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進修班的學長們,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在談真誠,真誠是我們的真心,本有的真心。現在是有障礙被習性給障礙住,所以只要去掉這個習性,真心就可以恢復了。《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怎麼做?「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這樣一直從根本去探索,最後最根本之根本,就是「格物」,格除習性、物欲,誠意、正心才顯得出來。好,去掉哪些物欲、習性?貪瞋痴慢疑、還有成見,這些分別執著要去掉。比方貪,跟人計較了就不真誠,什麼事情都是想到自己,不想別人,不真誠了就自私自利。所以恢復真誠,首先貪念要放下,追名逐利要放下。我們把名利看得比父母重,我們怎麼孝得起來?古人是連死都不畏懼,就要去為父母,他那個誠心就現出來了。

  「楊香搤虎」,一個女子看到父親被老虎給咬住,她沒有任何念頭,她有沒有想到自己?有沒有想到她會有危險?完全沒有,一念不生,沒有為自己想,只有她父親,心中只有父母感通就出現了。馬上衝過去把老虎一把就抓起來,那老虎被她一嚇就走了,因為老虎想,沒遇過這樣的高手,趕緊走。你說她有任何遲疑,任何除了父親以外的雜念進來,可能她跟她父親都會送命。可是那種奮不顧身冥冥中也有護佑,那是至孝之人。包含包實夫,「實夫拜虎」,遇到這麼凶惡的老虎,因為自己的至孝心,向老虎說到,他是要回去奉養父母。老虎牠也有本性,牠也是被習性給控制住,你的真誠可以喚醒牠的真誠,這老虎就走了。很多修行很高的人,老虎幫他看門,太多這種例子了,所以老虎也有本性。

  不是我說的,《中庸》說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他的至誠可以感動人。「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其他的動物、萬物他都能感化;「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他跟天地一樣在化育萬物,君子之德風在化育萬物。「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諸位學長,跟天地並列三才,人做得到,每個人都做得到,只要恢復真心、真誠。《三字經》大家讀過沒有?hello,「三才者,天地人」,為什麼不三才者,天地猴子、天地狗?為什麼是天地人?我們不能再糟蹋自己了。人是最能恢復明德本善進而去化育萬物,這就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價值觀。所以我們現在去掉自私自利才能真正孝父母,才能真誠待人;好名好利也不行,好名好利就做樣子給人家看,就虛偽不真誠了。

  再來去掉瞋恨心,不能情緒化,情緒化就是我不高興、我不舒服,我執很重;要變成念念為人著想,就會真誠。我們聽到新加坡一個很寶貴的例子,我們今天一位新加坡的學長來了,看到他我才想起這個故事。可能他沒有來,我就想不起來了,大家給他一個掌聲。大家看一個地方有一個好的事例,揚名世界,自己有德,你的家庭、你的家族、你的國家、你這一個行業統統都受人尊重。您看一個王琦老師,人家對教育界肅然起敬;一個呂杰校長,人家對校長尊重。相反的,假如沒有做好,我們把那個行業都給玷污了,你當醫生沒有醫德,醫生都不能相信。那我們造的業就重!我當小學老師不好好教,人家說小學老師都是那種模樣,那罪業大了。所以這句「德有傷,貽親羞」,意境深遠!我們踏出國門,德有傷就代表我們的國家民族,人能有這樣的心來期許自己,他就有羞恥心,舉手投足不敢羞辱自己的家庭父母,羞辱自己的國家民族。

  新加坡一對夫妻很恩愛,他們夫妻上台的話,讓底下的人都覺得聽了很溫暖。太太說這一生最正確的,就是嫁給她先生;先生說他人生最大的福氣,就娶了他太太。夫妻講完,底下的人都挺高興,人都有好善好德之心,聽到這種夫妻的道義,大家都生歡喜。這個先生滿疼惜太太,夫妻是講情義互相疼愛,不是互相挑毛病。這先生說太太有時候被自己的母親誤會,誤會了還罵她,他覺得他太太也是滿委屈的,他能體恤太太被誤會會難過。先生又講我媽媽誤會我太太了,我太太都是跪下去承認錯誤。誤會還跪下去承認錯誤,大家聽了都很驚訝。後來他太太說,她說我婆婆一生氣,會傷她的身體,趕緊讓她的氣要平息下來,我一跪下來一認錯,她的氣才能下來,才不至於傷了她的身。她沒有自己,她只想到她婆婆的身體、媽媽的健康!她有沒有委屈?告訴大家,委屈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來的。大家注意,劇情會繼續發展下去,故事不是到這裡就完了。今天她的婆婆誤會,過兩天會不會事情澄清?會!兩天以後她婆婆知道誤會了,她婆婆做何感受?我誤會這個媳婦,她還給我跪下來認錯,這樣的媳婦去哪裡找!她不就愈疼惜她了嗎?人幹嘛逞一時的情緒幹啥?所以都為婆婆著想,對立、衝突就起不來了。

