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接著看一百六十二句後面的經文,講到:

  故為政在於得人。】

  想把政治辦好,關鍵要能獲得聖賢人才。我們之前「務本」的第一句就講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我們先接著念一下,九經是,「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大家背得這麼好,我今天會很好睡,人逢喜事精神爽。接著我們看「尊賢」,一個朝代的興衰關鍵就是有沒有賢人的輔佐。這麼重要的關鍵,所以這句經文講『為政在於得人』。我們從聖王他們的風範來看,我們想到《論語》第十五章,「衛靈公第十五」,講到舜用人的這一塊,經文裡有提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這是孔子對於舜王辦政治的讚歎,孔子的讚歎那就是完全是跟事實符合的。「無為而治者」,夫子講到,辦政治能夠自己沒有忙得要死,好像也沒做什麼事情,就能使天下大治。夫子講到,舜做到了。關鍵在哪?就在「得人」。

  同樣是《論語》的句子,在「泰伯第八」就有講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這都是《論語》的句子,這兩個句子合起來,我們就知道為什麼舜王可以無為而治,因為他用的都是聖人,而且他只用了五個人天下就安定了。哪五個人?「用禹」,大禹作司空,平整個水患,負責水土。「命棄」,棄就是后稷,就周朝的始祖,專門管農業的,播種百穀,命棄,也就是后稷,他是管農業的。「命契」,這個字念「謝」,他是管教育的,司徒就是管教育的。「命皋陶」,他是管整個司法系統,法律這方面的。再來,「命益」,益管山澤鳥獸,國家的這些資源。就用了五個大臣,天下就大治了。這段話是在「泰伯第八」。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真是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這些最關鍵的統治天下的原理原則,幾句話就講得很透,「舜有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呢?周武王他說到,他整個周朝有亂臣十人,這個「亂臣」就是可以讓國家整個安定下來的臣子,有十人。所以孔子在這段話就講,「才難,不其然乎」,人才是最可貴的。但是人才也是最難找的。甚至於是人才來了,也不一定我們能留得下他,所謂「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你度量太狹小了,這些有德之人胸懷天下,他怎麼可能跟著你去謀你的私利?我們看夏商周的亡國之君,當時他的朝廷裡面有沒有聖賢人?有。可是他國家怎麼亡了?他沒有用他,甚至於這些人就走了。最明顯的,也在《論語》當中有講到,商朝有三個仁人,三個仁慈的人,德行很好的聖賢人,哪三個?比干、微子、箕子,都是商紂王那個時候的大臣。結果比干是忠臣,被逼死了,「比干諫而死」,箕子裝瘋賣傻才逃過厄難,微子就走了。這三個人都是真正有德、仁慈的人,可是商紂王不用他們,就沒有辦法利益天下了。

  人才很難培養,人才很難發揮,除非你信任他,用而不疑;除非你很有度量,能夠包容。有時候有能力的人他也不是一點缺點都沒有,你又盯著他的缺點,又不用他的優點,最後人才也留不住了。所以德不廣不能使人來,有道理的,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我們從歷史當中「楚漢相爭」就看出端詳。項羽是百勝將軍,武藝高強,可是他身邊的能人都跑哪裡去了?跑到劉邦那裡去了。韓信這樣的大將軍當時候也是在項羽那裡,最後沒有被重用就跑到劉邦那裡。項羽有這麼高的武藝,但是他太傲慢、度量不大,嫉賢妒能,他就留不住人。

  孔子在這裡有講到,從堯、舜、禹、湯這樣下來,到了周朝,聖人是最多、最鼎盛的時候。而且當時候周朝,整個商朝的天下有三分之二都歸周文王管,他還是恭恭敬敬效忠商紂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他還是非常盡心當他的臣子,這沒有聖德做不到。可是為什麼周武王革命了?只要君王還沒有到完全的奴役人民、殘害人民,臣子希望還有機會勸君王。到最後真的沒有辦法了,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了,沒辦法,武王才「弔民伐罪」,為人民謀福祉。而他們得了天下以後,絕不會殺害這個暴君,商紂王是自己自殺的。夏桀,商湯也沒有傷害他,還劃了一塊地讓他去生活。結果夏桀很誇張,他被安排去那個地方生活,他邊走還邊說,「早知道我就殺了他」,他覺得他失敗在沒有把商湯殺了。請問大家,他把商湯殺了,他就不亡國了?照樣亡國。而且商湯他也殺不了。有沒有道理?你們的回答不是很肯定。吉人自有天相,這種人哪是他殺得了的!孔子多次面對生死危險,孔子有沒有緊張?沒有。所以你「以身任天下後世」,你發的願就是承傳道統,祖宗都保佑你死不了,要有這個信心。你們好像沒什麼反應。

