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我們《了凡四訓》的課程談到「積善之方」當中很重要的積善,而種種的善行可以說是包羅萬象。

《了凡四訓》總結十個綱領。我們之前課程講到第二個綱領「愛敬存心」。而這個「愛敬存心」是十個綱領當中最根本的,因為有善心才有善行,善心離不開愛心、恭敬心。

包含我們十個綱領一開始,「與人為善」舉的例子,舜王看到雷澤這個地方的人互相爭奪,不知禮讓,所以舜王看了很憐憫他們,因為人都是爭奪的心,沒有福報。福田心耕,能看到這個地區往後的命運,而他們每個人的心性都是在墮落。所以愛護他們,然後尊重他們的本善,進而自己以身作則,來喚醒他們的本善,這也離不開對他們這一方百姓的愛敬。所以我們談到第二個綱領「愛敬存心」,這對於我們個人修身以至於齊家,我們下一代,要有修養、有福報,都離不開長養他的愛心、恭敬心。

包含治國,治國我們可以從自己當主管,帶領一個企業團隊,「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個團體由於領導者愛敬,他可以凝聚眾人之力,必能成就一番事業。包含這麼多社會團體之間,會有摩擦、會有衝突,主要是沒有愛敬的心所造成。所以有愛敬的心,可能社會當中種種的衝突、矛盾自然能夠化解。再延伸到國與國之間,有愛敬就不會打仗,不會有這麼多的人禍。

那我們自己有沒有愛敬的心?因為身修而後家齊,我們自己沒有愛敬的心,怎麼可能教育出有愛敬的下一代?所以以身作則非常重要。而事實上,我們也覺得愛敬他人是對的,可是在與人相處當中,不能常常提起這樣的態度,不能保持。所以常常我們看到這些好的教誨,都很想做,但是會有挫折感,好像覺得常常守不住,常常提不起來。當然這個挫折感也是煩惱,這個挫折感其實是否定自己,是不尊重自己。所以我們能時時守住愛敬,其實是恢復了我們的明德,我們本有的真心,這是我們本有的,一定可以恢復。

而現在為什麼不能保持?染上了一些習氣,現在這些習氣比較熟悉,但是這些是染上的,一定可以去掉,一定可以洗除,本有的愛敬、本有的真心一定可以恢復。所以整個修身的過程,它是一個「生處令熟,熟處令生」的一個過程,這個不能著急,一著急反而自我沮喪,自我否定就不好。本來的愛心、恭敬心陌生了,什麼熟悉?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所以沒有愛。本來高下的心,看不起別人的心,覺得自己高,別人低,這個慢心比較熟悉。現在要轉成時時能恭敬人,這叫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的與人相處,念念為人著想,這愛心就熟,自私的心就淡了。時時真誠恭敬待人,敬心熟了,傲慢的心就淡了。

所以從修身這個根本自然能夠正己化人,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去利益家人,利益身邊的人。

而我們看下一代,他人生的成敗,其實外在的這些條件都不是決定性的關鍵。我們看現在學歷高的人,他不一定有愛人、服人的心。甚至於他頂著他是名校、他是碩士、博士的光環,反而上對領導傲慢,下對同事傲慢,對服務的人也不恭敬,那這樣的態度很可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有一所大學開了一個課程,題目就叫「人生」。這個大學學校領導非常有心,看到應該教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人生觀。這樣才能打下他做人、做事的根基。當然現在這樣的大學愈來愈多了。也認知到從傳統文化當中了解到,做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結果開了這門課,最後一堂課,老師給他們考試,出了三個題目。第一個,記得父母生日的舉手。結果女孩子占比較大的部分,男孩子少。從這個現象,難怪現在聽說生女兒比生兒子好。生兒子好像現在是娶了媳婦就忘了娘,只有太太沒有媽媽了。從這個情況來看,教育男子,他要成為一家之主,連孝都不懂的話,那這個家道鐵定要中落。從這些跡象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能讀了十幾年書,連孝是做人的根本都不懂。

