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好,我們接著看第八句,這一句主要在彰顯治國當中勤儉的重要。上一句是讓我們戒貪,這一句是勤儉,而古代的人他們體會社會、國家共存共榮,一體相需,互相需要。一個農夫不耕,可能就有人要受飢餓了,減產了,所以每個行業都很尊貴,行行出狀元。尤其我們幾千年文化當中特別尊重農民,我們小時候常讀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對農民我們要感恩他們的辛勞。古代尤其為政者,他看到不能耕作了,就可能危害到百姓的生存問題。在貞觀五年唐太宗的兒子,太子滿二十歲了要加冠,這是國家大事,太子要加冠禮。大臣說到,適宜在二月進行這個加冠禮,而太子加冠的話,一定要請到很多的百姓來幫忙。當下太宗說到,二月是春天,農民在農忙,不能夠用老百姓農忙的時候。種植是有時節的,錯了那個時間,它可能就很難收穫。

  太宗皇帝不簡單,想到老百姓的生活,不是先想到自己兒子要加冠。好,把它改到十月去,不能在二月,十月是冬天就休耕了,不會影響老百姓的農耕生活。大臣就說了,這是陰陽家算出來的吉時,吉祥的時間,改了不好。太宗說了,我做的跟仁義道德相應,什麼時候都吉祥,哪還要一定聽陰陽家那個時候才吉祥;我不關心老百姓了,違背老百姓的福祉,那才是不吉祥。太宗學問好,道理了解得深刻,「存心不善,風水無益」,怎麼好的這些風水也沒有用;「相由心生」,隨自己的心招感來吉凶禍福的。從太宗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對百姓的飢寒非常的關心。

  在漢朝時候有一個宰相叫丙吉,這丙吉很不簡單。當時候漢武帝因為聽信一些巫師,然後殘殺了自己的親族。人有時候不冷靜,權位愈高,可能災禍愈大。好像是武帝的孫子,還是曾孫,就後來的漢宣帝被藏在監獄裡面,丙吉那時候是監獄官,藏著。結果很微妙,有人就說那監獄裡面有帝王之氣。人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太多了,大家不相信,你們可以去天壇,天壇有一個氣柱,就是在祭天那個地方,那個氣柱你看不到,一摸很強。大陸還有一個地方也有,在博鰲,在海南博鰲,每一次很多的國際這些政治論壇、高峰論壇會到博鰲,那裡也是氣柱很強,你一走進去就感覺那有個磁場、氣柱。所以天地之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人不可以傲慢,覺得看不到就沒有了。當時候有的臣子判斷,那裡有帝王之氣,漢武帝那時候不大冷靜,就下令要把那個監獄裡的人殺掉。後來丙吉冒死進諫,護著這個漢宣帝,把漢武帝給敲醒了,停止了對自己骨肉的殺戮。但是丙吉從來沒有對任何人提過這個事情,包含漢宣帝後來當皇帝,丙吉也隻字不談。這個可貴,他對皇帝有救命之恩,可是忠臣他覺得做這些事都是他應該的,決定沒有落在心上,更不可能去討功勞。是後來好像漢宣帝自己發現的。

  丙吉他也憑著自己的德行當到了宰相,有一天出門,宰相巡視,有地方官跑來:某某地方打架,已經拿兵器了,怎麼辦?丙吉說地方官有沒有處理?說有,在處理。丙吉就接著趕路了,沒有繼續追問這件事情。走了一會兒看到旁邊有一隻牛,在那裡喘氣,好像上氣不接下氣。丙吉馬上很擔心,趕快過去了解這隻牛到底怎麼了,後來深入了解這隻牛太頑皮,被牠主人追打,跑得太長了,喘不過氣來躺在那裡很難過。他了解完:好好,沒事了,就繼續趕路了。這後面的跟隨他的人,看了這兩件事有點納悶,孔夫子是見人不見馬,孔子家裡馬廄失火了,孔子的第一個反應「傷人乎」,有沒有傷到人?大家要體會聖人的風範,要回到當時候的時代背景,當時候一個人有一匹馬相當於有一輛BMW,這個概念大家要知道,可能是好幾年的收入。結果你最寶貴的坐騎燒掉了,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十年泡湯了是吧?你看孔子決定沒有被這些外在的物質所累,馬上第一個念頭都是仁愛:有沒有傷到任何人?孔子是問人不問馬。宰相,你怎麼問牛不問人?大家注意看,跟在這些聖賢大臣身邊,有時候看不清楚,還會誤解。

