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請看第七十五條:

  【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

  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一《鬻子》。

  『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發政」就是發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施令」就是施行教令、施行政令。

  這個「道」,我們前面講過,它是宇宙人生的本體,它生長了萬事萬物,所以這個道無處不在。天法道而天無私覆,地法道而地無私載,那人法道呢?君主法道呢?他發布的政令,就是要為天下福,沒有偏私。他的起心動念,念念在為天下人謀福利,這就稱為道義。道義之君,必然是「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就像鄒穆公一樣為天下人所愛戴。

  鄒穆公他在做國君的時候,自己吃飯不講究多種多樣的美味,自己穿的衣服也不講求多姿多彩。他對自己的要求很刻薄,但是對老百姓卻非常地寬厚。可以說是做到了「愛民如子,視民如傷」,親愛這些百姓就像一位慈父一樣。

  他是怎麼發布政令的?鄒穆公有一個命令,餵養野鴨、大雁一定要用秕穀,而不能夠用粟米(這個粟米就是脫了殼就是小米)。等到糧倉裡的秕穀全都用完了,他就派人到民間用小米,用這個粟米去換秕穀,結果兩石的小米才換一石的秕穀。官吏們覺得這樣做實在太浪費了,就向他請示:說「我們給人家兩石的小米,卻只換了一石的秕穀來餵養這些野鴨和大雁,那還不如直接用小米去餵養牠們,這不是很好的嗎?」

  鄒穆公怎麼回答的?鄒穆公說:「你說得不對。為什麼不對?你知道嗎?百姓是光著脊背辛勤地耕作,不敢懈惰,才種植出這些粟米,難道是為了要餵養這些鳥獸嗎?粟米是上等人的食物,怎麼能用來養鳥?你只知道算小帳,卻不知道算大帳。周朝有一個諺語說『囊漏貯中』,什麼意思?就是盛糧食的口袋漏了,但是這個糧食還是漏在更大的容器裡。你沒有聽說過這個道理嗎?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我們把糧倉裡的小米轉移到百姓的家中,難道這就不是國家的小米了嗎?讓鳥吃這些秕穀,為的是不傷害我們國家的粟米。小米在我們倉庫裡還是在人民那裡,對我有什麼區別?」他的意思就是說,這些小米在我的國庫裡,還是轉移到人民的手上,對我來說意義是一樣的。人們聽了他的話就知道了,他們所私積的糧食和公家的糧食是一體的,這才是真正的富國之道。

  正是因為鄒穆公發政施令都是為了天下人謀福利,而不是出於自私自利,是一位有道之君。所以鄒國雖然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但是魯國和衛國這樣的大國都不敢輕視它,像齊國和楚國這樣的大國也不能夠威脅它。

  鄒穆公過世的時候,鄒國的百姓都非常地哀傷。即使是鄒國四鄰的人民,知道他過世了,也全朝著鄒國的方向表示哀思。民間連彈琴瑟的聲音都聽不到了,為什麼?因為這麼好的一個國君過世了,百姓都樂不起來了,直到一年之後才又重新聽到了琴瑟的聲音。所以賈誼對此評論說:「故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就是說,一個國君能給人以仁愛之心,人們對他回報的也同樣是仁愛;能夠給天下人帶來福祉的人,他自己的福氣也自然會到來。從這裡我們看到了,鄒穆公發布政令,他是關心到天下百姓的福祉,為天下百姓著想,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偏私、自己的喜好,所以他也受到了天下人的愛戴。這個叫道義。

  當然,發政施令不僅僅要關心民眾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重視的是民眾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所以在《禮記.學記》上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盲目地向西方學習,一味地追求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進步。結果人有錢了,經濟發展了,物質繁榮了,但是卻出現了道德墮落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子殺父,父去訴訟兒子,兄弟因為財產爭上法庭,夫妻同床異夢的現象,互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人雖然很富裕了,但是富而不樂、貴而不安,無論是貧富貴賤,都生活在惶恐不安、身心不樂之中。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

  在西方,近現代以來宣稱「上帝死了」,人們不再相信宗教,不再相信上帝;而在東方,人們疏離了孔子孟子的、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所以人沒有人教了,出現了《孟子》上所說的「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的現象。人們吃飽了飯,穿暖了衣服,過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沒有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時候人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也就是左丘明所說的「人棄常則妖興」。人把「仁、義、禮、智、信」五常德都給拋棄了,做人、做事沒有標準了,這個時候邪惡的事情、怪異的現象就全都出現了。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生活,怎麼可能會身心安定?

