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今天剛好知道,在香港有非洲的黑人小孩,他們在香港表演。表演什麼?表演讀《弟子規》,讀《三字經》,唱廣東歌,還有福建的歌曲,他們都會唱。他們最新是背《群書治要360》,已經寄了一千本過去。他們好像是三個國家的黑人小朋友,都在背《群書360》。《群書360》,尤其《群書治要》這一套書是唐太宗下令編撰,唐太宗根據這一部書的教誨,真正依教奉行,所以創了「貞觀之治」。那一千多年之後,假如非洲的小黑人依教奉行,請問,有沒有可能以後黑人來帶動整個全世界實現大同世界?在我們中國的社會常說「風水輪流轉」,有沒有道理?有!為什麼會輪流轉?我們看一個家族,能夠一百年不衰的多不多?不多。但是也有二千五百年不衰的,孔老夫子的家族。最主要是什麼?孔子的榜樣做到至聖,然後代代都重視家道、家規、家教,它才能保持。不能保持家教、家規,差不多,可能二、三代,很少能夠再保持。我們看我們這個時代,請問家道可以保持幾代?不要說一代,一代還三十年。現在很多家裡的財富快速累積,可能五年、十年整個家就敗掉了。老子說的,「禍福相倚」。假如沒有高度的智慧,沒有謹慎,沒有勤儉,沒有孝悌的傳承,鐵定,現在社會誘惑這麼多,他自己本人抵不了誘惑,後代子孫可能就抵不了誘惑。

  所以,家道要傳承得長久,沒有別的,要把教育下一代擺在第一位。但是我們很冷靜看這個時代,家庭也好,整個社會,甚至國家也好,把什麼擺在第一位?錢擺在第一位。為什麼現在的風氣變成這樣?古人常說「不讀書之過」,他不讀書,他不知道輕重緩急。又有一句俗話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言記錄在哪?經典裡面,所以還是不讀書之過。你看古人讀經書、讀古書,小學生,民國初年小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現在大學畢業生寫不出來,大學中文系都寫不出來。不讀聖賢書,人的素質一落千丈。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人不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他連人格都保不住。為什麼?烏鴉都知道反哺,羔羊都知道跪乳,人都不知道知恩報恩,不就連畜生都比不上嗎?所以讀聖賢書重要!「詩書為起家之本」,人讀了五經、十三經,明白道理,他的家就要開始興旺。不明理,家道就要中落。

  現在三千個黑人小孩開始讀詩書,讀中國的經典。真讀書,他的心跟聖賢相應,他當然有福報,他當然有智慧。我們一般人一想到非洲,可能念頭就是貧窮、落後、疾病。可是他們讀了聖賢書,可能這些都會轉變。所以古人說「風水輪流轉」,有道理。因為人假如富貴之後、有錢之後、學歷高之後,連父母都瞧不起,連祖宗都瞧不起。所以文化沒有傳承,子孫瞧不起父母、瞧不起祖宗,我們這一代就是寫照。不要說別人,就說我就好了。我自己記得在念初中、高中的時候,都覺得能念幾個English conversation(英語會話),就覺得好像高人一等。看起來是驕傲,實質上是什麼?自己自卑,覺得外國好像比較先進。所以自己沒有讀聖賢書,不知道自己祖宗的智慧,反而是湯恩比教授敲了我一棒。湯恩比教授是全世界公認的歷史哲學家,有大學問。他看清世間這麼多的文化、歷史,他說了一句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外國的學者稱讚我們的祖先,這個就好比有人來告訴我們,「你的父母很好!」我對他講:「有嗎?我不知道。」自己對自己父母都不認識,還是別人看得清楚。現在連黑人小朋友,都看得比我們清楚。

  我是剛好昨天也跟他們有見到面,他們在香港我們有見到面。他們唱「感謝天感謝地」,唱得很好聽,很有感情,害我很久沒講閩南話了,聽了眼球有點濕潤。我現在有練出一個功夫,就是眼淚只在眼眶轉,不流下來;流下來有時候怕難看,會失控。所以控制住,流一點就好,可以跟它溝通一下,好了,好了,意思夠就好了。你看那歌曲多好,感謝天,「感謝天,感謝地,感謝阿娘跟老父。感謝你,感謝他,感謝你所賜的一切。感謝每一個人,每一個日子,讓我平平安安、歡歡喜喜。感謝萬物,無論大和小,感謝天地的一切。」居然是聽黑人小朋友唱這首歌給我聽。你說孩子從小,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感謝天地,感謝父母,感謝你,感謝他,感謝萬物所賜給他的一切,胸懷就很大。剛好去拜見師父,師父很好客,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東西給他們。我看他們拿了一個,「好了,夠了,不要了。」他們很惜福,他們不貪,從三歲、四歲就開始用傳統文化教。

