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進入經句「務本」的第一句,一百六十句,孔子說到了,剛好是哀公的請教,孔子說到,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個經常不變的綱領,其實不變的綱領也是不變的為政的真理。第一個:
【曰。修身也。】
修養己身,修正己身。《大學》裡有一句話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根本,其他的八條都是以它為根本,才有可能發展。我們看到第二個:
【尊賢也。】
尊重賢人。假如他有嫉妒心,他怎麼尊重?他恭敬心就提不起來。假如他有傲慢心,那他也留不住賢德的人。假如他有欲望,他要謀他的私利,不是真的為老百姓著想,「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這個賢人也留不住。我們看開國的帝王、天子,像商湯感伊尹,文王感姜太公,那都是愛民之心才能感得這些賢人。所以「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第四:
【敬大臣也。】
禮敬這些大臣。其實大臣所承擔的責任、辛勞是最多的,有德之君常常感念這些大臣的貢獻,所以都非常尊重他們。
【體群臣也。】
體恤眾臣子。因為一個朝廷要治理整個國家天下,八部、九卿這些很多重要的職位,還有很多基層的這些官員、行政人員,才能讓整個國家井然有序。所以體恤所有的群臣。接著:
【子庶人也。】
就是愛民如子。
【來百工也。】
照顧好老百姓的生活,那得要招攬來各行各業的這些工人、工匠,那百業可以興旺。當然也要尊重各個行業。我們可以感覺,古代對每個行業它的勞動、付出都是給予尊重、感謝的。當然上位者,他常常表彰各個行業這些傑出的人、有貢獻的人,都能讓各個行業都被鼓舞、被帶動。
【柔遠人也。】
撫慰遠方的人民,善待遠方的人民。最後是:
【懷諸侯也。】
安撫各地的諸侯國。因為古代像夏商周的時候,像以周朝來講,文王是百里而凝聚了天下,湯王是七十里而王天下。這個「王」是指是天下的榜樣,天下都向他學習。其實他所治理的範圍,天子所治理的範圍,並不算是很大。所謂「八百諸侯」,這是春秋時候的一個局面。周天子所治理的地方是天下諸侯歸心的地方,都尊他為天子。這些諸侯天子都能安撫,當然最重要的,做榜樣給他看,在他有危難的時候,盡力去照顧、支持他們。接著具體談到了,假如這九個綱領真的去做,會得到什麼好的結果。
【修身則道立。】
修正己身,正可以樹立自己的品德,自己的道德可以立得住,不受境界的誘惑了。我們剛剛講的,你禁不起誘惑,可能一生的功業就毀掉了。所以這個修正己身,這是要真功夫才可以。在修身方面,在楚國有一個記載,就是楚國有一個隱士叫詹何,有一天楚莊王問詹何,治國應該如何治?我們把這段先打出來給大家看一下。「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應該如何來治理國家?「詹何對曰:何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國也」,怎麼會明白了修正己身,卻不知道怎麼治國?莊王聽了就急了,「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我繼承了整個宗廟,還有這個國家,那我得守好我的宗廟,我得治好我的國家,我得要趕緊學這些本事,願學所以守之。當然莊王也是很有責任,他是比較想說,是不是有什麼好的一些方法來守?
「詹何對曰」,詹何進一步對楚王講,「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臣從來沒有聽說過國君修養很好卻國家動亂,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案子。「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也沒有聽過這個君王縱欲、淫亂、修養很差,然後他的國家卻治理得很好,也沒有聽過這樣的例子。「故本在身」,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修身。「不敢對以末」,就是一定要把大根大本的道理告訴君王,不能用枝末的這些學問來告訴君王。我們很冷靜來看,現在很多談管理的道理,他用的技巧、用的術很多,道術很多,但是那個根本,修心、修養己身的態度,都沒有很強調,所以就到最後都變成玩弄一些權術的東西了。你看《易經》,它也是修養己身,可能沒有掌握這個修身為本,學著學著,好像都用這些東西在謀自己的福利、福報,就用到好像謀自己的名利上面去了,就很可惜了。楚王聽了之後也很感佩,「楚王曰:善」,說得很好,抓到這個根本了。一個領導者能時時抓到這個根本,真的不容易。抓到這個根本了,他就不依靠人,也不指責任何人,真的可以像湯王一樣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因為他是根本。
戰國時候魏文侯,他有一天對他的臣子孤卷子說到:「父親很賢德,可以依靠嗎?」孤卷子說:「不足以依靠。」接著文侯又說:「那兒子很賢德,可以依靠嗎?」孤卷子說:「不可以依靠,靠不住。」「哥哥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弟弟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臣子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這個魏文侯問得有點火了:「我問你這麼多,你都說不可以依靠,不然要怎麼樣才能夠治國?」結果孤卷子的回答很有味道,「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當然孤卷子首先先分析給魏文侯聽,說到最賢德的父親哪有超過堯帝的?可是他的兒子丹朱並沒有成材。當兒子的哪有賢過大舜的?可是他的父親沒有智慧。哥哥好的,哪有超過大舜的?可是他的弟弟象很傲慢。他不聽的時候,他還是提升不了。當弟弟的哪有超過周公的德行的?但是管叔還是叛亂。當臣子的哪有比商湯跟周文王賢德的?當時候夏桀王很過分,商湯推薦伊尹給他,輔佐他,推薦了九次,他根本就不甩。商湯是做臣子做到極處了,最後沒辦法了,老百姓已經沒有辦法活了,才懺悔自己,弔民伐罪,才把夏桀推翻掉。而且推翻之後,還劃了一個地方讓夏桀去生活,沒有傷害夏桀。結果夏桀走在路上,也是輸給他了,夏桀說:「早知道我就把商湯給殺了。」他已經失敗到這種程度了,他還沒有反省。但可以看出商湯的聖德,他當臣子是當到極處了。可是夏桀沒有反省的心,沒有尊賢的心,那還是亡國了。文王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全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附在文王的底下了,他還是事奉商紂王,那麼恭敬。紂王還是暴虐,還是沒有珍惜這麼好的臣子,去提升自己,改過自新。
所以分析到這裡,文侯也覺得講得很有道理,全部都是歷史的鐵證。所以諸位學長,我們都要多裝一些歷史,隨時給人家講一個key point的時候,一個重要觀念的時候,馬上這個歷史的鐵證就出來了。所以勸告魏文侯,「望人者不至」,你要寄望別人是很難達到目標,很難長久,靠不住的。「恃人者不久」,你一直要依賴別人,不能長久。其實坦白講,成就道業就是要修這顆心,我們在依靠人的時候,心念已經起了什麼?貪著。心念都在依賴、貪著當中,怎麼可能會有大幅的提升?所以大家冷靜去看,一個人成長最多的時候就是他扛責任沒人靠的時候,硬著頭皮也得幹。結果當事業也做得有點成氣候了,反而那個時候就開始享受了,或者覺得很多事都是應該的了,他就開始退步了。
這一點我的體會很深。想當年,九年前,我到海口去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腦子裡沒起一個怕字,也沒起一個求字。求什麼?沒有。去了,能做什麼盡力去做什麼。現在反而九年之後,好像感覺沒有當時候的豪情壯志。大家要注意,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一退一切退,我這個豪情沒有了,這個願力可能已經退步了。當時候,九年前,每一個人來,我們都非常珍惜這個緣分。我記得當時候在海口,我們一起學習的朋友最常講的幾句話:「跟每一個大眾接觸,都當作最後一次的心境去招呼,去把聖教介紹給他。」我現在還有嗎?(此時有雷聲)老天爺在敲醒我,讓我反思反思,得到這麼多的照顧了,還退成這樣,今天回去要好好思過。包含我們那時候最常講的,「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要勇於去承擔。剛剛上一節課也跟大家講,最近起念頭:「可不可以讓我take a rest,休息一下?」你看起這個念頭,九年前根本一往無前。所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現在覺得自己常講的話,首先得要回來要求自己,很重要了,不然還得繼續騙人,就很慚愧了。
所以其實在依賴當中,人很難有擔當,沒有擔當就很難有提升。「君欲治,從身始」,你欲讓國家大治,一定要從你自己的修身做起。「人何可恃乎」,怎麼可以去依賴誰才能夠讓國家大治?你自己不從修身開始,其實再好的緣也很難長久。就像我們當時候講的,修身是其他八個綱目的根本。所有亡國之君,難道他身邊沒有聖賢之臣嗎?都有。商紂王,商有三仁人,孔子都講了。比干、箕子、微子,這些都是聖人,可是紂王都不聽他們的話,幫不上忙。所以人何可恃乎,一定要從修身開始。所以『修身則道立』,樹立品德了。
【尊賢則不惑。】