  「慕賢當慕其心」,不能只看外相,宰相為什麼遇到,人跟人發生衝突,有生命危險沒有去處理?因為地方官知道,他已經去處理了。一個縣長該處理的事情,突然國家總理去了,你看會不會震動得很厲害?很多的人可能會無故被降職、還是被責怪,你看這麼一點事連總理都來,你們搞什麼東西?所以這整個管理分層負責,不能宰相常常下來管鄉鎮的事情、縣裡的事情,那會亂,會讓很多人很恐慌。他很清楚,分層負責,各司其職,不能我們在高位了隨時就這個管管,那個管管,會把底下給管亂掉。對底下的人分層負責,都要恭敬,不能增加他們的負擔,增加他們的人事混亂,這不行的。宰相,可是你為什麼特別關心牛?他說到,那個牛攸關老百姓以後有沒有飯吃,我是看那一頭牛好像生病,假如牠得了牛瘟又傳開來,所有的牛都死掉,老百姓吃什麼?所以很緊張,趕緊去看是不是生病,有牛瘟,有的話要緊急處理。就像sars的時候要緊急處理。所以您看,丙吉跟孔老夫子是同樣仁慈的心,可是從形跡上有時會看錯。我們看到這裡: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古代這些為政者,特別深刻去體恤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在農耕的時候,決定盡量避免去勞動老百姓,讓他們錯失了農耕時節。

  【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一個女子不編織,很可能衣服少做了,就有人要寒冷挨凍了。古代的人不管從事哪個行業,他歡歡喜喜,他愈做愈歡喜,做愈多他覺得愈多人受益。我記得我小時候,到家附近的餐館吃飯,我們吃得很高興,那個老闆也笑得很開心,你跟他說,這個包子做得好,他很歡喜。結果三十年之後,好像做生意的人都不大笑得出來,你稱讚他這個做得好、那個做得好:好,多來就好。他不是快樂在他的價值,他是盯著money看,就失去那個工作的喜悅。所以人真是很冤枉,都把人生本質的意義忘了,追求虛華、虛榮,很沒有精神的快樂。

  【生之有時。】

  生產是有時節的。

  【而用之無度。】

  用的時候又沒有節度。

  【則物力必屈。】

  這些人力、物力最後一定會枯竭掉,不足了。

  【古之治天下。】

  古代治理天下對這些細節非常關注。

  【至纖至悉也。】

  他不浪費食物、不浪費人力。

  【故其以蓄積足恃。】

  他不亂浪費了,慢慢就積存下來,一積存了這些衣食、物品,突然發生大災禍的時候,他可以遊刃有餘的去應對,因為都有準備好了。在古代一般來講,要準備九年的糧食,就是九年都是沒有收成,國家社會還能夠生存下去。古代都是防微杜漸,都是凡事預則立,都做好很多所謂的應變措施,不能只看到眼前。而在《大學》裡面,有一段很好的教誨,「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生財有大道!但是我們現在冷靜看,國家也好、家庭也好,現在錢夠不夠?好多國家都放國債都放到不知道子孫哪一代去,那個子孫以後怎麼過日子?所有的債他們生出來就要壓在他們身上。這真的沒有說祖宗幹這種荒唐事,五千年來我們這個民族,有哪一代的人把債要放給後代的?你看不得了,西風東進,西方人都是先消費後付錢,最後就根本花得控制不住。

  你看消費特別奢侈美國帶的頭,看好萊塢電影看太多,結果後來負債太多了,美國自己印鈔票,自己印鈔票自己還錢。真的服了他,這樣的事他也幹得出來,這不負責任,你自己花的你要還錢,還自己印鈔票去還。沒關係,美國現在很積極在學中華文化,我們給他一點時間。這個在我們中國人眼裡,華人眼裡很難說,叫無賴,不負責任,我為什麼敢講出來?因為美國人有一個好處他能罵,他還有這點好,真的。他不會說你把話講出來,他跟你槓上,不會的,但是真的要聽進去。在世界上地位這麼高,要帶對的頭,要帶好的頭,這樣才對得起身分的尊貴,不然就糟蹋了,糟蹋了就很難再贏得別人的尊重了。我們看家庭現在也是,先消費了,結果很多家庭都一直負債,房貸款、車貸款,一大堆貸款,一生喘不過氣來,都在負債當中經過。現在您在大都市裡面,常不常看到人十幾口家裡人聚在那裡賞月,拿著扇子,搖著滕椅,吃著花生米,那種愜意,看到沒有?看不到了。現在人不會過日子!

