裡講得很清楚(《中庸》談理論,《大學》講方法),首先要把對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欲望,盡量放下。在佛法裡講「斷惡修善」,這是修身。中國傳統教學裡講「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與佛法所說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斷惡修善」是同一個意思。必須以修身為本,仁義勝過物欲,才能真正正己化人。從自身的和諧安樂,幫助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獲得真實永恆的和諧安樂。如果還受外面名利,財色名食睡的誘惑,就很難成就,必須時時警覺。受欲望誘惑,是迷失自性,隨順煩惱習氣。隨順煩惱習氣就是造業,所造的不善業必定感得不善的果報。

[NextPage]

七、自然環境隨心而轉

    今年全世界每個人都感到氣候異常,冬天溫暖,暖冬;現在是春天,應該開始暖和,卻又變成寒冬。這個現象即是古人所說的「上天垂象」,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我們應深刻反省。佛法講得很透徹,「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外在的環境,人事環境、自然環境都是隨著我們的心念而轉。眾生心善,則境緣無一不善,日月清明,風調雨順。若是眾生心存不善,充滿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環境就會異常變化,多災多難。《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貪心熾盛,感應水災。瞋恚感應火災,火山爆發,氣溫上升;地球發脾氣就是火山爆發。愚痴所感的是風災。傲慢所感的是地震;傲慢是不平,不平就震動。貪瞋痴慢是四種災難的真因。所以佛教我們化解災難,唯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道理我們從日本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得到證明。確實是「境隨心轉」。人心純淨純善,外面災難自然化解。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即是「看破」,明白事實真相。下手之處,還是必須篤行實踐,徹底放下貪瞋痴慢,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八、「人定勝天」的省思

    今日科學技術發達,人們沈迷其中,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但是也有少數人,從高科技反思、覺悟,深知科技的發展對人類不僅沒有好處,到最後是導致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的絕滅。這個現象似乎現在我們也看到了。迷於科技的人,認為人定勝天,人有能力勝過大自然,改變大自然的規律。沒錯,今天人類確實改變了大自然,可是大自然的回報,則是人類是無法承受的。地殼的變化,海水的上升,全球氣候的異常,這是大自然的回報!科學無論如何發達,到了人類無法再在這個地球生存時,方始覺悟。究竟是人勝大自然,還是大自然勝過人?!

    中國古人所說的「人定勝天」,有其精義。現在人完全錯解了,以為人一定可以勝過天;中國古人說的話不是這個意思。「人定勝天」,意思是「人」心要「定」下來,就能勝過大自然,外面自然環境都恢復正常。為什麼?大自然現象是隨順人心而轉變,人心要是定下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歸到真性,外面自然環境也會恢復正常,日月清明、風調雨順;即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的圓滿境界!

九、一味真誠 純淨純善

    淨空學習聖賢教誨五十六年,提出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和敬」。這是我修學的綱目、心得,並以此勉勵同學一起認真學習:「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修心。一切時一切處,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我們只用一個「真誠心」。別人對待我不真誠,欺騙我、侮辱我、陷害我,我對他只有一個真誠。為什麼?因為他不修行;我則真幹。真幹就要跟聖賢人學,釋迦牟尼佛真誠,孔子真誠。我可不能跟一般人學。一味真誠,學久了就得受用,心安理得。學清淨心,不受染污;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修大慈悲心。「心」還是抽象的,如何落實?落實就是「看破」,明白了。「放下」,惡念放下、雜念放下、所有一切不善放下;不善的言語放下、不善的行為放下,你自然就得「自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沒有一樣不好,然後你才真正體會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為什麼?都是幫助我、教導我消業障,長智慧。因此處事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言行,自然誠敬謙和。

    我這一生的經歷,沒有別的長處,說老實話,就是這二十個字,我做了將近三十年。落實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先要自愛;人不自愛,則不會愛人。人不自覺,則無法幫助別人覺悟。所以自愛很重要。「自愛」是什麼?是知道愛自己的本性本善,愛自己的本性本覺。自愛,則所有一切不善統統遠離,所有一切不覺統統遠離,這叫真正自愛,真得受用。自愛之後自然會愛人。因為明了自他不二,自他是一體。知道天地萬物是自性所現,六祖能師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物與我是一體。所以不但一切人要愛,所有動物也愛,所有鬼神也愛,所有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愛。「愛心遍法界」,怎麼會不歡喜!怎麼會不快樂!我愛眾生,眾生愛我,我愛花草樹木,花草樹木愛我。他有表現,他有回報,回報過來的是樹長得特別好、花開得特別香,果實特別茂盛;一點都不假。鳥獸跟我們可以一起生活,牠們很有禮貌,共同在一起學習。你說這個生活多樂!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樂趣,釋迦牟尼佛的幸福美滿。