真正尊重賢德,這樣子就能接受這些賢人的勸告,就不會再受佞臣、奸臣的迷惑,而做錯很多重大的國家決策了。而且「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只要讓一個非常賢德的人來了,這些奸臣他知道沒有他的私利可以謀了,他夾著尾巴就走了。這個例子很多。我們看明朝的時候,很多貪官知道海瑞是清官,海瑞要到那個地方去上任了,他們就趕緊先走了,知道沒得混了,沒得欺負百姓了。在《論語》當中說,「舉直錯諸枉」,你舉一個正直的人、有德之人,這些奸臣會走,甚至於是整個朝廷的大臣的正氣都會被他帶動起來。我們看朝廷裡面有范仲淹,那是差多了。用了一個范仲淹,所有的有志於利益國家的人都會被感召來,小人自然遠離,有德之人自然感召了。所以『尊賢則不惑』,我們可以了解到,任何一個朝代要興盛,都首先一定做尊賢的動作,夏、商、周都是一樣。包含漢朝,漢高祖沒有禮遇張良,沒有禮遇韓信、蕭何,他的整個政權不可能能夠穩固下來;唐朝唐太宗沒有禮遇魏徵、房玄齡這些大臣,那也不可能成就他的貞觀之治。後面還會有專門探討尊賢的句子。接著: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親愛自己的親族,則這些伯伯、叔叔、兄弟這些宗族的親人受到恩澤,自然不會有怨言,不會有嫌隙。而且天子自己的家和了,就是天下的榜樣,天下人都效法;天子的家都不和,那老百姓對他就沒有信心了。他的太太得要母儀天下,做天下女人的榜樣。而且在古代,天子他一個政權,有很多是需要他整個家族的人來共同經營,來守好自己的政權、守好自己的宗廟。他的家假如亂了,那這個守不住了。
【敬大臣則不眩。】
禮敬大臣,在禮敬當中能夠以禮相待,然後能夠和合,取得共識,這樣朝政就不會迷亂顛倒。而且這個取得共識,很重要是這個天子,領導者,他要接受勸諫,他要廣納雅言,讓大家充分集思廣益。假如大臣才建議幾句話,馬上都被天子給否定掉了,慢慢人家就不敢講話了,一些客觀的情況都沒有反應,那就搞不清楚狀況了。『敬大臣則不眩』,你不廣納雅言,那很多情況搞不清楚,自己又武斷去做決定,就麻煩了。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體恤眾臣,眾臣必感懷他的恩德,而盡力報效國家。我們看到在中國大陸,我們的總理溫家寶先生,他過年,甚至除夕夜,去跟各行各業一起過年,有時候還到下水溝去慰問這些工人。這些工人他為整個社會在默默付出,國家領導人都能看到他們的辛勞,他們的內心是非常溫暖、非常感動。所以『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你體恤所有付出的人,他們感懷之心,願意跟著領導人為國家而奮鬥。包含這些基層領導者,他們也為國家做了很多事情,領導者都能放在心上,常常給予肯定、給予慰問。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讀書人,你能理解他為國家這一分心,肯定他的付出,他很感動,進一步效忠領導、效忠國家。
【子庶民則百姓勸。】
愛民如子,則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勸善。大家想一想,像在我們大陸胡主席、溫總理,他們過年前後慰問老百姓,慰問各行各業,關心他們的需要,大家想一想,各行各業的老百姓這一輩子會忘了這些情境嗎?不會,遇到人就怎麼樣?就趕緊說。聽到的人都感動,「我們的領導者很有愛心,體恤我們。」包含很多地震發生了,這些國家領導者都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整合整個資源,來以最快的速度來救災。
就像古聖先王,我們看堯帝,這一段可以翻到一百一十頁,我們來看『子庶民則百姓勸』,在這段話當中就展現出來。二百四十三句,「堯存心於天下」,這個我們複習一下,我們在上古文的時候好像跟大家交流過,時時把天下老百姓放在心上。「加志於窮民」,對窮苦的人家更加關心。而他關心窮苦的人,也給富人做了很好的榜樣。「痛萬姓之罹罪」,傷痛百姓遭受到很多的這些災禍。「憂眾生之不遂也」,擔心他們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有一民飢」,有一個老百姓飢餓了,他就會說,是我讓他飢餓的。可能是有旱災,糧食短缺,他反省自己的德行不夠,才會造成這個結果。「有一民寒,則曰此我寒之也」,有一個人受寒,就說是我讓他受寒的。有一個老百姓犯罪,「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是我沒有好好教導他。
所以處處反省是自己不對,這一顆心是至誠的心,就感通。所以「仁昭而義立」,他的仁德、仁慈非常彰顯,那帶動整個社會的道義的樹立。所以當時候堯帝的百姓都以恥不如堯帝的德行來要求自己,這個很可貴,確實是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道德廣博,感化了廣大的群眾。「故不賞而民勸」,不需要獎賞,人民就會互相的規勸、勉勵了,是「子庶民則百姓勸」。「不罰而民治」,不用用刑罰就能把老百姓治理得很好,因為老百姓重德行,那就不用法律來管他了。在他們那個時代怎麼處罰?自己畫一個圈,然後站在裡面處罰自己不要出來,他們就覺得很羞恥了。「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先寬恕他們,先體恤他們,然後反省自己,是我還沒教他們,不能怪他們。後教,就是寬恕了,然後教育他們。這就是堯治理天下的精神、方法。
而事實上這一句,對於現在從政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也是古聖先王給政治界做出最好的榜樣。現在很多國家政治腐敗,底下的人貪污的很多,要怪他們,要罰他們,要判他們死刑,解決得了問題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其實每個犯罪的官員,有沒有哪一個人不知道犯罪是錯的?可是他為什麼還做?他沒有羞恥心,他鋌而走險。所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你要用德行、用教育來導正他。都沒有教他,罰他,那就變苛刻了,暴虐了。現在全世界這個問題,西方,得要最高領導者帶頭來學宗教經典的教育。因為西方的社會環境,它是政教合一幾千年,因為人不接受宗教的教育,人心就壞了,這是根本問題。那領導者帶頭來學,來教底下的人。東方,恢復聖賢的教育,領導者帶頭來學,以前他犯的錯包容他、寬恕他,教了以後還犯錯再處罰他,那天下人都服了。「子庶民則百姓勸」。接著:
【來百工則財用足。】
各行各業都發展得很好,那國家自然就會富裕、充足了。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能夠撫慰遠方的人民,剛好有機會了,都盡心盡力幫忙遠方的人民,則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歸附、順從。「道之所在,天下歸之」。當時候大舜在的地方,只要知道大舜住在那裡,一年成聚落,二年成了一個縣,三年成了一個都市,大家都願意跟他住在一起,佩服他的德行,願意跟隨他。包含孔子當時候在魯國為官,很多大夫都被孔子的德行感召、帶動,然後附近的國家諸侯都來向魯國學習,很多其他國家的人民都願意依附到魯國來。接著最後: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安定照顧好各地的諸侯,則天下的人民非常敬畏、臣服。這都是做了這九個綱領之後很好的結果。但是哀公接著問,具體這九條怎麼落實才能得到這些結果?哀公接著問了之後,孔子說到了:
【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從這裡看得出來,古代非常重視祭祀,因為祭祀是不忘本。假如連祭祀都非常不在乎,都非常隨便,那這個修養一定是不斷往後退了。當時候孔子為什麼離開魯國,其實從這一句就看出來了。當時候好女色,都不上朝了,就是後面講的,「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結果魯國的國君好色,然後又喜歡齊國送來的那些馬,那些駿馬,就不能做到「賤貨」了,賢人就留不住了。所以這個歷史都是證明。後來孔子離開魯國,覺得在魯國沒有辦法施行大道,就是因為他的國君連祭天這麼重要的祭祀都隨隨便便,他就覺得不成熟了,才離開,也是等到最後的可能都破滅了他才離開。所以從齋莊中正,『齊莊盛服』,就是在祭祀當中非常的莊重,祭祀前好幾天都齋戒沐浴,以至誠的心來祭天、來祭祖,這是一個解法。另外一個解法,這個「齊」也有意思,是內心非常嚴肅、沉靜,就是內心嚴肅、沉靜,「盛服」是外表齊整、端莊,他穿得很慎重,不隨便,恭敬他的臣子,恭敬他的人民。『非禮不動』,不合禮義的事情絕對念頭都沒有,事情也不會去做。
從這裡我們看,一個人修身一定是先從守禮開始,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些生活的規矩都不能守,你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飯的時候都要有規矩,他說:「那麼麻煩幹什麼?」他的心隨時都在放逸當中,他身就修不成了。所以一定從這些生活的禮儀開始一點一滴去修正自己。而大家看,我們上一代的婦女,在家裡都很端莊,印象當中穿唐裝,紐扣都別在這裡,有沒有?你一看那老太太,穿得這麼端莊,然後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對她都肅然起敬。大家想一想,這樣的老太太在整個家族這麼一坐,有沒有力量?有,所有的女性都向她效法。
我認識一個校長,他說他母親在他的形象當中,都是這麼莊重、這麼有氣質。這一點現在幾個當媽的人注意到了?在家裡穿得很隨便,然後出去外面穿得很隆重,很妖豔都有,在家裡穿得很隨便。這個就有點顛倒了,妳穿在外面穿得這麼漂亮,會招蜂引蝶,現在離婚率好高。所以應該是出去穿整齊簡單一點,回來「齊莊盛服」,你的先生都對你肅然起敬,就不會把你看作黃臉婆,是吧?而且妳假如一個人,一個媽媽在家裡穿得很隨便,孩子每天看妳穿那麼隨便,他怎麼可能打從心裡恭敬妳?父母如是,老師呢?你一個老師到學校去講課,站上講台,穿個拖鞋,穿個短褲,你說孩子會很尊重你聽課?很難。所以「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是很有道理的。