結果第二個問題,問他們,說道:「你們在學校讀書這麼多年,教學樓打掃清潔的這個工友,你們知道他姓什麼,了解他姓名的請舉手。」幾乎沒有人舉手。幾年的歲月,跟這樣的長者見了無數次的面,可能連招呼都沒打,更談不上去關心他,請教他的尊姓大名。而這樣的長者卻服務了我們這麼多年,我們反而視而不見。

第三個問題,有打過自己一巴掌的舉手。第三個問題同學們互相看一看都笑了,假如不是神經有問題,幹嘛打自己一巴掌?結果老師接著就說,第一個問題,假如我們連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我們不懂得人生要行孝,行孝的人他才有福,行孝的人他才懂得去愛人,孝是愛的原點。「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他連對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愛,他能愛別人那是不可能的,那是違背德行的。

所以開發一個人的性德是從孝、從愛的原點,延伸到他懂得去愛兄弟、愛家族、鄰里鄉黨,到「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假如連愛的原點、愛的根他都沒有,那他在各行各業都不可能服務好人,都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懂得孝順,是當一個有用的人的基礎。

再來,長者為我們服務這麼多年,我們這麼冷漠,又不恭敬對方,連個感謝,連個尊重,問他個姓名,下一次見到,「陳叔叔你好,張阿姨你好」,這種恭敬的心都沒有。我們要了解,不管他幹哪個行業,「百事之成」,要能成就,「必在敬之」。他恭敬,對人、對負責的事他都很恭敬。包含負責的東西,包含使用的東西,他愛護、節儉。「其敗也」,任何一個人,他的事業會轉盛為衰,就是傲慢不恭敬,他就要敗了。所以從第二個問題可以提醒到,沒有恭敬心的人,他不可能在社會當中有所發揮,他可能到哪都是害群之馬而已。

第三個問題,打自己一巴掌,這個含義老師是要表達,你假如前兩點都做不到,應該反省自己,給自己打一巴掌,就是醒一醒。缺乏做人的根基,這個愛敬的心。人唯有反省的態度,他的德行、他的智慧能力才能在反省當中更提升,進而成為更有用的人。不然「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這個大學老師設的這三個題目,其實我們聽了以後也可以反思,我們當父母的人,當老師,以至於當領導的人,有沒有重視長養孩子們、長養這些後生晚輩愛敬的心。唯有德行的基礎,他的家業、事業才立得住。所以我們理解到愛敬的重要。

接著經文講到: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肖。萬品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經文接著分析到,人有非常多種,跟我們的關係也不同,有比較親近,有關係比較疏遠,有比較高貴,有社會地位身分的人,也有比較社會基層的人,各行各業販夫走卒。也有智愚賢不肖,這個「智愚是指的有智慧或者沒智慧。「賢不肖,這個「賢就是比較有德行的,有德行比較欠缺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人千萬種類別是不整齊。就像《弟子規》講的,經文裡面提到的,「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為什麼會「流俗眾,仁者希?主要也跟他有沒有好的家教,有沒有聞到聖教有關。這個跟我們後面在提到的「護持正法,他有正法他才能明是非善惡,假如沒有的話很難不隨波逐流。雖然人有這麼多差別,但是「皆吾同胞,都是我的同胞。像我們中華民族有十幾億人,以至於延伸到整個地球是一個大家庭,休戚與共,息息相關,應該互相愛護。而且每一個人跟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都是有感情,都不願意受到人家的傷害,都希望人家愛護他、尊重他。所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作同胞應該都要尊重愛護,皆吾一體。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一般人沒有聞聖教,我是我,他是他,怎麼會是一體?這個沒有高度智慧,契入宇宙人生境界,不可能了解這個真相。

