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安。阿弥陀佛!

我们昨天进入《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一篇经文很重要的是让我们打破自欺,才能知过,才能悔过,才能改过,才能真正自己的行为与经典都是相应的。就是扎好三个根,要从不自欺下手。那昨天我们谈到,张先生把他的问题提出来:

【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结果俞公当场的反应,其实还是心里不是很服气的。

【公大惊曰。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

很小的善都会记。

【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我已经发誓愿行这些善事,遵守文昌社这些规条。怎么会完全都属于虚名呢?接着,张先生因为看到俞都先生的反应,他不服气,得讲得让他口服心服才行。

当我们在劝机缘很成熟的亲朋好友,他也比较相信我们,我们要劝的时候,还得要了解清楚,对他很多情况要掌握得明白。当然都掌握明白了,劝的时候也要和颜爱语,不可咄咄逼人。了解清楚很重要,假如没了解清楚,谈的过程当中还让他觉得误会他了、曲解他了,可能边讲他的情绪又跟着起来,就很难把道理给他讲清楚。所以其实要劝人不容易,得要下功夫,很用心,细腻,柔软,才好把这个缘给圆满了。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

文昌社其中提到的“惜字”这一个重点。

【君之生徒与知交辈。】

你教的这些私塾学生或者这些好朋友。

【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

“多用”就是常常有这个情况,就是用一些比较旧书籍的纸拿来糊窗户、包东西。那以前的窗户是用纸糊的,而我们要了解,古代这些书籍得来不易,它们是木刻板。所以要印一本书都要耗费很多财力物力。而且这么大的财力物力都是很珍贵的教诲,才会印成书。所以文以载道,文以贯道,这样的文章才会印,跟现在的情况不一样。而且现在因为印刷术发达,活字版印刷,甚至现在都是照相的,一照就可以印出来。这时代有些不同,一来很困难印书,再来印的书都是千古文章,教诲人的。这个时候这么珍贵的东西,上面又是圣贤教诲,你把它拿来糊在窗上,不甚恭敬,拿来包东西显得轻视了。

六祖大师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学问也好,福报也好,都要从恭敬心中求。恭敬了有福;轻慢了、亵渎了、不敬了就折福了。所以古代这个“惜字”的精神在此,恭敬圣教。不只拿来涂窗户、包东西,甚至拿来擦桌子,这个很不好。

【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

假如擦完了之后还做个样子拿去焚烧,好像又显得自己很尊重这些字纸。事实上做什么事情都要善观己心,不可自欺欺人。

【君日日亲见。】

你每天看着你的学生,这些好朋友做这些不敬字纸的行为。

【略不戒谕一语。】

从来没有告诫、劝诫过他们。所以当下这个心态不妥当了。一来,惜字纸是做给别人看的;再来,最近的这些人都不讲,这个心态也是怕得罪人。其实人该讲不讲怕得罪人,他已经没有正气了,内在谄媚巴结的心态比较多,不敢得罪人,这个就没有正直的态度了。

直心是道场,修行人有谄媚,没有正直,修不了,他跟道义不相应。当然这个正直不是强势,也不是发脾气;这个直心是真诚,没有拐弯抹角,没有想得很复杂,没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掺杂在里面。真诚、道义去劝,“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为什么劝劝不通?不诚。劝的时候掺杂自己的贪瞋痴在里面,心里存着别人的成见在里面,就不诚了。我们时时想到师父讲的:“一念不生是谓诚,念头里面夹杂这些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别人的成见,就很难达到真诚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天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跟人沟通、劝告,别人不能接受,马上要反思自己的心态跟方式,这个重要。不然劝的时候不妥当了,没劝通还一味的责怪对方,这就错上加错了。

人一天念头、言行要不造业,谈何容易。不能守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实念头里面都有对立、都有指责、都有要求在其中,这些念头都是贪瞋痴,都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修行人应该要当个明白人,明白自己的念头对不对,不能察觉不到。还要明白到底我每一天是不是往西方极乐世界的目标更迈进了,心净佛土净。念头里面这个“我贪”这么重,“我瞋、我痴”这么强,背道而驰,背西方极乐世界的方向。所以真正心地清净,对人没有这么多的要求,是“反求诸己”才对。

