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

好久不見。剛好上個禮拜,我們跟著師長到斯里蘭卡訪問,師長是接受斯里蘭卡總統的邀請。因為總統對於師長在國際間促進宗教團結,化解世界的這些衝突、危機,這些行持、風範,斯里蘭卡總統很佩服,所以才有這次邀約。我們托師長的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這一路上非常受教育、受啟發。應該算下了飛機,就開始受教育了。包含一下飛機,他們每個服務人員,機場的服務人員,很親切。一看到我們就跟我們問候,當地話講:「ayubowan!」就是祝你無量壽的意思。而且每個服務人員的眼神很親切、很真誠。一般在大都市裡面,這種眼神不容易看到,所以這個真誠是很可貴。因為我們這次跟著師長去,是總統的貴賓,所以行李都是人家幫拿好的,一下飛機就可以到貴賓室休息。這種禮遇誠惶誠恐,得好好學習才行,不然享痴福,愈享愈愚痴就麻煩了。

而且我們這幾天,在路上都是警車開道,總統的貴賓。當在貴賓室的時候,當地的一位法師,寶光法師來接待我們,結果他一開口,就講標準的普通話,他在台灣已經十年。所以華文講得很好,一點都不陌生。服務人員一看到他,馬上拿很潔白的白布鋪在椅子上面,才請法師坐。

斯里蘭卡是佛教國家,佛弟子有百分之七十六左右,所以對法師,就是他們學習的老師特別恭敬,都要先鋪了白布,請法師坐,然後跪下來給他問安。這個是我上的第二堂課,他們尊師重道。

坐著遊覽車在路上,望著窗外,看到小朋友下課了,應該是小學的孩子。他一看到你在車上,就很親切的跟你打招呼,很歡迎你,包含初中生也一樣。所以我看到初中生這麼熱情跟我打招呼,我真的是誠惶誠恐,為什麼呢?覺得現在這些初中的學生,都比較酷。十個裡面有八個拿著手機在那裡玩。可是這個國家的初中生,這麼親切,他的整個表情都很天真、很善良。後來我知道原因在哪裡。原來他們的學生,從小每個禮拜一到禮拜五,上課以前,都帶著孩子做三皈五戒,每天啊。然後每個禮拜天,孩子都到附近的佛寺,上半天佛陀教育的課程。

我們是二號到。四號早上,我去參觀其中一個寺院,這個寺院佛陀曾經在這裡講過經。站在佛陀曾經走過的地方。而且種了一棵菩提樹,我揀了幾片葉子回來,緬懷一下佛陀的慈悲,佛陀的誨人不倦。三千年過去了,他們當地的人都非常尊重佛陀。我們看那一天好多成年人都在這個菩提樹旁邊,佛舍利塔旁邊,都在那裡讀經。其中有一個婦女在讀經,我叫旁邊的同仁趕快拍照,因為她那一部佛經,已經念爛了,都已經不知道念多少年,都破得稀爛了,可是她很恭敬,還在繼續用那本在讀。

我們想想,現在的華人,擁有的經典這麼多,是吧?每本都這麼新,可是我們得的益處,可能比不上她那本破爛的經書。她是如此的珍惜啊,我們反而太容易擁有了,就不懂得珍惜了。所以其實有福報,得要會享才好,不然在福報當中反而容易墮落。

我們去那個佛寺,當時去學習的孩子有多少呢?三千人。我們看了很驚訝,趕快站在孩子面前拍照。因為背景是三千個學生。大家想一想,禮拜天這些孩子沒有去玩耍,沒有去網吧。全國的孩子都到佛寺去接受半天的佛陀教誨,這個地方的孩子,跟其他地方一不一樣?不一樣啊!所以,我們感覺這個國度確實有聖人的足跡、聖人的教誨,教化這個地方幾千年不衰,而且還保有原始佛教,他們的寺院都是教學,不是做經懺佛事。

後來我們了解到,最感人的是他的總統,一國之總統,非常虔誠學習佛陀教育。他的總統生日那一天,大家想一想,一般國家這麼高的官員生日那天干什麼?我們生日那天干什麼?一般有財有勢的人生日那天就要去happy happy(高興高興)了,是不是?就好好花一點錢。