所以儒家的聖賢人都有提到「民胞物與,萬物跟我是一體不分的。道家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佛家講「同體大悲。儒道釋契入境界的人,他知道這個真相。甚至於夏威夷有一個療法,他這個治療的方法,比方說對方生病,病得很重,就觀想對方的身體跟我合在一起,然後不斷的用好的意念。他有講到這本書叫《零極限》,用四句話來不斷的祝福對方。這四句話講到,「對不起, 「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每天觀想對方跟自己合為一體,然後每天花半個小時的時間祝福,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就有很明顯的效果。這個方法在世界當中治癒了不少人。這四句話當中很重要,不只是祝福對方,更重要用這四句話,把自己的真心喚醒。我們常常念,「對不起, 「請原諒我,把我們很多錯誤的意念,曾經做過的罪業,把他這些錯誤洗滌掉。常常說「謝謝就能對一切人充滿感恩。最後「我愛你,時時對每一個人都是充滿愛心。那從這個結果來看,為什麼能夠治癒對方的身體?假如他是他,我是我,怎麼會產生效用?所以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不只是我們東方的聖人,西方靈性很高的人,他都有這樣的契入體悟。甚至於不只是人,包含動物,它都有靈性。

在歷史當中我們看到好幾個例子。有一個軍人,他很有愛心,放了一隻白色的龜。結果若干年以後,他有一次戰役,已經被逼絕,無路可逃跳到海裡,他們軍隊大半的人都淹死了,幾乎沒有人生還。結果他在要滅頂的時候,突然感覺底下有個力量把他撐起來,就是他很多年前放掉的那只白龜把他救起來。我們想一想,這白龜又沒有裝行動電話,牠又沒有裝通訊器材,為什麼牠知道這個人今天要遭這個大難?這都有靈知,這是一體,牠有感應。很多時候,這些宇宙人生透徹的道理,有時候我們一聽很難想像,但是最有福的是不懷疑這些聖人說的話,按照這樣的心境去處世待人,這一生智慧靈性一定有非常大的提升。

我們再舉另外一個反面的例子,發生在中國大陸。有一個人給他的朋友建議,說,「你體弱多病,你吃老鷹的小孩,吃小鷹對你身體很好。他給人家出這個餿主意,結果他們殺了這個小鷹。後來這個老鷹報仇,不只抓殺害小鷹的人,還去抓那個出主意的人。這個出主意的人講話的時候老鷹又不知道,為什麼牠要去攻擊那個出主意的人?所以這都有靈知,這一體,牠可以感知到。這個事實是那個出主意的人自己講出來的。他都奇怪了,我又沒有殺那個小鷹,怎麼那個老鷹這麼恨我,要抓我,難道牠知道是我出的主意嗎?所以不能傷害人,不能傷害一切的生命,因為跟我們都是同體的。

而從小孩子受的污染比較小,特別能夠感覺到一體。像兩個孩子在玩耍,剛好前面那個孩子不小心跌倒了,跌傷了,倒下去,衝力很大,嘭,很響。當事人還沒回過神來,後面那個孩子哭起來了,他媽媽問他,「你為什麼哭?他說,「很痛。奇怪了,不是他跌傷為什麼他覺得他很痛?因為孩子他沒有分別你我,他很容易感知到對方。不只感知到孩子,父母傷心了,他可以感覺到,陪著父母流眼淚,這個我們都有見過。很多家長不體會這個同體,小孩這種能力比較強,反而批評他的孩子,是他跌倒,又不是你跌倒,你哭什麼?那慢慢、慢慢孩子就開始分別,他是他我是我了,還又執著,自私自利就愈來愈強,就不能感知對方。所以現在變成什麼?變成講句話讓對方痛苦萬分自己都沒感覺,本有的同體的慈悲心都被欲望障礙住了。所以真的對這些道理不明白,可能當父母、當老師的都在誤導孩子都說不定。