  帶領他們的老師,就是發很大心願的慧禮法師,他收留了三千多個孤兒。他說剛到非洲去的時候,小朋友看到他,就嚇得趕快跑掉了。為什麼嚇得跑掉了?因為黑人小朋友他們聽到的是說,「黃種人會吃小孩」,看到黃皮膚的人嚇得都跑掉了。大家聽到這個說法,不知道有什麼啟示沒有?你怎麼可以這樣說我們黃種人?假如起這個念頭,那就是常常我們的第一念,就是把我擺在第一位,怎麼可以把我說成這樣?學聖教就是「我」要淡,要為對方著想。這小孩子從小就覺得黃種人會吃人,那他就不能學五千年的文化了。所以應該是什麼?「好,從我開始,讓他完全對我們黃種人改觀,把誤認成會吃人,變成全世界最仁慈的人。」所以人要會轉,不會轉就卡住了。每個人會把我們卡住,每件事會把我們卡住,會轉就沒有卡住。比方說,今天這個人對我們講很惡劣的話,那句話讓我們三天睡不著覺,那就卡住了,要會轉。轉成什麼?轉煩惱,轉瞋恨,成覺悟,成仁慈。他年紀這麼大了,居然連做人、連說話的修養都不懂,很可憐!身為華人,有這麼好的文化都沒學到。得了人身,萬物之靈,他假如能真正改掉這些習氣,好好恢復明德,他這一生才沒有空過。所以這個人的惡言惡行,變成把你的慈悲心喚醒,正己化人,我做榜樣給他看,那從卡住不就變成動力了嗎?都是同一個人,都是同一件事。所以這個會轉化,首先要轉化自己,自然而然透過自己的修養,自然把身邊人的善良給喚醒,就正己化人。那個「化」就是自自然然的,不帶勉強。所謂「春風化雨」,就是這個道理。

  慧禮法師他一開始去的時候,原來這黑人小朋友,他們對我們黃種人認知是偏頗的。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整個地球資訊、科技、交通這麼發達,所以一定要透過常常的溝通交流,才能共存共榮,不會誤會,甚至於進一步更嚴重會發生衝突。大家冷靜去看看,有非常高的比例,戰爭造成的原因,比例非常高是什麼?是因為宗教之間衝突。坦白講,宗教之間的經典,怎麼可能教人家衝突?那都是被醜化誤傳。你看伊斯蘭教愛好和平,當敵人把武器放下,你就要把他當兄弟姐妹。可是卻被人家利用了,那個說法完全跟他的經典都不相應。我們處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要會判斷,種族與種族要互相學習,宗教與宗教要互相學習,這樣才能夠互相關懷、互相學習、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助互愛,這個地球種族、宗教才不會再衝突。這是從地球來看。

  從團體、從家庭來看,地球村,請問,我們的孩子以後會不會跟不同種族的人一起共事,不同宗教的人一起共事?你看在馬來西亞,華人的能力是被逼出來的,又會講英文,又會講馬來文,又會講華文普通話,又會講閩南話,又會講客家話,又會講廣東話,又會講潮州話,精通七種語言,還有的更厲害,好像還有,逼出這樣的能力出來。人不親土親,人不親言語親,你遇到個福建人,給他講句,「吃飽沒有」,他就覺得很親切了。人同此心,你講的是他自己故鄉的語言,他當然覺得很舒服。所以我們的下一代,甚至我們所面對的就是這樣的社會。這個跟我們現在講這個單元有沒有關係?我們這個單元「為政」,管理國家,管理企業團體,從一開始「務本」,到第二個「知人」,第三「任使」,知人善任。因為政治要辦得好,《中庸》講「為政在人」,為政在得人,你得得到好的人,所以要知人;然後善任,善任就是他的長處在哪?你要把他用得好。他的長處是做文書方面,你把他用在銷售方面,那就不大適合他。就是「用人取其長」,這個都是很重要。「知人」當中,在現在這個社會,只要你要用他做領導,他一定要有肚量,他的包容心要大,他面對不同性格的人,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他都可以跟人家非常好的相處,懂得去尊重他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用了這樣的主管,你不用操心了,他可以把整個團體團結得很好。

  所以剛剛我們談的,其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當中經歷很多的事,會給我們很多啟發。確實「知人善任」當中,真正他的人格特質,一定要能容忍,「必有容,德乃大」。一定要有什麼特質?能忍辱,不能情緒化。脾氣很大,一點小事就跳起來,到時候對立衝突可能就來了。「必有忍,事乃濟」。所以用幹部,他必須要能忍辱負重,能夠考慮都是為大局;不是一不順他的意,他一不高興就發脾氣,這樣不行的。「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肚量不大的人,他只要當領導,他這個團體每天壓力都很大,很緊張。因為他肚量小,人家一犯點小錯,他就指責,他就罵人,所以這個團隊的人壓力就很大。所以這些格言很重要,「必有忍,事乃濟;必有容,德乃大」。「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度量不寬宏,「不能使人安」,不能使人安定的在這裡學習成長、在這裡工作。因為中國的倫理它不是家庭而已,社會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家庭的精神。所以不管他是到士農工商哪一個行業,他學哪一門技能,他跟誰學,那個老師叫「師父」,跟他一起學的叫「師兄弟」,還是倫理關係。所以這一句「兄道友,弟道恭」,不只是在家庭裡面,走到哪一個行業、團體,都要用這種精神來處世待人。