  所以我們為天下人的福利著想,不僅僅要重視經濟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視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以需要怎麼樣?需要重視倫理、道德、因果和宗教教育。這個社會,整個世界都是動盪不安、戰爭頻仍。很多有識之士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說:這個世界還有和平嗎?對世界和平喪失了信心。

  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教授就提出,要想實現世界和平,必須把四種關係處理好,那就是國家與國家、族群與族群、政黨與政黨、宗教與宗教,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世界和平才能實現。這四種關係都能夠處理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哪裡入手才能夠取得效果?那就是要從宗教入手。如果每一個宗教和其他宗教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就會影響到政黨,影響到族群,進而影響到國家。

  我們看到在各大宗教之中,它的基本教義都是仁慈博愛。譬如說佛陀,他教導人以平等心來對待一切人事物,要禮敬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上帝教導人凡事要謙虛、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真主安拉也教導人們,只有一種道德規範,就是源於忘我、行善的博愛法則。這些教誨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仁慈博愛,這說明各大宗教的本質精神是相通的。既然是相通的,就可以能夠互相學習、團結一致。

  我們看到尊敬的上淨下空老教授早在一九九九年,就在新加坡把九大宗教團結在一起,一起為世界和平祈禱。到聯合國去匯報的時候,也讓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祕書長都非常地詫異。後來又應邀到澳大利亞,去幫助澳大利亞做團結宗教、團結族群的工作。現在把澳洲的圖文巴市,建成了一個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和諧示範市。用活生生的例證,給我們證明了宗教是可以團結的。

  所以我們在今天,必須重新認識宗教對促進社會和諧,在教化人心、導人向善方面的積極作用。在中國古代,儒釋道三家都是教育,所以我們說起儒教、道教、佛教,這個「教」都是教育的含義。用儒家主要是治國;用道家來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用佛教來教育百姓。所以這個佛教,它的本質是教育,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寺院的來源來說明。

  這個「寺」是怎麼來的?這個寺,是皇帝下的一級辦事機構。在中國古代,這個皇權和相權區分得很清楚。在皇帝下的一級辦事機構稱為寺,它的最高長官稱為卿,所以當時的寺有九個,所以有「九卿」之說。在宰相下面的辦事機構稱為部,它的最高長官稱為尚書,副長官稱為侍郎,有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這個就像我們現在的黨中央和國務院一樣。

  當時外交是由皇帝來主管,由鴻臚寺負責。所以,這個鴻臚寺就是我們的外交部。當外國的僧人應邀,應皇帝的邀請來到中國的時候,就住在鴻臚寺。但是他和皇帝、和群臣一交流,當時的皇帝對佛教很嚮往,就希望這些高僧不要再回去了,要長期住在中國,宣揚佛陀教育。但是,這個鴻臚寺是接待短期來訪的客人的,長期住在這兒就不方便了、不合適了,那怎麼辦?於是皇帝下令,在九寺之外增設一個寺,專門推行佛陀教育,這個寺就是白馬寺。為什麼取名叫白馬?因為當時的交通不是很便利,佛像、經書、僧人都是萬里迢迢由白馬馱過來的,結果這個白馬被累死在途中。為了紀念白馬的恩德,所以特意取名為白馬寺,以示紀念,這就是把教育落實在生活之中。它提醒我們,連畜生對我們有功都要念念不忘,更何況是人?