季康子曾經問孔子:「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讓老百姓尊重我,對我效忠,他們互相勸善規過,怎麼做得到?孔子回答他,我感覺孔子回答問題都直指人家的心地,很有味道。因為季康子這麼一問,「老百姓怎麼讓他尊重我?怎麼讓他對我效忠?怎麼讓他們勸善規過、社會風氣良好?」他的念頭在哪?向外要求。孔子馬上讓他回光返照,「臨之以莊,則敬」,你面對臣民、百姓都非常莊重,你自重而後人重,自愛而後人愛,你穿得這麼慎重,老百姓覺得你非常尊重、重視他,「臨之以莊,則敬」,你自然感得百姓的尊重。「孝慈,則忠」,你要教他們孝道,「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而且君仁臣忠,你先仁慈,老百姓自然效忠。都把根本的因,你要先自己去努力,而不是求一個美好的結果。「舉善而教不能」,你能夠把整個社會當中很好的榜樣樹立起來,舉善;而對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人生遇到很多不幸的人,你都能教導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能謀生,你那個仁慈的榜樣老百姓看了佩服、效法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這個舉善在中國大陸這幾年,辦了三屆的道德模範,從二OO七年、二OO九年、二O一一年。我們印象很深的,最美的女兒孟佩杰女士,她八歲就照顧她的養母,不是親生的,她這麼樣盡心盡力照顧。她的養母那時候一百四十多斤,等於七十幾公斤,她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照顧起來?不簡單。我們看到她,就覺得差太遠了,不孝,覺得很丟臉。許月華女士,十二歲雙腿就截斷了,最後照顧一百三十幾個孤兒,都喊她媽。一般看起來她都要人家照顧的人,她居然三十多年照顧了這麼多人。那種奉獻精神,我們一看,那我們做得還差她還差得遠。看了就感動,感動會怎麼樣?期許自己去效法,舉善而教不能。所以您看,這些都是為政的關鍵。所以這些聖人的教誨,那都是家庭、國家成敗的根本所在。
我們翻到一百頁,「教化」當中就會舉到這一句教誨,二百二十句。您看,在魏國的這本歷史當中有講,「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顯賢就是尊賢,表德,表彰美德,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我們看「冬則溫,夏則凊」,漢朝的皇帝他就懂,樹立了黃香這個榜樣,天下人學習。包含「二十四孝」很多主人翁,國家都表彰,最後還賦予他高官,因為他一定是好的大臣。舉善而教,就是《論語》這個典故了,提倡善行,表彰這些善人善事,然後對不懂的、不足的人幫助他們、教化他們。現在很多國家它都會有輔導人民就業,這個很可貴,讓他們謀得一技之長,他們的生活以後就有保障。包含有一些老百姓,他被邪教所污染,他不懂,國家用很大的心力讓他們了解什麼叫正信的宗教,教育他們。這個都是很難得的德政。所以提倡孝行、教化,也是孔子非常肯定、稱讚的。
所以這裡講到的,「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包含清朝的皇帝,幾點起床,他們的生活都很規律,好像一年才放不到五天假,好像是自己生日,然後還有春節,放不到五天假。請問大家我們一年放幾天假?皇帝好不好做?那早朝都很早,他們三、四點就要起床。不是他當皇帝是這樣,他從小讀書就得這樣。所以他睡過頭了,這個就是失禮,他違反這些生活規律、規矩,都是失禮。有一個天子,周天子,有一天睡晚了,都沒上朝,他的皇后把自己的首飾都摘下來,然後站在一個地方懺悔,「都是因為我不好,沒很好的輔佐天子」,她自己在那裡懺悔。因為天子沒上朝,失禮了,不恭敬群臣,不恭敬治理百姓的事情。但是這位皇后不簡單,她不只沒有指責天子,她反而覺得是自己沒有護念好天子。天子很感動,她自己請罪,要降罪於她,天子很感動,最後就改正自己的過失。
這個故事很給人啟示,諸位女同胞回去可以試看看、用看看,這個歷史當中這些都很好。我們往往另一半有過失了,先罵再說,有沒有想到,「我假如有提醒了什麼,有做了什麼,可能他這個錯誤就不會出現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容易。它應該落實在哪?落實在我們整個五倫的互動當中。不然事實上只要我們沒有辦法能守住這個態度,一定會情緒就上來,一定會互相指責,這樣的情況就很難避免。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不恆其德,夫妻可能就要吵架了。接著: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
摒除這些讒言,這個『遠色』,讀「遠」的時候是距離,讀「願」的時候是遠離,讀法不同,意思不一樣。遠離女色,輕財物,輕物質的享受,而重道義,這個就是尊重賢人的做法。因為你不把這些進讒言的人退掉,那賢人的話根本就進不來了。而且「遠色」,在漢朝的時候,我們都很有印象,宋弘,這是東漢的一個賢臣,他有一天跟漢光武帝在談話,結果剛好宮廷裡面換了幾幅新的侍女圖。那些女子都畫得很美麗,結果漢光武帝邊講話,這個眼睛就看到那個侍女圖上面去了。請問大家,時時保持對人的恭敬容不容易?我們在聽別人講話,被其他的東西這個注意力就引過去了,對人就不恭敬,或者邊聽,不知道想到哪裡去了。所以「毋不敬」也不容易落實,時時對人有一種敬意,專心聽他講。
結果宋弘看到皇上眼睛飄來飄去的,然後他就很善巧的講了一句話:「孔子說: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聖人的話挺好用的,我沒有見過好道德就像好女色那種這麼積極。漢光武帝一聽,不好意思了:「來人,撤掉。」光武帝接著說:「聞義則服,可乎?」光武帝也不簡單,說我聽到這麼好的教誨,我馬上去做,這樣合格嗎?這個「聞義則服」就讓我們想到孔子對學問下的功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你看聞義馬上去做,「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所以皇上自己講「聞義則服」,他馬上就去做,這樣可以吧?相信宋弘看到皇上這個態度一定是非常歡喜,因為這是百姓之福、社稷之福。
故事講完了,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示,以後我們親戚朋友給我們講的話很有道理,指出的問題很對,我們可能,「好,我改給你看,OK?」這「可乎」,我們能不能有這種氣概,不糟蹋人家的勸告?真的,決心會影響後面的結果。聞義則不服,那孔子說,「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是吧?孔子說那我也拿這個人沒有辦法了。所以咬緊牙關幹吧、衝吧、突破吧!不然連孔子都嘆惜幫不上忙。孔子講過的,「法語之言,能無從乎?」這個從不就是聞義則服嗎?「改之為貴」。你聽了人家這麼苦口婆心的話,自己還是依然故我,那不是糟蹋他的勸了?人家以後也不勸了。這個是遠色的一個例子。
包含後面又發生另外一件事,宋弘也是表演「遠色」。皇上的姐姐丈夫去世了,皇上想說讓姐姐許配給宋弘,探他的意思,結果宋弘講了這一句千古名言,我們在前面一節「仁義」當中有跟大家一起交流到的,「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賤貨而貴德』,輕這些財物、物質。在戰國時代,齊宣王,齊國的國君,有一天遇到淳于髡,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臣子。那宣王就跟他講了:「你觀察我,我喜好什麼?來,你講講給我聽。」這些好的臣子抓住每一個機會跟君王互動。淳于髡就說了,古代的人有四個好,大王你有三個好。古代好哪四個?好馬,喜歡很好的馬,就像現在的人喜歡好車,好馬;第二個,好味,喜歡吃,美食專家,哪裡新開了什麼不錯的,趕緊去吃;好色,人的習性,食、色,習性也;第四,好賢德之人。大王你只有好馬、好味、好色。
宣王就說:「真的有賢德之人我也會好,你怎麼說我不好?」接著這個大臣講,他說:「國君,您注意去看,現在已經沒有以前那些駿馬了,可是皇上你會很認真、主動的去找駿馬,所以你好馬表現出來了;很多那些以前的美味你可能沒吃過,可是你只要知道什麼美味的,你馬上就交代要去做了,你都很主動;第三好色,你雖然沒有以前的西施了,可是你常常都選美女;可是賢德之人,從沒看到你主動要去拜訪,要去請教,真的出來了,你會很珍惜他們嗎?我看也很難講。」你看觀察這麼入微,然後點得這麼到位。所以「賤貨而貴德」,在這個故事具體來講,不要好馬,不要好吃,不要好色,這些欲望能夠淡。
【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篤親親也。】
『爵其能』,當然這個官位也不能亂給,根據才能授予爵位,增加他的俸祿,給予他工作上的肯定、生活上的照顧。『同其好惡』,理解他們的好惡。『篤親親』,「篤」就是加厚,加厚親族之間的情感,親族之間的和睦。
【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
『任使』就是知人善任,派他到適當的位置,讓他去發揮。『官盛』就是賦予他高官,賦予他尊貴,授予高官,委以重任。『所以敬大臣也』,這是禮敬大臣的具體做法。你讓很有德能的大臣閒在那裡沒事幹,那他會覺得很不受尊重,他會覺得,那我不能白吃國家俸祿,他可能就離開了。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以忠誠、信實來對待這些基層的幹部。然後『重祿』,也給予他們優厚的俸祿,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像在台灣,教書也是公務員,也是領國家的俸祿,那假如老師的薪水太低,他的心不安,他很難很好的照顧好孩子、學校的工作。因為他的家庭經濟都有問題,心很難安定。所以台灣就特別重視這些老師,還有基層公務員的福利,讓他們生活沒有擔憂,甚至於他們教育孩子也都得到很好的照顧,他就安下心來做好他的工作。『所以勸士也』,受到照顧的基層公務員就很感動。
【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
你真正愛護百姓,一定是設身處地為他想。『時使』,「使」就是派老百姓做一些公務,公家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在他耕作的時候,他在農耕,他在收成,你又調他去做這些公家的事情,他到時候收成不好了,他生活都堪憂了,要體恤老百姓。所以農閒的時候才派他們去做這些事情。『薄斂』,就是減收賦稅,讓他們不要有這麼沉重的生活負擔。『所以子百姓也』,愛民如子的做法。