  剛剛講的,要有度量,要有一種忍辱、忍耐,不要意氣用事,不要動不動跟人家對立的這種修養。這不但是用人,更重要的自我的修養。我們人這一生總不能白白來這一遭,總要對家庭,總要對跟我有緣的團體,對我有恩的團體,我要盡一分力。我要幫助家族、幫助團體,甚至於要幫助整個中華文化的復興,才無愧於老祖宗留這麼好的東西來教育我。這是立了大願。就像《大學》講的,「欲明明德於天下」,希望能治國平天下,利益國家,利益世界。這個願是好的,怎麼做到?從格物開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家在這個經文當中看到什麼?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聖賢人,他思考的一個邏輯,就是不斷的把根本找到。你在枝末當中解決問題,愈解決可能問題愈多。因為他解決不了根本的話,在枝末當中打轉而已。就好像今天這棵果樹的果實很酸,你在那裡很生氣,然後把果實一個一個打掉,解決沒有?它繼續長,繼續酸,不只沒有解決,自己還氣出心臟病都有可能。但是假如找根本,不在相上,不在結果當中懊惱、抱怨、生氣,從根本解決,原來是我自己沒有好好施肥,沒有好好灌溉,應該從根來照顧它。而不是沒有顧根本,只求看到結果,那不就是急功近利嗎?不就是揠苗助長了嗎?

  所以古人的這個教誨當中,我們不只要看到文字,還要體會背後那個義理,就是時時都把根本找到。所以「為政」第一個大單元,叫「務本」。它每一句都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緊接著「務本」當中,具體來看的就是用聖賢之人,「人存政舉」。我們自己要務本,我們自己希望這一生沒有白來,要做出貢獻,這個願已經發了。從哪裡下手?從格物下手。格除物欲,格除習氣,再講得更細一點,格除錯誤的心態。因為人的心態一錯,言行一定錯;心態對了,言行不會偏掉。言語是心之聲,心是慈悲的,講出來都是慈悲的話,心是真誠的,講出來都是真誠的話。心是平等的,做出來都是恭敬、平等的行為;但是心態只要一偏掉,他的言行就跟著偏。所以真正懂得格物的,從哪裡下手?從起心動念下手,從錯誤的態度下手。

  自己的心態對不對,容不容易觀照得到?比方說現在已經是下午三點,今天已經過了一半,早上我們所說的一言一行,有哪一句說錯?有哪一個行為做錯?假如沒有發現,連改都沒辦法改。所以修行,首先要看得到自己的心態哪裡不對。這個就不容易,為什麼?習慣了。比方有時候人家提醒我,「你剛剛講話好像太大聲,好像比較強勢一點。」我們一聽朋友這麼說,「有嗎?我在家都是這樣講話的,我媽媽也是這樣。」你看,第一個,不能接受;第二,找藉口。所以大家想一想,「聞譽恐,聞過欣」,容不容易?不容易。每一句《弟子規》要做到,都要經過掙札的。比方一開始說,對對對,「聞譽恐,聞過欣」是因,才能得到什麼果?「直諒士,漸相親」,我們很希望更多良師益友。認同這個教誨,叫看得破,但忍不過。真正人家突然來提出我們的問題了,心裡還是有點不舒服,然後在那裡掙札,應該跟他說謝謝,可是又吐不出來。反而比較容易吐出來的是很想跟他解釋一下,然後又覺得解釋不對又止住,可是說謝謝你,你是我的貴人,又講不出來,這個時候就有拉扯。但是修行一定是痛苦的。可能有學長講,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我這句話不就跟孔子講的不一樣嗎?那不得了,「離經一字便是魔說」,我假如講的這句話跟《論語》不一樣,我就是惡魔在說話,就給人家誤導了。所以我必須接下來要解釋一下,不然我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大家要了解,時習是因,悅乎是果,沒有時習是悅不起來。很多人學聖教、學傳統文化,皺紋更深,笑容更少,有這個現象,他沒有不亦悅乎。這個時候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態,絕對不是中華文化有問題,絕對是我們有問題,不然就麻煩了。不然學到最後,孔子講的不對;這句話就糟糕了,這個叫毀謗聖人,就麻煩了。所以要有一個心態,絕對是我們有問題,不可能是經典,因為經典它已經五千年了。所以真正去思考,還是態度不對。

  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我們學了傳統文化,看到一切人不對的,不要放在心上,一放在心上,自己就難受了。他學的比我久,還這麼做、還這麼說?氣不過,很難受,開始懷疑傳統文化,一個煩惱接著一個煩惱。「見人惡,即內省」,他也是我們的老師,怎麼會有煩惱?所以我們的心態都跟《弟子規》相應,絕對不會有煩惱。所以學聖教,得老實,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言行,要比照經典。一開始一定要這樣,不然坦白講,十個念頭裡面,有八個還是順著自己本來的念頭。那到底是跟聖人學,還是跟自己的習慣學?那就很難講了。所以老實、聽話很重要。體會一句就要用這一句來觀照自己,隨順聖賢教誨,不能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體會到這個道理已經很難得了,不能糟蹋這個體悟。所以「見人惡,即內省」,對我們有大幫助。

