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這段時間,《群書治要360》主要的主題是「貴德」。德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根本,掌握了根本,其實人生的經營會愈來愈簡單,愈來愈充實,愈來愈自在,不會愈搞愈複雜,愈搞愈多煩惱。就像我們談「誠信」,我們不管面對任何人、任何事情,只要守住真誠、守信,相信真誠就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人和;守信就會有很好的社會信用,社會的基礎。「信義為立業之本」,信義也是人的第二財富,它看不到,但是它卻無形當中,成就了一個人很多事業發展的機會。我們「貴德」的單元,也上了幾個月的時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身心愈來愈輕安,還是愈學愈煩惱,背都背不下來,句子太多。沒關係,上了年紀多讀,讀熟領會意思,能背多少是多少。

  我們來看「誠信」最後一句,這一句我們一起念一下,一百零五句:

  【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古人很多教誨,都彰顯了一個人生的道理,就是幸福與痛苦往往在一念之間,在一個處世態度上的差異。我們看到這一句,人時時守住做人的標準、守住道德,守住積德行善這樣的人生態度,那他的身心狀況,『心逸日休』,「逸」就是非常安適、安閒,心定神閒。而且「日休」,休就是美善、喜慶的意思,就是日子愈來愈喜悅、愈來愈快樂。正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他每一天都是積德行善,他的心念都是善念,他的身體會很健康,那他所感來的人生這些磁場都很好,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他得到眾人的愛敬,相信他的日子,應該是會愈來愈喜悅快樂。而且人『作德』,對得起良心,所謂「大樂莫如無愧怍」,一個人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問心無愧。《孟子》也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人生三樂之一。俗話又說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有沒有人晚上聽到聲音特別害怕的?大家敢不敢一個人住在大房子裡面?敢不敢?不敢就有問題。要養天地浩然之氣,有什麼好怕的!

  大家有沒有經驗,做了一件覺得有點違背良心的事情,然後那幾個禮拜就一直想這件事,特別難過、特別懊惱有沒有?不過也別懊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此不再造同樣的過失,記取這個教訓,自己改過。再來記取這一件事,去勸人不要再重蹈自己的覆轍了。有時候講課比較不容易,就是台灣、大陸、大馬的念法有時候不一樣,我還得要在那裡轉一下:我現在人在何處。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也不錯,為什麼?天下為家也是挺好的。就像人家問師長說,你是哪裡人?師父說我是地球人。這個回答很有智慧,破大家的分別執著,哪裡有愛哪裡就是家,哪裡有恩德,對我們有恩哪裡就是家。面對過往的人生,縱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也不要再折磨自己的身心了。《了凡四訓》上面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今日要真的生,不能又明知故犯,得過且過,不行。所以雲谷禪師期許了凡先生,「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從今以後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要跟倫理道德相應這就是義理之身,一定可以斷惡修善,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些經句做的人就能體會感受,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接著下一句是說到了,『作偽』,人假如做假,「偽」就是虛偽,或者是騙人、或者謀私利,還把話講得很好聽,其實還是為了自私自利,這個都是「作偽」。甚至於做錯事被發現,還找藉口、編理由、扭曲事實,就是不肯認錯,這個都是作偽,其實這樣的人生是特別辛苦,紙是包不了火的。一個謊言說出去了,可能隨著事情的發展,要編三個、五個謊言來圓這個場,最後還是包不住,還是得要承認,甚至於大家的信任就瓦解掉了。所以人生順著道德最簡單、最痛快的,就是什麼?當下認錯,就沒有後面這麼多的折磨自己,然後又讓大家不能信任自己。所以「作偽」的話,『心勞日拙』,「心勞」就是費盡心思在那裡掩飾、在那裡謀私利。而且「拙」,就是反而事情愈來愈難去圓場的時候,那就行不通了。拙字也有笨拙、遲鈍的意思,就最後一定很難行得通的。《老子》又說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再怎麼樣掩飾,也不可能瞞得過老天,瞞得過明白人的。