  當然,你假如發了這個願,你生活習慣不能摧殘身體,你發了這個願,身體就不是你的了,有沒有道理?對,不然你發的是空願。你發這個願,你身體就是為了承傳道統。你假如去吃冰淇淋,就是傷害承傳道統的實例,這有罪過。這不是我憑空想的,不然你們不服。我舉一個例子,剛剛講一定要常常能譬喻、講故事,for example。我有一個朋友,他也是發願要承傳中華文化,結果有一陣子他比較放縱自己,縱欲,傷了自己的身。半夜作夢,他說他夢到我了,然後他說我很凶,批評他說,「你都發願了,還傷害自己,摧殘自己的身體,這是很不應該的。」後來我才知道,發了願,天地宇宙都知道,騙不了人。其實坦白講,我哪有那麼凶?我覺得他那個夢哪裡來的?自己的良心變的。慢慢、慢慢,這個良心其實它的作用是很大的。你說奇怪,我們做錯事也都沒人罵我們,我們常常想到那個事情會很自責,「真糊塗,當時不應該這麼做」,那不都是良心本有的一種覺照嗎?所以發願重要。

  我們對歷史要有所體會,不能人家講一句話,你就又被他給誤導了,「你看那個商紂王,武王最後還不是伐紂了嗎?他還是以下犯上。」接著你怎麼講?放心,孟子有幫我們講。孟子講到,殘害百姓的人叫「獨夫」,所以武王是把一個殘害百姓的人請走,他哪有以下犯上,是吧?不然那就變愚忠了。

  剛剛講到夏桀,他到這種地步了還不反省,那是人生很大的悲哀。人怎麼改變命運?能反省的人才能改變命運。就像項羽,我相信上天給他非常多的機會,他自己不去反省,最後烏江自刎之前還講了一句也很荒唐的話,「上天要亡我的,不是我不會打仗。」其實他做錯太多事了,包含我們在《德育故事》裡面看到,有一個母親,她的兒子在劉邦那裡,結果項羽把她找來,他就想勸降她的兒子來歸附在他底下。結果人家那個人的母親非常有大義,知道項羽的意思,自己自殺。你看這麼忠義的人,不願意她的兒子背叛他的主,寧可自己死。我們有時候讀到這些女子的氣節真是為之動容,死都不怕,不願意做違背道義的事情。大家想一想,你看到這樣的母親,你真的是肅然起敬。可是項羽把她煮了,你說他那一個動作失了多少人心?

  《八德故事》裡面好幾則都把項羽最嚴重的過失都點出來了。包含有一個忠臣為了劉邦去死,是吧?他穿劉邦的衣服、坐劉邦的車子衝出來,項羽抓到他了,還是侮辱、羞辱他,把他處死,慢慢把他弄死。這樣的忠臣,為了主他可以犧牲生命,這是智仁勇的人。你殺了他,那天下志士仁人誰肯歸附項羽?他能想出那個辦法是智;他能知道劉邦這樣的主才能讓天下安定,不然天下還要亂多久,所以他肯去死,仁;他連死都不怕,勇,智、仁、勇在那個動作當中體現出來了。所以項羽的壞脾氣跟傲慢,還有懷疑,他懷疑人才,人家就走了。從這裡我們又看到了,從這些歷史上的分析,我們體會到什麼?就是下一句講的:

  取人以身。】

  今天我們知道得到人才很重要,但是想得到人才必須什麼?先修養自己的德行。像項羽這貪瞋痴慢這麼嚴重,人才到身邊來也不可能留得住。所以得人重要。要再往根本,就怎麼感召人才、留住人才,離不開修身。這是不是又跟我們第一句呼應了?「天下國家有九經」,第一點是「修身也」。

  剛剛這句也是告訴我們修身的重要性,沒有做很多事情,沒有很辛勞,但是他有治國的智慧,用了這五人而天下治。為什麼他能做到?「恭己」,這個「恭」字就重要了,對什麼恭敬?對人才恭敬,對治理天下、利益人民這件事非常戰戰兢兢,不敢馬虎。這個恭,愛人民、尊重人民,才會感得這些聖賢人來跟著他利益老百姓。他假如沒有這個恭敬的態度、利民的態度,他也感召不了。恭敬他所負的責任,恭敬這些聖賢人,「士為知己者死」,他們是「方以類聚」,統統都是為國為民的人,你要特別的尊重他們、禮遇他們、佩服他們,大家團結在一起為國效力。

  這個「正南面」,正南面就是坐著面對南方,其實就是君王,他是坐北朝南,君臨天下就是正南面。他做好他的本分,他的本分是什麼?用對人,才是君王最重要的。但現在我們這一點其實很多人不懂。很多人做管理,他會覺得,我很忙,我很用心。但重點是你很忙,忙到屬下的事都被你做去了,那他們會怎麼想?就給你做就好了,反正你扛責任,我們做了又被你罵,都給你做吧!這樣會一直偏掉,自己忙得要死,會開始什麼?怨。怨誰?怨底下的人,你們都沒有我忙,你們都偷懶。其實是自己都不願意讓人家做,都不相信人家,都不授權給人家,就愈偏愈嚴重了。最後還偏成什麼?底下的人都沒有能力,就他有能力,這叫孤芳自賞。現在很多領導者,他假如不懂這些道理,他很容易就偏到那裡。底下的人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重用,又被上面的人這樣指責,留不住人。所以他正南面是他很守他的本分,他沒有去做下屬的事情。他搶下屬的事,君臣的職分就亂掉了。這些我們之前君道有沒有講到?有,君道都有句子有講到。