總統早上六點到佛寺供僧,拿出他自己的俸祿,供養寺院的僧眾。那代表對這些講經的法師、老師非常恭敬。生日都是這麼好學,這麼尊重法師,那上行下效。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為什麼他們這個國度的百姓這麼尊師重道了。

好,就先講這幾點就好了。我繼續講下去,今天《了凡四訓》,其實剛剛講的也是《了凡四訓》,為什麼?我們剛好講到「積善之方」。前面舉了十個善行,接著要判斷什麼才是正確的善?後面有十個行善的綱領,大家記不記得?這十個綱領裡面有與人為善,怎麼透過自己的行為帶動別人行善?這個總統做得很好,敬重尊長,尊重家裡的父母、長輩、學校的老師、單位的領導,都是敬重尊長。這個國家的人民都在做,包含對人非常禮敬。

我到飯店,剛進去坐電梯,結果要出電梯,我就請對方,剛好另外一個男士跟我一起坐。我就比這個手勢,因為我英文不怎麼好,只好用肢體語言,請他先走。然後他很堅持,要我先走。因為他看我是外國人,他是本國人,他就非常禮敬客人,一定堅持要我先走。到飯店去,見到每個人,他都會跟我打招呼,很自然。

所以,大家下一次要出國旅遊,建議大家可以去斯里蘭卡。我幫大家調查了一個訊息,佛陀誕辰那天,有十四天全國戒殺,不可以殺生。然後那一個禮拜左右,全國慶祝佛陀誕辰,你那幾天去,吃東西都不用錢。他很熱情招待你,只要他拿給你,你要吃。你不吃,他覺得你瞧不起他,他那麼熱情,你還拒絕他。農曆四月八號,差不多那個時間,你們好好打聽一下,去那邊真正去體會三千年前的聖人,他的德行,影響到三千年後的國度、人民,所以令人感動。佛陀一生的價值也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講的這個「積善之方」,了凡先生用心良苦,先舉了十個例子,增強我們的信心。我們這次去也是增強信心,增強什麼信心?這個世界很有希望。為什麼?斯里蘭卡宗教團結,他們也有基督教,也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長老說:「就是因為佛教把國家治理得安定,我們才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好好發展。」那代表伊斯蘭教跟佛教處得很融洽,而其實這個就是佛陀的身教。

我們都知道,進佛門有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本來是印度教的護法。你看佛教心包太虛,佛陀在印度教化,就把他當地的宗教整個包容進來。甚至是提升了他本來的這些民俗宗教,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已經做得很好。你就對宗教的團結有信心,對聖教教化(有信心)。這個地方老百姓善良,而且沒有天災,他們也沒有地震,也沒有颱風。所以我觀察到,除了馬來西亞沒有地震,沒有颱風,現在還有一個斯里蘭卡,它也很少有天災。所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天災多的地方不能怨天尤人,還得從心地改過開始。

十個例子,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九個,是吧?今天跟大家再講最後一個。

嘉善支立之父。

在第幾頁?七十五頁。浙江嘉善有個人叫支立,他的父親在當官的時候,

為刑房吏。

在監獄裡的刑房當書辦。

有囚無辜陷重辟。

有一個囚犯,他是無辜的,但是被陷害、誣告了。『重辟』,就是被判了重刑,像死刑這樣的情況。

意哀之。

這裡看的出來,讀書人接受孔老夫子的教誨都有仁愛之心,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我們想一想,一個人被判死刑,除了他陷入絕望以外,還有誰會痛苦?他們全家的人,愛他的人都很痛苦。所以『意哀之』。

欲求其生。

希望能夠救他一命,平反他的冤獄。這個囚犯在絕望當中,感受到這位官員的善意、仁慈。他想這是他的一線光明。

囚語其妻曰。

這個囚犯剛好有機會,他的太太來看望他。

支公嘉意。

這個支公他非常仁慈、善意,希望幫我平反。但是很慚愧,我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報答他。