  這兩句經句也讓我們感覺到,人生應該選擇如何去經營,是作德、還是作偽,作德成就德行、成就幸福的人生,作偽那就自討苦吃。作德之人首先在心態上要懂得學吃虧,這個時代作德,會被人家笑有沒有?哪有人像你這麼傻?你一定會被人家騙的,你一定會被人家佔便宜的,你到時候就什麼都沒有了,有沒有道理?我記得我念大學的時候,就有很多朋友跟我講,你出社會一定會被人家騙的。我今年都四十歲了時光飛逝,現在回想起來好像還在準備高中聯考,很緊張,怎麼一晃二十多年都過去。所以人生最大的罪惡就是浪費光陰,時間太寶貴,不能德日進,過日少就是糟蹋自己了。大學畢業以後,我也沒有誰欺負我、誰騙我,所以我感覺好像很多人生都是自己想得很複雜。反而自己的心性產生很多的懷疑心,跟人不能真誠相待。一個人真誠絕對不吃虧的,一個人在這個時代能真誠,他老天爺的獨生子。我們閩南話說的,叫「天公疼憨人」,老天是疼傻的人。

  我們自己觀察,很多親戚、鄰居、朋友,他們的家庭、他們的人生,有同學他的父母不識字,在鄰里當中都被人家罵,罵得很難聽什麼傻人、什麼傻牛,這些稱呼。我是屬牛的,所以比較敏感。結果他們的父母在這一個地方,被人家罵了幾十年,都憨憨的對人家一笑,也不跟人計較、也不生氣,孩子個個成才,有的念碩士的,有的念博士的。這是什麼道理?奇怪了,父母又不識字,怎麼後來子孫發達起來了?這個值得研究。被人家罵還可以笑得出來,度量大了,量大福就大,人家這麼老實還被罵得這麼難聽,這叫「世之無過咎」,人家沒錯還罵人家罵那麼難聽,「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他的子孫往往會發達得很快。這《了凡四訓》當中談的一個人生真相,我感覺人生要快樂不難,你一明理你就快樂了,叫理得心安。一個人沒有犯錯還被人家毀謗,還被人家罵,他的子孫會很快發達。諸位學長,你這個禮拜有沒有被人家罵?明明你就沒錯,人家還罵你有沒有?假如有,Congratulations,我得要恭喜你了,上天送禮物給你了,不只給你,還給你的後代子孫。

  人真明理之後,他就了解一個人生的真相,就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這是事實真相。人都是順著自己的好惡鑽牛角尖,福氣都把它看成禍患,然後在那裡怨天尤人,痛苦。人生第一重要先明白道理,你就自在了。所以沒有錯誤,人家來毀謗、侮辱是送福氣來以外,還增長我們的智慧,所以叫福慧雙修。好不好?對,《了凡四訓》又說,「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他來送考試卷給我們的,看我們的定力到哪,有定力才能開智慧,因定生慧,鍊我們的忍辱功夫,「一切法得成於忍」。諸位學長,你們希不希望早一天有智慧?你們今年沒有發願增長智慧嗎?你們已經入定了,我剛剛才說因定生慧,你們就入定沒有反應。真正的定是定慧等持,才叫定,定了以後人家問話沒反應,那叫執著,那叫快變木頭沒有反應了。

  所以你看讀經很好,在每個境界當中提起正念,你就沒有煩惱,你就很歡喜接受每個當下,對你生命的成就,大的考驗才有大的提升,大的突破。所以這個人生只有一個人是學生,其他的人都是老師,就是我們自己是學生,所有的人都是來發考卷給我們,來提升我們的。這一念我們真正能隨時提得起來,那人人就是好人了!有沒有?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的老師,怎麼不是好人?你們的表情,好像我剛剛的話有點吞不下去,不過不要勉強,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假如我這麼一講,就要逼大家吞下去,那是我的問題,不干大家的事,那是我的控制的念頭又起來,強求的念頭又起來了。所以還是我是學生,任何一個境界都是我自己在考試,就不會陷到習氣裡面去了。人要有志氣,要真的會生活,從當下開始,不再做貪瞋痴慢這些習氣的奴隸。這樣作德心逸才能日休了,理得心安,真的是「心逸日休」。

  我們回想有一個片子,這個片子一定要看,不看會後悔,這個片子叫「暖春」,另外還有一個片子不看也會後悔,「達摩祖師傳」,都非常精彩。這些片子拍得真好,跟性德相應,好到什麼程度?每一幕、每一句話你只要用心去看,對你心性啟發都非常大。沒有看過「達摩祖師傳」的請舉手,還不少人,放下,那我就不能用這個來舉例。舉例得要有Common Language 才行,叫共通語言,不然我講了你都搞不清楚我在講什麼,我就對不起你。沒有看過「暖春」的請舉手,這個比較少就可以用,不過你們真的要回去看,這個片子都拍得太可貴了,看一次心靈就洗滌一次。我們回想這整個「暖春」的片子,誰是真正快樂自在的人?大家想是誰?爺爺。他的風範把那個村長感動到:這個老人真的實實在在做了一回人。自始至終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撫養了兩個孤兒有沒有?所以您看那老人家隨時就是覺得問心無愧。後來小花長大了,老人家很幸福,這些孩子們知恩報恩。