  這個白馬寺成立之後,專門推行佛陀教育。它做了兩個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外文的經典翻譯成中文;第二還要解釋經中的意思,講經教學。所以,這個佛教寺院是專門從事教育的場所。

  很多人就說了,既然它是教育,為什麼我們到了一個寺院,裡邊又看到了很多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讓人一看,就把它和偶像崇拜、和宗教聯繫在一起了,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佛教是一種高度藝術化的教育方式,這些佛像、菩薩像擺在那裡,都起到了教具的作用、表法的含義。也就是說你一看到它,就讓你反省自己,必須樹立怎樣的品質。

  譬如說,我們在漢地一個正規的寺院,第一個建築物一定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對著大門供著一尊菩薩,叫彌勒菩薩。他有兩個特點:第一就是笑口常開,第二就是肚皮很大。告訴我們,要學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就是要經常微笑,第二就是要大肚能容,度量很大,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你具備這兩個條件了,就歡迎你來學佛。

  在天王殿的四周,供著四尊天王,他們也都是表法的含義。譬如說東方叫持國天王,持就是主持,國就是國家。怎麼樣才能把國家主持治理好?持國天王告訴我們要負責盡職。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一份工作、有一個職責。只要我們每一個人盡心盡力地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這個國家就安定和諧了。他手裡拿著一個琵琶,琵琶是表法的含義。告訴我們,就像這個琵琶的弦,不能繃得太緊,也不能放得太鬆。如果繃得太緊,琴弦就會繃斷;如果放得太鬆,又彈奏不出美妙的聲音了;只有調得適中,美妙的音聲才出現。這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要取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所以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都是教導我們要過無不及。

  南方叫增長天王,顧名思義,什麼叫增長?就是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我們的道德、我們的智慧。每一天都要求進步,不能有一天懈怠的。這就像儒家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了,佛教並不是像我們所說的是落伍的、是消極的。為什麼?因為它每一天都讓你求進步。所以佛教講精進,精就是專一、精一不雜的意思,進就是進步。增長天王手裡拿著一把劍,什麼意思?告訴我們要有智慧去斷煩惱,這個劍就是代表了智慧。如果我們沒有智慧,雖然我們很努力,就像我們從北京要到哈爾濱,我們跑得愈快,但是我們走上了向深圳的路,選錯了方向,那就離我們的目標愈來愈遠了,南轅北轍。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夠取得真正的進步。從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了,佛教它是求智慧的,並不是消極和落伍的。如果我們看《景德傳燈錄》,我們知道在歷史上有很多有智慧的高僧大德,他們智慧德行都是首屈一指的,很多人都是皇帝的老師,是國師。

  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這兩尊天王告訴我們要去多看、多聽,不僅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到別的國家去參觀考察,好的我們加以學習,不好的我們加以剔除,以此來建設我們的國家,這個國家才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所以廣目天王,他身上纏著一條蛇,或者是一條龍,代表的是變化多端的動物。告訴你去廣學多聞的時候,不要好的也學,不好的也學,不知道加以選擇,不分鑑別地「拿來主義」。特別像改革開放以來,很多人到國外去考察,結果怎麼樣?特別喜歡去參觀紅燈區。不僅學到了西方先進的科技,也學到了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就是不懂得加以鑑別而導致的,不知道如何去取捨。

  北方天王他手裡拿一把傘。傘,顧名思義是遮蔽污染。這個遮蔽污染就是提醒我們,不好的東西要加以剔除。西方多聞天王他告訴我們,你去學的時候,這個世界的現象是變化莫測的,變化無窮的,你必須抓住那一個不變的規律,才能夠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

  所以這些天王擺在那裡,如果你明白其中的意思,你一下子就受到了提醒。提醒自己是不是負責盡職了,是不是每一天都求進步了,是不是去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剔除別人不好的地方。這樣的話,你在這個大殿走上一圈,不用說一句話,已經受到了無聲的教育。所以佛教的寺院就如同我們現在的教室和圖書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你所看的、所聞的、所嗅的、所聽的都是提起你的正知正見。但是遺憾的是,這麼好的教育被誤認為是迷信,或者是淪為宗教,為死人去服務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在古代,佛教起到了教化百姓的作用。所以人心安定,人人都知道因果,人人都知道是非、美醜、善惡的標準,不願意,也不敢去作惡。