  所以也不要怕父母誤會我們,《弟子規》說的,「父母責,須順承」,哪怕誤會了都要順承。之後釐清了父母對我們更信任,以後我們的一些勸諫他們更能接受。所以去了脾氣,念念考慮父母、考慮對方,這真誠就提得起來,那個跪下去也是真誠,那個媽,你別氣了,傷了身,句句都是真誠的語言。包含「少娣化嫂」,她四個嫂嫂吵架吵到都拿傢伙要打架。她去了以後沒有貪,好東西給她們,勞苦的工作自己先做,念念為她們想就感動了。一年之後,這四個嫂子講,「五嬸大賢」,五嬸是大的賢德之人,「我等非人」,我們跟她比起來真不是人。這樣凶惡的人,一年就被感化了,所以不能有情緒化。剛剛我們講的六忍,就是對治脾氣的好方法,總要寬恕、總要反省,瞋就不會起來,寬恕、反省就是提起真誠。痴,愚痴就是著相,看到一個行為就氣得不平,看到一個行為心裡就放不下,落這個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那個人成見就上來。要從原因上去看他是可憐之人,從自己的本分上去看可能我有不對的地方,不要著相,對人有成見。

  再來,不傲慢,《弟子規》說「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諂富、驕貧就是傲慢,因為我們面對財富,有高下見,面對有錢的人諂媚,沒錢的人瞧不起;面對學歷,對學歷高的人諂媚,對學歷低的人就傲慢。所以不要有高下見,平等恭敬的心去分別、去傲慢,一切人都有明德,一切皆恭敬,不要分別、不要傲慢。從今天開始每一個人都是有明德,都是聖賢,用這樣的心恭敬每個人。這真的不是假的,本覺本有,他真有明德本善,我們期許自己忠恕之道,忠,忠於人生每一個緣分。我跟他今天的緣分就是為了幫助他恢復性德,別無所求,人沒有絲毫的所求欲望,就真誠。人是情義,怎麼還談條件,還有利害交換、還有目的?那貪就在其中。

  禪宗的祖師僧璨大師說到,「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故《信心銘》云:至道無難」,要修成大道並不是很困難,就是要去掉我們分別愛憎的心。「唯嫌揀擇」,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分別這個、分別那個。「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把分別執著、愛憎的心去掉,你的真心就要恢復了,真心有智慧,看一切東西都明明白白,所謂煩惱輕智慧長。我們找到了煩惱的根源,在分別、在愛憎,在一切人事物當中練不愛憎、不分別,什麼人都恭敬、都好,什麼事都好,好不好?好。好,老天爺明天就給你禮物了,因為你說好,有感應。明天你最討厭的人就會出現了,看你愛不愛憎、分不分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所以諸位學長,你明天就遇到很難的問題,恭喜你,老天爺很看得起你,知道你是真幹。其實我們走在修學的路上,挑境界真的很難做到放下,不肯安住當下真誠、慈悲,都在想給我換個崗位就好了,給我換個團隊就好了,給我換個主管、給我換個下屬就好了,給我換個另一半就好了,都是外面的問題。

  所以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他在境界當中,起分別、起愛憎,他的煩惱習氣愈來愈重。智人他知道問題在自己的心,所有的緣分是自己的心感召的、變現的,只要自己不斷放下分別執著,真的就像《西遊記》講的,九九八十一關,過關斬將,自己習氣愈來愈少。境界自己會去轉,不用你去分別它,不用你去生氣了,搞了哪些手段了才能改變,不會的。你至誠心修道,一切聖賢、祖宗自有護佑,而且每一個當下,都是在歷鍊我們最不足的能力。你假如真的認知到這點,就帶著平等心、帶著感恩的心感謝上天的考驗,你在這個境緣是充滿感恩心,你不會好惡、不會逃避。我們冷靜想一想,這麼多年來,我們自己覺得境界提上去沒有?大家陷入沉思。這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為什麼?修行要勘驗,我放下了什麼,你不能修得糊裡糊塗。五年、十年過去了我到底有沒有進步?貪瞋痴慢有沒有愈來愈淡?分別心有沒有愈來愈輕?對人不分別、不愛憎,對事當下就是最好的安排,全心全意真誠、慈悲去面對,很多境界就提升上去。

  假如我們覺得五年、十年過去,好像沒什麼進步,我們還不清楚修道最重要的是放下,放下習氣、放下分別執著。不是我們背多少經書,背了不做長浮華,成何人,背了繼續分別執著很難得力。不分別、不挑境界都是上天的安排,好嗎?你們沒什麼反應,假如大家沒反應,那《孟子》那一段話可能也很難相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你們有沒有覺得,來的都是考你那個最嚴重的習氣?比方說情感很重,就先給你一刀,就是讓你要放下感情的執著。比方你就是特別容易退縮,它就一個接一個讓你沒有退路,你只能破釜沉舟。所以這人不分別得大受用,不挑境界,從自己心上下功夫,除心不除境。愚人,愚昧的人只想著是境界有問題,他人有問題,他是除境不除心,不去觀照調整自己的心。