  你看那個老人家在看小花的大學畢業證書,在那百看不厭,都快要看破掉了。再來小花也很幸福是吧,你看她也是盡心盡力去回報爺爺、回報嬸嬸他們,她也很自在,她也很知足,她那樣的人生被人家遺棄,她也不抱怨。那大家看,那個片子裡面最睡不好的,常常晚上翻來覆去的是誰?(嬸娘)不是把人生道理告訴你了嗎?在那裡就是一大堆的計謀,一大堆的強求,就是不肯包容去愛人的,就是最痛苦的人。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很會算的人都是折磨自己的人,好日子不過,沒辦法,那就「作偽,心勞日拙」。你看她動腦筋就要把小花送出去,就不要她,要自己生一個。結果送了好幾次,有一次還送到摔下去了,被腳踏車都壓下去。人能用心看這些好片子,說不定會看到開悟。

  我們接著來看「貴德」,第五個綱目叫「正己」,這個態度很重要,時時先端正自身,而不是去要求、去怨他人。「正己」,也是一個為人長者、為人領導、為人師、為人父母,很重要的一個態度,「正己」也是有以身作則的精神。再往更大的社會國家民族來看,「正己」也是為社會國家做最大的貢獻。現在人禍很多,人與人衝突很多,天災也很多,所有的災禍根源都是人心壞了。天災也是人心感召,《尚書》上告訴我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人之初又性本善,怎麼來喚醒人的良知、善心?做出榜樣「正己」。我們有同仁拿了兩個片子給我看,他事先沒有給我打個招呼,他應該先告訴我,看這兩個片子旁邊要先手帕、衛生紙準備好,不然我會措手不及,來不及拿來擦眼淚,特別感動人。是二0一一年我們大陸政府辦的「全國道德模範評選」,兩年一次;另外還有一個片子是每年都有,叫「感動中國」。從二00二年到現在今年十週年,每個故事真的是令人動容。大家看我今天眼睛有沒有腫腫的?昨天晚上看得太凶了,很感動。

  其中有一個女子叫許月華,今年應該是五十多歲,很小父母雙亡是孤兒。十二歲的時候家境太貧窮,在鐵軌旁撿一些東西謀生活,結果被火車碾過,雙腿都沒有了,兩條腿整個截斷。那一年她十二歲,被送到當地的福利院,福利院收留的絕大部分都是有殘疾的孩子。這個許女士十二歲雙腿都截斷,她住了一段時間,她說我有爸爸媽媽了。她把福利院的這些長者看作自己的父母,她說我有爸爸媽媽我已經很幸福,我要照顧比我小的孩子。這些長輩就覺得她太誇張了,你雙腿都截斷,走路都有問題,你還照顧人家?她真的從十二歲發了這個願,就開始照顧福利院比她小的孩子,到今年照顧了三十七年。她怎麼走路?用兩個板凳兩隻手這樣的移,緩緩的這樣移當作是她走路的工具,兩個椅子就變成她的腿。總共照顧了一百三十八個孩子,她三十幾年前照顧的孩子都多大了,有的都四十幾歲了。在我們看來都已經終身殘障的人,她能照顧一百三十八個生命,而且都是人生比較不幸的生命,她用全然的愛去愛護他們。換過幾套椅子?那都是很厚的木頭做成的椅子,換過四十幾套椅子,您看她走了多少路?可是她的笑容卻很燦爛。

  看到這些例子都覺得,遠遠不如他們犧牲奉獻的精神,我自己做得太差勁了,比起他們那沒法比。聖賢人告訴我們,「德比於上則知恥」,道德要跟聖人比,要跟這些模範比,我們羞恥心提起來了,拓寬自己的心量,更願意去奉獻。一個人「正己」,我看當場在放許女士的簡介,那在座所有的人沒有不動容的,我們看那個國家領導人站在第一線,都頻頻在那裡擦眼淚。但這樣的節目能夠舉行這麼多年,也是政府的德政,政府、國家領導重視道德,那就是國家最大的福氣,上行下效。所以愈高位的人愈重視道德,愈能正己愈能造福人民。而這些道德模範她沒有財富,這一位許女士,單位好多次都要把她轉成職工,要讓她領薪水,要讓她領退休金,她始終沒有答應,她終身是義工,她說這是我的家我不領錢。她沒有財富,她也沒有地位,可是她卻感動了無數的人效法她的精神,做出了對社會民族的貢獻。