所以格言里面有一段话讲得也非常好:“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成之事,只怕愿力不坚”,修行人求己不求人。我们这几天听师父的开示《菩提心贯注整个生命中》,“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我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的过失,立刻就要……”,立刻就要哦,这个是真修道、真干的样子,“立刻就要痛改”。

今天我们现在写这两行字,有没有吞不下去的感觉?吞不下去是跟自己的习气学,不是跟圣贤的教诲学,这还是在自欺。您说师父的教诲,我们听了这么多年,哪一句拳拳服膺,不须臾离也?一句就好了。真的,师父一段、一句教诲记在心上,那一句就是回归你的自性,那是心性的教诲。一偏离了,心态一不相应了,就在妄心了,就在造业了。“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啊。

为什么以前古代的人,尤其上位者,我们看《孝经》里面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越上位影响的面越大。做对了功德无量无边,做错了影响深远,不好。包含我们的团体假如是受到社会大众尊重,告诉大家,祸福相依哦。大家重视你很有福,重视我们,我们不好好修行,违背圣贤、师父教诲,那人家一跟我们接触,丧失对圣教、对师父的信心,在大福当中造断人慧命的业。越大的福另一面就是越大的因果,要慎重对待。

有没有人听到这一段说:“那还得了,我不敢做了。”不敢做就不敢承担,我们的念头是想自己还是想众生?刚刚发菩提心,《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讲:这个发菩提心有大有小,这个小就是时时只想自己,不是想众生。我真想发心,可是我还有习气。发的是真心,改习气快,不敢松懈。真发心的人,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感恩戴德,真的是跪下去顶礼。内心里时时警惕自己:但求无过。有人讲的真正正确了,那是救我们一命,跪下去顶礼,那是发自真心,不愿意给正法添一点麻烦的心态。“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讲出我们的问题讲得非常正确的,那个是我们的好老师。

所以刚刚跟大家讲到,一切都是要从真实心、从心地上观照下功夫,从心地上领纳每一句教诲,尤其在境缘当中这个“我执”要越来越淡好啊。

【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走在路上看到一些字纸,赶紧捡起来放在火里,有何益哉?这个对自己的心性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都是做表面功夫。我们在修道当中,要很清楚一点,真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所以时时都是要一味真诚处事待人接物。真诚的反面就是虚假、虚伪,做表面功夫,言行不一致。甚至于人前人后不一样,或者对不同的人恭敬态度不一样,这个都是不真诚的表现。对上恭敬,对下很凶,那个对上的恭敬不是真恭敬,那个有媚在里面。

所以一真一切真,跟真诚不相应就是在造业了,不是在修道。所以这一些经句从心地上去领纳,可以从一个经句用到我们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就是善于学习了。

上一次好像有学员问到这个惜字纸的问题,说可不可以用报纸来包一些不方便的东西?我看我们的厕所里还有放报纸,是吧?可是我刚刚发现这个报纸上面有照片,有一些影像,是吧?感觉假如那个有照片的东西去包不干净的东西,好像又失恭敬,所以还是别包比较好。因为我们了解惜字的重点在恭敬,恭敬圣教,恭敬一切。怎么办呢?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有佛法就有办法,是不是?

其实说实在的,我们这种单位一般不订报纸的,是吧。报纸要有定慧的人才看得起,不然看得乌烟瘴气了,心里面都受染污了。师父常讲:我不看电视,不看报纸。请问大家,我们做到了吗?师父是很有功夫的,我们这一点功夫没有还不照着做。很多人说“我不看报纸,发生什么事我不知道”。什么事都不知道不是太平日子吗?你知道这么多不是烦来烦去的。真正重大的事人家会告诉你,你别着急。请问大家,日本海啸谁不知道?不都知道嘛。