  這個『取人以身』,我們想起了《大學》的一段話,《大學》講「有德此有人」,這個次第講得太透徹了。我們真正深入經典,那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在這些經典都重複出現,我們真的會愈來愈明白這些道理。「有德此有人」,有人,人感召來了,「有人此有土」,你有一塊土地或者一個機緣可以去利益人民、利益社會,「有土此有財」,你帶領人民去努力奮鬥,當然就積累財富,人民就有好生活可以過了。當然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也會培養出人才出來。大家想一想,一個團隊能培養出人才,是開疆闢土的時候,還是已經事情都有規模了,都很穩定的時候?那請問大家,你們喜歡開疆闢土,還是希望反正已經都平順了,整個規矩都已經上軌道了,你們希望什麼時候?其實你看,很多事情都是有很多面要去觀察,但是你假如是已經都上軌道了,人就容易,順境容易淘汰人。本來就是這樣。那前人種樹,你不見得懂得感恩。反而那些開疆闢土的人,他知道成就一個因緣太難了,他誓死都要能夠護住這個難得的因緣,不管遇到再大的危難、再大的挑戰,他絕對不會退。

  所以其實你假如要鍛鍊自己,鍛鍊你的孩子或者晚輩,哪一個因緣很重要,可是是一開始特別苦,把他派去鍛鍊,特別好。我深有感受。我覺得我一直在退步,順境太多,每個人看我做一點事就是,「你辛苦了,休息一下。」想當年,我剛到海口的時候,什麼叫累都不知道。當然也有點用力過猛,這個要檢討一下。因為那時候李越老師,我們兩個是兩人公司,在海口推展傳統文化。結果我事後才知道,我沒休息她不敢休息,她事後才講。這是我沒有體察民心,還是把她累壞了。把下屬累壞了,就是沒有德,太刻薄了。所以人很難留下來。為什麼李老師還留下來?那是我享祖宗之福,有祖宗的庇蔭,這個事業太重要了,所以人才留得下來。不能說那麼多年了她還留下來,那我叫臭美。這個要檢討,你從事相上看事情看不準。你不冷靜下來,那李老師當時在海口的時候,看起來二十來歲,很年輕,你看現在這幾年來我們沒有體恤她,把她累得夠嗆,你們看她現在幾歲?這都要反思、要反省,跟著你最辛苦的人,你沒有好好把她照顧,這都是要重重檢討的重點。

  所以人才也都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家胼手胝足,同甘苦共患難,鍛鍊出很多人才,也積累了一些錢財、財富,努力會有好的成果。「有財此有用」,有了錢財怎麼用?造福社會。當然一個領導者首先造福誰?造福他的下屬。因為下屬是跟著我們最努力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他把公司所積累的財富,首先先照顧誰?就是照顧員工,接著還有照顧客戶,還有配合上、下游的這些團體,共同出力,最後才是股東。這些觀念非常寶貴,也很重要。那我們看,這個(指德)是基礎,你沒有這個就沒有後面。你沒有人,你哪怕有機會也沒用。現在人都很想去搶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結果沒有人做,自己又不肯放,又硬去做,最後都把事給搞砸了。所以人不能攀緣,成就一個緣,去結一個緣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你還要用對人,你沒有人,你給人家誇下海口,最後事搞砸了,你怎麼對得起人?信用也會敗壞。所以這一段話就印證了「取人以身」,你要有德才會有人。

  我們翻到一百七十九句,也是在「務本」的經句裡面,八十一頁,這段話就把「取人以身」講得非常透徹。我們一起念一下,「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桀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歸。」這又是譬喻。經句講到,這個泉水很深,自然感得魚、鱉在這裡生存,在這裡延續。樹木茂盛了,飛鳥自然群集來這裡生活、築巢、繁衍後代,這都不是有絲毫勉強的。庶草茂,草叢茂密,就像草很茂盛的大草原,草叢很茂密,禽獸歸之,禽獸自然就棲附,在這裡棲息,在這裡生活,它不帶絲毫勉強,都是自自然然的感應。其實人生都是感應,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感應。我們剛剛講這句「有德此有人」,有德的人才能感志士仁人。大到治理天下如此,小到家庭也是這樣。比方說婚姻是大事,找對象,大家都在挑別人,是吧?哪個這樣好、那樣好,好高興,終於找到了。結果對方說,「我才不要你。」找了老半天最後白忙一場。為什麼?沒有找根本,那都枝末下手,找到人了,自己沒有德,根本不相應。可是你有德,你不找人都來,這就是感應。