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

明天你邀請他到我們鄉下來。

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

然後你接待他的時候,你就告訴他,要改嫁侍奉他。這樣子,他可能會更用心的,念在這個情分,來辦好這件事情,那我可能還有生還的機會。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這個當丈夫的也有點誇張。但是我們在看這些故事的時候,要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一個人已經幾乎快絕望沒命的時候,他才會出此下策。所以我們想一想,一個為人父母官的人,能不能想到他現在的百姓,有多少人的人生是瀕臨絕望的狀態?他假如想到這裡,他會竭盡全力去救護他,反而對方出這樣的下策,更能感覺到他的恐慌、他的無助,這個是善體對方的心情。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官員講一段話也很感傷,為什麼呢?人家問這個官員,你這個地方的大學生自殺率很高。在大陸獨生子女,這一對夫妻就養了這個孩子,養到十八歲,養到二十二歲,他費了多少苦心?就這麼一個孩子,他大學跳樓自殺。你看他的父母、他的家人以後日子怎麼過,是吧?你能感同身受啊,都覺得要用最大的努力阻止這樣的事情再發生一件,不願意它再發生。而這個官員被訪問,「你這個地方大學生自殺率很高。」這個官員說:「我們的這個比例,比起很多國家還算低的呢。」哇,你當一個父母官,你看到什麼?你現在看到數字啊!你沒有看到受害者的痛苦。甚至於有沒有感覺到這個數字是會愈來愈高,還是要趕快把它阻止下來?

所以我們看這麼多故事裡面當官的人,我們感動。古代這些讀書人都明理,犯人沒飯吃了,寧肯自己餓肚子,趕緊煮稀粥給犯人吃,捨己為人。

其妻泣而聽命。

他的妻子也覺得,他們的家走到這個地步了,也沒辦法,只能出此下策了,也順從丈夫的意思答應了。

及至。

隔天,支公到他們家。

妻自出勸酒。

他的妻子非常熱情的款待。

具告以夫意。

又把他丈夫的意思轉告給支公。

支不聽。

這個『不聽』就是斷然拒絕,而且還是盡力的幫他平反。

卒為盡力平反之。

洗刷了他的冤情。

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

囚犯出獄之後,夫妻一起登門叩謝支公,救了他們家一命,然後發自肺腑的說道:

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

我們看當官的人叫公務員,他們得到國家的信任、得到人民的信任,他們領的是國家納稅人的俸祿。應該盡一份道義,愛護好百姓。從這裡我們看得到,中華民族的人民,非常善良。我們公務員服務好老百姓是應該的,可是我們做了一點,老百姓感激得不得了。

我這一次八月份去雲南,雲南省政府辦了三年的道德論壇。聽課的大眾,每一次都有一、兩千人以上,三次加起來應該有七、八千人。第一次辦,人很多。因為除了昆明以外,大理還有分會場。今年好像分會場還有兩、三個,所以受眾應該有七八千人。當地有一位官員,他是宣傳部思想道德處的處長,寧處長。他說本來他那個部門門可羅雀,很少老百姓來找他,可是他辦了論壇以後,門庭若市。他的辦公室常常很多人來,很熱鬧。而且是老百姓提著錢,然後告訴他:「你趕緊再辦這樣好的課程,我們出錢。」他很感動,他說這個是我們官員應該做的,才做了一點點,百姓這麼支持我們。

所以有時候看到這些記載的故事,體會到我們中華民族這些人民都很善良。而一個官員,你有仁慈之心,你能感動多少百姓,你能改變多少百姓的命運?所以「公門好修行」啊!您看范仲淹,他在當官的時候提拔了多少人才,這些人才往後又利益了多少人民?

這個囚犯出獄以後,等於是支公對他有再造之恩。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是這個世間太罕見的人品、道德。我們讀到這句,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學了《了凡四訓》以後要真幹,你的親朋好友跟你相處一段時間都會說: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哎呀,在這個功利時代,還遇到你這麼有情義、道義的人,我真的很感動,真的這一生沒有白來了,能交到你這麼好的朋友。那你也感人至深。

諸位長輩朋友,你有沒有遇到哪個親戚跟你這麼講話?有沒有?還沒有,那不行,要真幹。其實在這個時代要感動人,更容易,為什麼?現在人都急功近利、都自私自利,你只要能替人家想,人家就很感動,「哎呀,怎麼還有這種人?」

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

他很感佩支公的德行,也替他著想,您都還沒有兒子來傳承您的家道。我有一個弱女,他的女兒,應該在二十歲左右,『送為箕帚妾』,送給你當太太。「妾」就是不是原配,原配還沒有生孩子,送他做妾,而且用箕帚妾。看到這個名詞,也看到古人的那種厚道,講話很客氣。讓我女兒去你們家拿簸箕,拿掃把,幫你掃掃地,可以吧?不是說嫁到你們家做貴夫人,不是。送給你做掃地的好不好?