【日省月考。既稟稱事。所以來百工也。】
『既稟』其實就是給予他的酬勞,以前常常是用米糧來做單位。經常考察他們的工作,『來百工』,各種工匠,考察他們的工作,有沒有認真服務好大眾,然後有時候頒獎給他們,獎勵他們。像很多國家它都會很多勞工模範、榜樣,肯定他們的努力付出。這是招來各行各業各種工匠的方法。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綏遠人也。】
『送往迎來』就是款待來往的這些有緣的族群朋友,哪怕是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都很禮遇他們、款待他們。『嘉善而矜不能』,獎勵善行而憐憫弱勢的人。『所以綏遠人也』,就是撫慰遠方的人民。我們看范仲淹先生,當時候他是帶領守邊疆,面對西夏的侵略,但是沒有戰事的時候,對方西夏的老百姓到漢地來生活,他還是很愛護他們、照顧他們。後來范公去世的時候,西夏很多人都痛哭流涕。他「嘉善而矜不能」,照顧很多困難的人。「所以綏遠人也」。
【繼絕世。舉廢邦。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延續斷絕的世系。以前的人很注重慎終追遠,他這個世系沒有辦法很好的承接下去,你去讓他能延續,他這整個家族的人民都對你感恩戴德。以前的家族少的話一、二百,多的話五、六百都有,七、八百人。而且『繼絕世』,這個一做,那所有天下的人看了都感佩,天下都歸心,因為絕的東西你再不把它延續下來就斷了,這種積陰德,讓人家世系不斷絕掉,這麼厚道,天下人佩服。『舉廢邦』,振興這些衰亡的國家,這整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感你的德,「舉廢邦」。『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這些諸侯來朝見天子的時候,天子很厚道,他們送的東西很少,他給的東西更多。而「朝聘以時」就是固定的時候才讓諸侯來朝見,不會常常臨時的就命令這些事情。因為每一個諸侯他也有他整個國家要忙的事情,能體恤他的情況。其實用在現代,你一個大公司,跨國公司,它有很多分公司,你也都要能體恤到所有分公司的領導者,也不能三天兩頭去干擾他的工作。就像學校辦學,在古代官員去巡視學校都是有固定的時間的,不是突然來了,那學校課程就耽擱了,全部要應付這些活動、檢查什麼的。所以看古代這些做法,其實都很體恤當事人,體恤在位的人。『所以懷諸侯也』,安撫諸侯。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我們掌握這個治理天下國家有這九條重要的綱領,而事實上這九條要真正落實,它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真誠,這個『一』就是誠。誠心去做,去設想,這些都能很自然的做得出來。包含只要大臣勸你,跟這些方法一相應,你馬上就願意去做。
那我們從這個九個綱領來看,現在政治界出問題都出在這裡了。你看貪錢的,或者是色關過不了。所以在人生的旅途當中,有權力的人,或者是有影響力的人,像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那也是會受到很多大眾的一個支持、信任、讚歎,那也會遇到很多境緣,會遇到名,會遇到利,會遇到高名厚利,還有也會遇到色關,這些境界都會出現。假如不能守得住,那不只不能利益傳統文化的事業,會造成很大的副作用。「幾年前在講課的那個蔡某某最近出事了,你知不知道?怎麼樣怎麼樣……」那真的無顏見祖先,無顏見太多太多人。所以這個對我們的家業、我們的事業都是關鍵點,要掌握這九個綱領。
你今天辦一個教育中心,那需要多少義工、多少人的協助,你怎麼照顧好大家、感謝大家,「來百工,柔遠人」。這麼多不同的教育單位,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幫助,「懷諸侯也」,有什麼好的東西、好的資料主動給他們送,大家互相幫助。包含一個很大的企業,一定要「修身」,領導人不修身,這企業遲早要倒。「尊賢」,他有沒有這些智囊團?他的決策才能下得準。「敬大臣」,他每次一些重要的策略,聽取這些大臣的匯報,敬大臣。台灣有一個很大的企業,他的股肱大臣跟了他幾十年,後來家裡出了情況,家裡人生了重病,他人都還在國外,這個董事長馬上安排最快的飛機,讓他飛回來,然後他就先去照料這個大臣的家裡人。這都是敬大臣、愛大臣的具體做法,難怪這個臣子跟他幾十年,這不是偶然的。
「體群臣」,現在很多企業家,像胡小林董事長,他們都是輕財重義,提升員工的薪水,因為現在物價指數都比較高,讓他們生活不要有擔憂。這「子庶民,來百工」,一個企業體,你服務的這些消費者,你都要像家人一樣愛他,就不會有這些黑心食品出來了。「來百工」,你一個企業體它要把一個產品做出來,需要多少相關的企業來跟它配合,是不是?上游、下游什麼,這些都要配合好,你都要感他們的恩,尊重他們。這個都能凝聚起力量,凝聚起一個善的力量,和諧的一個團體。這個禮拜挺好,因為背這一段就非常有成就感。
我們再看一百六十一句: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安寧,『本固邦寧』。今天假如老百姓沒飯吃了,這國家怎麼可能會安定?今天假如老百姓都沒工作做了,都遊手好閒,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會安定。所以真正能把老百姓照顧好,這個國家才有可能會安定。我們看一段《韓詩外傳》經文,可以感覺一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齊桓公向管仲請教,一個國君最要重視的是什麼?這個要打出來給大家看一下。「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管仲回答,最要重視的就是天,「貴天」。這麼一講,齊桓公抬頭看看天空。管仲說:「所謂天,非蒼莽之天也」,不是這個一望無際的藍天,很寬廣的這個天。「王者以百姓為天」,君王應該把百姓當作天。其實君王是代表上天照顧好上天的子民。接著這一段就談到了,「百姓與之則安」,百姓服從你的領導,這個國家就安定;「輔之則強」,老百姓更歡喜的要協助你、要幫助你,你這個國家一定富強起來。百姓都主動的要建設這個國家,它怎麼有可能不強?我們的團體,每一個人都主動的要建設好這個團體,那這個團體一定會發展得愈來愈好。
但願意幫國家是果,因呢?所以孟子的話當中,都把很多道理闡述得非常透徹,而且都把根本找到。你看孟子的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視老百姓為手足、視臣子為手足是因,感的果是什麼?則臣視君如腹心。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你為老百姓辛勞、擔憂、付出很多,老百姓很感動,他一定為整個國家而奮鬥。我們看到很多很好的企業家,他們的員工都主動來看整個公司需要什麼。像菲尼克斯南京的公司,它也是很大的一個跨國公司,李慕松總裁很愛護底下的人,結果他們的員工就很主動的設計了一個自動噴水系統,然後就幫公司這些庭園澆水,而且那個方法省了非常非常多水,都是主動去做的。一個同仁這麼做,兩個同仁這麼做,那整個團體都會帶動起都為整個大家庭著想。所以輔之則強。
「非之則危」,百姓假如,這個「非」就是埋怨,那這個國家就危險了,非之則危。包含團體也是要很警覺。「悖之則亡」,這個「悖」通背叛的背,百姓都背叛了,那這個國家就要滅亡了。所以「《詩》曰」,《詩經》裡講到的,「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就是人民沒有善良的德行,互相埋怨對方,埋怨國君、埋怨他人。但是這個還是上面帶得不好,上行下效。所以《大學》裡面講,「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你領導者貪戾了,那整個國家就亂了。所以「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老百姓都站在一方面,埋怨他的國君。「不亡者,未之有也」,國家不滅亡,那是不可能,沒有過的事情。
接著又講到,「善馭者不忘其馬」,善於馭馬的人不會忘了他的馬,甚至於每天都要鍛鍊,都要訓練。「善射者不忘其弓」,擅長射箭的人不會忘記他的弓。「善為上者不忘其下」,善於做君主的人不會忘記他的人民。「誠愛而利之」,真誠的愛護,而且幫他們謀利益。「四海之內,闔若一家」,天下的人像一家人,闔就是聚在一起,像一家一樣。
在江蘇蘇州有一個公司叫固鍀,他的員工有三千多人,也是一個很大的企業,一個大家庭,他們就是貫徹師長「家文化」,很用心照顧員工。三千多人不打卡,他們說,哪有人回家了還打卡的?然後有一個同仁離職五年了,生病的消息傳回來,全公司捐款,照顧一個離職五年的員工,連離職了他們都還是把他當家人一樣。所以這家公司做得很好,去參觀過的公司超過一千家,而且我看那個IBM、微軟都去參觀過了,很多大公司。所以一個企業做好了,全國的榜樣。而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幫他公司介紹了一百零六個人,而且那一百零六個人全部是他故鄉的人。這家公司很好,介紹故鄉的人介紹了一百零六個人,來這家公司上班。「愛人者,人恆愛之」,這感召力很強。而且這個員工很可貴,他的故鄉的人來了,都先在他們家住三天,他還要照顧。可是他很歡喜,因為同鄉的人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在這麼好的公司上班,他覺得對得起故鄉的這些友人。