  我們認識一個朋友,他的兒子還可以,不算什麼很突出、很優秀,但是他們家做功德做得很多,後來就娶到一個媳婦特別好,又笑口常開,沒有脾氣,慢慢的他兒子結婚以後也愈來愈成材,娶了一個能幫丈夫的媳婦。之前他兒子還交了一個女朋友,不好,他們夫妻也很緊張,但後來就分了。你看有些人就栽進去,有些人為什麼後來好像化險為夷?真的,那都是劫難,因為那一步踏錯了,那一輩子就很麻煩。所以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個我不是聽一個而已,我最近還聽到,有一個媽媽,她的女兒對一個男孩子有情感,可是那個男孩子吊兒郎當的,她就很擔心,然後她就好好的弘揚傳統文化,然後把功德迴向給她女兒,後來這個緣就化掉了。所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與其你在那裡擔心,不如好好積功累德,好好讀經,用那個好的磁場化解掉這個劫難。但你看,很多你根本沒有刻意去做什麼就化掉了,最後還是娶了個好媳婦進來,那也是公公婆婆的德、祖先的德的庇蔭。

  接著透過三個譬喻把重點彰顯出來,所以「人主賢,則豪桀歸之」,君主賢明、仁德,各方的豪傑自然歸順、依附。其實豪傑為什麼稱得上豪傑?他有利國利民之心,所以「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這次剛好到河南許昌,其中有講課的老師,跟諸位學長有講過,這次是聽他講了兩個小時多的課。就是江蘇蘇州有一個公司叫固鍀,固鍀叫GOOD-ARK,ARK又是方舟的意思。方舟,二O一二年瑪雅預言,不是有講方舟嗎?我看到他那個名片,我若有所悟。劫難要化解最根本是人心要善,人心一善,很多災難就化掉了,大化小,小化無。他這個公司二十幾年了,怎麼二十幾年前就取這個名字?那代表這個名字也不是偶然,他就是要來救人民的。我覺得很有道理,為什麼?請問大家,現在全社會影響力最大的是什麼身分?企業家。你到書局去看,十本成功人士的傳記,企業家有幾本?可能八本都有。所以企業家講話,社會大眾,尤其家長,會聽,他的孩子以後要出來謀生活,這些企業家講什麼他們很注意。

  結果他的企業兩年多前聽到師長講「家文化」,就馬上盡力去落實家文化,而且他們是說要讓員工歡喜,要讓社區大眾歡喜,要讓政府歡喜,然後要讓國家歡喜。他都做到了。他的員工懷孕了,每次吃飯都加菜,還有一個特別桌,專門給她們吃的。然後每天給她們方便,可以晚一個小時上班或早一個小時下班,就讓她們整個身心的狀況能夠不要有壓力。結果他們員工,孕婦接受懷孕,說好像很想多生幾個。你看她心情這麼愉快,胎教就做得好。在整個愛的大家庭,三千員工,不用打卡,因為他們這些主管說,「回家還打卡,怪怪的。」所以他這些主管帶頭做。這個吳念博董事長。

  我是剛好上上個月底,在香港,剛好師長接待聯合國兩位大使,有邀請這個吳董事長去給這兩個大使匯報他把中華文化、家文化落實在企業的狀況。那大使聽了很感動,都希望以後中國要去的廠商可不可以先到他們公司去學習一下。結果真的,去他們公司學習的企業超過一千個企業。大家想一想,他的影響力有多大。一千個企業,連IBM、微軟中國公司都去跟他學習。連彼得.杜拉克,好像管理界很有名,你們不知道?你們都不是搞企業的。這個在企業界算是管理大師,他們也邀請他去講,講完以後都很震憾,企業也可以這麼管。

  他們組織義工,三百多個義工,做哪些事情?孤兒院裡面這些殘障、腦癱的孩子,他們定期去愛護他們。看到這些孩子,一般人覺得他們是好像已經廢掉的人,都從他們的愛當中有相當的變化,其實他們都是有感覺的。還有整個蘇州市環保運動,他們這三百多個義工都啟動了。還有對自己的內部,因為三千多人,有很多員工是從其他的省份來的,所以他們有一個車隊,比方某某同仁的爸爸要來看他,早上四點半到火車站,他們義工就出動了。自己公司的同仁開著車去接同仁的家屬,你看那感覺就是一個大家庭的溫馨。

  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人主賢,則豪桀歸之」,他們公司有一個員工介紹他同鄉的人去固鍀公司,介紹幾個?一百零九個。我八月底是聽一百零六個,結果那天我跟吳董事長在聊,他說現在已經是一百零九個了。他覺得這個公司太好了,趕緊介紹自己同鄉能夠到這樣的公司來學習、來提升、來生活。所以大家想一想,這樣的公司還要不要掛招生廣告?不用了,太多人幫他們介紹。