你看古人的謙退,都在言語當中。比方說介紹自己的太太,「賤內」。大家不要誤會,賤是自己了。賤內,我這個賤人的內人,叫賤內。不然太太要抗議,這麼難聽,自己謙退。稱自己的孩子「犬子」,是吧?稱別人,「令尊」,「令堂」。這樣應該禮上講得通,因為我要報答你的深恩,你都不接受。可是你都沒兒子,那我把我的弱女嫁給你,這個在禮上應該講得通了。接著:

支為備禮而納之。

支公接受了。但是非常恭敬對方,對方變成他的岳父、岳母了。他心裡有沒有說,我救了他一命,我很有功勞啊?你看,痕跡都不露。對人都是那種愛敬的心,須臾不離。哪怕是嫁給他做妾,他都恭恭敬敬的把她迎娶進來,『備禮而納之』同樣感謝這一對夫婦,養育女兒的辛勞。所以,古人在做他應該做的事,絕對不求圖報,甚至痕跡都不露,不放在心上。

【生立。】

這個妾生了支立先生。

【弱冠中魁。】

『弱冠』就是二十歲,考上舉人

【官至翰林孔目。】

他做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

【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

他的孫子高,曾孫祿,『貢為學博』就是學問很好,保送國家的大學讀書,然後派到官辦的學校當老師,這叫「學博」,官學的老師。

【祿生大綸。登第。】

這個已經是他的第四代了。『登第』就是考上進士。這個是救護無辜的人,給人再造之恩,得到的好報。接著經文講: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

這十個案例,雖然所做的事情,情節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存心都是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去幫助人,毫無保留去做。

而了凡先生舉這十個例子,大家注意的話,基本上都是他們浙江嘉興附近地區發生的事情。而且都離他們很近,大家都很熟悉這些人、這些故事,這樣會給人很強的信心。所以以後大家要勸人行善,要多收集故事,而且你走到哪裡要收集那裡的故事。你到中國大陸去分享,你就要收集中國大陸的故事。你不能到中國大陸去,每一次,都是我們馬來西亞的什麼什麼故事,聽起來感覺有點距離感。處處都可以看到了凡先生的用心。他舉這些距離最近的例子,時間最近的例子,很有公信力。

大家起了對行善的信心,接著要懂得正確的判斷,什麼才是真正的行善?不能你覺得行善,可是事實上,反而是在造罪業都有可能,所以先要明理。

【若復精而言之。】

我們很精細的去判斷什麼才是善,善的真實意。了凡先生舉了八個角度來判斷善,則善有真善,有假善。

【有端有曲。】

有端正的善,有歪曲的善。

【有陰有陽。有是有非。】

看起來是善,事實上不是善,是非善。

【有偏有正。】

有偏善,有正善。

【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

都要深入了解、深入判斷。

【為善而不窮理。】

一個人行善,不通達善的真理、善的真相。

【則自謂行持。】

自己覺得自己做得挺好。

【豈知造孽。】

反而是做錯了。

【枉費苦心。無益也。】

白費苦心,自己不受益,別人也沒有辦法被帶動行善。

舉個例子,曾子是孝子,孝是百善之先。曾子有一次,在田裡幫忙父親耕作,不小心把瓜藤給弄斷了,瓜藤一弄斷,整個瓜就死掉了。他父親看了,一下子情緒控制不了,太生氣了,拿著那個鋤頭就打他。曾子覺得自己錯了,父親拿起鋤頭來,他恭恭敬敬給父親打,結果一打下去,他就昏過去了。結果昏了,後來醒過來了。

請問大家,假如是你,你醒過來,睜開眼睛,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哦,痛死我了,是吧?哦,爸爸怎麼打我這麼重?氣死我了。」我們可能起這個念頭。我們跟聖人的距離就在這一念之間。曾子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怕他爸爸擔心他的身體,馬上一醒過來,把古琴拿出來,開始唱詩歌,他爸爸一聽,啊,沒事,他就不擔心了。彈完琴,還偷瞄他爸爸,哎呀,爸爸不擔心了,沒事了。被打昏了,第一個念頭還是想他爸,沒想自己,這不簡單啊!