  剛剛我們講到,時習之,才能悅,才能有法喜。時時練習,那個習是什麼?實踐,去做到。那個「習」字,會意字,上面一個「羽毛」,就是翅膀,下面一個「白」,就是鳥類牠要學飛的時候,牠要展翅,本來那個肚皮白白的不就露出來了嗎?同樣的我們學聖教,句句都要實踐落實,而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會跟我們的慣性產生拉扯。比方說我們好面子,你們有沒有見過好面子的人,聽了不要好面子,從那一刻開始他就不好面子了,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你們假如有見過,一定要通知我,他可能是顏回轉世,顏夫子再來,「不貳過」!不然一個心態要轉變,一個壞習慣要轉,少則一、二個月,多則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那在拉扯的時候,好像在扒皮一樣,當然苦。真正放下了好面子,身心自在輕安,走到哪很歡喜。不會人家不跟你打個招呼你就不高興,沒給你倒杯水你就不高興,沒有讚歎你幾句就不高興,那都活得很累的。一放下了,你的身心愈來愈輕安,「不亦說乎」是在這裡。我剛剛說的痛苦,是在那掙札的時候,還沒放下的時候,一定苦的。可能有朋友會說,我從學以來都沒有苦。那只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你馬上聽馬上做到,這是一種;第二種就是根本還沒開始做。所以義理背後那個含義我們也要了解透徹,不能依文解義,不能了解的很表面。甚至於隨著我們真正去力行,那個悟處會更深、更廣。

  我們剛剛提到的,雖然這是在學「知人善任」,好像是講給領導聽的。其實我們這一生真正要做出貢獻,我們自己也要栽培自己成為人才,也要擴寬心量,也要修忍辱的功夫;要不然走到哪裡,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們不能忍,一定跟人家生氣衝突,本來要利益家庭、利益團體,最後還是添麻煩,不能包容別人,鐵定團體的紛爭就要出來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心態說,我要去幫助弘揚文化。很好的願!但從哪裡下手?不是說我們現在就能弘揚中華文化了,這是願,願發了以後,要從格物開始,要從壞脾氣改起,要從傲慢改起,要從抱怨改起,不然我們的習氣一作用,又要添麻煩了。不要說別的,我們讓父母安心了嗎?我們能替父母分憂解勞了嗎?我們能做到,我們到了團體就能替領導分憂解勞,就能團結同仁,就像在家裡團結兄弟姐妹一樣。

  佛門印光大師,他在佛門的威信非常高。當時候佛門的高僧,都是很多這些地方官,甚至於是皇帝他們的老師。所以兩千年左右,佛門的高僧很多都是皇帝的老師。我們不要看遠的,就看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那都是虔誠的佛弟子。我可以做證明,因為我到了台灣故宮博物院,看到康熙的帽子,他的帽子前面正中央有一個佛的坐像。你就看他時時要把佛給他的教誨,慈悲為懷要放在心上,印在他的頭頂上不敢忘。包含我們看康熙、雍正、乾隆,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不簡單。雍正皇帝給全國老百姓寫了一個上諭,他對儒道釋的教誨非常清楚。所以儒道釋的這些高人,對整個社會安定影響太大了。印祖的教誨對家庭教育幫助非常大。有學生把他老人家的教誨,會集有關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一本小冊子,叫《天下太平之根本》。談很多胎教、女教的問題,女子懂得怎麼教育孩子,天下能出多少聖賢子孫,天下就安定了。

  印光大師就有講到,一個人在修身的路途上,老人家也是三教都是通達的。他是先學儒道,後學佛家的教誨。就強調,我們一般的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不能說自己是要去度,去幫助他人。假如有這個念頭,傲慢心容易起來。其實這跟孟子給我們的提醒一樣,孟子說「人皆好為人師」。我可以指導人,我可以幫助人,我可以度人,無形當中心態就容易增長傲慢。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的壞習慣都還沒有改掉很多,很可能人家跟我們一接觸,我們的壞習慣都會給人家負面的影響,怎麼可能說現在就可以給人家很好的教化,甚至是可以去度別人?所以這個對我們修學很重要的提醒。能真正度人,那是聖賢才有可能。一般都是什麼?全部屬於自利,就是自我的提升,藉由這個道緣自我提升。這個服務他人的因緣,一起修身、修道的緣分,全部是自我提升。不能是我們就能夠去度化他人,這個念頭對自己的心態會產生傲慢。所以這些高智慧的人,這些提醒很重要。

  其實這個在佛家講,當生成就的善財童子就是表這個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實那個精神就跟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誰是老師?善人、惡人都是老師。誰是學生?自己。一樣的精神。既然自己是學生,那就是要藉由每一個人事物,每一個人事物都是老師,提醒我們內心的習氣在哪裡?不足在哪裡?馬上反求諸己。比方說我們今天在服務他人的時候有情緒,那就是這件事、這個人提醒我的脾氣還很重。比方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起了懷疑,「人之初,性本善」真的嗎?怎麼教那麼多次都不會?對人起懷疑心,甚至對自己都起懷疑。就是藉由這個緣分提醒,我心中還有什麼習氣,還有什麼物欲要格除。假如能有面對一切人事物,統統反觀自省的態度,這每一句經教都有受用處,確實。

  從「任使」第一句,一百九十二句,「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從這裡我們看到,一個有德行的人,他做領導者,能幫助底下的人提升,提起正念,他治理公平,他底下的人包含老百姓,都非常佩服他,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效法。我們要能達到這樣的修養來利益國家社會,那得拉回來格物。我在處世待人還跟人摩擦、矛盾,還有對立,還有愛憎,那鐵定這一句我就做不到了。所以從齊家、治國統統拉回來誠意、正心、格物的這些根本上,每一句都可以消歸自性,都可轉邪為正,轉染為清淨,轉迷惑為覺悟,轉自私為慈悲,你每一句都有受用,每一個人事物都有受用。

