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治要360》,今天要進入第三個單元,是「貴德」。之前兩個單元,第一是「君道」,為君者、為領導者他應該遵循的正道、遵循的德行,這第一個單元,他是領導者能遵循倫常道德,他以身作則,上行下效。第二個是「臣術」,為人臣之本分,如何盡為臣之忠、之道義,這第二部分。而我們要在團體當中,以至於在國家民族當中,盡好我們的君臣關係,首先我們要有德行。所謂「德者本也」,有德行才能真正以德化人,做一個好的領導者。有德行在團體當中縱使是下屬能夠盡本分,能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能夠為團體、為領導分憂解勞都要德。沒有德行辦事讓人家擔憂、提心吊膽,最後是成事不足,就敗事有餘了。
所以這個德,我們在經典當中,可以了解到它的重要性。比方《大學》裡講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我們不重視德行,重視錢財,重視學歷、知識,這樣的認知叫本末倒置。你看現在為人父母者對孩子,他是重視他的德行,還是重視他的才能跟學歷?其實本末倒置的狀況處處可見。別人什麼情況我們姑且不論,從我們自身開始,我們自己每天花在提升自己的道德多少時間?可能我們冷靜觀察,提升道德的時間還比不上胡思亂想的時間,那怎麼會是「貴德」?自身都無法重視德行,那怎麼可能把這分態度傳遞給孩子、傳遞給身邊的有緣人?我們不要把煩惱傳遞給別人就不錯了。所以從貴德來看,就是重視根本,不本末倒置。您看人生大事,婚姻大事,找對象最重要的應該看什麼?現在年輕人找對象,第一個條件考慮什麼?德是吧?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只在考試卷上出現,現實狀況還是看錢重,現在還更嚴重的看色重,色字頭上一把刀,重財色就輕道義。
人都看眼前之小欲小利,被欲所障礙,「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利欲薰心,人生看不長遠。我們看到現在的人,只顧滿足現前的欲求,哪想到什麼娶一個好太太可以旺三代?只顧眼前的利欲,哪想到後代子孫的生活,哪想到地球的存亡?你看這都是我們現代的人面對的問題。我們現在真的想不到子孫,都不清楚人心再不改善,這個社會會亂到什麼程度,子孫往後面對的,是什麼人群關係、什麼社會狀況,我們考慮過沒有?我們的祖先發明文言文,承傳這些聖賢教誨,都是為了恩澤庇蔭後代,結果我們這一代人想到自己的享受,都不顧及子孫的安危。所以這個利欲,真使人迷惑顛倒,連子孫都不愛了,你說這個人性墮落的速度有多快。
所以沒有抓到道德的本,最後就是追求欲望、追求享受,這整個是錯誤的思想觀念。我們這一代人坦白講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一代,我們再不復興道德,後代也好,整個地球的安危,就很難解決了。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坦白講是五千年來最重要的一代,人類的存亡、民族文化的存亡,就看我們這一代了。所以我們這一代人讀一些句子感覺更強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好,我們每天有沒有在透過我們自己的行為,在復興道德?這叫身體力行,以身行道,不是口頭上說而已。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要是復興道德,從我自己做起,不是先去要求別人。
我們第三個單元,「貴德」,別人重不重視德行,我們暫且不要去要求人,首先從我們的心開始轉起。這個貴是尊重、崇敬、重視,德是德行。我們看到有德之人會不會非常尊崇,甚至於效法他、學習他?所謂「見人善,即思齊」。理論是這樣,大家現在自己想一想,你身邊親戚朋友最有德行的那個人,來,你現在腦海裡有沒有浮現出來?那你喜不喜歡找他,還是看到他趕緊從另外一條路走了?「果仁者,人多畏」,真正有仁德之人,有時候我們看:待會又說我哪裡不好真不好受,趕緊走人。人家看到我們怕,首先要檢討自己,是不是臉上沒什麼笑容?當然人也不能嬉皮笑臉,你刻意要笑給人家看,那變有點諂媚了,凡事都很自然。威嚴那不是裝出來嚇人,威是道德之威,有德之人他就有威儀。