結果這個事情傳到孔子那裡,孔子說:「曾子不是我的學生,以後叫他不要來見我了。」孔子是在表演呢。曾子:「我哪裡做錯了?」趕緊叫同學去打聽一下,錯在哪裡?孔子說:「我以前不是跟你們講過大舜的故事嗎?那個舜王,爸爸媽媽要打他、要害他的時候都找不到他,一需要他的時候,他馬上就出現了,他馬上就去服侍了。舜王,他行孝是非常懂道理的,他爸爸拿小棍子,他就接受責罰。拿那個大的棍子,他就趕快跑,給他追了。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那麼大的棍子打死了怎麼辦?會失手啊,真的失手打死了,你的父母不就悔恨一生嘛。那你不陷你父母於痛苦、於不義?」

你看,學孝要通權達變。所以你不把這道理搞通達了,

【自謂行持。】

我很孝,被孔子罵。

【豈知造孽。】

所以「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學了都順著自己的意思沒有通達,反而愈學愈執著,就不好了。

所以像這一次,我們跟著師長。師長隨時在給我們表演。比方,我們去拜佛牙,到佛牙寺去拜佛牙。師長八十六歲了,捧著一盆花,要去供佛牙。旁邊的學生很恭敬,「師父我幫您拿。」師父笑一笑:「我自己拿。」內行人看門道,你看師長那是他的誠心,他要去供佛的,這個忙不用你幫了,自己真心去供佛。對呀,學生很恭敬,但是他用微笑回禮,他還是恭恭敬敬自己拿著鮮花去供。

吃飯的時候,學生很恭敬,特別端菜上來,要給師長吃。師長笑一笑:「我吃這個就好了,我吃這個就好了。」就吃當地法師提供的這些餐點。哇,老人家都吃他們準備的,人家笑得合不攏嘴。

又有一次,很多年前,印度教請師長去吃飯。印度教用手吃飯,直接用手抓,師長很自在跟著吃起來了。其中有一個護法,大護法,在那裡表情很難看,哎呀,好髒啊,那個表情就把人家的誠意都給搞砸了,那個是添亂。你看隨時隨地離執著的習慣,離這個相,體會到別人的真誠心,跟人交心。師長帶了很多尊貴的禮物,佛像、西方極樂圖,這些珍貴的禮物,送給很多學校、寺院。結果這個寺院就送師長缽,托缽的那個缽,還有袈裟。師長接了袈裟,隔天師長上台講經,穿了人家送他的斯里蘭卡小乘法師穿的袈裟。他把我們中國大乘的袈裟脫下來,穿著人家送他的小乘袈裟。你看看,當老人家走出來的時候,你看所有這些當地的出家人高不高興?真的,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在旁邊的學生,師父去哪裡了,換了衣服了,一下子認不出來。

所以這個行萬路,除了學習這一方上到總統,下到人民的德行之外,還要看我們師長老人家處處的表演。

接著開始分析這八個角度。

【何謂真假。】

怎麼樣的情況叫真善,什麼情況叫假善?舉例子。

【昔有儒生數輩。】

有讀儒書的讀書人,好幾個人。

【謁中峰和尚。】

他們去拜見浙江天目山的中峰和尚,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就請教他。

【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佛家的教誨說道,善惡的報應就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行善一定得善報,行惡一定得惡報,絲毫不爽。可是今天這個人行善,子孫卻不興旺,子孫還有災難。某一個人造惡,可是他現在家裡還這麼昌盛,還當大官。

【佛說無稽矣。】

佛講的好像沒有考據,跟事實不相符合。這個代表這些讀書人已經起了疑心了。但是可貴在哪裡呢?這些讀書人有疑心,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我們現在人不一定有以前讀書人的態度,現在自我成見很深,自己看到什麼就下判斷,然後就開始去講,「那些道理不對了,你看我看的就是這樣啊。」把人家對聖教的信心都破壞掉了,這個就造口業。所以自己有疑,不能把那個疑去感染很多人,要去請教明白人才對。不然你誤導了別人,讓人失信心,斷了人家慧命,這個口業就很重。