所以誠愛而利之,四海之內,闔若一家。「不愛而利」,你不愛護他,反而都是在他身上要謀到你的利益。最後假如是這個態度,「子或殺父」,連父子都要衝突了。「而況天下乎」,何況是人民對你了,你整個都把他壓榨得他活不下去了,那他們就很難不反叛了。所以「《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老百姓會變成這樣,還是領導者要反思。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大家佳節愉快,謝謝大家!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進入經句「務本」的第一句,一百六十句,孔子說到了,剛好是哀公的請教,孔子說到,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個經常不變的綱領,其實不變的綱領也是不變的為政的真理。第一個:
【曰。修身也。】
修養己身,修正己身。《大學》裡有一句話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根本,其他的八條都是以它為根本,才有可能發展。我們看到第二個:
【尊賢也。】
尊重賢人。假如他有嫉妒心,他怎麼尊重?他恭敬心就提不起來。假如他有傲慢心,那他也留不住賢德的人。假如他有欲望,他要謀他的私利,不是真的為老百姓著想,「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這個賢人也留不住。我們看開國的帝王、天子,像商湯感伊尹,文王感姜太公,那都是愛民之心才能感得這些賢人。所以「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第四:
【敬大臣也。】
禮敬這些大臣。其實大臣所承擔的責任、辛勞是最多的,有德之君常常感念這些大臣的貢獻,所以都非常尊重他們。
【體群臣也。】
體恤眾臣子。因為一個朝廷要治理整個國家天下,八部、九卿這些很多重要的職位,還有很多基層的這些官員、行政人員,才能讓整個國家井然有序。所以體恤所有的群臣。接著:
【子庶人也。】
就是愛民如子。
【來百工也。】
照顧好老百姓的生活,那得要招攬來各行各業的這些工人、工匠,那百業可以興旺。當然也要尊重各個行業。我們可以感覺,古代對每個行業它的勞動、付出都是給予尊重、感謝的。當然上位者,他常常表彰各個行業這些傑出的人、有貢獻的人,都能讓各個行業都被鼓舞、被帶動。
【柔遠人也。】
撫慰遠方的人民,善待遠方的人民。最後是:
【懷諸侯也。】
安撫各地的諸侯國。因為古代像夏商周的時候,像以周朝來講,文王是百里而凝聚了天下,湯王是七十里而王天下。這個「王」是指是天下的榜樣,天下都向他學習。其實他所治理的範圍,天子所治理的範圍,並不算是很大。所謂「八百諸侯」,這是春秋時候的一個局面。周天子所治理的地方是天下諸侯歸心的地方,都尊他為天子。這些諸侯天子都能安撫,當然最重要的,做榜樣給他看,在他有危難的時候,盡力去照顧、支持他們。接著具體談到了,假如這九個綱領真的去做,會得到什麼好的結果。
【修身則道立。】
修正己身,正可以樹立自己的品德,自己的道德可以立得住,不受境界的誘惑了。我們剛剛講的,你禁不起誘惑,可能一生的功業就毀掉了。所以這個修正己身,這是要真功夫才可以。在修身方面,在楚國有一個記載,就是楚國有一個隱士叫詹何,有一天楚莊王問詹何,治國應該如何治?我們把這段先打出來給大家看一下。「楚莊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應該如何來治理國家?「詹何對曰:何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國也」,怎麼會明白了修正己身,卻不知道怎麼治國?莊王聽了就急了,「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我繼承了整個宗廟,還有這個國家,那我得守好我的宗廟,我得治好我的國家,我得要趕緊學這些本事,願學所以守之。當然莊王也是很有責任,他是比較想說,是不是有什麼好的一些方法來守?
「詹何對曰」,詹何進一步對楚王講,「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臣從來沒有聽說過國君修養很好卻國家動亂,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案子。「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也沒有聽過這個君王縱欲、淫亂、修養很差,然後他的國家卻治理得很好,也沒有聽過這樣的例子。「故本在身」,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修身。「不敢對以末」,就是一定要把大根大本的道理告訴君王,不能用枝末的這些學問來告訴君王。我們很冷靜來看,現在很多談管理的道理,他用的技巧、用的術很多,道術很多,但是那個根本,修心、修養己身的態度,都沒有很強調,所以就到最後都變成玩弄一些權術的東西了。你看《易經》,它也是修養己身,可能沒有掌握這個修身為本,學著學著,好像都用這些東西在謀自己的福利、福報,就用到好像謀自己的名利上面去了,就很可惜了。楚王聽了之後也很感佩,「楚王曰:善」,說得很好,抓到這個根本了。一個領導者能時時抓到這個根本,真的不容易。抓到這個根本了,他就不依靠人,也不指責任何人,真的可以像湯王一樣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因為他是根本。
戰國時候魏文侯,他有一天對他的臣子孤卷子說到:「父親很賢德,可以依靠嗎?」孤卷子說:「不足以依靠。」接著文侯又說:「那兒子很賢德,可以依靠嗎?」孤卷子說:「不可以依靠,靠不住。」「哥哥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弟弟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臣子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不可以依靠。」這個魏文侯問得有點火了:「我問你這麼多,你都說不可以依靠,不然要怎麼樣才能夠治國?」結果孤卷子的回答很有味道,「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當然孤卷子首先先分析給魏文侯聽,說到最賢德的父親哪有超過堯帝的?可是他的兒子丹朱並沒有成材。當兒子的哪有賢過大舜的?可是他的父親沒有智慧。哥哥好的,哪有超過大舜的?可是他的弟弟象很傲慢。他不聽的時候,他還是提升不了。當弟弟的哪有超過周公的德行的?但是管叔還是叛亂。當臣子的哪有比商湯跟周文王賢德的?當時候夏桀王很過分,商湯推薦伊尹給他,輔佐他,推薦了九次,他根本就不甩。商湯是做臣子做到極處了,最後沒辦法了,老百姓已經沒有辦法活了,才懺悔自己,弔民伐罪,才把夏桀推翻掉。而且推翻之後,還劃了一個地方讓夏桀去生活,沒有傷害夏桀。結果夏桀走在路上,也是輸給他了,夏桀說:「早知道我就把商湯給殺了。」他已經失敗到這種程度了,他還沒有反省。但可以看出商湯的聖德,他當臣子是當到極處了。可是夏桀沒有反省的心,沒有尊賢的心,那還是亡國了。文王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全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附在文王的底下了,他還是事奉商紂王,那麼恭敬。紂王還是暴虐,還是沒有珍惜這麼好的臣子,去提升自己,改過自新。
所以分析到這裡,文侯也覺得講得很有道理,全部都是歷史的鐵證。所以諸位學長,我們都要多裝一些歷史,隨時給人家講一個key point的時候,一個重要觀念的時候,馬上這個歷史的鐵證就出來了。所以勸告魏文侯,「望人者不至」,你要寄望別人是很難達到目標,很難長久,靠不住的。「恃人者不久」,你一直要依賴別人,不能長久。其實坦白講,成就道業就是要修這顆心,我們在依靠人的時候,心念已經起了什麼?貪著。心念都在依賴、貪著當中,怎麼可能會有大幅的提升?所以大家冷靜去看,一個人成長最多的時候就是他扛責任沒人靠的時候,硬著頭皮也得幹。結果當事業也做得有點成氣候了,反而那個時候就開始享受了,或者覺得很多事都是應該的了,他就開始退步了。
這一點我的體會很深。想當年,九年前,我到海口去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腦子裡沒起一個怕字,也沒起一個求字。求什麼?沒有。去了,能做什麼盡力去做什麼。現在反而九年之後,好像感覺沒有當時候的豪情壯志。大家要注意,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一退一切退,我這個豪情沒有了,這個願力可能已經退步了。當時候,九年前,每一個人來,我們都非常珍惜這個緣分。我記得當時候在海口,我們一起學習的朋友最常講的幾句話:「跟每一個大眾接觸,都當作最後一次的心境去招呼,去把聖教介紹給他。」我現在還有嗎?(此時有雷聲)老天爺在敲醒我,讓我反思反思,得到這麼多的照顧了,還退成這樣,今天回去要好好思過。包含我們那時候最常講的,「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要勇於去承擔。剛剛上一節課也跟大家講,最近起念頭:「可不可以讓我take a rest,休息一下?」你看起這個念頭,九年前根本一往無前。所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現在覺得自己常講的話,首先得要回來要求自己,很重要了,不然還得繼續騙人,就很慚愧了。
所以其實在依賴當中,人很難有擔當,沒有擔當就很難有提升。「君欲治,從身始」,你欲讓國家大治,一定要從你自己的修身做起。「人何可恃乎」,怎麼可以去依賴誰才能夠讓國家大治?你自己不從修身開始,其實再好的緣也很難長久。就像我們當時候講的,修身是其他八個綱目的根本。所有亡國之君,難道他身邊沒有聖賢之臣嗎?都有。商紂王,商有三仁人,孔子都講了。比干、箕子、微子,這些都是聖人,可是紂王都不聽他們的話,幫不上忙。所以人何可恃乎,一定要從修身開始。所以『修身則道立』,樹立品德了。
【尊賢則不惑。】