接著我們假如體會到「皆吾同胞,皆吾一體。這個心境能提起來,孰非當敬愛者?有誰我們不應該敬愛?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我們能去愛護眾人,其實也就是在愛敬聖賢人。為什麼?因為經文講到,因為我們去愛敬他人,就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你有愛護他的心,你會去了解他的心志、他的需要。不管是他物質上的需要,還是精神上的需要,你會希望幫助他,給他幸福。能夠了解到怎麼給社會大眾幸福,其實這份心就跟聖賢人感通。因為聖賢人他是胸懷天下,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我們中華民族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他一生憂國憂民,從《禮運大同篇》就可以了解到他老人家的志向。而他的志向就完全跟天下人,跟人民的幸福是完全相契的。大同篇裡面講,「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現在看到這句話,夫子這個胸懷對每一個年齡層的人,甚至於是弱勢的人,都關懷備至。而我們在兩千多年之後再來看夫子之志向,現在社會當中最嚴重的老人問題,怎麼讓老有所安?而且每一個人都會老。假如對老人的晚年不能夠很好的照顧,安度晚年,那天下的人心怎麼能安定?人中年的時候光想到老了沒有依靠,這個人生非常不能安樂,充滿擔憂,充滿對未來的害怕。「壯有所用,現在失業率那麼高。「幼有所長,現在孩子教育問題很多,孩子又是未來的主人翁,下一代沒有教好,這社會沒有未來。包含「鰥、寡、孤、獨、廢疾,這些人生從出生,或者人生階段有不幸的人,假如人不能有愛心,他們已經不幸了,可能遭受到更多的忽視跟欺負。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能夠去愛敬眾人,那是真正將聖賢人的教誨做到。聖賢人在天之靈最欣慰。

包含我們這些教誨,來自於師長,來自於有德行的善知識,我們真的去愛敬眾人,是他們最歡喜看到的。他們無私無我,最希望我們依教奉行,能夠真正利益這個社會。我們的存心都是理解整個社會大眾的需要,怎麼帶領他們走向幸福,這個跟所有從古至今的聖賢人的心相應。所以我們能這一生,以實踐大同世界為目標,那就跟夫子的心是相應的。那我們就神交夫子,他老人家冥冥當中也會護佑我們。所以接下來講何者聖賢之志。什麼是聖賢人的志向?就是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就是要讓這一世的人,這世間的人能夠家庭安定,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的日子。

我之前有聽過我們新疆郝鐵龍董事長,他在他的企業落實傳統文化,我聽他分享他所做的,突然就有感覺,這個禮運大同好像浮現在面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他辦這個企業,希望照顧員工,進而給社會做出榜樣,他沒有私心辦這個事業。「選賢與能,他栽培幹部,同時他的員工幹部,做服務的人員在他們工廠裡面辦傳統文化講座,讓當地很多社會大眾來學習,包含當地的黨校都來學習。黨校都是官員,他「選賢與能,幫國家培養幹部,「講信修睦,這麼多社會大眾,思想觀念都能轉向倫理道德,自然人與人和睦。「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教育很多人民,甚至是青少年下一代。而他們公司有百分之三十的員工先天殘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所以我們聽了非常感佩。

接下來經文講到的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這個「合愛合敬,胸懷天下的心,而且這個愛敬是真誠的愛敬、平等的愛敬,不分你我、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去愛護。這樣就安定這一個世間、安定這一方的百姓,就等於他把聖賢人的精神在自己的身上做出來,就是聖賢最好的學生。所以聖賢弟子,包含所有正法的宗教,都接受倫理道德的教育,都接受了仁愛、慈悲、博愛的教誨。而這些宗教的神聖,包含聖教裡面的神聖,世間人感覺起來他比較抽象,這些都已經不在世間的聖賢人。如何讓他們能相信這些聖賢人的教誨,真的能做得到我們作為這些聖賢的弟子,應該把他們的精神在自己的身上落實出來。那社會大眾就相信這些聖賢的經典教的是真正做得到。他不會產生懷疑,他不會覺得現在的人都自私自利,哪有犧牲奉獻的人呢?

像特麗莎修女,她到印度這麼苦難的地方。她自己身也是很高貴,但是她接受宗教的教誨,她完全把宗教聖人的精神去落實,照顧生病、貧窮的人。全世界受她感動的人,受她照顧的人太多了。所以她確實是「安一世之人,而且是「為聖賢而安之。包含新加坡的許哲女士,還有我們最近了解到,在非洲像史瓦濟蘭,馬拉維,萊索托這些國家,都有慧禮法師創辦的阿彌陀佛關懷中心。照顧三千多個黑人小孩,這些黑人小孩有的快餓死了,有的生病了。我們看那個照片,衛生不好,飲水都有問題,肚子都脹得很嚴重,很可能都有生命危險。他很仁慈,照顧三千多個孩子生活之外,還讓他們學中華文化,這些孩子會背《三字經》、《弟子規》,還會唱廣東歌。三千多個孩子,而且照顧的孩子持續在增加。這個確實都值得我們感佩,他們是真正做到了把聖賢的精神表演出來。