  接著這個經文講到了,「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歸」,聖明的君王不去求、不去攀各方的歸附,反而是盡力創造能夠讓人安定幸福生活的一個政治環境、一個團體的氛圍,這才是根本。你有了這樣的一個生活環境、團體氛圍,自然就感召人才來。你沒有這樣的氛圍,人來了也留不住,那還是枝末。我們弘揚文化的單位,從這些地方都要能夠觀照,能不能感召更多的人來共襄盛舉。或者是有些人來了,但留不住。這麼多年來,是我德行太差了,很多同仁在我們團體當中沒有很好的得到照顧、成長,有的離開了,對我來講,我是很對不起他們。而且我是在花祖宗的福報,他們是因為祖宗教誨的東西,這些文化好,來了,來了我的德行留不住他們,我是有罪過的。所以我現在是待罪之身,多看這些經句,好好的從哪裡下手?從樹自己的德行。經典告訴我們「格物致知」,得先調伏貪瞋痴慢的習氣,不然自己一發脾氣了,可能身邊的人就受到傷害,失去信心,都有可能。

  從這些經句我們可以看到,有德行之人他有一個特質,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吳董事長,我跟他相處,他言語之間都能流露這樣的修養。比方他給同仁準備素食餐,又怕人家誤會是宗教,其實是為了自己健康,還有為了環保,要愛我們的地球。而且飲食要護自己的性情,還有護自己的慈悲心。他把它叫做低碳餐,低碳就是環保,低碳餐。結果一開始就先辦每個禮拜一天,結果他怎麼做?兩個通道,大家吃完了,要去倒,有兩個通道。一個通道就是全部吃完,就直接盤子就拿去洗。另一個通道就是沒吃完,得要倒。然後就詢問那個倒的人,你是哪裡吃得不習慣?一條一條記下來。他說因為人家吃不習慣是我的問題,他就派這些廚師到一些煮得很好吃的地方去學習。我聽到這個是修養。假如一般,已經這麼為你健康好了,還嫌菜不好吃,可能我們就會有這個態度起來了,都為你好了還這麼不領情。您看他不管任何情況都是反求。

  在白鹿洞書院,列的四千五百年教學的綱領非常精闢,「四千五百年前,中國的老祖宗是怎麼教導他的後裔的」,你們怎麼好像沒聽過的樣子?我們針對這個綱領有跟大家分享四十集,是吧?Hello,是這個綱嗎?對。「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學習最重要的「五倫」,倫常大道。學習的次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接著呢?「篤行」。篤行又分三大綱領,「立身、處世、接物」。「立身」裡面,「言忠信,行篤敬」;「懲忿」,不能亂發脾氣;「窒欲」,貪欲要能夠調伏,不可以放縱;「遷善,改過」,那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不愚痴的人善惡是非分得清楚。這是「立身」,都是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

  接著「處世」,面對事情,做事業,一句話,「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讀到這裡很震憾,做事的原理原則,一句話抓到大根大本,沒有智慧辦得到嗎?這一句,你看,點破了現在家庭跟社會的問題的根源。「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做事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道義的出發點,不能是功利。現在學生讀書也是功利,做事業就是為了自己享受,都是功利。一講功利就會爭,最後就跟自己的親生父母都在爭。孔子在《論語》裡說「君子無所爭」。結果現在是從小學、從幼兒園就教爭,那不是跟著邪門歪道在學嗎?所以才會有這麼大的家庭、社會問題。真的,看到這些綱領不得不佩服。這也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什麼出發?道義,而不是帶著目的,而不是帶著要索求利益的態度。所以其實我們也很難,我們流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是不是?可是我們的思想,遇到事情先想誰?遇到事情馬上想父母、想別人,這是中華兒女,實質的中華兒女,不只是流著中華民族的血而已,實質,有中華兒女的精神。所以我們要當真正的中華兒女,還得要先改掉習氣,不然會給祖宗丟臉。

  最後「接物」,接物只有兩句,接物就是跟人的相處。你看兩句,你只要這兩句做到了,時時保持,保證你三年、五年就契入聖賢的境界。不可須臾離也的兩句話,第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這兩句話就是孔子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有的教誨完全不離這兩個字,它只是這兩個字的詮釋,讓我們更能夠去掌握如何落實,不會離開這兩個字的。而這兩句話剛好就是忠恕的精神能不能落實的關鍵心態。忠,盡自己的力量,盡心盡力叫忠。一個人能盡心盡力,首先是什麼?他要不自私。他要能真正能愛自己了,他才能去愛別人,是吧?你要為別人盡忠,不就是要去利益他嗎?那請問不自愛的人如何愛別人?所以這個忠首先根本在哪?對自己要忠。表現在哪?這一生成就自己的明德,恢復自己的明德,這是真正忠於自己的人。進而他能忠於別人。自己每天隨順習氣,他怎麼去利益別人?他已經在糟蹋自己了,他還有用什麼方法可以利益別人?所以「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愛人者先自愛」。而這句「反求諸己」,人才能在每一件事情當中進步。假如遇到事情是指責別人,貪瞋痴慢跟著一起來了,他也沒有辦法愛自己、成就自己。對自己不忠,也不可能忠於別人。所以這句重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任何事還能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就是恕嗎?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就是恕的精神。