  上個禮拜天,我開車十來分鐘,到了一個好大公園真漂亮,馬來西亞地大物博,這樣的公園很漂亮。結果一去看不到人,只有一些工人在那睡大頭覺,真是有福不會享。那個樹木這麼蒼鬱,那個芬多精多多,沒人去,全部被困在哪裡,大家知不知道?被困在都市叢林。我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都市要叫叢林,那個一棟一棟高樓大廈,很像森林裡面一支一支樹,你走到裡面去都不知道東西南北,被困在這個都市叢林的名利追逐,不會過日子。什麼叫腳踩黃土青草,然後青草上面的露珠滋潤著你的腳底,跟天地融為一體,都不知道。所以現在人跟自然都隔開來,最後病就一大堆,跟自然隔開了,跟什麼每天打交道?跟這些輻射線、跟這些電器打交道,哪有說不生病的道理?所以還是要回歸自然,那又不用錢。你看現在人不用錢的很好,都不去,很貴的拼命鑽進去,所以人在叢林當中要冷靜。而在叢林當中思想爆炸、知識爆炸,得要判斷這些知識、思想正不正確?勤儉才是正確的。消費,常常上街買一大堆促銷品,我差點就講不出這個詞來。好像很久沒有去,趕快、趕快買那個好便宜、好便宜。結果這個便宜也買,那個便宜也買,家裡堆一大堆東西也沒用,最後便宜了嗎?東西壞了。所以刺激消費是不對的,人應該知足,人應該量入為出,整個家庭、社會的財用才能夠平衡。

  生之者眾,生產的人愈多愈好,每個人都盡心盡力去為社會付出,生之者眾。包含什麼?國家要有政策,讓老百姓不要變成遊民,就是沒有工作,失業率特別高,能把失業率降下來,創造很多就業機會,這生之者眾。您看這個話在當今各國都是嚴重問題,他們得要依據這個來做才能改善。而事實上要讓百姓認真去服務,除了要創造一些機會之外,國家的很多好的政策配合,還有一點,要讓百姓不要好高騖遠,要讓百姓不能安逸、放縱,就不勤奮。有機會他也不肯去做,就麻煩,他好吃懶做,因為他享受慣了,這個家庭要負責任。年輕人還沒付出就已經很安逸、懶散就麻煩,那他以後怎麼當爸爸?怎麼操持一個家?甚至於年輕人都覺得找工作,就是要「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在那裡呼風喚雨都不用負責任,「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橫批「作夢」。哪有這種事情?哪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我們有句俗話講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以認知都要從人心去解決,不然真的很多問題解決不了,都是教育問題!

  食之者寡,吃不要暴飲暴食,不要揮霍,就不會浪費。另外一點,從國家的治理來講,從團體的治理來講,就是國家不能這公務員一大堆,很多人都不用工作就領薪水,這國家的負擔就非常重。這個單位本來只要三個人就好了,他報五個,最後那兩個就是白吃國家的俸祿。甚至於現在的預算有一個現象,很要不得,比方說這個單位今年預算二百萬,結果只花了一百五十萬,可是為了明年再給他二百萬,把這五十萬就隨便給它花了。夭壽!現在人真的不知道因果報應,什麼事都敢做,那是全國人民的血汗錢,你這麼花,你下輩子,我看做牛做馬都不一定還得了。還是教育問題,你看這些現象,不透過教育問題,他覺得社會就是這樣,每個人都這麼做,他也習以為常。甚至還覺得:厲害,你看我都知道怎麼樣用這些方法。所以食之者寡,人事要精簡,不能尸位素餐。

  為之者疾,這個從農業來講,為就是該耕作的時候要趕緊抓住這個時節,不能耽誤務農時,叫為之者疾。從商業來講,都有些商業的機會點,要抓住商機努力去做,去服務社會,為之者疾。用之者舒,舒最重要的還是要量入為出。現在很多民主國家的預算,統統都是每年負債,一直負債,然後本來負的統統也不去還,擺明了就是後代來接這些債務,這個都是不妥當的。其實這個時代很需要道德良知,為什麼做這麼荒唐的事情,都沒有人敢站出來說這樣做是錯的,幾千年來誰在花後代子孫的錢?尤其我們華人,孝為本,父母跟孩子是一體不可分的,祖先跟後代子孫不可分的,這種風氣決定不能在我們華人的社會出現,甚至繼續下去,要撥亂反正,也給全世界一個正確的方向、目標。好,這是提到生財有大道。

  順道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您假如財富多,然後也非常歡喜繳稅,就是以你的財富去供養整個國家的老百姓,你的心量很大,叫量大福就大。有些不好的風氣都變成算得很準,都怕吃虧,都不想給國家多抽一塊錢,甚至於都找方法漏稅。這是沒智慧,漏稅了,該付的還是要付的,最後你變成欠誰的錢?欠全國人民的錢。這個理想通了歡喜納稅,幾千萬人,你的心量那麼大。所以這個時代,這些道理不想清楚,君子是樂得作君子,但是小人就冤枉作了小人。包含說公務員不盡心盡力、盡忠職守,欠的都是全國人民的血汗錢。這個道理明白,哪有說一個公務員不認真努力的道理?所以還是要教育。