像孔子「望之儼然」,望著夫子他非常有威嚴,讓人肅然起敬;「即之也溫」,你親近他跟他談話,他很有仁慈之心,句句話都為你著想,你跟他一談話覺得很舒服。所以這是榜樣,我們學儒學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不能望之很凶,即之也很嚴厲,那就是我們的瞋恨心、傲慢心作祟了。所以這個都不能自欺的,首先還是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我們抓不抓住親近仁德之人的機會?這個親近也不是相上的親近,每天靠得很近。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讀了《論語》,讀了《弟子規》,這都是夫子的教誨,放在心上的有多少?這是真正的親近、真正的恭敬,依教奉行是對至聖先師孔子真正的尊重。
之前跟大家問過一個問題,我們聽師父教誨這麼多年,我們從師父的教誨當中,可以了解到老人家一生的行持。而我們從老人家一生的行持,跟他的教誨當中,我們真正去效法的有多少、真正去落實的有多少?這才是實質的尊重,實質的珍惜老人家的法緣。假如我們真的冷靜下來想,一句也沒做,一個行持也沒有效法,那這是消遣老人家的教誨了。講得好聽一點是落點印象,講得不好聽一點,便玩弄老人家的教誨,那這一生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所以都得實質的來觀照,這樣我們才能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勘驗自己的真實狀況,這樣才能不自欺欺人。不然常常遇到人還拍著胸脯:我都聽了十年。其實等著下一句就是人家:好了不起!其實講那一句話的時候八風已經動了,就希望人家肯定、讚歎,這就是名聞利養心。所以老人家提醒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修身要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這個念頭是跟覺正淨相應,還是跟貪瞋痴相應,自己不能不觀照清楚。
所以「貴德」含義深遠,我們有沒有時時把道德擺在第一位?我們每天忙忙著什麼?忙著帶不走的東西那就沒有智慧。什麼帶得走?智慧帶得走,道德帶得走,靈性的提升帶得走。真正有智慧的人,用功都在帶得走的,道德、智慧生生世世受用;而不是貪著世間的這些物質享受,最後靈性、道德一直往下降。我們之前常常提到,《論語》當中夫子很重要的教誨,叫「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最重要「貴」。看重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對自己使命是成就自己的性德,這是知命,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這一句所有重要的經典開頭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我們本有的性德,明明德就是把本有的明德恢復,去掉這些欲望習氣,恢復我們的明德,恢復我們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恢復本善就是貴德。「苟不教,性乃遷」,很清楚提升道德,就要從格物、就要從去習氣開始。
所以「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您看在這一段話當中很清楚表達,人生的目標是什麼?開發自己的明德,進而讓天下的人都恢復明德,您看這樣的胸懷有多大。這學習立定高遠的目標了,「止於至善」,自己恢復明德,也讓一切的人,我們盡己所能恢復他們的明德。您看所有的經典講的都是相應的,不管是《論語》、《三字經》、《大學》、甚至《中庸》。「天命之謂性」,天是自然,恢復我們每個人自然本有的本性,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你恢復明德了,才能去利益人,才能親民,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大學》裡立定了目標,而且這整個經文當中又告訴我們,要恢復明德要從根本下手。您看平天下的本在治國,治國的本在齊家,齊家的本在修身,修身的本在誠意、正心,最後歸到格物,格除習氣物欲。