  像我大家看得出來,我比較是好好先生,有沒有看出來?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學生不像話,我有一次非常嚴肅的,訓了他們一頓。當我走到學校辦公室,一走進去所有的同事瞪著我:你也會發脾氣?他們不相信我給學生凶,所以第一次凶他們很驚訝。告訴大家,人有一長處就有一個病處,你都是不生氣,該生氣的時候你就氣不出來。「發而皆中節」,你該現怒目金剛,不現怒目金剛,人就得寸進尺,你害了他,你姑息了他。一個人說,我都不生氣的,當然心裡不能起瞋恨心,就是你該義正辭嚴,該為義之上相疾也,該勸他的,哪怕他一下子不能接受,你還是要把道理給他講清楚,等到他冷靜兩天,他就會知道你是為他好。君子之交,有時候為了道義爭得面紅耳赤,直心直接提出對方的問題。不是只是在相上當中互相恭維,內心裡面反而有不認同,又不講出來,有怨又不講出來那不是同參道友。是一心為他,哪怕他一時不能接受,得罪他也要講。

  這個時代怕得罪人,做不了事,你怕得罪人,那不對的都沒有人去糾正,那團體不就是非不分了嗎?誰還認同是非不分的團體?「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看到人都是微笑,事實上真正相處的時候,經典都提不起來,笑,笑到最後就皮笑肉不笑,為什麼?很多事該講沒有講,煩惱就來了。無愧於人這個笑容才是真的,該做的沒有做,該勸的沒有勸,內心裡慢慢就怪怪的,浩然正氣就出不來了。《孟子》講「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把道義擺在第一位。不是自己:我不敢,我怕得罪他,他以後又臉色很難看給我看,我好難受,統統把自己的感受擺第一位。要把團隊、要把正法、要把眾生排第一位,這才是道義,這才是真誠。真的為道義,哪怕得罪千萬人吾往矣!為什麼?一般的人只考慮自己、考慮短的,看得沒有那麼遠,這個時候哪怕你得罪千萬人,你要幹!

  今天真正道義的事我們沒有去做,站在一個穿得很破爛的人的旁邊,我們都覺得很羞愧,因為我們良心有愧,這是《孟子》的話,「自反而縮」,自己反省這是道義之事,這是正直的,「雖千萬人吾往矣」。「自反而不縮」,一反省自己對不起良心,本分沒有盡,道義沒有盡,站在誰旁邊都覺得很慚愧。我們修道不能修在相上,裝個很和氣的好好先生給人家看。夫妻的道義該勸有沒有勸?五倫關係當中該勸有沒有勸?當我們還害怕勸了以後,我們會損失什麼,那就是貪欲,就是我們心中的執著,就看得出來了。「無欲則剛」,沒有任何貪欲,該做的就去做,沒有任何猶疑、猶豫退縮,這才是養道義浩然之氣。我們沒把真誠仁義演出來,我們怎麼弘法利生?「人能弘道」,不是每個人手上有經典,道就弘出去了,是在我們的身上看到仁義禮智信,看到真誠。我們面對大眾的信任,就要更期許自己要把經典真正落實、做出來,不然那信任之後看到我們言行不一致,信心又退了。我們來是為了弘揚正法,不能最後變成讓大眾不相信正法。

  剛剛跟大家談到不貪、不瞋、不痴、不慢,所以對因緣不挑境界,對事不挑,安住當下真誠對待。再來,對一切物品要真誠、要愛惜、不糟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而人怎麼契入真誠?時時提起仁義。所有的物品,比方一本書,這是十方善心人印給我們看,這印的人、編排的人,包含一千多年前,太宗皇帝、魏丞相,還有當時候所有的大儒,他們費了多大的心血編成了《群書治要》。那怎麼會厭故喜新?那對每一個物品念的都是它的不容易,念的都是它的恩情。這件衣服我姐姐送我的,這個帽子我哥哥送我的,愈戴愈有感情,怎麼會嫌棄?怎麼會厭故喜新?所以人的心境在哪裡提升?在一切人事物當中提升起來的,叫善用真心,善學。善學的人每天都在提升,我們了解到要真誠,就是格物對治習氣,真誠也是決定不做一件對不起良心的事情。

  我們來看九十七句,「天地有紀矣」,我們一起念一遍:

  【天地有紀矣。不誠則不能化育。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以義應當。曲得其情。其唯誠乎。】