  我們翻到第十冊,一千二百五十五頁中間這一段,提到:

  【故脩身治國也。要莫大於節欲。傳曰。欲不可縱。歷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

  我們讀到這段,就了解到一個家庭、一個國家、團體,興衰的關鍵在勤儉就興,『奢侈』一定衰敗。所以文中一開始就談,要能『修身治國』,把身修好,把國家治理好,最重要的『莫大於』,莫重要於『節欲』,節制欲望。我們看到「欲」這個字,就要想到「欲是深淵,欲壑難填」,就像個無底洞一樣填不起來。曾經有很多讀書人都寫到,有關知足的教誨,他們談的裡面就是人欲望滿足不了。人沒錢的時候,都想能讓我三餐吃飽,我就滿足了。結果有一天三餐吃得飽了,接著他就想,能讓我有個好房子住,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了,後來房子也住上了。又跟老天爺講,你只要給我一台好車,我再也不跟你談條件,最後車子又有了。就想你只要給我個小官做就好了,最後你只要給我皇帝做。你看,在歷史當中有些叛國的,本來是個農民而已,後來權力欲望愈來愈大,居然還叛國都有,所以人這個欲望實在太恐怖。所以節欲要節制,人不下功夫在格物、節欲上,他的欲望就愈來愈大。

  大家開始下功夫了沒有?慢慢的錢也誘惑不了,食物也動不了,女色也動不了,誘惑如如不動,有沒有提升這個功夫?你說節制欲望不簡單。大家想一想,我們七、八歲的時候欲望如何?現在?我們是在進步、還是退步?不節欲只有退步的分,只有心靈墮落的分。我們不要覺得說我長大,懂點事了,那個判斷不夠全面。科學家有一個實驗值得大家省思,一個人一、二歲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後平均一天笑七次,問題出在哪?愈努力愈活愈笑不出來。為什麼?努力的目的是什麼?hello,大家都是成年人,我們人生努力的目的是什麼?幸福快樂。怎麼愈努力之後連笑都快笑不出來,這個方向有點怪,有沒有走錯路了?得要調整一下,根源還是心態錯了。心態都是要滿足欲望,欲望又愈來愈多又滿足不了,求不得的痛苦就愈來愈多。想通了節欲、無求,笑容馬上止跌回升,等大家一天笑一百八十次的時候,一定要來通報一下。叫反璞歸真這才是真快樂,你看那個小孩,什麼時候都哈哈哈的很快樂。

  人真的能時時愛敬存心,心懷感恩,您一天馬上可以笑一百多次,連睡覺的時候都會笑一下,所以這個節欲是很重要的。而且能夠把這我貪放下,處處為家人、為有緣的人著想,為他們服務,施比受更有福,助人為快樂之本。所有的苦,都來自於我們把自我看得太重,要不到了就怨、就恨、就煩。人要把煩惱去掉,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從這個毒樹的根,不要一個葉子一個葉子摘太麻煩了。直接把根砍斷,就是自我、自私,斷了之後馬上身心輕安很多。好,回去試看看,把它砍斷,看能不能感覺身心輕安的境界。《大學》這麼教我們,《左傳》也講到『欲不可縱』,不可以放縱。那大家這些理都懂得了,一定要落實,怎麼落實?循序漸進,但一定要具體。不然了解一堆道理,沒有一條能落到生活上。

  比方貪睡,一天睡八個小時,應該是嬰兒睡的,嬰兒有的要睡十幾個小時,小孩差不多睡八個小時。我們成年人應該七個小時左右,你慢慢精神生活愈提升,煩惱愈少,你消耗的能量就少,你的吃、睡需要的就更少。所以很多修養很好的人,睡覺一天睡五個小時就可以,他消耗的能量少,躺一下就恢復。所以「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你看人那個精神到飽滿不怎麼需要睡覺,氣很足了不怎麼需要吃飯。對不起,我不是那個境界,我只能把這句子講給大家聽,不過大家可以往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看我們的師公李炳南老師,一個人的工作量好幾個人幹的,而且一天才吃一餐,這是我們的好榜樣,神清氣爽。大家看老人家九十幾歲的照片,眼睛炯炯有神;我們三十幾歲的人常常還有氣無力的,看了是很慚愧,知恥近乎勇,繼續努力。所以這個具體,睡太多了,好,這個禮拜提早十五分鐘起床,努力跟習氣戰鬥。你看看,要用什麼叫你起床最有效果,你就用那個方法。比方你一聽到師長講課,你就會趕緊起來,那你就把手機設成師長講課,一講,一定要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很好。修行要靠個人,要真幹,要用方法對治。假如不下決心,一個習性三十年可能都還是依然故我,那就蹉跎三十年的歲月。「為道日損」,真修道的人,這個習氣是愈來愈減損,愈來愈去除掉才對。