  在西方,西方國家它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它的民主法制維護了公平正義,但是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靠教會來教導的。所以他們的社會治理也是靠兩手抓:一手抓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一手抓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但是我們現在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僅僅看到了西方重視制度建設的一面,誤以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過來,我們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結果卻出現了異體移植的弊端,水土不服的現象。什麼意思?就是這個制度在西方國家運用得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國就變味、就走樣了,不起作用了。什麼原因?因為我們忽視了西方宗教教育長期所培養起來的人的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

  所以我們要想使社會安定,必須要重新認識宗教對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在前不久,習總書記在一次重要講話中,提到了要發揮宗教的作用。他這樣說:「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準,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

  怎麼樣才能落實這些指導方針?怎麼樣深入理解習主席的講話?譬如說,如何堅持宗教教育的中國化方向?在中國的文字當中,在漢語的解釋當中,這個「宗教」的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堅持宗教教育的中國化方向,就是要讓宗教回歸到聖賢教育的本質。每一個宗教都要講經教學,承擔起教化人民的責任,這就是宗教教育的中國化方向。

  如何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那就是要引導宗教徒,要落實宗教經典中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因為如果每一個宗教徒都按著自己經典中的教誨去做,沒有人會去違法亂紀。譬如說佛教在經典之中就有這樣的教導,是佛陀對弟子的教導,說:「不漏國稅,不犯國制,不做國賊,不謗國主」。你看每一個人都能夠不偷稅漏稅;做生意能夠守法,不犯國制;不毀謗國家的各級領導人;不能夠出賣國家的利益,那這個佛教徒就是社會上最好的守法公民。

  其他的宗教也有類似的教育。所以上淨下空老教授就建議,每一個宗教,都把自己教典中關於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給摘抄出三百六十小段,編成譬如說《聖經36O》、《古蘭經36O》。這樣的話,每一個宗教都依照這個《36O》來學習,並且講解這個《36O》,那沒有人違法亂紀了。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

  為何要辯證地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因為如果宗教不能回歸教育,不能夠講清楚宗教典籍,它就很容易變成迷信,而且會被一些極端組織、恐怖主義所利用。為什麼?因為人們不知道正確的是什麼,所以邪的就乘虛而入。所以怎麼樣去除邪教?必須顯正才能破邪。把正確的給講解出來、彰顯出來,大家都認識到了正確的是什麼,才不會跟邪的走。

  就譬如說,有一種名牌鞋特別好,大家都紛紛地要仿造它,結果出現了很多假冒偽劣的名牌鞋。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要告訴人們,這個正牌的鞋子它有什麼特點,這樣才不會去被假冒偽劣的產品所迷惑,上當受騙。而不是說因為假冒偽劣的產品出現了,你乾脆把正牌的廠子也關掉,這當然是很愚蠢的行為。

  對於宗教而言也是如此,怎麼樣破邪顯正?就是讓每一個宗教都要講解自己的經典,而不是僅僅地注重於形式、注重於祈禱。如果僅僅你去祈禱而不知道經典的意思的話,那很容易被這些極端的勢力所利用了。

  如何發揮宗教界人士的作用?那就是要鼓勵宗教界人士講解自己的經典,教化人民。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幾乎每一個縣城都有教堂、都有清真寺、都有寺院。如果每一個宗教的寺院、教堂,都能夠起到講經說法、教化人民的作用,那我們想一想,這個社會的風氣將是什麼樣的?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教堂、寺院都沒有講經教學的內容,而這恰恰是宗教可以貢獻社會的主要形式。

  如何引導宗教?就是要讓宗教回歸教育,互相學習,彼此團結。只有這樣,這個宗教才能夠為現代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做出真實的貢獻。所以習總書記的這些講話都非常地重要,關鍵看我們如何去正確認識、正確地落實。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我們發布政令、制定國策、制定制度政策,都要想到為天下人謀福利,而不是僅僅想到自己的烏紗帽,這個才叫道義。