我們在領受每個道理,都能從務本去體會,這樣我們在領會道理,就不是在表面當中、表相當中。或者只是記住這一句文字而已,那是知識,那不是智慧。智慧是體會得根本,體會得深刻,體會得非常的細膩,用心體會這才是智慧。不是用腦子記起來,自己沒有任何受用,也不可能去利益別人。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看德行的本在哪裡?一個人道德的本在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孝又是道德的本。那我們想,怎麼樣才能讓每個人有孝悌的根本?比方從我們自身來講,我們孝悌的根基牢不牢?怎麼看我們牢不牢?跟經典對照對照。我們看《禮記》裡面講,孝子每講話必想到父母,我講的話符不符合道德?不符合道德,甚至於講話帶著情緒,最後人家又把情緒回給我,我們惡言對人,人家也惡言對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我們講不道德的話最後惹來羞辱,那也是讓父母擔憂,甚至是讓父母丟臉,「德有傷,貽親羞」,我們今天常常會講情緒的話,其實孝根差遠了。
甚至於小巷子都不走,只要有任何危險的絕對不會去做,包含在古代,沒有船隻的時候絕對不徒手過河,因為它有危險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今天知道哪個東西對身體不好還拼命吃,在吃這些對身體有害的東西,請問父母在哪裡?什麼是第一位?欲望第一位,重利欲就輕道義。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提升道德這麼難?因為孝悌的根很不足了。人貴自知,不自欺,從難的地方下手,「身有傷,貽親憂」,對自己有傷害的東西不吃。再來,對自己有傷害的念頭不起,每天鑽牛角尖都想那些痛苦的事、煩惱的事,想得耗費身體能量,這也是不孝。我們這一生要修道,覺得難度挺高的,因為我們是補習教育,我們是長大了之後才知道道德重要。
我曾經跟一個長輩在談話,他說到現在教育很多元,很多東西都有,好多都學了什麼都不缺,就缺一個東西,缺德。就把德給忽略了,什麼都教,德不重視,這位長輩說我們現在的教育叫缺德教育。你看古人很有涵養,罵人都很含蓄:真缺德,一個髒字都沒有罵,就罵缺德。以前的人很有羞恥心,光聽到這兩個字就不敢做壞事了。我們現在罵缺德,沒用了:我缺德要你管,我就喜歡這樣。「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你看以前批評人,現在誤解了以前罵人家叫忘八,現在人把它誤解了,叫王八蛋,那個意思不是這樣的。叫忘八,你把八德給忘了,以前人提醒人的錯誤,真有含蓄的修養。
真有《詩經》言語的涵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段話提醒什麼?人假如重色不重德,連畜生都不如。聽得懂的就聽懂了,聽不懂的不要跟他結怨,講不聽就算了。不然待會他拳頭相向何苦來哉?不要攀緣,聽得懂一暗示就聽得懂。師長曾經說過,二十歲以下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用暗示的,成人要用暗示的。四十歲以上就不要直接講,暗示聽得懂就聽懂,聽不懂隨緣,我今年三十八歲,大家還可以給我直接講、暗示。所以人要常保赤子之心,年齡要年年十八,人家才好勸我們。關雎裡面講到的,雎鳩這個鳥類一生不換伴侶,牠忠誠、信義,鳥都能做到,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所以冷靜,我們這個時代,假如再不把道德傳下去,我們是不孝的子孫是對祖先來講,我們也是不孝的父母是對後代來講。
所以從知恢復自己的性德,到知對整個家庭、整個家族、整個民族,我們的使命也是恢復倫理道德,「貴德」。你今天要振興家道,你找對象的時候就要貴德,「有德此有人」,所以你要找好的對象,更重要的你要用德行去感召。真的你有德了,感召的另一半、感召的後代都是有德,「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您看現在人面對事情都不從根本下手,花一大堆時間在那裡找對象,找到的都是不錯的,結果人家根本就看不上我們,這就本末倒置。你要用德去感,你挑人家,人家也挑你,每天就忙著這些枝末的事情,最後根本沒顧上娶不到好的太太,生的也是不好的子孫,還在那裡埋怨。對家族、對民族要貴德,甚至於對世界,有道德,人心一轉,這個世界的劫難就可以轉。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使命是什麼?化解地球的災難。