  說到這裡「感動中國」還有一個名人,大家應該印象很深,白方禮老先生,他有什麼財富跟社會地位?都沒有。可是他卻是助人為善的樣板,他是民族精神的脊梁,他為下一代的教育做出了圓滿的奉獻,他無私無我就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受好的教育。還有一個是東北鞍鋼的工人叫郭明義先生,不知道我們東北的同仁知不知道?我為什麼特別提東北人,給大家介紹一下東北人?我為什麼得特別介紹一下,因為我們的背景是一滴水,叫受人點滴當湧泉相報。我到海口,是我回祖國大陸第一站,在海口,有很多東北人到海口去發展,到海南省去發展。所以我在海口,吃最多的菜就是東北菜,炒土豆絲、地三鮮吃得特別多。而東北人特別直率,特別積極樂觀,只要他覺得應該做的事,你讓他沒有工資可以領,他都可以給你幹得熱火朝天的。所以傳統文化在大陸一開始,很大的比例都東北人衝在最前面,我們當時候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同仁,有一半是東北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像浙江、江蘇一帶是文人,氣質就有點不一樣,他們比較深思熟慮,再讓我看看形勢對不對?等到他考慮清楚了,他也很願意做。

  這個郭先生他是個普通的工人,但很熱心,他捐血無數次,捐款給他了解到需要幫助的人,一做就做了幾十年。現在加入他的義工團隊的人有多少?五萬多人,五萬多人不小的力量。五萬多人在傳遞愛心,傳遞善良,那多幾個像郭先生這樣的人,這社會就安定了。大陸的這些中央領導都有接見他,好像他的故事還拍成舞台劇,人家稱他叫現代活雷鋒,在大陸有一段時期學雷鋒無私無我的精神。所以每一個時代都要有活生生的榜樣出現,能激勵人心去效法學習。我們看到這「正己」二字,對自己的家風,對自己的德行的提升,以至於對自己單位風氣的建立,還有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是重要的態度、重要的關鍵。

  我們來看這一百零六句,「曾子曰」,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這是曾子請教孔夫子,一個領導者應該怎麼來管理教化百姓?政治辦得好,政治清明,風調雨順,人民安樂幸福。所以辦政治是以前讀聖賢書的人他們的志向,要造福於民。都能常常領納聖人所留下來這些治國的智慧,那就可以減少很多摸索的時間。這一套《群書治要》對於管理者、從政者,是一套無上的寶典很珍貴的。曾子非常誠懇的請教夫子,敢問什麼是『七教』?哪七件政治的教化?孔子說到了,『上敬老,則下益孝』。這個雖是談政治,治理一個團體、國家,其實齊家、治國這原理原則是相通的。所以這些道理用在治理一個家庭、一個家族都是一樣,或者是治理一個學校、一個班級。君親師都是屬於在上位者的身分,領導者或者國君敬愛尊重老人,臣民百姓就會受到他尊重老人這個德行感召,就更加的孝順自己的父母親。「益」是上行下效產生效果,就更加孝敬,就上位者帶動德行的風氣。就像孔子在《論語》裡說到的,「君子之德風」,君子是指上位者;「小人之德草」,小人是指一般的百姓。德風吹過來了,「草上之風必偃」,德風一吹那草一定很自然的就低下來,就很容易接受他的教化,如沐春風。

  我們可以從歷史當中來看到這個事實,在「二十四孝」當中哪一個朝代的孝子最多?漢朝。大家看「下益孝」,漢朝出最多孝子,代表什麼?「上敬老」,這老尤其是自己堂上老父母。漢文帝「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三年沒有睡一個好覺,衣服沒有解過帶,為什麼?怕母親病情臨時有狀況,隨時可以爬起來侍奉。你解帶了還得要穿衣服,怕耽誤時間,這個至孝都在這些很細微的地方流露無遺。而漢文帝算是漢朝前面幾個開國的皇帝,漢高祖劉邦,接下來文、景,這個都是開創漢朝盛世很重要的幾個皇帝。而他們以孝治天下,漢朝每一個皇帝的稱謂都加一個孝字,漢孝文帝、漢孝景帝。包含他們不只自己當榜樣,他們很懂教化,好的孝行榜樣馬上把他樹立起來,《弟子規》上也有。「香九齡,能溫席」,這是《三字經》的話;「冬則溫,夏則凊」,就是講黃香。當時候漢朝的皇帝知道這件事馬上重賞黃香,賜他八個字,「江夏黃香,舉世無雙」。前年我們在馬六甲,剛好黃氏宗親他們很重視倫理道德的弘揚,辦了一堂課程。我看他們全部穿黃色的衣服,然後寫的大大的四個字「孝親尊師」,他們都是黃香的後代。至孝之人庇蔭幾千年後的後代子孫,而且他們還效法他的德行精神,這樣的祖先做得太值,精神常存。我們的人生要這樣才有味道,才不枉此生!從這些歷史當中,我們看到了這些好皇帝的以身作則,也看到他們教化的智慧,樹立社會榜樣。