  包含下一句講的,下一句主要強調選尚書,就是國家的部長,不是很多言語的應對跟辦事能力夠就可以了,更重要的,他有天下為公的胸懷,而且考慮事情很周密,而不是才能高而已,而不是口才好而已。我們假如要扛更大的責任,這一句話對我們也是提醒。事實上,一般的人最容易吸引他的不是德行,是才華。一個人歌唱的很好,馬上人就被他吸引了。口才很好,辯才無礙,就被他吸引了。反而那個很厚道的人,講話還有點口吃的,不是很順暢的,我們一聽還有點不耐煩,怎麼講話這麼不順暢。再拉回來,假如你有三個孩子、四個孩子,你冷靜去看,你比較喜歡哪一個?喜歡那個最老實的嗎?不見得,可能是喜歡那個最會給你講好聽話的。難!人要欣賞德行,難!假如你有三個媳婦,你冷靜想一想,你跟哪一個媳婦關係最好。大部分都是給你買高跟鞋的那一個,說你愈來愈年輕的那一個。那個不大會講好,常常都在那裡默默付出、流血流汗的,你反而不喜歡她:嘴巴也不甜一點,又不會講話。所以理事如此,每個人都知道德才兼備,德擺在前面,但是真正遇到境界的時候,往往被才華吸引。所以現在離婚率很高,大家知不知道原因?在這些重要關鍵的時候,還是沒有抓到重點。

  包含接下來這一句,可以了解到,從家庭來看,你重視德行,你的孩子全部效法學習。我們重視口才,這個孩子六歲就拿到演講比賽第一名,把他的獎狀貼起來,獎盃放在每一個客人走進來都看得到地方。您看,這一句話您就受用不了,這樣麻煩了。孩子被家長這麼一引導,都是重口才,不重德行,重他的才華表演。家如是,團體亦如是。我們舉的例子,皇帝看到一個小官,在虎圈,應對漢文帝,辯才無礙,漢文帝聽了很高興,就要給他連跳好幾級。馬上旁邊的大官就提醒,你這麼用人下去,整個朝廷全部都要學口才而不是重德。而且冷靜想想,真正重口才之後,被我們提拔的人,可能也被我們給折損掉了。因為我們一用他的口才,他會愈來愈覺得自己不簡單。你又一直只是讚歎他,最後他傲慢一起來,要再調服就不容易。人這個習氣一起來,就好像那個墨汁滴進去清水裡面,要再把它清出來,要花很多倍的時間。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天就夠了。一染,要再把它洗掉,就不容易了。

  不只是用人,再拉回來,保護好自己的德行都很重要。自己在學才華的過程警惕自己,這是服務別人,絕對不能增長自己這種傲慢的心、炫耀的心。我們曾經都有遇到,在講課的人下來對著我們講到:我上台去要讓他們哭就哭,要讓他們笑就笑。他有這個能力也不簡單,可是他那個態度已經很傲慢了,那他這個才華不就毀了他自己了嗎?每一個在台上分享的人,就像師長給我們的心態教誨,太重要了。所以沒有明師指導,能不出事,幾乎不可能。但是明師指導,我們還要肯聽才行。我們還是我行我素,再好的大智慧者也很難幫得上我們,叫「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你得老實聽話才能受用。所以師長老人家二十六歲寫給方東美教授的,有關儒家、道家的這些哲學思想,那都有很高的學問智慧!我一看老人家寫的「哲理蠡測」,就是寫給方教授的信,看完我感嘆的說:我這一輩子假如活到八十歲,這些文章都寫不出來。當然「勿自暴,勿自棄」,還是要努力。不過,真的很佩服老人家的學問。老人家學問這麼好,可是老人家為後面的學生著想,用心良苦!提醒,你看他老人家這麼謙卑,他說他跟大家分享中華文化這些教誨,分享了五十五年,他說台下的人是老師,他是學生,每一次就是給台下的老師做心得匯報。上台要有這個心態,才不會出事。上台假如覺得都是自己懂很多了,可以去教別人了,他的慢心就開始增長,慢慢的變成都是要去指導別人,而不能夠反觀內省。

  所以有一句格言,對於我們學習聖教很重要的提醒,「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很會看別人問題的,他的精力都放在看別人上,他要再拉回來就不容易。其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很冷靜看,我們一整天要能看到三個、五個錯誤的心態跟言行都不容易,更何況我們又把精力散在看別人,那要再看得到自己就難了。所以真要把功夫先放在觀自己的起心動念跟一言一行,不然幾乎很難看到自己問題進而去改過。孔子有一句感嘆,這個感嘆是二千五百年之嘆。那個嘆是慈悲,那個嘆讓後世的學生重視這件事情,不要讓夫子之長嘆繼續下去。嘆什麼?「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已矣乎」就是感嘆,夫子講到他「未見」,就是幾乎沒有見到能夠「見其過」,這叫知過;「而內自訟」是什麼?悔過。內自訟就是懺悔、反省自己的過失,叫內自訟。所以這一句見其過,叫知過;內自訟,叫悔過,還沒到改過。