  『天地』是有綱紀的,我們取法「天地」,就體會很多做人的道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看天體的運行它有它的規矩,四時的運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它都有它的規矩、綱紀在的它才不亂。而天地最表的就是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所以它們真誠都是利益萬物。而假如不誠,『則不能化育』,當然天地它是無私的,它能化育。而我們人不能真誠徇私了,放於利而行,一個人做什麼事,都只是先把自我擺在第一位,都怕自己吃虧,都是佔人家便宜,「放於利而行多怨」。走到哪都是惱害他人,都讓人家生怨:那個最自私的人又來了,最好不要跟他同一組,最好不要跟他住在同一個寢室,不然就倒大楣!不只不能感化別人,還讓人生煩惱。

  我們看這個誠,在我們詞語裡面,誠心、誠信、誠實、誠懇、忠誠。從這些詞我們就感覺怎麼真誠?決定守信用,而且心裡的承諾都要實現。再來,實在沒有絲毫應付別人的虛偽,誠實。忠誠,忠盡心盡力,毫無保留的幫助別人,天下為公,這個都是恢復真誠。誠懇,跟人談話誠誠懇懇,很懇切、很用心良苦、很惜緣分,講話很誠懇,惜緣分的人重情義。你看都是回歸,回歸到真心,我們唯有至誠了可以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幫助天地化育萬物,這是我們人生的價值、人生的目標。接下來,談整個五倫的落實,「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我們學到正確的處世態度就要落實在五倫關係。學了真誠不落實,那是知識,受用不了,而且落實不能挑人,那又增長分別執著。好,我真誠只對我妹,只對我家的人,其他人不行,那就學不了!

  『君臣有義矣』,「君臣」,上下領導跟下屬之關係是有道義的,人與人都是道義之交。我們中華民族不講利的,都是道義,而且道義所感來的福報,是生生世世的福報;看眼前之利都是折福,很快的福報就用完了。我們看范仲淹的道義,他的家族九百年不衰,義!他所得的福報無法估量。孔老夫子一生為天下,他的後代二千五百多年還這麼興盛。看利都是很短淺,我們看眼前的享受,在大陸有研究到,這三十年來對於水源的破壞,地表以上的水百分之七十污染,地下水百分之九十污染,而且有百分之六十是嚴重污染,你只看眼前的縱欲。而且相關單位說,從現在開始停止污染,要一千年之後才可以恢復。三十年的代價,現在開始停止,還要一千年才可以恢復,請問大家停止得了嗎?可以,只要我們真幹就能喚醒有緣的人。科學家講一千年才能恢復,那是從科學講的;從心性講,恢復會很快,真的至誠感通。

  我們看琵琶湖不就是一個證明嗎?那琵琶湖不知道已經臭了多少年,幾十年。江本勝博士帶著三百多人,去給它祝福半個小時:湖水乾淨了,我愛你;湖水乾淨了,我愛你。乾淨了半年!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用這樣的心,去祝福我們的地球母親,轉變得很快,念力的力量大到四個字不可思議,想不到的。所以不能看眼前利益,人這一、二百年的浩劫就是沒有聽老人言,聽了邪知邪見覺得要競爭、要戰爭、要鬥爭才能生存,全部爭利,最後上下交征利國危矣,上下交征利家危矣,現在連家庭父子兄弟之間都在爭。「君子無所爭」,孔子的教誨,我們都走歪掉,沒關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趕緊自己猛然回頭,扭轉乾坤,從自己開始。從今天開始只講真誠,只講道義不講自私自利,OK?真的,人要進步,沒下決心進步不了,下定決心了死都不怕,就怕念頭再起自私自利。它一起慧劍斷煩惱,寶刀出鞘,不容它有絲毫污染自己的清淨心。

  大家待會下課,可以到中庭去看一下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你要進步,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慧劍。每個人身上都要有一把尚方寶劍,斬情絲、斷煩惱,只要跟為正法、為眾生相違背的念頭,馬上寶刀出鞘把它砍掉。真好,真輕鬆,真幹半年就知道不為自己想,才是人生的快樂。太多的煩惱就是為自己自私自利,然後求不得才痛苦。都不為自己,幫別人,別人受益了,我們比他還要高興,真快樂。那天青少年三十幾個孩子在那裡跪拜父母,多少底下的老師、長輩哭得比上面的還要厲害,高興。大家看命運的命字怎麼寫?一個人一把頭叩下來命就變了。尤其對他的父母磕頭,能感激父母的大恩大德,這個人心念一生起報恩,知恩報恩哪有命不改的道理!