  『上下相親,謂之和』。上就是領導者,下就是被領導者,上下為什麼能夠相親?因為它是道義的結合,而不僅僅純粹功利的結合。上與下都各盡本分、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能夠看到對方的需要,這樣才能夠相親相愛。在現代社會,在企業之中,企業家和員工的關係都非常地緊張。為什麼非常緊張?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學習中華文化,沒有按照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理念去治理企業。所以怎麼樣?所以把企業之間的關係搞成了純粹的利害關係、功利關係。

  其實,孟子他很早就提醒我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手足一樣加以關愛、加以照顧,那你發現被領導者會對你加倍地回饋,把你視為自己的心腹、心肝寶貝,更加地關愛。相反,「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企業家把員工僱傭來了,說我已經給你錢了、發你工資了,你給我出力就好了,把他當牛作馬地來使喚。結果員工下了班,在超市裡遇到了領導,都是裝沒看見,一低頭就過去了,就像看到了一般的國人、一般的陌生人,沒有太多的親密。更有甚者,「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領導者把員工給僱傭來了,就是要榨乾他的最後一滴血汗,連他起碼的生命安全都不能夠保證。結果這個員工說起老闆的時候,都是這樣的態度:「我們那個老闆簡直就是個吸血鬼,甚至連吸血鬼都不如。」說起來都像仇敵一樣加以痛恨。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態度是功利的態度、利害的態度,甚至是剝削的態度,那怎麼能夠處好?怎麼能夠有和睦?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企業家,學習了傳統文化之後,把這個《弟子規》的教學引入到企業。結果「上下相親」,相親相愛,利益是一致的,而且能夠互相為對方著想。這當然也必須秉持「教學為先」的理念才能達到。譬如說蘇州固鍀的董事長吳念博先生,在二OO九年,接受了老教授的教誨,把傳統文化的教育引入到企業文化當中。經過了這四、五年時間,把這個固鍀企業建設成為一個幸福企業,不僅僅是和諧企業。員工每談起他們的董事長的時候,都熱淚盈眶,感動得直流淚。說明什麼?說明這個董事長確實把員工的利益、員工的幸福放在心上。不僅僅注重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而且還教導他們要孝敬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夫妻相處,讓每一個人都在這個企業中獲得成長、獲得提升。這種情況下,員工對他感恩戴德還來不及,還需要拿著人權去和他討價還價嗎?所以,中國在歷史上沒有提出人權的概念,並不是因為中國人落後,而是因為他有更先進的理念,把人的人權已經維護得非常好了。

  有一個代表團它到一個企業去參觀,他們是中午來到了企業,他們先考察了食堂,考察之後他們就很不滿意了,說:「給員工這樣的飯吃,員工都不應該給老闆工作。」下午吃完飯,又來考察車間,考察完之後,他們火氣更大了、更不滿意了,說:「員工用這樣的態度給老闆工作,老闆都不應該給他們飯吃。」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換位思考,沒有將心比心。做老闆的沒有想到,我的企業之所以有利潤的增長,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都是一線員工辛苦地付出,起碼對他們的身體健康要負責任,要把這個飯菜搞好。員工感受不到領導的體貼關心,去工作也就是混時間、混鐘點,只要把這個錢拿到手就夠了。所以怎麼樣?也不會盡心盡力地去負責任,這都是不能夠換位思考。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當老闆拿不出錢來了,西方的員工會怎麼做?西方的員工講人權,他們都會紛紛地跳槽,或者是上街示威遊行,因為你不給我工資,侵犯了我的人權,這還了得。結果這種不理智的舉動使企業雪上加霜,很多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就紛紛倒閉了。

  但是韓國的員工是怎麼做的?韓國的員工不僅沒有去示威、遊行、罷工,反而把自己平時的積蓄、平時的存款都拿了出來,交給了他們的老闆,說:「老闆,這幾十年來,我們之所以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養家糊口,都得益於您對我們的關愛,現在企業遇到了瓶頸、遇到了危機,我們願意和您同舟共濟、共渡難關,這些錢您先拿去用,等企業經營狀況好轉之後再說。」