  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都知道自己有習氣,知道多久了?也沒有不承認。比方,對,我脾氣大、我很容易急躁、我做事太隨意了、我有時候答應別人都忘了、我有時候有一些疑問也不懂得主動趕快去問人,我們都知道,有沒有悔?這個悔就不一定了。悔當中有什麼?悔當中有對於聖人的尊重,我不能糟蹋孔子的教誨;有對於師長的感念,師長教我這麼多,我不能消遣他的教誨,不能糟蹋了;有對於自己的悔恨、反省,不能糟蹋自己的光陰,不能得過且過,我都三十、都四十了,這一生不能白來一遭,得要成就自己的明德。知跟悔,悔是更深,那個悔會形成一種動力。假如沒有形成動力,叫因循苟且,那個知就很淺了。悔之後,當下就願意去改,然後愈挫愈勇,它會反覆,但是會不斷不斷的砥礪自己,最後把它突破,徹底把它改過來。

  比方「凡出言,信為先」,好不好做?我最近也常常遇到,我們同仁說,「蔡老師,你答應我一件事。」我的心臟就開始跳,他說答應他一件事,我可能又忘記了。但是,假如我忘記了,馬上又說,「我最近太忙了。」這句話叫「倘揜飾」。你看,人那個念頭,相續不斷可能都跟經教不相應,自己假如不冷靜看不到。馬上要道歉,進而寧為成功找方法,為什麼會忘?沒有趕快記下來。有!我記在本子了,忘了翻。那你要進一步,你每天要翻。或者是有,我昨天晚上翻了,可是下午的事早上我又忘了。那你的習慣要變成每天翻三次,早上起床翻一次,中午吃飽睡午覺以前翻一次,傍晚又翻一次,你就不容易忘。甚至於還是忘,那還有一個方法,把你的手機設定好,到那個時間,噠噠噠噠,然後上面還寫哪一件事,你就不會忘。所以這又是一個心態,寧為成功找方法。

  孔子有沒有教?有。還是孔子的感嘆,今天怎麼夫子的感嘆都來到現場?夫子又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翻成白話文就是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辦,該怎麼克服,趕快去想方法,沒有這麼主動解決問題的態度的人,夫子說,我也拿他沒辦法了。因為他沒有這個主動積極去落實的話,學再多的東西,他沒有辦法用上去,他會有太多的藉口不去做,他就不可能有突破。他假如去幫人家做事就一大堆的藉口,他的領導鐵定要發瘋。甚至於他去做人家的助理、祕書,變成他的老闆就要做他的祕書了,這個叫君臣顛倒,就這麼來。現在五倫都顛倒,你看現在父親是兒子,兒子是父親,家裡最凶的是兒子。家裡誰說了算?家裡要出去玩,先問誰?那不是倒過來了嗎?聽說有一些地方的女子,比較剛強,家裡都是她說了算。所以在那些地方的一家之主就不是男人,是女子。好,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

  所以,《太上感應篇》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男不忠良,女不柔順。」這是順天道講的。男人的陽剛表現在哪?忠,不偏不失,盡心盡力,有擔當;善良,有情義、恩義、道義。沒有忠良兩個字,不能配男子漢大丈夫。女不柔順,女子表坤卦,柔和。所以柔跟順,這個表女子之德。古人在這麼多漢字當中,男人跟女人就挑這兩個字,那裡面都有深義的。大家要了解一個家族裡面,幾十個人、幾百個人,每天摩擦有多少?女人再不柔順,你看那個家屋頂會不會掀起來?女人有坤德,她像大地一樣包容,人家給它撒泡尿,它還把它轉成肥料。女人真有這個能力,那個不好的,惡意來了,她把它化掉,她的下一代就學到忍辱,我媽真不簡單!那她不是真的轉成肥料,教了她的孩子了嗎?那個不發脾氣的媽媽,他的孩子脾氣就小,無形當中就已經身教在教導了。

  所以這每一句回到務本、回到格物、回到修心,修我們心地上都有受用。包含一百九十五句,自己能不能選擇清淨的環境,清淨的善友。這裡是講皇帝的,皇帝是治國,那修身齊家不是同一個道理嗎?所以古人選擇朋友跟選擇老師一樣慎重。因為朋友跟他關係好,隨時一言一行都在感染他,那是好跟不好而已。所以「君子忌苟合」,君子的人際關係不是隨便的,不苟且的;「擇交如求師」,選擇好朋友像選擇老師一樣慎重。包含底下講,「任人之長,不強其短」。這個就是一種度量,交朋友也要有這個度量,效法他的長處,包容他的短處。假如不能包容朋友的短處,那可能本來好得不得了的朋友,最後一定會矛盾衝突。因為你一直盯著他的不好,最後做文章還講他的不好,最後感情就破裂了。所以要學他的長處,包容他的短處。甚至於是什麼?「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我有道義要讓他的短處改掉,這是我的責任,你不只不會批判他的短處,你會用善巧方便去幫助他改掉,這就對了。「日久見人心」,你這麼良苦用心,朋友早晚有一天他一定可以感覺到,你處處都是為他好。