【中峰云。】

中峰禪師講:

【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撼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高僧都很有威嚴,馬上義正言辭告訴他:凡人的執著,產生的俗情俗見還沒有去除掉。『正眼未開』,他判斷邪正是非的能力還沒有形成。法眼還沒有開,所以認善當作惡,指惡當作善,那就變成善惡顛倒了。『往往有之』,這個在世間是常有之事情。『不撼己之是非顛倒』,不遺憾、悔恨,不反省自己是非沒有判斷清楚,反而抱怨上天的報應不公平、不正確,這樣是不妥當的。讀書人聽了以後:

【眾曰。善惡何致相反。】

善惡怎麼會顛倒錯誤呢?大師接著跟他講:

【中峰令試言其狀。】

那你們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我了解看看。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這個讀書人講到了,罵人、打人是惡;恭敬、禮敬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不一定。另外一個人又說了:

【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貪財亂要錢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大師又說:

【未必然也。】

不一定。

【眾人歷言其狀。】

這些讀書人把他日常生活當中看到的種種,這些所見所聞,都提出來。

【中峰皆謂不然。】

都覺得他們的判斷不一定(對)。

【因請問。】

這個很可貴,他們所講的都被中峰禪師否定,他們還很謙虛,請教。

【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就是他做這一件事情的動機才是根本,他的那一份存心才是根本。他去做的動機是要利益人,那是善。他去做的動機是帶著他的目的,他想謀好處,這是惡。所以有益於人,你的動機是為他好。

【有益於人。毆人詈人皆善也。】

你這一巴掌打下去,把他打醒了,你救了他一命。你罵他把他給罵明白了,罵清醒了,他可能逃過一劫,沒有做糊塗事。大家有沒有罵人把人罵醒過?大家可不要學傳統文化,學得都很柔和,都看起來像好人,該罵人得罵、該呵斥得要呵斥,不然慈悲多禍害。你該呵斥他,你沒呵斥他,他愈來愈放縱就麻煩了。所以,佛門有一尊護法神叫怒目金剛,你該呵斥他,你不呵斥他,就是對他不慈悲了。

好,我講完你們可不要明天亂罵人,罵了可以醒才罵,那是緣分成熟。而且罵的時候不是發脾氣,是掏出心來護念他,那種言語是可以感通的。你們有沒有罵人罵到流眼淚的經驗,有沒有?有,罵到被自己感動得流眼淚。我曾經有過,我曾經罵學生罵到自己流眼淚。還不錯,後來那些學生對我挺好的,那些都是比較皮的了。但是一次、兩次、三次,知道你罵他是為他好,他對你很熱情。

【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都是帶著目的的,有所求的,你禮敬他人,那個都叫諂媚、巴結,那是惡。所以聖賢人看事,都從根本、都從心地看,他就不會看錯。

【是故人之行善。】

所以說人行善,標準在哪?

【利人者公。】

都是利益人的心,是無私的,公心。

【公則為真。利己者私。】

做這件事情,是為了利益自己,是自私。

【私則為假。】

那真假就從公還是私判斷出來。

【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

你是發自內心做出來的,這是真,『根心者真襲跡者假。』你是做個外表、樣子給人家看的,不是真的是這個心。甚至於是有人在的時候,都做給人家看,沒人在就不一樣了,襲跡者假

有一個讀書人叫俞都,他一生行善,到四十七歲窮困潦倒。一生行善,還結文昌社。聽文昌帝君的教誨,戒殺放生,還惜字紙,還戒邪淫、戒口過。做了一輩子,窮困潦倒。他很埋怨上天,最後感來灶神爺告訴他:「你意惡太重,念頭邪念、歪念太多。」所以,人一動邪念就損福報。「專務虛名」,都是做給人家看的,做表面,點出他的問題。從這裡我們看襲跡者假。讀書人重在表裡一如,言行一致。