放个垃圾桶在旁边不就解决了吗,是吧。自己不给人添麻烦,但是自己不怕麻烦,只要能给人方便就不怕麻烦。方向要对:不给人添麻烦,但是给人方便,自己不怕麻烦。讲得有点绕口,幸好没讲错,修道都在这个地方,重要啊。自己不怕麻烦才能时时把“我执”淡,时时给人方便,这个是真正爱敬存心的体现。仅供参考。

第一线的人再想,看怎样会比较妥当?因为我们这个单位,有时候别人看我们很高,所以也得避嫌,也得防止人家的误会。你可能没有那个心,可是人家看你的这个设备,或者这个言行,他误会你是怎么样,这个避嫌要敏锐。比方我们在桌上拿着一些废纸,可是这些废纸上面可能打了一些经典,或者打了老和尚开示,我们希望环保善用,我们把它折一折拿来装东西。存心没有错,但是其他社会大众一来,他一看:师父讲的呢,拿来装这些拉里拉杂的东西,他会不会生烦恼?有可能。所以变成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能敏锐到社会大众会不会有看法或者误会?告诉大家,现在要利众不容易。要利众首先要建立信任的基础;要建立信任,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能让他怀疑,一怀疑了你讲的话他要能接受也不容易,大打折扣了。

现在当讲课的老师、当主管的,你要能利益下属、利益大众,对自己要很严格。“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你这个中规中矩了,人家挑不到毛病,他的信心才能增加。我们穿着、言语,以前的习气很随便,现在还一直这样,那他人的恭敬心怎么起来?所以要扮演好“君亲师”,得从克己的功夫下手,这才是真正想利众,真想利众的人对治习气不会一大堆借口,因为他是真心的。真慈悲心还是假慈悲心,当看克服自己习气的态度就知道了。你念念为众生,你就不会随顺习气。求自己不求别人,佛门讲透了,“依报随着正报转”。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

他们文昌社每月放生,这个“随班”,刚好有人做了跟着去,跟着呼应一下,“随班奔逐”。 “因人成事”,都是别人促成他才去的,不是主动去放生的。“倘诸人不举”,都没有人做的时候,“君亦浮沉而已”,他也不做了。“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慈悲的心念从来没有真正从内心里面发出来。

【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而且你们家这些虾蟹都还有在厨房里烹煮,这些也都是生命;你表面上还做做放生,私下里都还在做杀生的事情,不是都跟放生的精神背道而驰。

这个“不杀生”,一般世间的人,他没有经过名师受戒,他可能觉得是不杀害生命是不杀生。我们何其有幸,能遇到师长,师长讲:不恼害叫不杀生。你看早上师父开示:有众生因我而生烦恼,都是犯杀戒。别人看我不高兴,我走开就好了,不要让他不高兴,他也欢喜了。有没有这样的柔软?不忍心别人因我生烦恼。

今天我们跟某人有对立、有不愉快,还撑在那里,撑了三天,撑了五天,撑了三个月、五个月,假如你还受过“五戒”要好好反省,跟戒不相应,不杀是不恼害。有人因为我们的言语、态度太强势,或者伤害到他,人家睡都睡不好,这个我们就很不忍心才对。五戒,根本戒,不恼害众生。

“不盗”,“不与取”,不贪小便宜,都要能尊重人,人家同意才可以。“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我记得在庐江的时候,我问同仁,这个东西我可不可以用一下?那个同仁讲:“蔡老师,你要用什么你就用啦,还要问。”他害我呢,我现在有点福报,福报很容易堕落,你用着用着就觉得应该的应该的,不用知会人家,对人的这种尊重就慢慢退了。

你真不相信,给你当皇帝当三天,可能就变样子了。不容易,福报不好修。每一个人他都有他掌管的知识,你要用的东西、事情牵涉到他的职权,都应该对他基本的尊重。你不打招呼,这也是“不与取”。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言语不从真实心中流露都属妄语,心有邪思了,这意业都犯了。这是持五戒不容易,你真持五戒,有几十个戒神护念你,你有戒体,你是世间的榜样,你在让圣法弘扬。有戒了就有佛法,这句话我们都听过了,期许自己,佛陀的教戒、戒律,尤其最基本的五戒、十善要在我们身上扎扎实实落实出来。好,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