真正尊重賢德,這樣子就能接受這些賢人的勸告,就不會再受佞臣、奸臣的迷惑,而做錯很多重大的國家決策了。而且「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只要讓一個非常賢德的人來了,這些奸臣他知道沒有他的私利可以謀了,他夾著尾巴就走了。這個例子很多。我們看明朝的時候,很多貪官知道海瑞是清官,海瑞要到那個地方去上任了,他們就趕緊先走了,知道沒得混了,沒得欺負百姓了。在《論語》當中說,「舉直錯諸枉」,你舉一個正直的人、有德之人,這些奸臣會走,甚至於是整個朝廷的大臣的正氣都會被他帶動起來。我們看朝廷裡面有范仲淹,那是差多了。用了一個范仲淹,所有的有志於利益國家的人都會被感召來,小人自然遠離,有德之人自然感召了。所以『尊賢則不惑』,我們可以了解到,任何一個朝代要興盛,都首先一定做尊賢的動作,夏、商、周都是一樣。包含漢朝,漢高祖沒有禮遇張良,沒有禮遇韓信、蕭何,他的整個政權不可能能夠穩固下來;唐朝唐太宗沒有禮遇魏徵、房玄齡這些大臣,那也不可能成就他的貞觀之治。後面還會有專門探討尊賢的句子。接著: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親愛自己的親族,則這些伯伯、叔叔、兄弟這些宗族的親人受到恩澤,自然不會有怨言,不會有嫌隙。而且天子自己的家和了,就是天下的榜樣,天下人都效法;天子的家都不和,那老百姓對他就沒有信心了。他的太太得要母儀天下,做天下女人的榜樣。而且在古代,天子他一個政權,有很多是需要他整個家族的人來共同經營,來守好自己的政權、守好自己的宗廟。他的家假如亂了,那這個守不住了。
【敬大臣則不眩。】
禮敬大臣,在禮敬當中能夠以禮相待,然後能夠和合,取得共識,這樣朝政就不會迷亂顛倒。而且這個取得共識,很重要是這個天子,領導者,他要接受勸諫,他要廣納雅言,讓大家充分集思廣益。假如大臣才建議幾句話,馬上都被天子給否定掉了,慢慢人家就不敢講話了,一些客觀的情況都沒有反應,那就搞不清楚狀況了。『敬大臣則不眩』,你不廣納雅言,那很多情況搞不清楚,自己又武斷去做決定,就麻煩了。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體恤眾臣,眾臣必感懷他的恩德,而盡力報效國家。我們看到在中國大陸,我們的總理溫家寶先生,他過年,甚至除夕夜,去跟各行各業一起過年,有時候還到下水溝去慰問這些工人。這些工人他為整個社會在默默付出,國家領導人都能看到他們的辛勞,他們的內心是非常溫暖、非常感動。所以『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你體恤所有付出的人,他們感懷之心,願意跟著領導人為國家而奮鬥。包含這些基層領導者,他們也為國家做了很多事情,領導者都能放在心上,常常給予肯定、給予慰問。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讀書人,你能理解他為國家這一分心,肯定他的付出,他很感動,進一步效忠領導、效忠國家。
【子庶民則百姓勸。】
愛民如子,則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勸善。大家想一想,像在我們大陸胡主席、溫總理,他們過年前後慰問老百姓,慰問各行各業,關心他們的需要,大家想一想,各行各業的老百姓這一輩子會忘了這些情境嗎?不會,遇到人就怎麼樣?就趕緊說。聽到的人都感動,「我們的領導者很有愛心,體恤我們。」包含很多地震發生了,這些國家領導者都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整合整個資源,來以最快的速度來救災。
就像古聖先王,我們看堯帝,這一段可以翻到一百一十頁,我們來看『子庶民則百姓勸』,在這段話當中就展現出來。二百四十三句,「堯存心於天下」,這個我們複習一下,我們在上古文的時候好像跟大家交流過,時時把天下老百姓放在心上。「加志於窮民」,對窮苦的人家更加關心。而他關心窮苦的人,也給富人做了很好的榜樣。「痛萬姓之罹罪」,傷痛百姓遭受到很多的這些災禍。「憂眾生之不遂也」,擔心他們不能很好的生活下去。「有一民飢」,有一個老百姓飢餓了,他就會說,是我讓他飢餓的。可能是有旱災,糧食短缺,他反省自己的德行不夠,才會造成這個結果。「有一民寒,則曰此我寒之也」,有一個人受寒,就說是我讓他受寒的。有一個老百姓犯罪,「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是我沒有好好教導他。
所以處處反省是自己不對,這一顆心是至誠的心,就感通。所以「仁昭而義立」,他的仁德、仁慈非常彰顯,那帶動整個社會的道義的樹立。所以當時候堯帝的百姓都以恥不如堯帝的德行來要求自己,這個很可貴,確實是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道德廣博,感化了廣大的群眾。「故不賞而民勸」,不需要獎賞,人民就會互相的規勸、勉勵了,是「子庶民則百姓勸」。「不罰而民治」,不用用刑罰就能把老百姓治理得很好,因為老百姓重德行,那就不用法律來管他了。在他們那個時代怎麼處罰?自己畫一個圈,然後站在裡面處罰自己不要出來,他們就覺得很羞恥了。「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先寬恕他們,先體恤他們,然後反省自己,是我還沒教他們,不能怪他們。後教,就是寬恕了,然後教育他們。這就是堯治理天下的精神、方法。
而事實上這一句,對於現在從政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也是古聖先王給政治界做出最好的榜樣。現在很多國家政治腐敗,底下的人貪污的很多,要怪他們,要罰他們,要判他們死刑,解決得了問題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其實每個犯罪的官員,有沒有哪一個人不知道犯罪是錯的?可是他為什麼還做?他沒有羞恥心,他鋌而走險。所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你要用德行、用教育來導正他。都沒有教他,罰他,那就變苛刻了,暴虐了。現在全世界這個問題,西方,得要最高領導者帶頭來學宗教經典的教育。因為西方的社會環境,它是政教合一幾千年,因為人不接受宗教的教育,人心就壞了,這是根本問題。那領導者帶頭來學,來教底下的人。東方,恢復聖賢的教育,領導者帶頭來學,以前他犯的錯包容他、寬恕他,教了以後還犯錯再處罰他,那天下人都服了。「子庶民則百姓勸」。接著:
【來百工則財用足。】
各行各業都發展得很好,那國家自然就會富裕、充足了。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能夠撫慰遠方的人民,剛好有機會了,都盡心盡力幫忙遠方的人民,則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歸附、順從。「道之所在,天下歸之」。當時候大舜在的地方,只要知道大舜住在那裡,一年成聚落,二年成了一個縣,三年成了一個都市,大家都願意跟他住在一起,佩服他的德行,願意跟隨他。包含孔子當時候在魯國為官,很多大夫都被孔子的德行感召、帶動,然後附近的國家諸侯都來向魯國學習,很多其他國家的人民都願意依附到魯國來。接著最後: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安定照顧好各地的諸侯,則天下的人民非常敬畏、臣服。這都是做了這九個綱領之後很好的結果。但是哀公接著問,具體這九條怎麼落實才能得到這些結果?哀公接著問了之後,孔子說到了:
【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從這裡看得出來,古代非常重視祭祀,因為祭祀是不忘本。假如連祭祀都非常不在乎,都非常隨便,那這個修養一定是不斷往後退了。當時候孔子為什麼離開魯國,其實從這一句就看出來了。當時候好女色,都不上朝了,就是後面講的,「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結果魯國的國君好色,然後又喜歡齊國送來的那些馬,那些駿馬,就不能做到「賤貨」了,賢人就留不住了。所以這個歷史都是證明。後來孔子離開魯國,覺得在魯國沒有辦法施行大道,就是因為他的國君連祭天這麼重要的祭祀都隨隨便便,他就覺得不成熟了,才離開,也是等到最後的可能都破滅了他才離開。所以從齋莊中正,『齊莊盛服』,就是在祭祀當中非常的莊重,祭祀前好幾天都齋戒沐浴,以至誠的心來祭天、來祭祖,這是一個解法。另外一個解法,這個「齊」也有意思,是內心非常嚴肅、沉靜,就是內心嚴肅、沉靜,「盛服」是外表齊整、端莊,他穿得很慎重,不隨便,恭敬他的臣子,恭敬他的人民。『非禮不動』,不合禮義的事情絕對念頭都沒有,事情也不會去做。
從這裡我們看,一個人修身一定是先從守禮開始,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些生活的規矩都不能守,你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飯的時候都要有規矩,他說:「那麼麻煩幹什麼?」他的心隨時都在放逸當中,他身就修不成了。所以一定從這些生活的禮儀開始一點一滴去修正自己。而大家看,我們上一代的婦女,在家裡都很端莊,印象當中穿唐裝,紐扣都別在這裡,有沒有?你一看那老太太,穿得這麼端莊,然後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對她都肅然起敬。大家想一想,這樣的老太太在整個家族這麼一坐,有沒有力量?有,所有的女性都向她效法。
我認識一個校長,他說他母親在他的形象當中,都是這麼莊重、這麼有氣質。這一點現在幾個當媽的人注意到了?在家裡穿得很隨便,然後出去外面穿得很隆重,很妖豔都有,在家裡穿得很隨便。這個就有點顛倒了,妳穿在外面穿得這麼漂亮,會招蜂引蝶,現在離婚率好高。所以應該是出去穿整齊簡單一點,回來「齊莊盛服」,你的先生都對你肅然起敬,就不會把你看作黃臉婆,是吧?而且妳假如一個人,一個媽媽在家裡穿得很隨便,孩子每天看妳穿那麼隨便,他怎麼可能打從心裡恭敬妳?父母如是,老師呢?你一個老師到學校去講課,站上講台,穿個拖鞋,穿個短褲,你說孩子會很尊重你聽課?很難。所以「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是很有道理的。