  我們看了韓國人這種感人的舉動,會不會很感慨?為什麼這樣感人的舉動沒有出現在儒家的發源地中國,為什麼?因為在五四運動和十年文革之後,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過度批判,使我們一度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結果這個傳統文化跑到了日本、跑到了韓國、跑到了新加坡,讓日本成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讓韓國的員工做出這樣君仁臣忠的事例。結果我們還在一味地批評它、挑剔它、抱怨它、指責它。

  你看我們批判孔老夫子,對孔老夫子本身沒有任何的影響、任何的損失。受損失的、受傷害的是誰?是我們這些不肖的後代子孫。就等於說我們在一棵大樹下面好乘涼,這棵大樹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了,根深葉茂,我們在這下面乘涼,但是我們卻不知道感恩戴德,反而還要拿著斧子把這棵大樹把它砍倒,說「都是因為你,都是因為你」。你說我們今天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社會問題,社會動蕩不安?都是因為我們不知恩報恩、忘恩負義所導致的。

  當然我們現在也很欣喜地看到,在十八大之後,我們的習總書記在歷次講話之中,都非常重視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前提,這個是非常正確的,也是我們要響應的。所以只要秉持「教學為先」的理念,這個老闆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道義、恩義、情義的結合,也能夠做到上下相親。

  很多人說,這個傳統文化是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下發展出來的,是建立在家族血緣的基礎之上的。而在現代社會我們搞市場經濟了,家庭血緣關係也不復存在了,也不像那種大家族,現在也沒有了,傳統文化能否在現代社會弘揚也就成了問題。實際上這些觀點都是似是而非,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講的是教育,即使是一個家族的人、有血緣關係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沒有良好的家風家教,也會反目成仇。

  你看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很多的影片,拍了很多農村兄弟為了財產不得不分家的現象。很多的電影、電視劇還認為這是一種潮流,是一種先進,不要大家在一起生活得那麼累,不能在一起住就分開。還把它作為是一種先進的趨勢來倡導。實際上我們沒有去分析,為什麼在古代的時候,一個家族十幾代人,上千口都能夠和睦相處、相親相愛,而在我們現代社會,一家三口人,甚至是親兄弟之間都要反目成仇,根本原因在哪裡?根本的原因,就是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

  中國古代人講讓,從小就是禮讓、謙讓、退讓,念念為對方著想。「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之間看重的是恩義、情義、手足之情,而把那個財產看得很淡。「言語忍,忿自泯。財物輕,怨何生」,如果兄弟姐妹更看重的是恩義、道義、情義、手足之情,而把那個財產看得淡一點、看得輕一點,這個怨恨又怎麼可能產生?所以他們有這樣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念念都能夠為對方著想。遇到利益在前的時候,先考慮到對方,都是禮讓、謙讓、退讓,怎麼會有爭執產生?

  結果我們現在都向西方學習,講自私自利,講自利,然後為了自己的利益就競爭,競爭向上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向上提升就是戰爭。所以你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問題很多。世界不太平,戰火連綿,什麼原因?都是因為西方的價值觀,在全世界普遍流行、普遍認可所導致的。所以,為什麼湯恩比先生在考察了世界各個國家的文明史上,從文化學的角度提出,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因為孔孟儒學講的是仁義忠恕,仁者愛人。仁者愛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對方,甚至你想到自己和對方有兩個的時候已經沒有仁了,古人講「一體之仁」,我和眾生、我和萬物都是一體的,怎麼會和人家對立、衝突、矛盾?

  愛,是一個感受的「受」,中間有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就是要用心的感受對方的需要。當你能夠認真地、用心地感受對方的需要的時候,時時為他人著想的時候,怎麼可能有衝突?