  接著第二個教化的重點,『上尊齒,則下益悌』。這「齒」是指年齡,非常尊重比自己年長的人,晚輩、老百姓就會更加的敬順他的兄長,「悌」就是指對自己的哥哥、長者。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我們都是以禮治天下,在三皇時代是以道治天下,五帝是以德治天下,三代夏商周是以仁治天下,叫道德仁義禮的治理,三代以仁,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是以義治天下。秦朝統一是以法治天下,嚴刑峻法殺了不少人,所以跟上天好生之德相違背,它是很短的朝代,只有十五年就被推翻。接著漢朝起來是以禮治天下,五倫、倫理這個都是屬於禮的範疇。而禮當中我們很熟悉的,喪禮、婚禮、成年禮,男子二十歲了要加冠,女子十五歲她成年了,那個禮也莊嚴肅穆,整個過程讓他提起對家庭、對社會的一種使命感,這些教化他一生都忘不了很重要。但這些教化現在沒有了,不重視了,現在大學畢業都沒責任感,在家裡打電動玩具打得沒日沒夜的,都不去找工作。這是缺乏了禮教,他不知道做人的本分是什麼。

  其中還有一個禮叫鄉酒禮,那是家族聚會的時候,團結整個大家族的感情。而在鄉酒禮當中是論輩分的、論年齡的,照排,你是宰相你輩分比較小,年紀比較輕,你還是要排在後面的。那些曾經照顧過你的小叔叔,統統要站在你的前面,坐在你的前面,你要侍奉他們,這個禮很有價值。人不能因為你有錢、有地位,你忘了曾經抱過你、曾經照顧過你的這些長者,你不能忘這些恩。人生世上最可貴的,就是這種感恩報恩的心,自始至終保持,甚至是愈來愈發揚光大,這是人生最可貴的財富。最怕的就是隨著社會地位的提升,財富的積累,報恩的心愈來愈少,都覺得是自己有本事、有能耐。連有錢了之後,都變得瞧不起自己的親人朋友,那就被外在的虛榮給污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一個老闆事業也做得滿大的,身高我看應該是超過一百八十公分。他學了傳統文化知道自己變了,他能事業做這麼大,應該是有福的人,應該本性還是比較樸實的。但是隨著這個社會染缸,自己不自覺了,變得狂妄自己不知道,被人一提醒,被經典一提醒幡然省悟,發覺自己已經是財大氣粗了。所以學了之後也很可貴,馬上就要去做,劍及履及,他是東北人,學了就去做、就幹。回去之後就端了一盆熱水幫他媽媽洗腳,說媽,我幫你洗腳。他媽媽嚇壞了馬上把腳移開來,說我不敢給董事長洗腳!大家聽懂沒有?聽思聰,要聽得明白才會開悟。他媽媽話中有話,這個人是誰?董事長,不是我兒子,那是董事長還得了,讓他洗腳我受不了。所以老母親這句話也提醒他在公司是董事長,可別回到家裡還是董事長。其實說實在的在公司是董事長,那是仁慈的董事長,在家就是孝順的兒子,在家就是體貼的丈夫。扮演任何一個角色最根本的就是這顆真心,所以有真心的人應該是好的董事長、好的兒子;沒有人說,是不好的兒子,是好董事長,這我不相信。

  能有事業的成就一定是做人成功,做人要成功,一定是那顆心是真心、是善心,一真一切真。哪有說演哪個角色演得好,演另外一個角色,就演不好。我可以當很好的老闆,但是我當爸爸就不行,有沒有道理?你們怎麼沒反應?對真理要有信心。他對他媽傲慢,為什麼傲慢?你的孩子裡面我拿最多錢給你!你看那個凌駕母親之上了。看到這些弟弟們態度都比較高傲了,而且還跟著他做,是他底下的人。結果那年除夕他花了一萬塊錢辦了一桌菜,我是最近比較沒有那麼嚴重,我記得八年多前,我比較嚴重有一點,就是每一次我聽人家,說吃一頓花多少錢,買一件衣服花多少錢,我就會開始換算可以印幾本《弟子規》。一桌一萬塊錢的酒席,可能可以印好幾萬本《弟子規》。他請了幾個弟弟來吃飯,他等到八、九點,連一個都沒有來,所以不是錢能解決問題的!