我們看到貴德,想到十月十三號馬六甲漢學院動土,我們感佩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先生,他重視倫理道德,重視中華民族的漢學。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學要在馬來西亞復興,要有真主的保佑是吧?你看人家真主是真正胸懷蒼生,哪個民族文化能利益眾生,真主全力護佑。包含整個國家政府的支持,我們才能夠去大力的弘揚,所以國家恩不能忘。納吉首相有見識,舉到了六百年前甲州王朝,馬六甲蘇丹王朝接觸了當時候明朝鄭和的船隊,還講得很清楚,三百一十七艘船艦,二萬八千人,這麼強大的力量,沒有佔領世界一寸一毫的土地跟財富,反而送來了禮物、送來了道德、送來了謀生的能力。所以首相講,中華民族、中國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可以利益馬來西亞,也可以利益世界。
所以「國治而後天下平」,扭轉世界的劫難得有一個國家當榜樣,這個國家一當榜樣,全世界效法,因為全世界都想過著安定幸福的人生。現在苦沒有方法,愈來愈亂,您看英國暴動,暴動的人是誰?真的反省起來令人擔憂,暴動的是青少年,是自己的後代。全世界的民族需要覺醒,英國人忽略了三十多年前的,大智者湯恩比先生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而整個中華文化最重視的,家道的承傳,「至要莫如教子」。你忽略了下一代的教育,你現在那些文明有什麼用?最後造成這個結果。而青少年犯罪率,全世界的犯罪率節節攀升,「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所以看到「貴德」二字,這確實讓我們很感慨,忽略道德太久了。而眼看民族跟世界的狀況,我們身為中華兒女,我們吸收了可以化解世界災難的,這些方法、智慧,那我們是責無旁貸!所以我們說,現在的中華兒女處在這個大時代在讀經典,那個深刻的感應更強,《孟子》講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而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最精闢的一套書,《群書治要》會集得最好。可是全世界現在的國際語言是英文,所以得用英文講中華文化的修齊治平學問。哪個地區的華人要趕緊承擔起來?你們怎麼沒有講話?我講了老半天,你們都沒聽懂嗎?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有傳統文化的承傳,又會英文,你們都擁有這些能力。假如沒有為世界劫難而付出,這叫暴殄天物,叫見死不救,見義不能勇為,那就有罪過了。這不是我講的,全是經典講的,你們別怪我,直下承擔。
昨天師長老人家還在講,用英文把《群書治要》弘傳出去。現在《群書治要360》,年底這英文三百六十句句就翻完了。「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還得用英文去宣講,還不是一代人講,中華文化復興起來,沒有三、五代人沒辦法,所以你們的孩子一個都跑不掉。你們的孩子從小就學了還不去承擔,情何以堪?怎麼可以看到這個世間的人墮落、看到這個世界危難,袖手旁觀,這叫麻木不仁是吧?我今天講的都是實話有點不好聽,可是也是真的確實是這樣。這個時代我們的慈悲心還喚不醒,真的我們太麻木了;要把良知找回來,要把這分使命感提起來。說到「貴德」,全世界最重視道德的民族,中華民族。你看我們的經典開頭都是重道德,《老子》是《道德經》,《大學》一開始就是「明明德」,《三字經》開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是倫理道德起家。
以後人家問你,你們中華民族是什麼起家的?倫理道德起家;有些民族是海盜起家的,「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而四大古文明只剩中華民族,不是偶然的,就是因為「貴德」。其他民族的文化很好,他後代子孫不珍惜道德,劫難就出現,文化就傳不下去。「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要感謝祖先!而我們整個幾千年的文化,事實上我們的道德一直在下降,最明顯的這五十年,我們看我們上一代,甚至爺爺奶奶輩很厚道、很孝順,三、五十年到我們這一代很自私。所以文化的道德不承傳,那墮落的速度很驚人,已經到了谷底不能再下去了。
三皇以道治天下,無為而治,接著五帝以德治天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到了三王夏商周這些聖王以仁治天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你們要配合一下,這是我們去年一起學習的「禮運大同篇」,「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都是關懷這些最疾苦的人,三王以仁治天下。道德仁義禮,你看道德標準一直在往下降,「失仁而後義」,周朝後來進入春秋戰國五百年,這個時候仁慈之心比較缺乏,但是還講義。你看春秋時候出兵打仗,叫正義之師,你要符合道義才能出兵,也重視道義、恩義、情義,報恩哪怕犧牲生命在所不惜。「失義而後禮」,周朝結束之後,秦國統一天下用武力,相當多的殺戮。