  反求諸己很難,我今天就犯這些錯了。像剛剛一開始要講課之前,一個同仁把這個收音器拿給我,我把它放口袋裡,結果我們錄像的同仁來了,「這個收音器有沒有開?」一拿起來,沒開。我第一個念頭動了,「剛剛那個人沒有開」,念頭有了,話沒有講出來。我本來要講出來了,突然警覺,「對不起,我沒開」,你得馬上承認自己的念頭不對。不然你繼續說,「他沒有開,他幹什麼了?」你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全錯了。其實人在修身的道路上,一天有幾個境界?一天考幾次試?萬境交集。每天境界很多,都在答卷,有沒有過關?都要再接再勵。

  像那天聽張醫師的課,我後面有一位女士,她坐在我後面幾天,她終於跑過來跟我講話,我看她的表情就是鼓起勇氣來跟我講話。我就突然想到,有一個九歲的孩子曾經說,「要跟蔡老師講話必須先深呼吸三次。」我聽完,我給人家這麼大的壓力,要反省反省。人家孔子是「即之也溫」,接近人應該是覺得很溫暖,還要給人家深呼吸三次,差太遠了。確實我是感覺到她要跟我講話,她是從表情當中可以看出來,是深呼吸好幾次最後才出來的。結果她跟我說什麼?她說,你的腳開得太大,這樣對你身體不好。她就拿出一條繩子,她說你把你的腿綁住,可以矯正你的腳、矯正你的身體。她是為我好。結果我第一念頭,出去了,「我這個腳從小就這樣。」我一講完,考試不及格了。做什麼?又在解釋了。「倘揜飾,增一辜」,人家這麼好心,我就全然領受,好好感謝她,化成力量,好好綁就好了,念頭又冒在其他的地方。人跟人要交心很不容易,你沒體恤到人家的愛心,又在那裡找自己藉口,你就不真誠,以後人家就不跟你講這些話了。一發覺自己找藉口,趕緊,「謝謝,感謝」。這些境緣都得要善觀己心,才比較容易看到自己念頭不對了。

  其實說實在的,小時候這樣就是習慣都沒改,是吧?那就是給自己藉口給了十幾年,不是十幾年,我已經三十九歲了。當時我在台灣,台灣是每個男孩子都要當兵,我那時候沒當兵就是檢查有青蛙腿,就不用當兵。其實坦白講也不見得是撿到便宜了,為什麼?軍隊中的生活是團體生活,特別磨鍊人。在台灣,很多男孩子去當了兵,兩年回來,變成男人。他很多生活習慣,包含處世待人,建立起來,磨鍊出來了。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能做到,確實就有德行,「人主賢,豪桀歸之」。聖人、聖王抓住根本,首先做好他的修身,首先修身、齊家、治國,自然能夠達到利益天下的效果。因為他做好榜樣,天下都來跟他學習、都來歸附他。當時候周朝有八百諸候,就是因為太佩服周文王,他齊家,他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的好,都來以他為榜樣,都來效法他,所以這是務其所歸。

  我們現在學習傳統文化,我們體會到傳統文化現在最大的危機在哪?就是信心危機。人家不相信幾千年的這些教誨在新時代還能有用,大家不相信。這二、三代人受到這些功利影響,好像都覺得那都是舊的東西,我們都要追求最新的,他有這個錯誤的感受、認知。要破這個認知,那得做出榜樣來。所以在企業界,我們看胡小林董事長,他的企業辦得很好,很多人很佩服、效法。包含剛剛講的吳董事長。那我們就要期許,自己個人的修養,包含自己的家庭、家道,包含自己的團體,都能給世人做榜樣,讓大眾很主動積極的要到你的團體來觀摩學習。你的學校,大家希望來吸取寶貴的經驗。務其所歸,你做好了,自然能感來這些好的因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真正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做出貢獻來,要發這個願,努力的去做出榜樣來。

  我們再看到七十二頁,一百六十二句,「取人以身」,真正能夠得到人才要靠自己的修養感召。

  修身以道。】

  修養自己的德行,必然要遵循道德倫理,遵循經典。而且這個遵循要做到什麼?「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處處「愛敬存心」,《了凡四訓》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個人有沒有在修道當中,就是他愛心、恭敬心能不能時時提起來。愛敬提不起來,脾氣一上來,那火燒功德林了,那這德行就沒有辦法積累了。你一個脾氣忍不住了,功德燒完了,人跟人的關係還有隔閡,「百萬障門開」。大家注意去觀察,一個人發了脾氣,可不可以馬上平復下來?不行。一般要幾天?三天是許哲女士的功力。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很多天自己的整個身心狀態都不能平復,甚至於旁邊的人都有壓力,都不敢跟我們講話,我們的殺氣還很重。我們看到,能不能隨時都是念念為對方著想,念念尊重對方,不可以傲慢,不可以講一些話羞辱別人,或者給人家這些諷刺,只要絲毫有不恭敬的言語都不行,那你就不在道中。所以「曲禮」開篇就說「毋不敬」。