  我們多希望每個孩子,十三、四歲就能把頭磕下去,最好是生出來就能把頭磕下去。現在我們看三歲、四歲的孩子,歡歡喜喜給爸爸媽媽磕頭,我們對得起後代,不能讓他們再走我們的人生彎路。我們從小自私自利連給父母磕頭頭都磕不下去,最後勉強磕下去。所以還是要老實,不是很明白,不是很願意,照做,做了就知道原來磕下去太舒服了。突然覺得那磕下去,跪著跟父母講話好舒服,站著跟父母講話不舒服,那個只有做才知道。真正我們對父母不傲慢、不記怨,你的心靈恢復真誠,那是真舒服。對父母還有不滿、還有成見、還有不高興,決定不知道人生的真樂是什麼,放下這些欲望習氣真心才能現前。

  這裡講到,君臣是有道義的,『不誠則不能相臨』,就是不能相處共事。太宗皇帝有一次面對一個人來上書,說到朝中有邪佞之臣,這邪佞就是謀私欲、巴結諂媚的臣子。太宗說我的臣子都是賢良的,沒有邪佞之人,你怎麼說有邪佞之人?結果這個人說皇上,你只要裝大發雷霆,就突然很生氣、無理取鬧,罵完以後,看有沒有人敢馬上提出來:皇上,你剛剛不對。假如他提出來,這就是正直的人;假如他都不敢提出來,甚至還呼應你,那個人就是邪佞之臣。諸位學長,這個方法好不好?太宗就說到了,他說君王對於整個政治來講,就像河川的源頭,源頭污染了,底下的中下游怎麼可能會清澈?君王不真誠,怎麼可能臣子跟老百姓會真誠?現在君王希望臣子真誠正直,可是君王卻用詐術裝大發雷霆,來對待臣子,自己用詐術,然後要底下的人真誠正直,這是不可能的,源頭污染了怎麼可能水會清澈?

  大家不要小看意念,假如領導者真的都是裝模作樣,在試探底下的人,這個意念會不會轉移?會,底下的人也這麼幹。一個領導者對底下的影響在什麼時候?Anytime,anywhere。你常常疑心疑鬼的,你身邊帶出來的人,就疑心疑鬼;你常常批判別人,你帶出來的人,都是批判別人;你脾氣大,身邊的人一點一滴就脾氣大。除非他已經有辨別能力,他不受你影響,不然一般人與人一相處,互相影響。所以真正有責任感的領導者,隨時謹慎自己的言行,不可以誤導底下的人。這個時候講每一句要依照經典,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思,這才是真正的慈愛。不然底下的人,你是領導他很恭維你,慢慢的講話就隨便,可能就誤導底下人的知見、人生態度。

  我們假如不深入經典,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那個人很厲害,其實那個人的態度是錯的。比方剛剛我們看這個人的方法好厲害,裝發脾氣就可以判斷出來誰正直、誰諂媚。幸好太宗太有智慧,他從哪裡看?起心動念。「因地不真」,這個念頭是手段,不是真誠,「果招迂曲」,怎麼可能回應臣子的真誠跟正直?所以修行人首先學吃虧,不要怕被人家騙,一怕被人家騙每天疑神疑鬼。反正你被騙一次、被騙兩次不就學乖了,學到經驗以後,他真的再騙你,你還給他騙。最後有一天他終於知道,你明明知道了還不揭穿他,他羞恥心就出來。當然前提是他所造成的問題不會傷害團體,學問都有通權達變的。而且告訴大家,你假如不欠他,他要騙你也騙不了,也騙不走。我們對人不懷疑,真正發覺他有問題了,正直的提醒他,而且那一分提醒不是生氣,不是厭惡他,也不是跟他對立,而是疼惜他:你有明德本善不能這樣糟蹋自己。自始至終,不被他人的錯誤行為,影響自己對他的真誠。

  所以太宗講到,他就想以自己做榜樣,讓誠信布於天下,決定不要用詐術,而且他就是特別討厭曹操常常用詐術,他提到魏武帝曹操,對他的這種詐術不齒、不認同。接著太宗怎麼講?你的建議雖然很用心,但是朕不採取。他也沒罵那個人,畢竟他是為了提供一個意見,太宗這個應對進退都是人生的智慧。你可不能你真誠,人家提那個意見,你就瞧不起他,把他壓下去,你還是要肯定他為國出力的這分心。我們不要下屬提的方法,我們覺得比我們差:拜託,你這個方法這麼差,我的最好。那麻煩了,以後你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人敢提意見,一提意見就被人家罵笨、罵差。好,都你幹!那你就帶不了他們。他們那一分付出的心你要肯定,你要教他,你要把他的能力不斷帶起來。真正好的領導,是當他要離開這個崗位的時候,有三個、有五個人同樣的能力,可以擔起這個工作,這是真正忠誠的人。假如當主管,別人都不行,只有自己行,那是名聞利養很重的人幹出來的事情。他有我慢在裡面,他的能力就壓住了所有人去發揮。「獅帶群羊,羊亦獅」,一隻獅子帶所有的羊,可以以把羊都帶成獅子,這才是好的領導者;「羊帶群獅,獅亦羊」,羊帶著群獅,都把群獅變成羊,他的退縮、不敢承擔就慢慢影響。