光是秦國跟趙國打仗,最後趙國士兵投降,秦國很殘忍,坑殺四十萬軍隊。所以有人去了以前坑殺趙國四十萬大軍的地方,都還覺得陰魂不散,你就看那個殺業有多重。秦國跟天德不相應,上天有好生之德,它殺戮太嚴重,十五年就亡國了,相當短的一個朝代。接著漢朝領導天下,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禮治天下」。《論語》裡講「不學禮,無以立」,重視禮教、禮制,禮教讓人守規矩,防微杜漸,這是道德的底線。所以「禮者,亂之始也」,為什麼是亂之始?它已經到了道德的底線,假如還守不住,動亂就來了。民國以後忽略了制禮作樂,忽略了禮教,人怎麼為人子、怎麼為人兄、怎麼為人弟都不懂,所以倫常大亂,禮教都沒了。所以我們得從谷底再把禮教復興,把道德仁義從我們自身做起,復興起來。
《道德經》當中有一段話非常好,這個道德「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邦就是國家),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博」。用道德來修養自己的身心,其德乃真,這是恢復真心、恢復性德。而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建立在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師長有一段話強調,孝悌忠信從我心做起,禮義廉恥從我身做起,仁愛和平從我行做起。我們整個真心流露,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跟道德、性德相應,真的是其德乃真。其實聖賢人都是恢復性德的人,性德是我們自然本有的,孔子說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恢復性德了。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且你家道、家規、家業、家學可以承傳下去。再把德行、愛心推演到鄰里鄉黨教化一方,你這一方百姓都尊崇道德,那整個國家其他地區就來效法了。其實我們聽到這一段,假如覺得整個身心充滿能量,那是有志氣的人,那是有承擔的人。假如我們在聽這一段的時候,快要睡著了,提不起勁來,那是很沒有責任心的狀態。真的,聽什麼東西你能夠非常專注,非常提得起勁,那是跟你的心相應。假如提的這些道德、這些使命,你完全提不起勁來,都快睡著了,我們的私心、私欲太重了,我們還掛一個學習中華文化的假牌子,這叫人貴自知,不自欺,所以任何狀況得要看得到自己的狀態。
師父在十月十號,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滿一百週年,講了一個專題叫「認識傳統教育」。我們這個民族最重視道德,如何透過傳統教育成就自身跟後代的道德?講得非常精彩、精闢兩個小時。有聽過的舉手?我們把文字稿發給大家,那也可以上網去看。我們地球上的人類,耳朵很敏銳,所以多聽經領受得會比較深。當然你假如看書的時候,心裡也在聽也行,你看眼睛看得到這面牆,看不到牆外是什麼;可是隔牆還有耳,耳朵的功能特別強。你看你眼睛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可是耳聽八方,哪裡的聲音你都聽得到,後面講話你也聽得到,耳朵的功能滿大的。師父兩個小時精闢的開示,那是一輩子積累的學問道德,我們肯至誠恭敬去領受得大利益,少走很多彎路。所以為什麼說能親仁,無限好?為什麼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福在受諫」,一個人最大的福是什麼?接受勸諫。誰勸?接受父母的勸、接受師長的勸、接受聖人的勸、接受祖先的勸。這樣的人他的道德、學問不用走彎路,走直徑。