  比方我們做領導的,在管理當中,全世界滿認同的一個管理系統叫Toyota,日本豐田管理,這不簡單。美國很多大公司跟日本豐田學管理。結果中國人跑到美國這些大公司去學管理,然後他們說,「我們跟日本學的」。結果他們又坐飛機飛到日本豐田,還沒進門,看到他們的標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看當下中國人、華人看到這句也一定百感交集。人家把我們老祖宗的教誨當寶,我們還跑了這麼一大圈,還不認識寶。他們的管理確實都是依照中華文化的精神。所以這個日本人說,「你回去跟你的老祖宗學就好了,你跑這來幹什麼?」我們一個幼兒園園長,她也是跑到日本去學幼兒園教學,她的老師就跟她說,「妳跟妳老祖宗學就好了,妳跑這裡來幹什麼?」所以我們吃那麼多苦,就是忘了本,把老祖宗的慈悲糟蹋了。

  豐田的管理裡面強調很重要的態度,比方說這個員工出狀況了,他怎麼思考?他思考,我該教他的教了沒有?他不是先指責。我該教他的教了沒有?這是他做事的能力。再來,做這件事情的流程完善了沒有?這都是反求諸己的精神。再來,最近他身體有沒有不舒服?他家裡有沒有狀況?因為他們這個都是人文的關懷。人會不平穩,很可能是他遇到情況,家裡有事。假如這些都考慮了,還是錯了,那就藉這一次讓這個員工終生不會忘記學到這個教學,這是他們的目的。假如那個當下都沒有這些反省跟這個態度,然後就是拼命罵,罵到旁邊的人也怕得要死,那這整個團體的風氣就天壤之別了。大家光聽到剛剛豐田他們管理層的一篇反思都很感動,誰不願意在這樣的氛圍裡面成長?甚至於是誰不願意為這樣的團體去承擔,讓它更好?這都是上位者他真的時時想著愛護對方、利益對方、恭敬對方,尊重他。人一有尊重的態度,他絕對不會有傷害跟羞辱的言語出現。講話會刺人,那都沒有恭敬心,那已經刻薄了。

  而這個愛要能時時設身處地也不容易。這個愛字我們看,用心感受。為什麼覺得難?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人生體悟不同。請問大家,你沒有得過癌症,你能體會到癌症患者的苦痛嗎?你沒有當過媽媽,知道懷孕的辛勞嗎?也有可能知道,除非你自己拿一個籃球,自己好好背一個月,你背幾個小時那還不算,試試看。你沒有當過爸爸,怎麼知道太太懷孕的時候,先生覺也不好睡?因為懷孕前三個月,孩子還不穩定,太太一個晚上起來上廁所好幾次,先生也得照料,他也不好睡。隔天去上班,夢周公。這個時候你馬上,「工作你還打瞌睡,搞什麼東西?」他感覺什麼?很委屈。假如你了解到,拍拍他的肩,「當爸爸辛苦了,不容易。」你一體恤他,他更有力量,是吧?不行,振奮起來,不只要當好爸爸,還要當好員工。你是指責還是體諒,天壤之別。

  所以領導者首先要定火,火氣要定得住,不可以隨便起情緒。那定火最好的怎麼定?忍辱的功夫,是吧?我們有講過六忍,「力忍、忘忍、反忍」。剛剛所講的都是什麼?反忍,反省是不是我關懷不夠,是不是我教導他不夠?再來,設身處地,「慈忍」,慈悲的心。再來,「喜忍」,發現任何情況都是提醒我哪裡不足,歡歡喜喜接受一切人事物,就是喜忍。還有一個是「觀忍」,觀忍就是看事情不要著一個相,這個人講一句話你就氣得半死,也不知道這個人為什麼講這句話。是因為他父母沒教好他,是因為他人生都沒有得到好的教育。你這麼一觀照,你就不生他的氣了,是吧?我們就是執著在那個相,「他對我講這句話,氣死我了。」常常這麼想的人,大不孝,是不是?身體髮膚,你氣得半死,氣壞身體了,那怎麼是孝?所以人愚痴在哪?執著在一個根本就已經不存在的現象上。諸位學長,昨天你拿給我看看,就跟電影,早就已經煙消雲散了,你還在那執著它。去年的事情在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怎麼在執著一個幻相跟自己過不去,又跟別人過不去,幹什麼?