  除了睡覺以外很多的習氣、欲求,都要慢慢放淡、放少。但是不要一次用力過猛,本來是睡七個小時,好,明天五個小時。然後去上班的時候,整個人夢見周公,工作又搞得亂七八糟,最後自己說不行,就打退堂鼓。還是循序漸進,那個步伐太快,除非你是真有把握,不然還是循序為比較適當,因為我們的身體它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當然了對自己要求不可鬆懈,對身邊的人不可嚴苛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比方說我們對身邊的人很嚴格,他看到你就趕緊跑了。那個又叫我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趕緊不要跟他坐在同一桌。人家看到你都害怕,你怎麼把這好的教誨給他?要恆順眾生,調劑人情。自己嚴格,自己真正德行提升得快,這些欲望放下得很快,人家打從內心就佩服你。不用你去要求他,去限制他,他慢慢就受你感染,那不就是自自然然人家佩服,進而去改嗎?你強壓了,這控制的欲望,造成了人家的痛苦,就適得其反。所以自己不要縱欲,要節制欲望,但是對大眾要能夠包容,不能夠強求。應該用你實際的德行,自自然然去感動、感化身邊的人,這樣就對了。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不正己而求於人鐵定多怨。

  『歷觀有家有國』,這些「有家有國」的,他們能夠興盛,就是『其得之也』,家庭、國家興旺,『莫不階於儉約』。所以勤儉為持家之本,只要有勤儉這個家鐵定興旺,只要國家勤儉鐵定富強。『其失之也』,國家、家庭整個衰弱了,莫不由於奢侈造成,所以節儉就能節欲,奢侈了就會放縱情欲。放縱情欲,『放情者』就很危險,其實身心也危險,這個身體會搞垮。您看現在年輕人身體愈來愈不好,都是不懂得節欲的重點。『節欲者安』,您看一個家庭勤儉,他的生活很充裕、很安定,而且不是現在安定,他的下一代也安定,因為下一代也養成勤儉的人生態度。這從勤儉,唐太宗也給我們很好的榜樣,太宗能夠是這麼成功的皇帝,決定不是偶然。

  在貞觀二年的時候有臣子進諫,依照《禮記》上面講,這個季夏之月,夏天最後一個月季夏,可以居住在台榭之上。為什麼?因為地面比較潮濕,夏天雨多,秋天這個秋雨也剛開始,宮中比較潮濕,潮濕對人的身體不是很好,所以可以架台榭來住。太宗皇帝十幾歲就馳騁沙場,常常餐風露宿,他也有風濕病,他們就祈請太宗皇帝能建一個閣樓來住。皇帝回答了,我雖然有風濕病,不適合住在這潮濕的地方,你們雖然都來請求我建閣樓,但是用費太多了,花錢太凶。太宗說到漢文帝的時候,他們都以古賢先賢為榜樣,文帝是文景之治也是盛世,他要建一個露台,就因為要花十個家族的錢財,他聽了心裡很捨不得,所以漢文帝就沒有建這個露台。太宗皇帝說,我的德行比不上漢文帝,而花費還要超過漢文帝,這豈是我為天下君王應該做的事情。最後他的臣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祈請,他很堅持都沒有建榭台、樓閣。所以太宗可貴!

  而上行下就效,當時候有一個大臣當到中書令,這都是部長級的大官,岑文本先生。他當中書令他的宅也是比較低窪、比較潮濕,整個房子的裝飾都是非常儉樸。就有人勸他,多積累一些產業,讓他去買田地,或者把房子建大,弄得更舒適一點。文本嘆息的說到,我本來是一個河南南陽一帶的布衣,就是小老百姓,也沒有建立什麼汗馬功勞,就是沒有馳騁沙場建立汗馬功勞。他是文官,用這些文墨給國家寫些諫言、這些奏折,然後當到了中書令,他自己都覺得已經太過分,到了頂點,已經受國家、受皇帝太大的恩賜。所以這麼高的俸祿,他接受都已經覺得內心很不安了,已經覺得國家恩德很大,怎麼還想說自己再去經營產業,再賺一些錢,他說決定不能這麼做。這個跟他談話的人聽了,嘆息就退了。這些臣子也都是很勤儉,也是效法太宗皇帝。好像魏丞相的房子也是非常的儉樸、甚至簡陋,本來要蓋朝廷的宮殿的,後來唐太宗皇帝知道,把木頭整個都移到魏丞相家裡去建,也是很愛護他底下的大臣。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句,也是第十冊,《抱朴子》的「博喻」,在一千三百五十三頁。我們一起把這一段文念一遍:

  【禁令不明。而嚴刑以靜亂。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猶釤禾以計蝗蟲。伐木以殺蛣蠍。減食以中蚤蝨。撤舍以逐雀鼠也。】

  這一段是講到為君者,「君道」當中修身的懲忿。領導者脾氣不可以太大,要懂得調伏得了自己的脾氣、憤怒。『禁令不明』,就是國家的這些法令不明確,『而嚴刑以靜亂』,法令不明確了,老百姓可能無所適從,最後有些動亂,他反而用很嚴格的刑罰來鎮壓。這就都是用憤怒的心來處理事情,來對待老百姓,這是不對的。孔子在《論語》裡面有一段話,這對於領導者是非常中肯的提醒,夫子講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我們應該都是複習,之前有講過,「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我們佩服夫子的教誨,時時都從事物的一個根本來思考、來解決。不教育他就處罰他,甚至殺害他,謂之虐,這虐待老百姓;包含我們在學校教書,不教他就處罰他,這叫虐待兒童。這個不是一個為人君、為人師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也有責任教好他;現在很多老闆,我們也有責任來把下屬教好。

  尤其現在這一輩,傳統文化、做人的道理比較缺失,他們也是受害者,他們也很可憐,所以我們要用耐性來調教他。他跟我們有一天的緣分,我們就盡一天的心,一個領導者胸懷要大,肚量要大,量大福大。不能說這個員工花了我很多時間!假如他真的還跟你有緣,你就真誠去照顧他就對了。吃虧是福,我們閩南話說的「天公疼憨人」,老天爺疼那憨憨傻傻的人,就是不去計較的,能做的好給,能布施歡喜。您盡心盡力照顧好現在的年輕人,也是為國家分憂,教育他們,他們以後要組織家庭,以後也要承擔起國家的未來,你把一個孩子教懂事了,都是功德無量。而且坦白講教學相長,你真用心教了,你自己的德行、能力也會提升上來。天下其實沒有吃虧的事情,真誠安住緣分,盡心盡力去做就對了。更可貴的守好這一顆心,都是厚道、仁愛而不苛刻。

  不戒視成,沒有去警戒老百姓,眼睜睜看他錯還很高興,把他揪出來處罰這叫暴政。慢令致期,就是一些法令公布得很慢,然後又馬上讓老百姓馬上遵守,不遵守馬上罰你。你們怎麼有反應,是哪個國家的問題,這叫賊害老百姓。還是我們的單位是這個情況,怎麼反應這麼強烈,我要下去好好調查情況,好好了解實情,不然我就造孽。猶之與人也,這其實就是一個領導者,你應該輕財重義,把錢財好好的去照顧老百姓。可是你假如跟老百姓計較錢財,就像管出納的官員那很吝嗇的,一毛不拔,你這個君王不就演得有點像酷吏一樣了嗎?沒有一個皇帝、一個君王的氣概、度量了。

  我們再複習一個故事,文王問姜太公怎麼樣治理天下?太公說「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要滅亡的國家富君王自己的倉庫,就要亡了。記不記得?恢復記憶沒有?在《古文讀本》,這個講得非常重要。只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個國家一定強;只要是皇帝自己有錢,君王自己有錢,這個國家鐵定要亡。結果文王說好,講得好!姜太公緊接著一句話,「宿善不祥」,知道善的事情不馬上去做,不吉祥。文王馬上聽懂了,打開倉庫,那些鰥寡孤獨需要的全部幫助他們。這句話大家要記得,宿善不祥,明白的善行不跟著去效法,這是不吉祥。「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孔子的風範,聞到道義的事、善行,要馬上去做。坦白講不馬上去做就又忘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這裡提到,「禁令不明」,不反省自己做得不妥當,反而用嚴刑峻罰來鎮壓、來處罰老百姓,這是相當不妥當的。在隋煬帝時代,這是太宗皇帝在回想,隋煬帝那個時候,抓了二千個左右的盜賊,是冤枉的。就是有一個臣子去調查完,基本上全部都是冤枉的,好像只有七個人、還是九個人,還不能確定他案發的時候在哪裡,其他一千九百多人都證明根本就是無辜的。但是這個大臣調查完了,另外主事的臣子說,皇帝已經下令,我們不想改皇帝的下令,結果就把這一千九百多人全部砍死了。我們看到這一段,這個哪有不亡國的道理?他把老百姓當什麼了?當然除了隋煬帝昏庸以外,這個臣子也實在真的是要墮地獄。哪有說皇帝已經下令草菅一千九百多條人命,您說那老百姓不反他那才怪?你說這一千九百多個家庭能夠對國家認同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鐵定是要失天下的。太宗皇帝時時以隋朝為一個借鑑,這也是他難得的地方。