  魏徵大人在寫給太宗皇帝的「諫太宗十思疏」,有一句名言特別深刻,「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竭誠待人一片赤誠心,沒有絲毫自私自利;胡越是指不同民族的人,都能如一體一樣,像一家人一樣。我們師長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包含老人家每一次來馬來西亞,各個宗教的領袖們都會聚在一起,大家共同來謀求世界的和平,一體,真誠就能感通。傲物,恃才傲物了,非常傲慢連骨肉兄弟都會變陌生人,形同陌路。後來兄弟都沒來,他也不簡單,他沒發脾氣,他入了更深的反省。在飯店裡面給弟弟打電話,第一句話先道歉,他說他一個弟弟聽他道歉,在電話另外一頭就放聲大哭了。你說兄弟從小,甚至穿同一條褲子長大的,那感情這麼深,最後到沒有辦法溝通,其實彼此都很痛苦,誰不想把這個隔閡打開?尤其我們自己是兄、是大姐的,都應該主動的,有一個長者的風範,把這疙瘩、隔閡化解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不和,永遠都是父母心上的石頭,他不會安心的,盡孝一定要兄友弟恭。

  我們看到這個「上尊齒」,回想到鄉酒禮,也是非常好的教化。在一個家族聚會的氛圍,讓人尊重長輩,感念成長過程當中,照顧過我們的這些長者,我們來侍奉他們喝茶,給他們服務,培養恭敬心。這個其實現在可以以社區為一個大家庭,也可以辦這個鄉酒禮。大家可能一聽就說,我假如發動起來,一定很多人又有這個想法,那個意見了,這事不好做,挺困難的。你先找三、五個家庭不就好了嗎?願意的再來就好,何必去強求?我們有時候很多事情,都是一開始就要給它做很大,然後自己又覺得很難,最後就不做了。很多事情都是十年前就想做,現在十年後也過!其實你只要隨分、隨力、隨緣,事情慢慢就做起來了。我們剛剛說到這個郭明義先生,他現在的義工團隊有五萬多人,他從哪裡做起來的?不就從自己很多生活細節去關心別人的需要,就這樣做起來的。所有偉大的事,都從哪裡來?都從平凡當中出來的,都是很自然循序漸進就發展出來的。絕對不是要能上天下海,那才能做那些事,不是的。

  在尊重年長者這個德行,周朝開國的這些國君做得很好,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第二年就生了重病,有性命危險。他的弟弟周公在曾祖父、祖父、父親的靈前,寫了祈禱文,祈求折自己的壽然後給他的兄長武王延長壽命。應該也是至誠感通,後來武王的病就好了,這是鎖在一個金櫃裡面。後來武王去世了,成王繼為天子,誤會自己的叔叔,聽了讒言誤會叔叔,周公自己就離開。這些都是有德之人,天子已經有誤會了,他自己就走了。結果風雷大作,風很大,把那個農作物整個都吹倒了。古人知道天人合一的學問,成王看到這個現象就開始反思了: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嚴重的事?就到祖堂去懺悔,剛好就發現多年以前,自己的叔叔為了讓自己的父親延壽,寫的這篇祈禱文。他看完之後就很懺悔自己:這樣的叔叔我怎麼可以去聽信別人的讒言,不信任他?他就拿著這個祈禱文去迎請周公回來,結果那個風向大轉,又把農作物給吹起來了。告訴大家,我們一般人覺得不可能的事情,都可能因為至誠、至德變成可能。這在歷史當中,古人的修養他不會忍心欺騙後代的,他都是真實的記錄歷史,讓我們能起而效法。包含周朝四十年「成康之治」,四十年監獄裡面沒有一個犯人,這些天子領導者有榜樣,整個天下效法。監獄裡面那些刑具都壞掉,不能用了,還得要申報做新的才行。這是第二個重要的政教。