  接著,『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父子之間有父子的道、天性,所以父子之間是恭敬、有禮貌的;不真誠則會無禮,然後會疏遠。《弟子規》當中那些教誨,「入則孝」,都是孩子對父親的禮節,他做著做著就內化了。爸爸我回來了,爸爸早上好,爸爸您渴不渴、要不要喝點水?這些恭敬的態度。接著,『夫婦有恩矣』,夫婦之間是有恩義的,其實我們看,提起道義、提起恭敬有禮、提起恩義這是真心,就跟真誠都是相應的。不誠就是把恩義拋腦後,就不誠,『不誠則離』,就會忘恩然後離異,忘記另一半當初的辛勞,還有跟我們胼手胝足的恩德。我們剛剛才一起學了,「糟糠之妻不下堂」,所以夫婦之間「恩欲報,怨欲忘」,心裡所放的都是他的付出跟恩德,任何摩擦、不愉快,哪有住在一起不有摩擦的,統統放下,這誠就體現出來了。

  『交接有分矣』,「交接」就是結交朋友,是有情分的、是念舊的。不講情分、不念舊就不真誠,『則絕』,就會無情而絕交。『以義應當』,以道義的存心,「義」是什麼?「義者,宜也」。《中庸》講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這個仁慈是做人的根本。從哪裡落實、從哪裡體現出來?從先孝順父母開始。義者,宜也,道義就是所做的事恰到好處,適宜,比方以前的人有什麼爭執,去找這個家族裡面最有威望的人,來請他評評理。他評理情理法兼顧,他一講完:對對對,他講得對,大家都服了。「以義應當」,因為他的言語,讓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為他們著想,為整個團隊、家族著想,大家的正念被他提起來,歡歡喜喜接受他的勸告,合情、合理、合法。

  『曲得其情』,「曲」就是詳細了解情況,能夠體察實情。不能體察實情,不能體察對方的心意,你所提出來的、所講的,跟真實狀況不一樣,對方就會覺得被誤會,會很難受;所以不要急著去判斷,先客觀了解情況。我們現在有時候脾氣大,比較我慢,一看到一個動作馬上就下判斷,就誤會人。有一句教誨非常好,我們之前在,「言語的修養」,當中有提過,「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比方你看到他的現象,你覺得他做錯了,可是他去做這件事的那分心可能是非常善的,你一下子否決了,他就會很痛苦。比方孩子看你回來了,高高興興端杯熱水,趕緊讓媽喝上熱水解乏。因為太高興,跑得太快跌倒了,把你花了三十塊的茶杯給摔破了。

  怎麼辦?非,我們人很容易著相,一著相了,貪瞋痴全起來。不著相了,體會他的心,你馬上那個言語就感通:孩子,媽知道你是為了讓媽解渴,是體恤媽,這個孝心真難得,來,先把東西收拾好。你的孩子本來是一愣,本來等著要被罵的,你是這樣的春風吹過來,孩子會感動多久?摔破都摔破了,罵它就回來了嗎?假如你罵可以回來,趕快罵、痛快罵。又回不來,而且罵了之後,到底是孩子一生正確的心境跟健康的人格重要,還是三十塊重要,秤一下哪裡重要?孩子的人格,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只在考卷出現,在現實狀況很難出現,要出現才是學儒,不出現還是搞知識,背東西而已。讀書貴在變化氣質,自己的心真正跟厚道相應,跟念念為他人相應,一相應這些句子你全懂,因為這些句子都是聖賢人的存心,你跟他感通!

  不是要人家一句一句給你講,舉一要反三,現在反三有點不夠了,反一切。知道要厚道,馬上把心轉成厚道對一切人;知道要恭敬了,馬上對一切人事物全部恭敬,那你就是太善學了。好,所以你原他的心,他體會到,他覺得媽媽就是最理解我的人,你講什麼話他都聽。他覺得媽媽都不理解我,每一次見我就是罵我,他跟你的距離就愈來愈遠了。你的下屬做了一件不對的事,但是他確實為團體,你先沒罵他,馬上肯定他:犯錯沒有關係,可是你這一分心太可貴了,方法我們可以好好再來檢討。你不罵他比罵他,他的反省更深,我們現在就是逞一時的情緒,結果把人與人的關係搞得一大堆隔閡。