  下一句,『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廟筭不精」是指對於國家重大政策,或者國家的軍事大事謀劃得、判斷得不恰當、不精準,不只沒反省,還窮自己的兵力去侵害鄰國,這也會引起鄰國的眾怒。而且自己錯了還去打別人,這也很難贏得國家老百姓的認同。這樣的行為鐵定要招來大禍,而且這個根本沒反省,都是脾氣做主,這個瞋恨心做主了。這樣子做像剛剛講的,不反省還指責老百姓,不反省了還打鄰國,這個國家很快就要滅亡。他這種做法比喻就像什麼?『猶釤禾以計蝗蟲』,這「禾」指的是莊稼,就是把所有的莊稼全部砍掉,然後把蝗蟲殺死。意思就是說,本來他是要除蝗蟲的,把莊稼全部都砍死。反而就是說,他統統都是憤怒在解決問題,結果連國家都被他給毀了。所以人一生當中最後悔的事,往往都是在盛怒之下做出來的。人要不後悔,要不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決定要懲忿,控制得了情緒,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您看,現在想像一下,有一個人跟蝗蟲生氣,為了要殺掉蝗蟲,把他種的所有的莊稼,我砍、我砍全砍掉了,他一下覺得很痛快砍、砍,等到他冷靜下來:完了,沒得吃了。你看人往往都是後悔、後悔,就後面就很大的悔了。

  『伐木以殺蛣蠍』,把這樹木全砍掉,為什麼?因為他要殺蛀蟲。現在的人情緒化很嚴重,處理事情就是這麼幹的,比方說感情不如意,我得不到妳,我也要把妳給毀了,最後連他自己的人生都毀掉,這情緒化實在是太嚴重。『減食以中蚤蝨』,「減食」是指喝下毒藥,把身上的蚤蝨殺掉。下一個譬喻把房子拆了,『撤舍』,我今天跟你拼了,就是要把老鼠抓到,把自己的房子也拆了,去追那個麻雀跟老鼠。大家冷靜去看,很多報紙裡報導的情況,跟這個有點相近,就是因為控制不住情緒,把自己的人生都毀掉。一個領導者要念念想著整個國家、整個團隊,不可以自己的情緒造成大禍。

  孔子在《論語》裡面講的,「一朝之忿」,哪一個早上的憤怒,控制不了情緒跟皇帝衝突,跟主事者衝突太嚴重了,皇帝下令誅他九族。「一朝之忿,忘其親以及其身」,他不知道他的身體,還有他家人的生命,可能都因為他的意氣用事、憤怒,都遭到危難,這就沒有智慧。現在倒不會有這個情況,但是我們往往因為生氣工作毀掉、事業毀掉,最後可能家裡的人都陪我們受累了。尤其暴怒傷肝,身體搞壞了,父母、家人都要擔心了。所以人不愛護身體,第一個孝心就缺乏了,第二個對家庭、團體的責任心不夠。人決定要時時想著家庭、團體,不能給家庭、團體增加負擔,擔心我們的德行、擔心我們的身體,這就沒有盡到一個為人子的本分。所以照顧好自己也是一個職責。這是剛剛跟大家提到的,懲忿的重要性。

  接著我們看一句,是在第三冊四百二十五頁。這兩句都是在懲戒自己的壞脾氣,脾氣大確實容易自取滅亡,尤其也容易很狂妄自大,不知冷靜,不知反省。這《漢書》裡面的教誨:

  【夫聖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傷天下之功。】

  這些古聖先王德行堪為聖人,他們時時都是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來考量、來度量的。決定不會因為自己一時的憤怒,而損害了整個國家的公益、整個國家的利益,他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國家如此,我們在一個團體裡面,時時以大局為重,為整個團體著想。任何人跟我們的恩恩怨怨決定包容,決定不會因為私怨、私仇,而障礙了公家的事情。這是公天下,這是為人民著想的人,決定不會做的事情。假如我們有這樣的心境,在一切境緣當中,就懂得為團體想,不能製造衝突、對立,要以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句也是談到了很多君王,他會因為一時的氣憤,發動幾十萬大軍去打仗。那幾十萬人的兒子,都在這個生死的關頭上,而且每一天吃的糧食,都是國家重大的負擔。以一個私怨,最後國家有這麼大的負擔,這不是聖明的人會做的事情。包含位子愈高愈要能掌控情緒,為什麼?位子愈高,在團體當中下屬很自然會尊重我們。而當下屬尊重我們,我們脾氣又特別大,喜怒又很無常,對於尊敬我們的人,他心理上很難調適。他本來很尊重,可是我們脾氣這麼大,讓他心理上有障礙很難過。這也讓我們要冷靜,要跟一切有緣的人結善緣,要善了每個因緣。

  我們再從家庭來看,父母假如喜怒無常,他的孩子會特別有心理障礙,甚至於對人都會有防備。因為可能他小的時候對父母很恭敬,很想投到父母的懷抱,可是父母突然一陣脾氣,讓他摸不著頭緒,讓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啪啪兩巴掌過來了。最後就把他對父母那種完全自然的天性,就是變成障礙,再嚴重就對父母都不信任。孩子信任父母那是天性,為什麼最後變成這樣,我們為人父母的要思考,為什麼孩子有話都不跟我們講,那個障礙、隔閡什麼時候開始的?有時候不能一味的指責孩子,很多源頭問題都還在父母成人上。我記得我自己成長過程,到高中的時候,做什麼事一定跟我媽媽會報,錯事還是跟媽媽講。因為家裡沒祕密,沒講好像睡不著覺,心裡覺得騙了媽媽,沒有跟媽媽坦白,很難受,這個才是自然。

  我們接著看下一句,二百一十八頁第二冊。剛剛那一句讓我們想到前幾節課,貢禹勸諫漢元帝裡面講到一句話,「王者受命於天,為民父母」。這君王是受到天命的,應該擔任、勝任老百姓的大家長,代天去愛護人民這個才是對的。所以相同的,我們今天可以當老師、可以當長輩,可以當一個團體的領導者,這也是受命於天,我們的福報現前,珍惜這個福報,造福於人。《弟子規》說的「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這樣的心境。接下來我們講到,是修身方面另外一個重點,就是「遷善」,了解了善要趕緊去做,是《論語》裡面的教誨。我們一起念一遍: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們看到原文當中,魏丞相他們編譯小組註解到,「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三人走在一起,並不是說一定是一個是賢,一個是愚,不是這個意思。是三個人相處在一起,或者與他人相處在一起,都要見到別人的優點、善行,我們很努力的效法、學習,即思齊。見人家有不善的地方,不指責,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借鑑。不管他是善、還是惡都是來教育我的,看一切人都是老師,只有自己是學生。不善的我自己先改,我改好了,給他好的示範影響他,他也能改;我不改只要求他,他心裡也不服。故無常師,沒有說固定的老師,他是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學習,不只跟人學習,甚至跟一切天地萬物學習。古人很有這種修養,包含看到這桌子,你看這桌子每天替我們服務,我們放什麼東西,它從不喊累,無怨無悔服務我們。要不要跟桌子學習?

  包含你看到樹木,樹每天給我們空氣、氧氣,我們沒有氧氣就活不了。它的葉子光合作用供養我們氧氣,它的果實還給我們吃,它的樹枝有時候還給我們建房子,給我們家用,它從頭到尾都對人們是無私奉獻,都沒有所求,很講道義的。你看我們人,付出一點就開始要談條件,現在嚴重到連夫妻都要談條件,結婚以前還要先把財產分清楚。所以看到這些天地萬物對我們人類的服務,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以天地萬物為師,人處處都有悟處,處處都能提升,處處都能查自己的不足,這樣的心態難得好學,離智慧就愈來愈近。所以這個態度要內化,從當下就是這個態度,這一句話像一道光一樣,射進自己的心,射進去了沒有?一定要射進去。

  我看到這一句話突然想到,我們上個禮拜好像派了一個作業,怎麼只有幾個人有反應?難道是我沒講清楚?是不是有派作業?您最佩服的五個人,把他寫下來,這樣你才知道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而且明白到了怎麼樣真正去做。效法要有具體,不然身邊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人,認識了五年、十年了,人家身上一個優點也沒學成,那這樣子學習這些經教,統統落在表相上,學得很淺很可惜。好,這個作業要交,下個禮拜交。人不要什麼都注意到外面的條件,下禮拜沒有上課就不能交了?重實質不重形式,是要對良心交代,不是要對某人交代,你寫好你就交作業了!我們的老祖宗都看著。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