【又無為而為者真。】

無所求,自自然然去行善,這是真。

【有為而為者假。】

帶著企圖去做的人,這個是假善。

【皆當自考。】

都要自己好好去觀察、體悟,就能通達明瞭,就知道怎麼行真善了。接著,第二個角度: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愿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

現在的人見到謹慎、非常唯命是從、恭順的人,覺得這個人脾氣很好,從來不大聲講話,謹愿之士,都會稱讚,這個人脾氣很好,很有修養,都去把他當善人看。都覺得要效法他,類稱而取之。

【聖人則寧取狂狷。】

聖人反而覺得什麼樣的人才好呢?狂狷之人。狂者是什麼呢?有志氣、進取,該做的事哪怕身邊的人都反對、誤解他,他會義無反顧去做。但是客客氣氣的人,他就不敢做了。謹慎,怕人家講他,怕人家批評他的人,不敢做。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有勇氣承擔,這是狂狷之士。

大家現在有沒有發現,一個團體裡面,有一個人一直在犯錯,沒有人去勸他,沒有人去點出他的問題,這個情況現在在團體裡可能出現。別人錯了不勸,有失道義,是吧?他就很客氣,不好,我跟他講,他不接受怎麼辦?他到時候誤會,好像我對他有看法,不要講了,不要講了,隨緣,隨緣。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你不去勸諫,自己的本分就沒有盡到。當然你勸的時候,態度、場合要對。「歸過於私室」,這些要設身處地。但是對方一直錯都不告訴他,這個就沒有道義,這就謹愿之士。慢慢的,別人的錯都不講了,這個團體會變得是非不分,而且做錯的人會愈來愈放肆。他都沒有人去提醒、去勸告他,這種風氣就不好。所以,一個團體最可貴的是,大家都很正直、真誠,不是表面客客氣氣,而該勸他都不勸,不是這樣。

狂者,敢作敢為。狷者,安分守己,很有原則,不隨波逐流,不隨順世間錯誤的風氣。濫好人有時候就會隨流,濫好人其實也算是「謹愿之士」。

我分析這個謹愿之士好像分析比較長的時間,因為我以前就是這種人,比較清楚這個狀況,所以講出來懺悔懺悔。人應該要正直,不要學傳統文化,學到一個表象,好像看起來很有修養,看起來都不發脾氣,還跟人家都柔聲細語。這學到一個字,死在這個上面,為什麼?為什麼是死在好上?人求一個好,其實已經有名利心了,已經很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了,這個就已經被名利心給障礙住了。

當然,我現在比較敢講,不過假如我有講你們,講得讓你們很痛苦、難受的,拜託告訴我一下,我會向你懺悔。我不能從不及,一下子又太過,不行。這裡講到:

【雖一鄉皆好。】

一般世俗的人他判斷,沒有辦法看得這麼圓融、這麼深,他就覺得,這個人都沒發過脾氣,這個人很好。『一鄉皆好』但孔子

【而必以為德之賊。】

他沒有一種道義,沒有一種去樹立是非善惡的勇氣。他無形當中在讓社會風氣墮落,所以道德的賊,無形當中就把道德給偷走了,給敗壞了。

【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

一般世俗人判斷善惡,有時候跟聖人是相反的。因為一般看表面多、看眼前多,聖人看的是整個社會的風氣。

【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

從這個角度來判斷,可能種種事理的取捨,都有違背的可能,這個『謬』就是違背了真理。所以:

【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

天地的這些真理、禍福。

【皆與聖人同是非。】

跟聖人是一樣的。

【而不與世俗同取舍。】

不會隨著時代這些風氣而改變。所以,真理它是不會因時空而改變的。

【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

所以,人要積德行善,絕對不能順著世俗的眼光去做。你看現在世間的一些說法很奇怪,我聽一些長者講話:「哎呀,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管不了。」有沒有道理?講這句話,誰聽了你就有罪過。那個人一聽,對了,我也不要管了。每個父母長輩都不管小孩,不是要天下大亂,是不是?所以我們嘴巴不能亂講話,講錯了都造罪業。所以,謹言慎行,從今天開始,right now(現在),講每一句話,要跟經典相應的話才講,不可以胡亂講。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哪有當父母長輩的人不講、不教的?那個孩子他的人生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你不教他,誰教他?所以你看現在孩子,根本就不懂做人。甚至談了個女朋友,帶回家裡來,家裡的父母還當作沒看到。阿彌陀佛,真的,不要小看這件事情啊!你的孩子的福報在這些行為都折光了。