  再來,「曲得其情」,要體恤到對方的心意,而且要欣賞對方的善根、可貴的地方。可不能用自己的高標準去衡量他,比方我們說學習有四個階段學、道、立、權,學了以後能夠去做、去行道,行了以後,任何境緣都屹立不搖,這是第三個階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提升,變什麼?權變,通權達變。今天你的下屬他面對一件事情他能立,他說領導,我們要守法。不容易!他能立,任何狀況他都覺得要守法。可是很可能你是達到權,但是你可不可以否定他的立?可不可以?你否定他的立,那他這分可貴的特質就被你給抹殺掉。而且我們為什麼會去抹殺一個面對境界,能這麼屹立不搖的人?那就是我們太傲慢了。你就無法去欣賞每一個人的,那種特別的善良、特別可貴的地方。我們就是我覺得怎樣怎樣,就拿一大堆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人,就沒有辦法跟人家交心。不只不傲慢而且還怎麼?處處先反省自己。

  我們現在當領導要慎重,尤其學傳統文化以後比較容易,第一個拿道理壓人。第二覺得什麼都會,好像學傳統文化什麼都會,都不請教人,不好學。這都是很大的一個陷阱,自己的一個錯覺掉到一個坑洞裡面去。第三就是不容易反省自己,都是下屬錯,都給下屬開藥方,其實自己病得最重。比方說下屬不反省,請問我們反省了嗎?我不反省,我怎麼教下屬反省?這不是很實在的事情嗎?恕、恕!「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於下屬自己不先做,未能也。你要求下屬反省,我反省了沒有?我沒反省,我要求下屬,他能接受嗎?鐵定人家沒法接受,而且很難理解。所以真正守恕道的人,「君子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自己沒有那個習氣了真能反省,才能去提醒別人,讓別人去檢討他的不反省。我們自己沒做到,不能去要求別人;不然別人沒法接受,不服。沒法體恤人情事理,根本不懂恕道了。

  我們現在要要求孩子什麼德行,問問自己做到沒有?要求家裡的人,先問問自己,自己做到沒有?我們現在很容易變成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這真修道修到邪門歪道去,顛倒了,跟君子之風反了,真的,一不小心就染著,傲慢就起來。學得多了,課講多了,有權力了,這些習氣都會起來,我為什麼跟大家講得這麼順?因為我這些問題都很嚴重,所以講自己常做的事就很順。在這裡也是懺悔,惱害太多人,對不起身邊人對自己的信任,不能隨順習氣,要珍惜他們的情義。所以師公(李炳南老師)又有一段話,「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

  松下幸之助德行非常好,不是因為他賺很多錢,他能對全世界有這麼大的影響,跟他的財富無關,跟什麼有關?他的德行,他把傳統文化的精神落實在企業裡面。有一次他的一個廠長去醫院陪母親,結果那一天剛好工廠失火,工廠燒掉了,損失很大。這個廠長心裡想:鐵定這工作丟掉了。松下先生安排沒有降他的職,把他調到另外一個工廠,然後跟他講,你母親生病,我都沒有關心到是我的不對,你先再放幾天假,母親調養好了,你再回來上班。大家想一想,這同仁跟了他幾十年,他的為人松下知不知道?很清楚。他決定是負責任的人,但為什麼這一次變這樣?因為他母親病得很重,他心不安。所以松下反省自己,為什麼這麼高的主管,沒體恤他家裡情況,讓他好好放假去安心。然後再交辦一個人去負責代理廠長,可能這個事就會處理得比較好。他不安心又急著趕去醫院,出情況了。

  大家想一想,當領導者要冷靜,太重要了,請問工廠燒掉了,能回來嗎?這個時候生氣有用嗎?當下松下反省自己,大家想一想,這個員工往後會怎麼樣?那是一心一意忠誠付出。再來,這一個態度,決定讓所有的員工對團隊形成強烈的向心力,這樣的領導者值得跟隨,遇到事的時候首先反省自己,不是指責別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每個當領導的人,當你講那三個字對不起,那對你的修養、還有對你的團隊有多重要!我們那對不起講不出來的時候,對團體、以至於對正法有多大的損害!我們常常念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承認錯誤都提不起來,怎麼可能會沒有過?這傲慢低不下頭、不肯認錯害死我們!《弟子規》講「聞過欣」,底下人提得對趕緊感激他,然後道歉。君臣如父子,一個領導者珍惜這一分情義,你真改了,那最感動的、最佩服的就是下屬。誰不願意跟父母、誰不願意跟領導,一點隔閡都沒有?那是人間的樂事誰不願意!可是團體的風氣要靠我們領導者來做,不可能去要求底下的人。

  上行下效,風行草偃,所以我們學《群書治要》,那對領導要求是很高的。「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一舉一動都要對得起天地,不然掌了權力就是最容易墮落的時候,《孝經》講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今天一句還沒講完,大家不要著相,雖然一句還沒講完,抄了好幾句了,回去要背。你看我又叉腰了,動怒,你看習氣這麼重。伊斯蘭聖訓要背,剛剛寫在黑板那些句子,對我們修道幫助都很大,都是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精闢的教誨。