季康子曾經問孔子:「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讓老百姓尊重我,對我效忠,他們互相勸善規過,怎麼做得到?孔子回答他,我感覺孔子回答問題都直指人家的心地,很有味道。因為季康子這麼一問,「老百姓怎麼讓他尊重我?怎麼讓他對我效忠?怎麼讓他們勸善規過、社會風氣良好?」他的念頭在哪?向外要求。孔子馬上讓他回光返照,「臨之以莊,則敬」,你面對臣民、百姓都非常莊重,你自重而後人重,自愛而後人愛,你穿得這麼慎重,老百姓覺得你非常尊重、重視他,「臨之以莊,則敬」,你自然感得百姓的尊重。「孝慈,則忠」,你要教他們孝道,「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而且君仁臣忠,你先仁慈,老百姓自然效忠。都把根本的因,你要先自己去努力,而不是求一個美好的結果。「舉善而教不能」,你能夠把整個社會當中很好的榜樣樹立起來,舉善;而對那些能力不足的人,人生遇到很多不幸的人,你都能教導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能謀生,你那個仁慈的榜樣老百姓看了佩服、效法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這個舉善在中國大陸這幾年,辦了三屆的道德模範,從二OO七年、二OO九年、二O一一年。我們印象很深的,最美的女兒孟佩杰女士,她八歲就照顧她的養母,不是親生的,她這麼樣盡心盡力照顧。她的養母那時候一百四十多斤,等於七十幾公斤,她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怎麼照顧起來?不簡單。我們看到她,就覺得差太遠了,不孝,覺得很丟臉。許月華女士,十二歲雙腿就截斷了,最後照顧一百三十幾個孤兒,都喊她媽。一般看起來她都要人家照顧的人,她居然三十多年照顧了這麼多人。那種奉獻精神,我們一看,那我們做得還差她還差得遠。看了就感動,感動會怎麼樣?期許自己去效法,舉善而教不能。所以您看,這些都是為政的關鍵。所以這些聖人的教誨,那都是家庭、國家成敗的根本所在。
我們翻到一百頁,「教化」當中就會舉到這一句教誨,二百二十句。您看,在魏國的這本歷史當中有講,「顯賢表德,聖王所重,舉善而教,仲尼所美」。顯賢就是尊賢,表德,表彰美德,是聖明的帝王所重視的。我們看「冬則溫,夏則凊」,漢朝的皇帝他就懂,樹立了黃香這個榜樣,天下人學習。包含「二十四孝」很多主人翁,國家都表彰,最後還賦予他高官,因為他一定是好的大臣。舉善而教,就是《論語》這個典故了,提倡善行,表彰這些善人善事,然後對不懂的、不足的人幫助他們、教化他們。現在很多國家它都會有輔導人民就業,這個很可貴,讓他們謀得一技之長,他們的生活以後就有保障。包含有一些老百姓,他被邪教所污染,他不懂,國家用很大的心力讓他們了解什麼叫正信的宗教,教育他們。這個都是很難得的德政。所以提倡孝行、教化,也是孔子非常肯定、稱讚的。
所以這裡講到的,「齊莊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包含清朝的皇帝,幾點起床,他們的生活都很規律,好像一年才放不到五天假,好像是自己生日,然後還有春節,放不到五天假。請問大家我們一年放幾天假?皇帝好不好做?那早朝都很早,他們三、四點就要起床。不是他當皇帝是這樣,他從小讀書就得這樣。所以他睡過頭了,這個就是失禮,他違反這些生活規律、規矩,都是失禮。有一個天子,周天子,有一天睡晚了,都沒上朝,他的皇后把自己的首飾都摘下來,然後站在一個地方懺悔,「都是因為我不好,沒很好的輔佐天子」,她自己在那裡懺悔。因為天子沒上朝,失禮了,不恭敬群臣,不恭敬治理百姓的事情。但是這位皇后不簡單,她不只沒有指責天子,她反而覺得是自己沒有護念好天子。天子很感動,她自己請罪,要降罪於她,天子很感動,最後就改正自己的過失。
這個故事很給人啟示,諸位女同胞回去可以試看看、用看看,這個歷史當中這些都很好。我們往往另一半有過失了,先罵再說,有沒有想到,「我假如有提醒了什麼,有做了什麼,可能他這個錯誤就不會出現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容易。它應該落實在哪?落實在我們整個五倫的互動當中。不然事實上只要我們沒有辦法能守住這個態度,一定會情緒就上來,一定會互相指責,這樣的情況就很難避免。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不恆其德,夫妻可能就要吵架了。接著: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
摒除這些讒言,這個『遠色』,讀「遠」的時候是距離,讀「願」的時候是遠離,讀法不同,意思不一樣。遠離女色,輕財物,輕物質的享受,而重道義,這個就是尊重賢人的做法。因為你不把這些進讒言的人退掉,那賢人的話根本就進不來了。而且「遠色」,在漢朝的時候,我們都很有印象,宋弘,這是東漢的一個賢臣,他有一天跟漢光武帝在談話,結果剛好宮廷裡面換了幾幅新的侍女圖。那些女子都畫得很美麗,結果漢光武帝邊講話,這個眼睛就看到那個侍女圖上面去了。請問大家,時時保持對人的恭敬容不容易?我們在聽別人講話,被其他的東西這個注意力就引過去了,對人就不恭敬,或者邊聽,不知道想到哪裡去了。所以「毋不敬」也不容易落實,時時對人有一種敬意,專心聽他講。
結果宋弘看到皇上眼睛飄來飄去的,然後他就很善巧的講了一句話:「孔子說: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聖人的話挺好用的,我沒有見過好道德就像好女色那種這麼積極。漢光武帝一聽,不好意思了:「來人,撤掉。」光武帝接著說:「聞義則服,可乎?」光武帝也不簡單,說我聽到這麼好的教誨,我馬上去做,這樣合格嗎?這個「聞義則服」就讓我們想到孔子對學問下的功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你看聞義馬上去做,「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所以皇上自己講「聞義則服」,他馬上就去做,這樣可以吧?相信宋弘看到皇上這個態度一定是非常歡喜,因為這是百姓之福、社稷之福。
故事講完了,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示,以後我們親戚朋友給我們講的話很有道理,指出的問題很對,我們可能,「好,我改給你看,OK?」這「可乎」,我們能不能有這種氣概,不糟蹋人家的勸告?真的,決心會影響後面的結果。聞義則不服,那孔子說,「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是吧?孔子說那我也拿這個人沒有辦法了。所以咬緊牙關幹吧、衝吧、突破吧!不然連孔子都嘆惜幫不上忙。孔子講過的,「法語之言,能無從乎?」這個從不就是聞義則服嗎?「改之為貴」。你聽了人家這麼苦口婆心的話,自己還是依然故我,那不是糟蹋他的勸了?人家以後也不勸了。這個是遠色的一個例子。
包含後面又發生另外一件事,宋弘也是表演「遠色」。皇上的姐姐丈夫去世了,皇上想說讓姐姐許配給宋弘,探他的意思,結果宋弘講了這一句千古名言,我們在前面一節「仁義」當中有跟大家一起交流到的,「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賤貨而貴德』,輕這些財物、物質。在戰國時代,齊宣王,齊國的國君,有一天遇到淳于髡,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臣子。那宣王就跟他講了:「你觀察我,我喜好什麼?來,你講講給我聽。」這些好的臣子抓住每一個機會跟君王互動。淳于髡就說了,古代的人有四個好,大王你有三個好。古代好哪四個?好馬,喜歡很好的馬,就像現在的人喜歡好車,好馬;第二個,好味,喜歡吃,美食專家,哪裡新開了什麼不錯的,趕緊去吃;好色,人的習性,食、色,習性也;第四,好賢德之人。大王你只有好馬、好味、好色。
宣王就說:「真的有賢德之人我也會好,你怎麼說我不好?」接著這個大臣講,他說:「國君,您注意去看,現在已經沒有以前那些駿馬了,可是皇上你會很認真、主動的去找駿馬,所以你好馬表現出來了;很多那些以前的美味你可能沒吃過,可是你只要知道什麼美味的,你馬上就交代要去做了,你都很主動;第三好色,你雖然沒有以前的西施了,可是你常常都選美女;可是賢德之人,從沒看到你主動要去拜訪,要去請教,真的出來了,你會很珍惜他們嗎?我看也很難講。」你看觀察這麼入微,然後點得這麼到位。所以「賤貨而貴德」,在這個故事具體來講,不要好馬,不要好吃,不要好色,這些欲望能夠淡。
【所以尊賢也。爵其能。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篤親親也。】
『爵其能』,當然這個官位也不能亂給,根據才能授予爵位,增加他的俸祿,給予他工作上的肯定、生活上的照顧。『同其好惡』,理解他們的好惡。『篤親親』,「篤」就是加厚,加厚親族之間的情感,親族之間的和睦。
【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
『任使』就是知人善任,派他到適當的位置,讓他去發揮。『官盛』就是賦予他高官,賦予他尊貴,授予高官,委以重任。『所以敬大臣也』,這是禮敬大臣的具體做法。你讓很有德能的大臣閒在那裡沒事幹,那他會覺得很不受尊重,他會覺得,那我不能白吃國家俸祿,他可能就離開了。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以忠誠、信實來對待這些基層的幹部。然後『重祿』,也給予他們優厚的俸祿,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像在台灣,教書也是公務員,也是領國家的俸祿,那假如老師的薪水太低,他的心不安,他很難很好的照顧好孩子、學校的工作。因為他的家庭經濟都有問題,心很難安定。所以台灣就特別重視這些老師,還有基層公務員的福利,讓他們生活沒有擔憂,甚至於他們教育孩子也都得到很好的照顧,他就安下心來做好他的工作。『所以勸士也』,受到照顧的基層公務員就很感動。
【時使薄斂。所以子百姓也。】
你真正愛護百姓,一定是設身處地為他想。『時使』,「使」就是派老百姓做一些公務,公家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在他耕作的時候,他在農耕,他在收成,你又調他去做這些公家的事情,他到時候收成不好了,他生活都堪憂了,要體恤老百姓。所以農閒的時候才派他們去做這些事情。『薄斂』,就是減收賦稅,讓他們不要有這麼沉重的生活負擔。『所以子百姓也』,愛民如子的做法。
【日省月考。既稟稱事。所以來百工也。】