所以我們看古人很有道德,成就學問的,有的二、三十歲就成就了。在唐朝我們大家都認識的,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就見性,恢復本性了。講到這裡我渾身冒冷汗,二十四歲我還在造孽,差這麼多。您看他至誠恭敬聽五祖弘忍大師,聽他的老師講課聽多久?半部《金剛經》。就半夜去找老師,天還沒亮就開悟了,至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師長加了幾句,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我看你們額頭都亮起來,因為你們現在已經處於萬分誠敬的狀態,馬上身心就不一樣。師長能講出這樣的體會,那是他老人家的真實境界,老人家年輕二十六歲感來當時台灣,三位最有道德、學問的老師。我二十幾歲感來的都是酒肉朋友,那差距有多大,你看蹉跎了多少光陰。方東美老師、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李炳南老師、章嘉大師沒有這些聖哲人,台灣的中華文化可能都傳不下去。可是為什麼老人家都能感得這樣的明師?天底下沒有一件事是偶然,都是感召的,至誠感通。
所以諸位學長們,這個至誠心當下提起來,說不定你今天晚上就夢到孔子,有沒有可能?你們的回應代表沒有可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不夠怎麼感召?孔子至誠的心就是要承傳中華民族的道統。老天,你假如慈悲,不讓我們中華民族的道統斷送掉,那任何人絕對傷不了我,因為我就是要來盡這分使命的。孔子在任何危難當中不怕死,因為他這一生是來承傳道統的,死不了。夫子至誠的心,喝湯的時候看到堯帝,在牆上看到大禹,作夢的時候夢到周公來給他教誨。所以師長這段教誨,認識傳統教育希望大家好好學,你真能明白我們的民族確實貴德,確實愛護後代子孫。
這一段話也是《老子》的教誨,儒道釋這些創教的聖哲人,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佛那都是仁慈、慈悲、博愛,我們看這些聖王做到了。修之於鄉,「文王百里而王天下,湯七十里王天下」,七十里跟百里差不多是現在一個縣而已,他在自己這個地區落實道德,結果整個國家以他為王,效法他、學習他,叫王天下,其德乃長。不斷增長拓展開來,最後利益整個國家,「其德乃豐」。成就自己,成就國家民族,最後還能利益到天下,成為天下的共主。唐朝的唐太宗先生做到,「其德乃博」,乃普,當時候日本、韓國、越南,甚至於整個歐亞地區都行了幾千里到大唐取經,你看這樣的人生多大的意義,利益天下。甚至於清朝時候重視中華文化,滿洲人、女真人重視中華文化,當時候的文化經濟也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康乾盛世一百多年,女真人重視中華文化,能達到這樣的盛世,我們的文化是至寶!
我們進入「貴德」,整理了十一個綱目,綱目第一個是「尚道」,第十一個是「有恆」,這十一個德目。我們首先來看「尚道」,這個尚字是崇尚、尊崇、重視道德。當然道字它含義就非常的寬廣,這個道是廣大的,您看《道德經》一開頭「道可道,非常道」,道實在很難用言語來說。因為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含,你一落文字它就有侷限了。而這個道在不同的經典當中,它所代表的含義也有它的差異,它所詮釋的重點不同。我們來看第一句,是從《中庸》擷取出來的,在第二冊一百六十九頁倒數第四行,《中庸》都是談恢復本性、恢復道德的。開篇講到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我們看第一句『天命之謂性』,「天」是指天然、自然。我們一講到「性」,很熟悉的本性、性德,代表性是什麼?本有的。代表德是什麼?自性自然流露的,所以叫性德。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都把義理含攝在這文字裡面。所以經典裡面每一個字不可以等閒視之,每一個詞都要用心體會。比方你看忠,忠都跟什麼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詞?忠正,你不正你就不忠;忠信,你不信你已經有欺,你的心不忠;忠誠,不真誠就失忠。包含這個忠字怎麼寫?上面一個中間的中,下面一個心,心不保持在中道,一有偏失、偏邪就不忠了,所以要珍惜中華的文字。
「天命之謂性」,就彰顯了人人自然、天然本具的性德,每個人都本有的叫性。可是問題這個本性它不是東西,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也不是自然現象,可是它的作用很大。在哲學當中說叫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指性,人本有的本性,它能現一切相,可是它又不是哪個相。在儒家的註解當中就有講到,比方金木水火土這是物質,鄭玄的註解當中講到,「木神則仁,火神則禮,金神則義」。這金木水火土,我們從這句子當中看到,這個神是精神,它物質本身它含攝精神在裡面,所以木它是從仁的德變現出來。儒家大儒講這些話是在幾千年前,我們現在人聽了,說精神能變出物質,你相不相信?可是這幾千年前就講了,但是現在的科學也已經證實這個道理了。