  接著講「曲得其情」,你了解實際情況,去理解每一個人,去幫助每一個人,在這個事情當中得到啟示,得到正確的引導,他經一事就長一智,他感激你的栽培。能做到「以義應當,曲得其情」,唯有時時保持真誠心才做得到。誠信、誠信就是不懷疑人,在《論語》當中夫子有講到一段話,「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不逆詐,這個逆就是逆料、預料,不預先預料別人會不守信欺詐。不億不信,不去揣測別人會不守信用。因為我們今天事先就好像在那裡揣測,好像在那裡預料別人會欺詐、不守信,而且還真的被我們給猜中,這樣是厲害嗎?這樣是賢人嗎?抑亦就是反過來思考,他先發覺了這些欺詐跟不守信,這樣是賢德的表現嗎?孔子說是賢乎?就是打個問號。因為被你給猜到一、二次了,你就愈相信你自己的判斷,你就非常有可能會誤會他人。那個誤會嚴重的時候,可能這個人一輩子都不想見到你了。

  而且你的團隊把猜別人當作本事,每個人都在猜別人那就麻煩了。而且會讓人家感覺什麼?這個團體又在批評人,又在那猜那個人會怎樣怎樣、怎樣怎樣。不要懷疑人,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恭敬每一個人,毋不敬,不要亂猜別人。你該給他勸什麼,你該給他講什麼,真誠去做就對了,不要夾雜這些懷疑推斷,就事論事該提醒他、勸他,然後不要去疑神疑鬼的。而且你真的完全信任人,不會有這些念頭。至誠現前,「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你至誠現前的時候,你的德能恢復,很多事情還沒發生你可以知道。甚至於這個人的一個動作,你就可以預料到他可能會有什麼情況,你要提醒他。對不起,我不能再講下去,因為我還沒到這個境界。

  但是這是經典的,我真的遇過這樣的人,後來他身邊的人說,每一次都被他算準,都事先提醒我不可以這樣,我沒聽他的話,出事了。可是他提出來都是為了愛護對方,最後對他的話不敢懷疑。所以人誠心現前那個能力很強的,你看三教聖人對幾千年後的社會現象,在經典裡面都談,談得這麼準,有沒有?佛陀三千年前就看到我們現在,「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貪欲一直在增長。包含劉伯溫、孔明,他們推測幾千年後的事情都很準,有沒有?他們那個境界到了。好,不要去求,你在那裡知道未來、知道未來你會著魔。那是自自然然,你放下習氣它自然恢復的能力,不是貪求來的。

  我們念一下這第二句,就可以具體真誠怎麼提升,念了這一句我就有講到兩句,不是只有一句而已。不過這一句確實是讓我們知道怎麼提升真誠,我不是耍計謀,不然我就不真誠了。我們一起念: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無他。唯仁之守。唯義之行。誠心守仁則能化。誠心行義則能變。變化代興。謂之天德。】

  這一段話告訴我們,修道最重要的就是養心,提升心境,放下習氣最後恢復明德,而恢復的方法,就是從真誠下手,沒有比真誠更好的。要達到真誠怎麼做?時時保持仁義的存心。『唯仁之守,唯義之行』,信守仁德,實踐道義,這樣去做。我們看仁不自私,義不自利,把自私自利放下,仁念念為對方想,愛護他,你要愛一個人首先你要把自我放下,這個下手處念念為人著想。然後做任何事情「唯義之行」,循著義理合情合理合法去做。我們看隋朝時候辛公義先生,他在岷州當刺史,一個省的省長。他當地只要有人得瘟疫了,全家人就把他丟出去不照顧他,這是孝義道絕,都不講孝,不講道義了。結果您看他做合情合理合法不讓人難堪,他把這些病人全部移到他的廳堂,他辦公的地方,找來最好的醫生把他們醫好。他沒有去指責這麼做的人,他是父母官由他先做,由他先把道義做出來,治療好了之後,讓他的家人來把他帶回去。所有來帶的人,全部頭都不敢抬起來太慚愧了。

  所以整個岷州喊辛公義先生叫慈母,他把這個地方的良心救起來了。人假如能把父母丟出去不管他,這個人已經變行屍走肉,良心已經先死了。古人寧可為了良知捨去生命,也不想違背良知而苟活。他整個行為『誠心守仁』,真誠的心「守仁」,念念為百姓著想,『則能化』,能自己先正己,自己先做到仁道,然後教化了百姓。而且本此至誠的心又『行義』,則能改變風俗,使之去掉這個惡習,確實改變了岷州的風俗習慣。『變化代興』,就是以仁義來教化百姓,讓百姓斷惡修善形成風俗。『謂之天德』,就與天同樣的德行,上天有好生之德,那就不枉我們做炎黃子孫,做人的這個緣分。好,新的一年,祝福大家道業精進,家庭幸福美滿,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