  所以智慧很重要,智慧就是不著相的人有智慧。你這麼一觀照,你就體恤他,就變成包容、變成慈悲心了。所以修身最重要在哪?轉念。這裡講的「修身以道」,你轉那個念,那正念分明,轉到跟經典相應的念頭來,就對了。

  修道以仁。】

  修道了,時時能遵循經典、遵循倫理道德。最重要的下手處跟觀照就是這顆仁愛心有沒有保持,有沒有任何境界來就是為對方好,沒有摻雜其他的。自己吃虧了,自己不舒服了,自己難受了,自己被誤會了,受不了了,沒有這些東西。因為煩惱的根在哪?在把「我」看得太重。我,才會有貪;我,才會有瞋;我,才會有慢。沒有我,哪來的傲慢?你念念為他想,怎麼會傲慢?你念念為他想,怎麼會貪心去謀自己的利,不顧他的利益?所以修行要從根本,「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根就是自私自利,就是根。真正明白這些道理了,在每一個境緣當中努力的提起念念為人想,就是『修道以仁』。

  那可能有人又想到了,他沒有學,那可以原諒包容,可他學得比我久!有沒有道理?所以人要回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容易。他學得比我久,那跟仁愛有什麼關係?請問大家,這個有沒有為他想?他學得比我久,我怎麼為他想?學得比我久還學成這樣,更可憐!有沒有道理?你們沒什麼反應。你要知道,學的人學偏了比沒學還恐怖,因為他回不了頭。沒學的人有人給他指對了,他後來居上都有可能。所以人一學錯了,掉到一個陷阱,可能誤了他一生,而且他不只誤了自己一生,他學得久,人家都說,那個是學傳統文化的,他還誤了一堆人,他誤了別人,那個帳要記在他的頭上,是吧?對。所以他很可憐,比其他人都可憐。你這個仁愛心就提起來了,你就不會去跟他一般見識了。你看這個成語多好,一般見識,你去跟人家論道理,你去跟他討個公道,就是跟他水平差不多,不然你就包容了。

  我們看到這聖賢的榜樣,我們看大舜,「舜在雷澤」,《了凡四訓》這段話講得好,他看到老百姓的民風都是這麼樣的彪悍,這麼樣的不懂得謙退,都是自己要去謀自己的利益,連老人都不尊重,都把好的地方自己佔了。然後老人小孩就很可憐,都到一些危險的地方去,都到那急流淺灘去了。「惻然哀之」,哀愍這些百姓,不只是哀愍被人家推到急流淺灘的,還哀愍誰?哀愍那些欺負人的人,這些人造孽,以後更可憐。「往而漁焉」,他用善巧方便,自己首先做榜樣,禮讓別人,帶動風氣,趕緊把好地方都讓給這些老人、小孩。看到別人禮讓了,趕緊讚歎他,「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不到一年,整個社會風氣都轉過來了。

  所以「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仁慈之心表現在哪?表現在耐心,不厭其煩。做了一段時間,「好了,不做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那還談不上仁慈,那還是一時間的情感激動而已。真正仁慈、真心,不會說做到一半提不起來,真心不會變的。而且他還什麼?仁慈中有智慧,有通達人情,他善巧方便。「以舜之明哲」,大舜的地位跟他的德行,要講幾句話引導別人也是可以的,「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善巧方便。這段話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在這個時代德行不如大舜,可是又比較習慣用嘴巴去講別人,那就更難讓人接受。所以更是要在教化當中身教重要,要把功夫用在改自己重要,而不是先想要影響別人,要別人服氣,照著我們意思去做,很可能心地功夫下得不夠,最後都是去要求別人、指責別人就不好了。因為「工於論人者,察己必疏」。

  在這一句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得人的重要。請問大家,現在人才好不好找?孔子是說,人才到了周朝達到鼎盛了。這段話用在我們這個時代,人才到我們這一代達到底谷。為什麼?人才要從什麼時候培養?從小。「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就是我們下一句的重點。古人知道栽培人才,就像《養正遺規》開篇講的那段話,精闢,「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有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出人才。現在你都填鴨式把他的悟性都壓掉了,你怎麼出人才?大學畢業也沒有悟性,只是變考試機器,誤了幾代人!因為我們沒跟老祖宗學,跟西方的功利學,很快出效果,那就把人當商品了。結果出來,大學畢業,退貨!不會做人做事。所以文化復興得幾代人棄而不捨。

  所以大家看,「教術之端自閭巷始,人材之端自兒童始」,教育的方法從哪裡看?私塾。「教之道,貴以專」,人才之端從小教起,從胎教教起。以前的太子就是這麼培養,胎教做好,生出來,所有全國最有德行的人陪著他,而且是7-eleven,二十四小時陪同。其實我看到這裡流汗,為什麼流汗?真的讓我二十四小時陪這個孩子,我真的會誤了他。那得我二十四小時都在道中,我的壞習慣還有,我就誤了這個孩子。看到這裡,我連學生的資格都沒有,還讓人家叫老師,真的很德不配位。「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所以我過馬路都很小心。現在更看到這裡,一個人要當老師,標準是什麼?學生跟你住二十四小時,能得利益,能效法你,要往這個目標努力。

  跟大家最後講這一段,就恢復「教之道,貴以專」的教育,漢學院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吧?一條龍的辦學才能出人才,才能扭轉乾坤,到谷底要翻身。所以我看到諸位爸爸媽媽就看到希望,你們有這麼好的認知,你們的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培養,我們二十年、三十年以後,人才就慢慢出來了。

  好,謝謝大家,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