  一百九十六句,「故選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進不可以不禮,退之不可以權辱。」這個只要是在家庭團體當中都很重要。我們上一次是講到一百九十七句,這一句對我們身為一個團體的領導者非常大的啟示。其實每一個經句的背後那個義理,它所要啟發我們的人生態度,一定要領納到。因為這樣的態度可以用在一切處,這個就是善學。「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一即是多」,我們從這裡感覺到設身處地重要,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但是這一個心態會用在哪?一即是多,請問大家設身處地什麼時候用?anytime anywhere (隨時隨地)有沒有?你什麼時候不要設身處地?你什麼時候不設身處地,自私自利就當道。可能就誤會人,可能就給人壓力,可能就不能體諒人,習氣就當道。所以善學的人從體悟到這個心態之後,時時提醒自己,這個心態要「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他學一句,那受用不得了!「一即是多」,那個多是什麼?他用在一切處事待人接物當中。

  善不善學差很多,假如學一句才會一個態度、會一個行為,那可能他會學得呆板,他貫通不了。他說在家裡需要給父母鞠躬,然後他到公司去就不給主管鞠躬,因為《弟子規》沒有說給主管鞠躬。你看,他學是要給父母鞠躬問好,但是他就不給領導鞠躬問好。那是學死了,學到相上去了,沒有學到心地上。所以學一樣才會一樣那個悟性不容易開,要知道所有的教誨都是修這一顆真心。每一句教誨所給我們的提醒,一修正這個心態,就可以用恭敬心、用慈悲心,用在一切處,我們的心境很快就提升上來。

  這句裡面一開始就講,「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這個君王提倡清廉,卻不懂得增加官員的俸祿,官員的生活過不了,他當然得怎麼樣?欺騙。所以,人民為什麼會欺騙?官員為什麼會欺騙?往往是生活過不下去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老百姓什麼時候才去當強盜、才去騙人?他是被逼到沒辦法生活了,他才會這樣。所以,為什麼為官者,面對老百姓的情況不能指責?因為那是結果,原因再拉回來,可能父母官有責任。「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父母官沒有盡到教化的責任,跟照顧好老百姓的生活,他才會鋌而走險。

  「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只知道給他們很高的薪資待遇,卻不知道官員編排還是要適當,不能排太多,根本就沒有幹事情的官員,那就造成國家龐大的財政負擔,最後財政就拖垮了,竭而不足。大家用心來體會這一些,對我們人生有什麼受用?我們先把第三句再體會看看,知道要精簡官員,不要造成財務龐大的支出,「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你確實用的官員比較適中,沒有很龐大,那不是官員減少,財政支出少了,問題就解決。所以考慮事情的深度,考慮事情的寬度,很重要。我們假如在決策事情寬度不夠,往往決定的事,最後反應回來,這裡也沒考慮到,那裡也沒考慮到,又要改。一改二改三改,改到最後團體可能對領導都沒信心了。所以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政策要出去,都要慎重考慮,不可隨便改。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團體的人民,對於領導者的信心非常重要。這個看不到,可是它存在。信心從哪裡來?對於我們做事情很慎重、不隨便、不常常改,他就信任了。常常改動,甚至造成他工作上的障礙,他怎麼會不生煩惱?所以當一個領導者,首先要把隨便、隨意要改掉,什麼事情要慎重對待,考慮方方面面,最後才去實行。所以我們處世要一心敬慎。一心,很恭敬,很專注,表現出來是什麼?敬慎。一心是重要的觀念,我們在每一個因緣、每一個行業當中服務大眾,目的是什麼?明明德。有沒有人說我來弘揚文化,就是以後看能不能做大財主,有沒有人是這樣的希望?我們是歷事鍊什麼?鍊心。我們是在一切工作、處世待人當中恢復明德,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假如我們在服務他人的時候,脾氣愈來愈大,習氣愈來愈控制不住,這個走偏了。為什麼?我們已經愈來愈沒有覺悟,我們的德行、靈性沒有提升,我們所做的那個事,也不可能真正去覺悟他人,那談不上幫別人了。變成什麼?只看到做事,沒看到修身是最重要的基礎跟目標。真正明白,都要回到一心上。

  我舉一個例子給大家聽,大家看過「商道」沒有?「商道」有兩個商團,一個叫灣商,一個叫松商,有沒有?劇情到中間的時候,灣商倒了,松商成為最大。你從結果上看,誰成功了?灣商倒了,松商成為韓國最大的商團,所以有一句俗話說「莫以成敗論英雄」。請問大家,孔子最後有沒有成為宰相?他的理想有沒有實現?沒有。你能說孔子失敗了嗎?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後世所有的讀書人都以他為榜樣,他的功德是圓滿的。你不能從結果看。孔子很清楚,他要成就自己的明德,他不會去貪著世間的榮華富貴。所以《論語》裡面講「飯疏食飲水」,孔子說他每天吃,我翻譯一下白話文,每天吃青菜豆腐。今天吃青菜豆腐,明天吃豆腐青菜。疏食飲水,水這麼一捧起來就給它喝下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買不起紅外線的枕頭,手曲起來當枕頭。「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符合道義而得到富貴,這個事我不幹。那個富貴就像白雲一樣,根本不放在心上,不去變成自己的累贅,去苦苦追求,不會的。