  第三『上樂施,則下益寬』,君王樂善好施,那人性本善,看到人樂善好施他也隨喜,他也感動,感動了他,他也願意去效法。這樣的例子從家庭父母樂施,孩子胸懷就大,特別有愛心。許哲女士她一生都是愛人,而對她的仁愛之心影響最大的是誰?她媽媽,她媽媽也活到一百多歲。她小的時候就是看媽媽特別照顧貧窮人,她們家也很窮,有一天吃飯,她也有姐姐、有哥哥。剛好有人敲門,她媽媽一看,看那個面色鐵定餓了好幾天沒有吃東西,馬上也沒跟他們講一句話,就把這些食物先端給饑餓的人吃了,這是無言的教育。我感覺他們家很可貴的,是媽媽跟孩子之間的默契不用講話,眼睛看兩下就知道了,這也是幸福,這叫心靈感通。她的兄弟姐妹沒有一個不是慈善家,有一個兄弟是神父,她做這個慈善最大的支持者是她姐姐,這是「上樂施」。所以她媽媽教出來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寬宏大量的、有愛心的人。

  假如是一個學校的老師,特別愛自己的學生,他帶出來的學生各個都有愛心。放假期間還帶著孩子到孤兒院去,到老人院去照顧老人,去愛護這些小朋友們,那這些孩子的善根都被他培植了。可貴!而人要懂得去施捨他才有福報,所謂財布施得財富,你懂得施捨心量都大。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我們懂得道理,我們懂得這些方法技術不藏私,去利益別人,自己有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個無畏就是讓人免於痛苦、恐慌,這都是無畏布施。比方你看人家很難過,你幾句關心的話、安慰的話,能夠讓他不再陷在痛苦當中。或者你一句話讓一個即將要自殺的人,他突然回心轉意,想到他媽不敢做這個傻事了,這都是無畏布施。包含現在整個地球溫室效應,大自然的破壞,最能化解這個危機的方法是什麼?是吃素。整個溫室效應最嚴重的原因,是人類吃肉的量太大太大了,要吃肉,要養這些牲畜,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地球的肺,你都把那個原始森林砍掉了,它就沒有正常的新鮮空氣出來了,二氧化碳愈來愈多了。養的這些牲畜全部都要排出廢氣,排出造成溫室效應的這些氣體。大家要了解,養一頭牛牠放的屁,跟一台兩千CC的汽車,對溫室效應的危害是一樣的。而且農場養這些牲畜之後,以後那就不能用了,這些大量的牲畜你養牠,牠那麼多的糞便出來還要洗,然後還要流下去,吃的都是抗生素的東西,污染整個水源。

  我們這人類看起來很聰明,可是好像都做賠本生意多,賠到什麼程度?世世代代子孫的幸福,他都敢賠進去,真是要反思的時候到了。最大的無畏布施就是愛護地球母親,不要再讓地球的生命不斷的滅絕,所以吃素就是無畏布施了。有一些國家都在考慮全國吃素,這是比較有良知的國家。像英國二次大戰的時候被德軍封鎖,也沒錢吃肉了,只好吃素了,結果很有意思,那一段時間,英國人的健康狀況特別優良。現在很多對於健康有研究的專家,都強調吃素比較健康。很多病,尤其文明病都是吃肉吃出來,裡面脂肪太多,抗生素、荷爾蒙太多。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先生大家認識他嗎?他把吃素叫什麼?叫救命飲食,因為他就是高血壓、心臟病太嚴重了,就差不多快活不了。他的女兒介紹他吃素的這些原理原則,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了。所以他現在是吃素的推展大使,勸人吃素,吃素對他來講有救命之恩。這個在網路上好像都點擊得到。

  在春秋時候我們熟悉的叫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叫春秋五霸。還有一個叫戰國七雄,戰國七雄事實上是指七個國家,韓趙魏齊楚燕秦是七個國家。那春秋五霸是五個人,我們講過好幾次的人物叫齊桓公,用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把整個華夏民族團結起來這個文化才能傳下去,所以孔子非常讚歎管仲做的這個對民族的貢獻。其中另外一個霸主秦穆公,秦朝就是靠這個穆公興盛起來的。秦穆公有一匹駿馬,大家對駿馬有沒有概念?就是頂級的馬。你回到現在的時空就是一輛BMW的,還是Benz的車子,這樣你比較會有感覺,因為你不騎馬!那個時候的駿馬是他最貴的家庭配備,結果這匹駿馬被一群人拿去殺來吃了,他在那找、找找到了,已經被他們吃掉了,正在吃。秦穆公走過去,他是國君,他說這匹馬是我的。那些人全部站起來傻了,你看他接著怎麼說?