『既稟』其實就是給予他的酬勞,以前常常是用米糧來做單位。經常考察他們的工作,『來百工』,各種工匠,考察他們的工作,有沒有認真服務好大眾,然後有時候頒獎給他們,獎勵他們。像很多國家它都會很多勞工模範、榜樣,肯定他們的努力付出。這是招來各行各業各種工匠的方法。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綏遠人也。】
『送往迎來』就是款待來往的這些有緣的族群朋友,哪怕是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都很禮遇他們、款待他們。『嘉善而矜不能』,獎勵善行而憐憫弱勢的人。『所以綏遠人也』,就是撫慰遠方的人民。我們看范仲淹先生,當時候他是帶領守邊疆,面對西夏的侵略,但是沒有戰事的時候,對方西夏的老百姓到漢地來生活,他還是很愛護他們、照顧他們。後來范公去世的時候,西夏很多人都痛哭流涕。他「嘉善而矜不能」,照顧很多困難的人。「所以綏遠人也」。
【繼絕世。舉廢邦。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延續斷絕的世系。以前的人很注重慎終追遠,他這個世系沒有辦法很好的承接下去,你去讓他能延續,他這整個家族的人民都對你感恩戴德。以前的家族少的話一、二百,多的話五、六百都有,七、八百人。而且『繼絕世』,這個一做,那所有天下的人看了都感佩,天下都歸心,因為絕的東西你再不把它延續下來就斷了,這種積陰德,讓人家世系不斷絕掉,這麼厚道,天下人佩服。『舉廢邦』,振興這些衰亡的國家,這整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感你的德,「舉廢邦」。『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這些諸侯來朝見天子的時候,天子很厚道,他們送的東西很少,他給的東西更多。而「朝聘以時」就是固定的時候才讓諸侯來朝見,不會常常臨時的就命令這些事情。因為每一個諸侯他也有他整個國家要忙的事情,能體恤他的情況。其實用在現代,你一個大公司,跨國公司,它有很多分公司,你也都要能體恤到所有分公司的領導者,也不能三天兩頭去干擾他的工作。就像學校辦學,在古代官員去巡視學校都是有固定的時間的,不是突然來了,那學校課程就耽擱了,全部要應付這些活動、檢查什麼的。所以看古代這些做法,其實都很體恤當事人,體恤在位的人。『所以懷諸侯也』,安撫諸侯。
【治天下國家有九經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我們掌握這個治理天下國家有這九條重要的綱領,而事實上這九條要真正落實,它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真誠,這個『一』就是誠。誠心去做,去設想,這些都能很自然的做得出來。包含只要大臣勸你,跟這些方法一相應,你馬上就願意去做。
那我們從這個九個綱領來看,現在政治界出問題都出在這裡了。你看貪錢的,或者是色關過不了。所以在人生的旅途當中,有權力的人,或者是有影響力的人,像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那也是會受到很多大眾的一個支持、信任、讚歎,那也會遇到很多境緣,會遇到名,會遇到利,會遇到高名厚利,還有也會遇到色關,這些境界都會出現。假如不能守得住,那不只不能利益傳統文化的事業,會造成很大的副作用。「幾年前在講課的那個蔡某某最近出事了,你知不知道?怎麼樣怎麼樣……」那真的無顏見祖先,無顏見太多太多人。所以這個對我們的家業、我們的事業都是關鍵點,要掌握這九個綱領。
你今天辦一個教育中心,那需要多少義工、多少人的協助,你怎麼照顧好大家、感謝大家,「來百工,柔遠人」。這麼多不同的教育單位,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幫助,「懷諸侯也」,有什麼好的東西、好的資料主動給他們送,大家互相幫助。包含一個很大的企業,一定要「修身」,領導人不修身,這企業遲早要倒。「尊賢」,他有沒有這些智囊團?他的決策才能下得準。「敬大臣」,他每次一些重要的策略,聽取這些大臣的匯報,敬大臣。台灣有一個很大的企業,他的股肱大臣跟了他幾十年,後來家裡出了情況,家裡人生了重病,他人都還在國外,這個董事長馬上安排最快的飛機,讓他飛回來,然後他就先去照料這個大臣的家裡人。這都是敬大臣、愛大臣的具體做法,難怪這個臣子跟他幾十年,這不是偶然的。
「體群臣」,現在很多企業家,像胡小林董事長,他們都是輕財重義,提升員工的薪水,因為現在物價指數都比較高,讓他們生活不要有擔憂。這「子庶民,來百工」,一個企業體,你服務的這些消費者,你都要像家人一樣愛他,就不會有這些黑心食品出來了。「來百工」,你一個企業體它要把一個產品做出來,需要多少相關的企業來跟它配合,是不是?上游、下游什麼,這些都要配合好,你都要感他們的恩,尊重他們。這個都能凝聚起力量,凝聚起一個善的力量,和諧的一個團體。這個禮拜挺好,因為背這一段就非常有成就感。
我們再看一百六十一句: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安寧,『本固邦寧』。今天假如老百姓沒飯吃了,這國家怎麼可能會安定?今天假如老百姓都沒工作做了,都遊手好閒,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會安定。所以真正能把老百姓照顧好,這個國家才有可能會安定。我們看一段《韓詩外傳》經文,可以感覺一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齊桓公向管仲請教,一個國君最要重視的是什麼?這個要打出來給大家看一下。「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管仲回答,最要重視的就是天,「貴天」。這麼一講,齊桓公抬頭看看天空。管仲說:「所謂天,非蒼莽之天也」,不是這個一望無際的藍天,很寬廣的這個天。「王者以百姓為天」,君王應該把百姓當作天。其實君王是代表上天照顧好上天的子民。接著這一段就談到了,「百姓與之則安」,百姓服從你的領導,這個國家就安定;「輔之則強」,老百姓更歡喜的要協助你、要幫助你,你這個國家一定富強起來。百姓都主動的要建設這個國家,它怎麼有可能不強?我們的團體,每一個人都主動的要建設好這個團體,那這個團體一定會發展得愈來愈好。
但願意幫國家是果,因呢?所以孟子的話當中,都把很多道理闡述得非常透徹,而且都把根本找到。你看孟子的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視老百姓為手足、視臣子為手足是因,感的果是什麼?則臣視君如腹心。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你為老百姓辛勞、擔憂、付出很多,老百姓很感動,他一定為整個國家而奮鬥。我們看到很多很好的企業家,他們的員工都主動來看整個公司需要什麼。像菲尼克斯南京的公司,它也是很大的一個跨國公司,李慕松總裁很愛護底下的人,結果他們的員工就很主動的設計了一個自動噴水系統,然後就幫公司這些庭園澆水,而且那個方法省了非常非常多水,都是主動去做的。一個同仁這麼做,兩個同仁這麼做,那整個團體都會帶動起都為整個大家庭著想。所以輔之則強。
「非之則危」,百姓假如,這個「非」就是埋怨,那這個國家就危險了,非之則危。包含團體也是要很警覺。「悖之則亡」,這個「悖」通背叛的背,百姓都背叛了,那這個國家就要滅亡了。所以「《詩》曰」,《詩經》裡講到的,「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就是人民沒有善良的德行,互相埋怨對方,埋怨國君、埋怨他人。但是這個還是上面帶得不好,上行下效。所以《大學》裡面講,「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你領導者貪戾了,那整個國家就亂了。所以「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老百姓都站在一方面,埋怨他的國君。「不亡者,未之有也」,國家不滅亡,那是不可能,沒有過的事情。
接著又講到,「善馭者不忘其馬」,善於馭馬的人不會忘了他的馬,甚至於每天都要鍛鍊,都要訓練。「善射者不忘其弓」,擅長射箭的人不會忘記他的弓。「善為上者不忘其下」,善於做君主的人不會忘記他的人民。「誠愛而利之」,真誠的愛護,而且幫他們謀利益。「四海之內,闔若一家」,天下的人像一家人,闔就是聚在一起,像一家一樣。
在江蘇蘇州有一個公司叫固鍀,他的員工有三千多人,也是一個很大的企業,一個大家庭,他們就是貫徹師長「家文化」,很用心照顧員工。三千多人不打卡,他們說,哪有人回家了還打卡的?然後有一個同仁離職五年了,生病的消息傳回來,全公司捐款,照顧一個離職五年的員工,連離職了他們都還是把他當家人一樣。所以這家公司做得很好,去參觀過的公司超過一千家,而且我看那個IBM、微軟都去參觀過了,很多大公司。所以一個企業做好了,全國的榜樣。而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幫他公司介紹了一百零六個人,而且那一百零六個人全部是他故鄉的人。這家公司很好,介紹故鄉的人介紹了一百零六個人,來這家公司上班。「愛人者,人恆愛之」,這感召力很強。而且這個員工很可貴,他的故鄉的人來了,都先在他們家住三天,他還要照顧。可是他很歡喜,因為同鄉的人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在這麼好的公司上班,他覺得對得起故鄉的這些友人。
所以誠愛而利之,四海之內,闔若一家。「不愛而利」,你不愛護他,反而都是在他身上要謀到你的利益。最後假如是這個態度,「子或殺父」,連父子都要衝突了。「而況天下乎」,何況是人民對你了,你整個都把他壓榨得他活不下去了,那他們就很難不反叛了。所以「《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老百姓會變成這樣,還是領導者要反思。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大家佳節愉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