接著我們看第三個綱領: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這個成人之美,孔子在《論語》講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我們學習孔子的教誨,這一條一定要做到,這樣我們才往君子之路在走。而這個「成人之美,成就一個人的德行,成就一個人的善的心願,都是包含在「成人之美當中。甚至於成就一個人才,因為人才是國家社會最重要的財富,一個團體有人才,它就可以興旺起來,但是人才他需要培養,他需要慢慢成長起來,那就需要很多人的栽培、鼓勵、愛護。

所以這裡譬喻到,美玉,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說這個「玉石你不去琢磨它,就像《三字經》講的「玉不琢,不成器。你不琢磨它,你看一看它好像沒什麼價值,把它丟掉,那它跟一般瓦礫石頭也沒什麼差別。人才沒有發覺、沒有培養,那跟一般的庸俗之人也是一樣的了。追琢則圭璋。這個「追琢就是懂得雕塑他,就能成為「圭璋,就是很好的玉器,就變成寶物了。

所以故凡見人行一善事。看到這個人他的動機很好,他看到社會很需要的事情,他主動去帶頭。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就是你觀察到這個人很有志向,胸懷博大,很有利益團體,利益社會的存心,有這個特質。「資可進,他有這個人格特質的時候,這個「可進就是要幫助他、提升他。具體的做法,皆須誘掖而成就之。不管是善的事,還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人,我們都可以誘導,然後扶持他。好事,發動大家來做;好的人才,默默的鼓勵他、支持他。不管是在物質上或在經濟上支持他。「而成就之,成就他的因緣,成就他成為一個人才。

或為之獎借,這個「獎就是獎勵他,這個「借是肯定、讚歎他,因為人在成長過程他也會有起伏,也會遇到挫折。這個時候適時給予他肯定,他會受到鼓舞。或為之維持,這個「維持就是幫助他。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這個善人有時候遭人嫉妒,受到人家的冤枉、毀謗的時候,我們能夠澄清他的冤屈,進而分擔他所受的毀謗,讓他能夠不至於消沉,讓事情不至於敗喪。務使之成立而後已,務必能夠護念、幫助他。「成立就是他真能成才,利益眾人之事也能辦成。所以俗話講,好人做到底的這個心態。

接著經文又分析到,為什麼善人反而會遇到一些挑戰磨難?因為: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這個大抵人各惡其非類,就是通常一般的人他對跟自己不同類的人會有一種排斥。所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思想觀念跟他相近的聚在一起。比方比較喜歡玩樂的人聚在一起,他看人家很用功讀書,他反而揶揄別人,然後搗蛋都有可能。他看人家用功,他不歡喜了,就「惡其非類

其實這個情況,我們整個成長過程當中去回想,比方讀小學的時候,新同學轉到班上來,有幾個同學喜歡欺負人,對那新同學百般刁難,欺負他。甚至於他有哪些好的優點,還批評,不讚歎。我們那個時候看到了,懂得體恤這個新同學,幫他說話,愛護他、照顧他,那對他當時就非常重要了。包含新的同學來到我們的團體。假如人比較自私的,新來的人欺負他,把很多工作都交給他,自己不幹了,那這個新來的人壓力就很大。你這個時候能夠從旁體恤他、協助他,那他就感覺到溫暖,人家給他很多工作,你幫分擔一下。而人會「惡其非類,我們去理解到嫉妒心伏不住,看到對方比自己好,不高興,批評。或者我們這一群人,他有既得利益,遇到正直的人,遇到要為團體謀福的人,會障礙影響到他謀自己的自私自利,這個時候他們就會集體來毀謗,來障礙這個善人。