    我們眼前迷失了自性,必須學聖人,學佛菩薩。佛菩薩尊重一切眾生,自己謙卑。斷除一切損人利己的念頭。與一切人、一切物往來接觸,表現的是誠敬謙和,自卑尊人。在日常生活中,善人幫助他,惡人也幫助他。只記別人的善,不記別人的惡。真正聰明人,必定愛護自己純淨純善的心性。決定不肯把自己純淨純善的良心,作為別人的垃圾桶。若是只裝別人的不善,自己的心就變成不善,這是大錯。真正修行人要把自己心裡的垃圾清除乾淨,心裡決定不放別人的過失,口中不說別人過失。口裡頭還會說,表示你心裡很髒。所以一個人心善不善?行善不善?你聽他的言談,你看他的舉止動作就曉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然清楚明白,可不能放在心上。我們對人讚歎他的善,不要記他的惡,保持自己的純淨純善。這是我們這一生學佛能不能有成就的關鍵所在。面對大眾,如果有能力,有緣分,就要學習釋迦、孔子,辦班教學。尤其是拯救今天的世界,我們知道問題出在教育,疏忽了聖賢的教育。現在的教育,總的來說就是教導競爭。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升級就是戰爭,所以今天教育是走向滅亡的途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教我們倫理道德;教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教我們謙和禮讓。這是回歸自性、反樸歸真的至善教育。

[NextPage]

十、宇宙萬有是一體

    今天的社會充滿自私與競爭,真正化解之道,必須是自己做給別人看。若僅止於講學,沒人相信。必須自己做到,時時處處力行不懈,才能感化別人。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我們以遠程教學,利用電視網絡,把教學的效果擴大,周遍全球。胡主席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必定可以落實。

    去年我們在安徽廬江湯池小鎮作實驗,成功了!證明「人民是教得好的」。推而廣之,和諧世界必須是國家與國家、派系與派系、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皆能做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諧世界就實現了。此四者又須是從「團結宗教」下手,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去年十月,我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有詳細的報告可以參考。

    古云:「學然後知不足」,學無止盡。到什麼時候究竟圓滿?唯有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自性純淨純善,沒有對立,沒有疑慮,只有慈悲,只有真誠;相知相待。尤其今天世界講多元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派,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我們是一體,要互相尊重。「互相尊重」從我開始,我要尊重他,他不尊重我不要緊,我永遠尊重他,到後來他一定也會尊重我。所以互相尊重,我要先付出,不要先求別人尊重我,那就錯了,那是永遠做不到的。我要敬愛他,我關懷他,我照顧他,我全心全力幫助他,決定不求回報,因為我知道我們是一體,宇宙也是一體。真正覺悟、明白了,回報是自然的。當沒有回報時,他還是在迷;我已覺悟,他還沒有覺悟。等他覺悟時,一定跟我的心行完全相同,這是真理事實真相,佛法講的「諸法實相」。

    多元的概念,不但佛講得很清楚,中國聖王也有這個觀念。我們在雍正上諭讀過,雍正皇帝說「三教是一家」。唐肅宗時有「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文,裡面也說三教九流是一家。「三教九流是一家,宇宙萬有是一體」,將這個理念展開,即是「全球宗教學派是一家」。我們要從此處深刻體認,團結全世界的宗教學派,化解一切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諧。

十一、結語

    所以我們要發大心、發大願,特別是要利益眾生,怨親平等,斷惡修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種種不如意、種種辛勞痛苦都是為眾生而演出。你不如是表演,他不覺悟,這個意義非常深。我們真正明白了,多做一番表演,多一些人覺悟。覺悟的人不是一下就覺悟,慢慢來。所以要天天表演,時時刻刻表演。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六十一年,(參學十二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實則始從入胎,最後到入般涅槃,沒有一樣不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沒有一樣不是甚深的教學,我們要能體會得。再仔細想想,整個世界上的人,所有一切眾生,是不是在我面前表演給我看的呢?是的,一點都不錯。每一個人都是佛菩薩,每一個人都是我的老師,他們是在表演,天天表演,有正面、有反面,都幫助我覺悟,都是幫助我斷煩惱、開智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也是佛,他也是佛。

    以上是淨空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淺薄體會,謹此向諸位提出報告,向諸位專家學者,仁人大德請教! 敬 祝

    諸位仁者吉祥如意

    大會活動圓滿成功

淨空 AM Ph. D
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廬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澳洲淨宗學院院長
澳洲昆士蘭大學、格里菲斯大學榮譽博士、教授
印尼夏利.悉達亞都拉州立回教大學榮譽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