  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教我們要換位思考。《弟子規》上說:「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句話很簡單,任何事我們做給別人之前,首先要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態度來對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來對我,我就不可以以這樣的方式、態度去對待別人。

  所以你看這個仁義忠恕做到了,問題就化解了。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真誠、慈悲。對人要有真誠心,別人對我沒有真誠,我對人還是一味地真誠;還要有慈悲之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還能有矛盾、有衝突、有對立嗎?所以,湯恩比先生真的是對傳統文化、對各個國家的文化史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他才能夠這麼樣堅信,唯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夠為世界帶來希望與和平。

  下面一句,『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人民沒有提出要求,做領導者的、做君主的就已經看到了他的需求,說明什麼?說明他有仁愛之心。他的心念念都關心著人民的福祉,念念想把百姓給帶好,所以這個叫「信」。如果一個君主能夠主動地看到百姓的需要,在百姓沒有提出要求的時候,就對他很關心,滿足他潛在的、內心的需要,這個民眾肯定是對他感恩戴德都來不及。

  就像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家,這些員工可能來到這個企業就是為了來掙工資、養家糊口,沒有想到到這裡來學傳統文化、來學夫妻相處、來學兒女教育、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但是他們的老闆看到了,看到了一個人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不僅僅是要有物質上的保證、經濟上的收入,還必須有一個正確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所以送他們去參加免費的傳統文化的學習。當然在開始的時候,這些員工可能有不解,甚至還有抱怨。但是怎麼樣?但是真誠之心可以感化人,能夠讓人體會到確實領導者是處處、念念為自己著想,最後也被感化了。那你看他被感化了,「民不求而得所欲」,他對領導者的回報是什麼?一定是忠心,竭盡全力地為領導去付出,不講條件了。這個都是以心換心的結果。

  下面一句,『除天下之害,謂之仁』。能夠除天下之害,這個叫做「仁」。在《大學》上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做人民的父母、做人民的領導者,應該是什麼樣態度?人民喜好什麼,自己也喜好;人民厭惡什麼,自己也要厭惡。那人民喜歡什麼?人們喜歡人際關係和諧,人倫關係穩定,每一個人都過上幸福、安樂、安全的人生,不要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做領導的就要興起道德教育。人民不喜歡顛沛流離、不喜歡戰爭,做領導的也要解民之憂、濟民之困,不要動不動就挑起戰爭。所以你看在歷史上,周武王伐紂、湯王伐夏桀都是解民於倒懸,都是能夠為天下人除害,這都被稱為「仁君」。

  當然,這個「天下之害」不一定是在外面,可能就是君主本身。為什麼說是君主本身?如果這個君主利欲薰心、驕奢淫逸,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一定會去盤剝、殘害百姓,傷害百姓的利益,所以他本身就成了天下之害。而他為了驕奢淫逸,每一天滿足自己的欲望、放縱自己的欲望,心思肯定也不在治理國家、治理天下、滿足老百姓的需要身上,國家肯定治理不好,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也看不到。所以,領導者本身必須首先克除自己的私欲。

  在《論語》上,孔老夫子也說:「克己復禮為仁。」克除自己的私欲,克除自己的習氣,恢復到禮的要求上,這個才稱為仁。而「克己」,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就像《了凡四訓》上講改過要發三種心,要有羞恥心,要有畏懼心,還要有勇猛心。在講到要有勇猛心的時候,他說:對於自己小的過失,「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對於自己大的過失,「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對於自己身上的小過失、大的過失,都要速速地給它斷除。就像一條毒蛇把你的手指頭給咬到了,如果你不把這個手指給砍掉的話,這個毒擴散到全身,自己的性命都難保,所以要沒有絲毫的猶豫,要無絲毫凝滯。

  所以我們看大雄寶殿裡邊,供的是大英雄。什麼樣的人是大英雄?就是能克除自己煩惱習氣的人,這樣的人才被稱為大英雄,不是戰勝千軍萬馬的人。一個人戰勝自己是最難的,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也就是無所不勝了。所以這一個害,不一定是外在的人事物,可能就是這個君主自身的習氣。

  最後說,『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這個仁愛和誠信,和睦與道義,都是帝王治國的法寶。

  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