這個從歷史當中常常看到,看到國家危難,很多公平正直之人,起來改革整個朝廷的風氣,這個時候腐敗既得利益的人,就百般刁難這個公正的人。所以從底下的經文看到,一般人民社會大眾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真正念念為他人、為團體著想的人比較少。所以善人在俗,他在現在這個現實社會當中亦難自立。容易受到別人排擠,有時候很難立足。你比方說他到一個團體裡,大家都不珍惜公物,他非常愛惜公物,人家都看他不順眼。很多人在貪污,他非常廉潔,他必然受人家的排擠。所以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這些英雄豪傑,這個「錚錚就是他很正直,不會跟邪惡,跟利益妥協。他的行為,他不願意去討好別人,他不用那些心機。有時候他的言行畢竟還沒有達到聖人境界,有時候會言語稍有疏漏,或者表情可能剛好在思考一些問題,禮貌上有時候忽略了一些細節,這個時候有心人就抓住這些小地方借題發揮。沒有去肯定他的無私、肯定他奉獻的精神,反而就這些這麼細的東西一直攻擊他,就「多易指摘

所以故善事常易敗,當然假如團體領導者,他不是很會看人很會分辨事情的曲直,他可能多聽了之後,就產生錯誤的判斷造成「善事常易敗,好的事不被支持。而善人常得謗。他一聽進去了,這個善人不被重用,甚至於被免去官職,這從歷史當中都有看到。

所以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唯有仁慈的人,唯有非常有社會見識閱歷的長者,他能看得清楚。進而積極的匡正世俗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把這些毀謗厘清。而「輔翼之,這個「輔翼就是保護他、支持他。然後讓善人善事可以得以成就,這樣的功德是最宏大的,最可貴的。

從這一段我們可以了解到,要栽培一個人才不容易,要有非常多的用心,要在很適時的時機點鼓勵他,要在很重要的關鍵點站出來把是非邪正講清楚。不然整個團體就是非不分了。所以這個時代,要真正做事,要真正為團體出力,不能不講公正的話,不能怕得罪人,要把大眾團體的利益擺在前面,而不是講人情,而不是怕誰不高興了,把很多是非都混淆。而事實上,假如是真正「仁人長者,做錯事的人,假如我們不能把這個是非曲直講清楚,其實看起來好像他得逞了,他毀謗別人,他占上風,事實上他是最可憐的人。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你去阻止他的錯誤是對他的慈悲。因為他繼續造惡,而且他有權力,他影響的面太大,他的罪業就更大。所以這個「仁人長者不只愛護了正直的人,同時對於這些毀謗別人的人,有權力而做錯事的人,阻止他們繼續犯錯,那是真仁慈,當然不跟他們對立。進而再透過善巧方便,提起他們的善心正念,這個很重要。

接著我們看第四個綱領,「勸人為善,我們把經文念一下: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

什麼是勸人為善?這個經文講到生為人類。他生在這個天地間,而天地之間人是很尊貴的。《三字經》講的「三才者,天地人。人有好的教育,可以契入到天地無私之德行。所以只要生為人,孰無良心?誰沒有天地良心?而世路役役。最易沒溺。這個「役役就是忙忙碌碌。大家去體會,人忙忙碌碌,他就不能冷靜下來,去深思人生的意義,最後就隨波逐流。最容易「沒溺,就是墮落、沉淪。所以人走這一生的路,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忙什麼,好像停不下腳步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能得到別人智慧的引導,他才能去反思他的人生。不然確確實實,人內有貪瞋痴慢這些習氣,外面的誘惑又空前的有力量,現在整個社會,財、色、名、食,這些欲望的誘惑太大,他沒有好的人的引導,他沒有辦法判斷。他一沉溺了,可能就都是利欲薰心不可自拔。

所以經文講到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跟我們的家人、跟我們的親朋好友,這一生有緣,都應該盡一份道義。《弟子規》講的「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包含在經典當中,孟子講到的,「教人以善謂之忠,對自己的親戚朋友忠誠表現在哪?你引導他向善,不讓他墮落,這是對他的忠誠。包含《論語》講的,「忠焉,能勿誨乎?對一個人忠義,怎麼可以不提醒教誨他呢?而在與人相處,要勸他為善當中,還要懂得善巧方便來「提撕。這個「提撕就是能夠增長引發他的善心良知,引導他正確的思想,放下錯誤的思想。