今天講道德也要講科學,因為現在的人重視科學,你講了老半天,他說你拿證據來,沒有科學證明不相信,那是迷信。現在都得有證據才行,就像你要讓他相信道德,你得自己當榜樣給他看,你得有一個實驗點給他看他才相信。愛因斯坦大家都佩服,愛因斯坦的老師叫普朗克,他一生有個重要的研究就是研究物質。他研究物質愈來愈深入之後,發現了一個事實,就是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什麼?是意念,意念是精神,就意念累積的幻相。所以所有看到的物質都是意念累積的幻相,是意念變現出來的。講這個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有點轉不過彎來?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你有沒有作夢的經驗?作夢的時候有沒有山川大地?你們作夢有沒有夢過去爬山,有看到山吧?你夢裡面所有的境界從哪裡來的?心變的。好,以此類推,請問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哪裡來的?跟作夢一樣,自己心現識變的。諸位學長,我們還在作夢,大夢還沒醒,一醒就開悟了。我們都生活在幻相當中,知道是幻相還好,不知道苦苦追求,貪念、佔有、控制,這精神就愈來愈沉淪了。
這個道理,儒道釋的經典都在彰顯,尤其佛家講得透徹。為什麼?諸子百家,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它深入的領域有差異。儒家治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談得多。道家養生,道家的強項《黃帝內經》、「黃老治術」,養生講得好,包含因果報應,《太上感應篇》這講得好。佛家治心,講心性,講宇宙萬有的根本在哪裡,講得透徹。所以叫開智慧《楞嚴經》,佛門修學的重點見性開智慧,這些科學家假如能看佛經不得了。這幾百年的科學家挺可憐的,他研究的方向錯了,普朗克是扭轉乾坤,不然人愈研究愈迷糊,愈到枝末上去了。這研究為什麼方向錯了?把物質跟精神分開,他愈分就愈錯了。所以近代都在那裡要不就是一直研究物質,要不一直覺得就是心理學,其實心物是一不是二。所以近代物理學家,他們就研究這物質跟精神是不可分的,他看到這點。
我們很熟悉的一個例子,日本江本勝博士水實驗,精神改變物質。你們的表情好像還不是很相信,為什麼沒有很相信?因為沒做實驗。信解行證,你相信理解了,你自己要做,最後你證實,你就很相信了。台灣了解這個例子之後,有些老師拿蘋果去做實驗,拿白米飯做實驗,效果很好。對那個蘋果講不好的話,蘋果爛得很快;對蘋果講讚美的話、感恩的話,不會壞,還香香的。結果那個壞掉的蘋果沒人敢吃,因為這吃下去,可能所有罵的話一起吞下去。自己做了不懷疑,萬物都有靈性,都能溝通,有做過實驗的人就相信了。真的,有一塊地方種菜,然後請這些蟲來吃,恭恭敬敬請牠們吃,感應!其他地方手下留情,可以商量,這證明萬物都有靈性。可是在萬物之靈當中,人特別,為什麼?他能接受教育。其他的動物牠能接受訓練,可是你叫牠看經典、學倫理道德比較困難,因為牠有障礙比較重。你看人可貴在這裡,可以接受教育之後,成就道德,恢復本性,最後可以有天地之德去愛護萬物。後面這個句子都在強調,這些古聖先王恩澤百姓、恩澤萬物。
所以近代這些研究近代物理學的科學家很可貴,他們的這些理論可以把現代的人類喚醒。您看現在天災這麼多,山崩地裂這是物質,物質從哪裡來的?《尚書》告訴我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人心感召的、精神感召的講完了;可是我們不聽老祖宗的話,科學家講的才信。你看意念累積的幻相,那你要改變整個物質世界,當然要從人心的思想下手,完全找到根本。研究近代物理學,很知名的一位科學家布萊登先生,很受到世界的尊崇,他研究得非常好,他說只要人能夠改邪歸正,能夠棄惡揚善、端正心念,只要能做到這幾點不只可以化解這個災難,還能把世界帶到更好的境界。因為物質是精神相續的相,所以以前研究物質都著了那個物質相,不知道物質從哪裡來的,這個叫著相、叫執著。「君子務本」,你要找到根本才能化解問題,大家去體會一下,我們待會再繼續來分析。大家體會一下有沒有朝聞道,夕死可矣?坦白講你聞道,你就不怕死了,為什麼?假相。我們待會再一起來探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