  所以,一心很重要,恢復明德,進而能夠去幫別人恢復明德。所以在做人的原則上,你這一生不管遇到多困難的事,請你千萬不能違背仁義禮智信,不然前面的修養會全廢掉,叫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你看在歷史當中很多人他面對生死關頭,那個大軍壓境,那個我們都沒遇到過,我們的考試都還算小case(小意思),你真正在那危急存亡之際,你那個意念都不能絲毫偏,你這麼一偏,你在歷史當中就遺臭萬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結果那個松商大房用了不好的手段,他成為第一商團。灣商洪德銖先生堅持做人的原則,他垮台了。他垮了以後,把他僅有的財產全部賣掉,發給所有的幹部,「給你們去做小生意,還可以生活」,自己的孩子都沒有房子住。你看,他道義。所以看起來倒了,他成功了。為什麼?他所有的幹部,全部學到他的道義。所以灣商一有機會,馬上成為第一商團。而且還不是一個人是將才,個個都是將才,林尚沃是將才,那幾個主要幹部個個都是將才。而且你看那些人都是講道義的,不為名利所誘惑。你看他們分開以後,後來又有機會的時候,看到他們的大房洪德銖先生都在那裡哭。他們都是那種革命感情,一起打天下那種情感,那跟兄弟一樣的親,像手足一樣的親。看起來失敗,他真正成功,因為他抓到了任何時候都要把最重要的做人演出來,成就了他所有幹部的人格。松商大房看起來好像成功了,他最大了,結果他惹來殺身之禍。因為他不擇手段,他底下那個人就把他給推翻,最後還要謀殺他。但是很可貴,松商大房被他殺以後沒有死,這個大房「人之初,性本善」,他沒有怪他底下這個人,他說是我害了他。他也反省,這個人為什麼最後變成這樣?被他帶壞了,他反省他自己。

  態度,時時恭敬謹慎。恭敬,不隨便,不放逸;謹慎,慎重,不馬虎,不應付事情。所以在決策的時候就不一樣。首先恭敬謹慎用在哪?護念自己的心。一個領導者心一偏,整個組織會出大問題。偏在哪?君道裡面講很多,首先戒貪。你說他沒有貪,他很想做事。很想做事會貪功、貪效果,雖然那件事是好事,可是太急於看到結果,麻煩了,底下的情況他就不能體恤。甚至底下,因為他要看到效果,很多時候會有謊報不實的情況反映,他又沒有去調查,說都很好、都很好,他就愈高興,愈急於要看到效果,最後這些欺騙的狀況慢慢就會出問題。很多皇帝上來,很想趕快治理好,都會有這個現象。你說這個皇帝的存心不好嗎?可是他在整個做事的閱歷、穩重不夠的時候,也會出亂子。所以好心也不見得辦得了好事,得要我們很沉穩、很持重,考慮事情很周到,才有辦法。

  所以好心要做事,孔子在《易經》當中提醒我們,還有三個能力要不斷提升。德行,因為德行不夠,在整個服務的過程當中會有染著,一染著自己心就偏掉了,心都不正,意都不誠,後面齊家治國就不可能。所以德行重要。再來,智慧要夠,閱歷要豐富。為什麼說老成持重?你年紀輕有時候看的面不夠忽略掉,可能那是很重要的關鍵。所以德行、智慧還有能力要不斷提升,三足鼎立,這三個很重要。

  所以第一句裡面,要謹慎到不可以貪功、貪快。第二句體會到,考慮事情不能只看一、二個角度,要方方面面看,不能夠重視底下人的收入,就忽略了財政的支出,壓力太大。因為可能每一個決策都會牽動很多的部門、因素,這個都要先做沙盤推演,不能想東就做東,想西就做西。所以為什麼每一個團體,它每一年到後半年,就要做明年的全年的計畫,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有這種計畫,會讓底下的人很清楚,他明年要學什麼,他明年要做什麼,他心裡比較安。所以做事有章法,也是持戒,也是守禮。做什麼事情沒有章法,那是隨性,那是對人、對事不恭敬,那是不守禮。有時候我們做領導位置,沒有這樣去觀照要求自己,有時候對上對下失禮,自己不知道。你今天吩咐一件事情,想得不周到,讓底下的人東跑西跑,浪費了他很多體力,這是對他不恭敬,要道歉,而且以後都不能再犯這樣的錯。

  最後,知道「少其吏」,沒有編那麼龐大的幹部群,但是卻沒有重視到幹部的培訓跟提升,他能力沒有增長,工作愈多,不是把他壓垮了嗎?所以要重視幹部的培訓,甚至是重視每個員工的培養,做人做事的培養,那才是真正把人當人才,甚至當聖賢來培養。資本主義是把人當物品、當工具,人只是在他生產線上,增加他財富的一個元素,那是錯誤的。東方的思想,工作是一個緣,是要讓每一個人,在這個工作、在這個因緣當中提升自己成為聖賢。所以,商人有商人聖賢,將軍有聖賢將軍,各行各業都有聖賢,那就是真正聖賢的教誨用在各個行業當中。這個都是跟資本主義最根本的不同,把人當聖賢,在家庭培養,在工作培養。不能把人當工具,壓榨人,你要賺我的錢,我要你的命。現在好多行業,四十歲的人突然死掉,那都是累死,猝死。包含還有一些公司,他員工跳樓,好多人。那假如我,我想要先正視這個問題,你自己的員工一條命多少錢買的回來?那根本不是錢可以買的回來的。所以這個深度考慮不夠,只知道人少了,不知道提升他的德行、能力,那工作就把他給壓垮了,「事繁而職闕」,壓垮他幹不了,就不幹了,找不到人了。這一句跟大家交流到這裡。

  這節課先跟大家分享到這,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