比方家庭當中、團體當中,要教孝,要教愛心,而不是教競爭。現在幼兒園就開始教競爭,「世路役役,最易沒溺。他從小就競爭,慢慢的鬥爭,戰爭,那這個路是一條死路。趕緊把他拉出來這錯誤的思想觀念。「開其迷惑」,就解開他對人生錯誤的見解,然後化開他的迷惑。這樣就好比讓一個人從長夜大夢當中令之一覺。就是他在一個惡夢當中,你把他給叫醒,不讓他繼續受苦。因為人思想觀念一迷惑,他就造作罪業,最後他的人生一定是痛苦的結果。

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譬如他陷在煩惱當中,人有時候念頭轉不過來,一個禮拜都能搞得長了很多白頭,就很苦惱,甚至於還有會想尋短見都有可能。能夠給他正確的引導,就好像他在痛苦當中身心俱疲,你趕緊把他拉拔出來,讓他得到清涼,讓他能離苦得樂。這個為惠最溥,也確確實實人有時候一念轉不過來,就好像在地獄,一念轉過來覺悟了,就好像到天堂一樣。所以這樣勸人為善,當事人所得到的實惠利益,「最溥就是很廣大,不然他幾乎就不能喘息了,甚至於轉煩惱為菩提,轉危機為轉機,轉悲憤為力量,這個都要靠勸他、引導他。

接著經文講到

【韓愈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我們剛剛經文譬喻到的「長夜大夢,讓他「令之一覺,「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這樣的實惠是最廣大的。

我們舉一個實例。像胡小林董事長,他還沒有遇到師長,沒有遇到聖教,他是得憂鬱症又想自殺。但是他明白聖賢教誨,尤其學《了凡四訓》以後,他說該是我的福報就是我的,我為什麼這麼煩惱?這麼痛苦幹什麼?他真的「拔之清涼,念頭一轉,病就好了。而且事業愈做愈好,這個確實是「為惠最溥。而且他又把這麼寶貴的人生經歷告訴別人,大家都效法學習他,不只他受到很大的利益,聽到他整個學習分享的人,命運都能改變。所以勸人為善的功德非常大。

而韓愈這段話提到的,剛好這個人遇到很大的困難,你及時的勸導他,幫助他度過難關。百世勸人以書,就像這本《了凡四訓》,明朝的經典,經過幾百年,我們都還受益,都還有廣大的人群因為這本書改變命運。而韓愈這段話,接著作者分析到,較之與人為善就是用言語勸人,用書勸人,而與人為善的例子,前面提到大舜,他也是勸,他用身教去影響到這一方的百姓。或者是能夠用言語去勸導別人。這個在做法上,可能跟「勸人以書不大一樣。但是這個雖有形跡就是他做法不一定相同,但是利人的心是一樣的。而且每一個情境、每一個因緣都有差異。我們因時制宜,而且抓住時機點,契理契機就好。所以叫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一時間抓到一個機會點,可以真的讓人轉迷為悟,這非常好,這功德是圓滿的。當然能寫一本像《了凡四訓》這樣的書,利益百世的人,這個功德也是圓滿的。而雖然一時勸人以口,一時與人為善,好像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這個風範它還在,依然影響著後世。所以舜王的德行風範,還影響到四千多年以後的我們。因為他是用真心做出來的,記錄在史冊當中、典籍當中,依然可以利益長遠。

尤其《德育故事》,七百八十六位聖哲人,他們也是做出榜樣,也很多是勸人為善、與人為善。到現在我們大家還受到他們榜樣的感召。所謂失言失人,當反吾智。這裡是提到當我們勸人為善,假如對方不能接受,這個叫「失言。「不可與言而與之言,這在《論語》裡面講到,跟他講的時機還不夠,為什麼?信任不足,場合不對,我們這個時候講話就錯了。還很多人在旁邊,你勸他的缺點,他面子受不了,這叫「失言。信任不足怎麼辦?保持沉默,但很重要的自己要做榜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