第一條:敗壞社會風氣,這一條就不輕。第二條:他根本就不懂做人的分寸。這孩子墮了一胎,墮了兩個胎,你說他還有福報嗎?當父母的不教。還有的更顛倒:「我兒子帶回來這個女的長得不錯呢。真有本事啊!」

所以,不與世俗同取舍,『決不可徇耳目』真理不會變。還有人講得更誇張:「哎呀,反正,我都有退休金的,我兒子不孝順我沒關係了。」有沒有道理?這句話造的罪業,computer都算不了,電腦都算不了。他這個話在提倡人家不用孝順。拜託,你有這個福報,人家其他的父母有嗎?你有退休金,人家有嗎?坦白講,退休金哪裡來的?納稅人繳的錢。你不提倡孝道,以後納稅人說,老人就讓他自生自滅吧,不要給他錢。你的退休金從哪裡來?現在人講話都不負責任,都不用大腦思考。你現在不教孩子孝順,以後你的養老金從哪裡來?講這一段比較激動,要觀照自己,有沒有動情緒?動了情緒就不是真善。所以:

【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一個人要判斷自己是不是真行善,都得從心地深處,默默洗滌,就是默默、常常觀自己的起心動念。錯了,趕快轉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不簡單,念頭不對了都能承認,就是不自欺,就是知恥近乎勇,有勇氣的人,就一定可以突破自己。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

我們在濟世利人的時候,完全是一個利益人的心,沒有夾雜其他的念頭。『濟世之心則為端』,非常端正。『苟有一毫』,就是這個態度當中,夾雜了一絲一毫的媚世之心,『即為曲』,就歪曲掉了。為什麼一毫就是歪曲了呢?因為這一絲一毫的邪念,他會擴展、擴展、擴展,最後你這個善就完全偏掉了。而這『媚世』就是有諂媚,有所目的、有所求的心就不是端了。

比方說,我們今天出去做義工,做得很賣力。回到家裡,臉色很難看,好像看家裡人都不高興,出去了都笑臉很燦爛。大家想一想,家裡的人受不受得了?請問這樣的態度裡面有沒有媚世之心?為什麼?我去做人家就讚歎了,好了不起啊,愈做愈高興。回到家裡,做老半天也沒人讚歎,還被人家批評,看到他們就不高興。這個行善當中都有求別人讚歎的動機。

我曾經有一個同事,他在給學員打電話,那個講電話的時候,好像對方就是他失散多年的親人,特別親切,服務做得很好。這個電話一掛下來,看到同仁的時候,臉色很難看、很凶。所以身邊的同事,一看到他都受不了。跟別人講話這麼甜蜜,跟我們講話態度這麼凶。結果,整個辦公室的人都抗議、抗議,還好沒有貼白布條。結果這個情況我了解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有時候講話不能太直接。我怕傷了他幼小的心靈。我是跟他講:「比方,你今天在家裡邊,你打電話給你的朋友,親熱得不得了。結果放下電話就跟你姐姐吵架,你看你家裡的人能認同你這個態度嗎?跟別人都這麼親,小時候我還幫你洗過尿布,是吧?冰棒都你先咬一口,我才咬。現在對我態度這麼不好。」家裡的人受不了。所以,這個都要值得我們觀照自己,有「媚世之心即為曲。包含你所負責的事情,對你好的人,你就給他很多方便。你看不順眼的人,很多工作,你就給他拖一個禮拜、兩個禮拜。這都有媚世之心,討好喜歡的人,沒有平等的慈悲心。

【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

沒有夾雜絲毫的情緒,則是端。有夾雜絲毫憤世,就是還有埋怨在裡面,這就是曲。愛人會有憤世之心嗎?坦白講,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的親人,還有我們認識的老朋友,有沒有哪一個親朋好友你對他有怨言的,有沒有?你們都沒有?請受我一拜,你們修養太好了。你心裡還有怨哪一個親朋好友,你對他就不是真愛,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