  其實我們冷靜想想,殺都殺了,不然要怎樣?你罵他然後那個馬就活了,那你繼續罵沒關係。你罵了於事無補,那你何必做那些沒有幫助的事情?這個人生很多時候你這麼一想,你就不會意氣用事了。事情都發生了,該怎麼來善後,不要在那又罵一堆,又在那怨一堆,都是意氣用事了,夠冷靜才能當領導,才不會事情愈搞愈糟。一看殺都殺了,穆公看他們都嚇成那樣,都站起來了,接著很平和的說,我聽說吃了馬肉,假如不配酒不好消化,對身體不好,來,送酒來大家喝。馬都已經殺了,再賠上幾杯酒不算什麼了,你們既然要痛快一下好了。這肚量大不計較!結果沒幾年晉國晉惠公派兵打秦國,把秦穆公團團圍住,眼看他就要被抓起來了。突然殺出一批人來幫他解圍了,誰?東西不可以亂吃,吃了以後得要出生入死還人家。當然人家穆公是很慷慨豪爽的,人家報恩也是報得盡心盡力的,就是當初這一批人不顧生死就幫他解圍了。最後秦國也因為穆公興盛起來。

  這樣的領導者,他能感召來非常多好的大臣,因為他度量大。「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德行要廣大,度量要宏大,有德才能此有人,感召來志同道合的人。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心胸狹窄,容不了有德有才之人,嫉妒心就上來,人才是留不住的。而且人都在成長學習,不可能求全責備,你要欣賞人家的好,包容人家的不足,不然就很難長久跟人相處、跟人交心。上位者度量一定要大,不能動不動不高興了就批評,或者是翻舊帳,把以前那些曾經人家犯的芝麻蒜皮的小錯誤,都翻起來,人家心都涼了,就留不住人,所以度量小成就不了事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從哪裡來?一定是靠自己廣大的胸懷才能感召來的。所以學聖教首先要拓寬自己的心量,「凡是人皆須愛」、「萬物一體謂之仁」,這種胸懷把一切人、一切萬物,都當作一體看,這才是契入仁愛的境界。

  楚國的楚恭王有一天出外,回來的時候發現他的弓忘了拿,遺失。他身邊的人了解到馬上說,大王,我趕緊去找回來。楚恭王說不用找了,我楚國國王掉的弓箭,自然是楚國人撿到了,讓他用吧。度量大不大?算滿大的。孔子聽到以後說氣量還是不夠大,他假如說我東西掉了,自然有天下人撿到,沒有關係,別人用跟我用一樣。那他的心胸就更大!孔子這一個點點得好。人有多大的福氣,完全是自己決定的。這個故事聽完,對我們的人生有沒有什麼啟示?以後大家掉了東西都很高興。當然假如你掉的東西,人家連撿都不撿,你就別丟了,自己好好多用,還是節儉一點好。你不要搞得變成粗心大意也不對,東西都要愛惜,真的很愛惜、很謹慎還是丟了,還挺好的,讓給別人用,都好,都快樂。包含你假如要練度量,可以拿你最喜歡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你不痛不癢,你功夫就有提升。所以下一次要練功夫,你一個好朋友到你的書房去,在那裡看看看,看你會不會心跳加速。突然他最感興趣那一本,就是你最喜歡的:送給你吧。一個人道德要提升要從最難的地方練功夫。

  接著講到了,『上親賢,則下擇友』,君王、領導者親近賢德之人,或者親近聖賢的教誨,那臣民他就會效法。我們看最近的清朝,它自始至終沒有出一個昏君,每一個皇帝都是飽讀詩書,都是二、三點就起床讀書了。都是皇帝邀請當時候,最有學問的專家學者來給自己的皇子、給大臣的孩子上課,皇帝嬪妃跟著一起上課,這叫「上親賢,則下擇友」。這些晚輩效法要親近經典,親近有道德學問的人,而事實上對於身邊的人,對於孩子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我們所結交的朋友,在孩子的心目當中都是很有地位的。大家自己回想看看,你爸爸最好的朋友在你的心目當中有沒有地位?有,柯叔叔、張叔叔,有時候都父親帶著去拜訪長者,他們所講的話,我們也都印象很深的。無形當中父親、母親所結交的朋友,他們跟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我們無形當中都在學習,就下擇友。所以教育沒有偶然的,他是不是孝、是不是敬、是不是有判斷力、是不是懂得親近賢德之人?都跟父母的身教有關。「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這是父母要做給孩子看的,不是叫孩子讀的。那看到這一句了,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一天不親賢?有沒有一天不讀經?有沒有?要考慮這麼久?每天做的事還要考慮這麼久?什麼時候在教育孩子?Anytime,Anywhere。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