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看師長寫的序文,講到「學習的關鍵,端在誠敬二字」。而引到經典當中特別重視誠敬的態度,首先「《曲禮》曰:毋不敬」,毋就是沒有,沒有什麼時候能不保持這恭敬的態度。所以《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個誠敬心一不見,當下就不是在修道的狀態,就是隨順習氣,都到邪道上去了。所以無時不刻都要保持恭敬。所以老祖宗的學問就是主敬存誠,誠敬的程度能愈高愈能保持,這是真實的修養。我們現在在什麼地方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真誠、恭敬?都要落實到生活細節。不然我們心很粗,大部分的時候是應付,是傲慢當道就很難提升。比方我們打開經書以前,感恩聖賢人的教誨再打開來看,把它養成習慣。包含每天梳洗完,可以給古聖先賢、給至聖先師行三跪九叩禮,這是培植自己恭敬的心。
甚至於寫字,都恭恭敬敬去寫每個字,《弟子規》上說的,「字不敬,心先病」。字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寶貝,字當中含有人生的智慧在裡面。不能寫字的時候都是很散亂心在寫,這時候的恭敬就沒有保持。包含寫信給別人,有時候我們心粗,寫信給人太潦草,對方拿起來一封信要猜七、八個字,不知道什麼意思,這都是體現我們對人的恭敬不夠。所以《弟子規》從頭至尾,都是修恭敬心,「凡出言,信為先」,恭敬自己的言行要一致,這是自我恭敬。這一句好做嗎?沒問題、沒問題,三天以後忘記了,所以恭敬還表現在所有做事的態度上。一答應了先記下來,不斷提醒自己不能夠忘記,這都是一個人具體恭敬的表現。「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只要答應的事情盡心盡力做,絕對不馬虎,答應以前慎重考慮,答應以後全力以赴。還有對一切萬物都要恭敬,桌椅板凳你也要愛惜它,那也是恭敬;吃東西不奢侈,惜福,感恩農夫,感恩大眾。所以確實毋不敬!
接著說到,「前清康熙曰」,康熙皇帝說到。康熙皇帝讓我們非常佩服,他們是女真人,但入主中國,對中華文化的學習、中華文化的深入,超過漢人,對文化的貢獻超過很多以前的皇帝。我們看《四庫全書》、《四庫薈要》、《乾隆大藏經》,都是在清朝編纂出來。而且他們最令我們佩服的以身作則,自己好學、真學、真做,還帶動文武百官深入經藏,自己坐在前面聽課,上行下效。所以清朝一百多年盛世,絕對不是偶然的,也是從他們對經典的誠敬,還有對老百姓的誠敬心。康熙皇帝說到,「臨民以主敬為本」,時時對老百姓要恭敬、愛護,這都是夫子的教誨。在《論語》裡面,季康子請教夫子,怎麼讓老百姓恭敬他、對他忠誠,而且社會風氣老百姓能互相規勸?夫子就回答,「臨之以莊則敬」,你要老百姓尊敬你,你首先要尊重老百姓。
夏商周,夏王大禹那是聖人,他平常在家衣服非常簡樸,很節儉,上了朝非常隆重,他穿的衣服很慎重,那是對文武百官的恭敬。李炳南老師內衣補了又補,學生整理老師遺物的時候,看到光是襪子都不知道補了幾十次,看了非常感動流眼淚。但李老師他也是官員,他還是教授,公共場合穿得都非常端莊。在台中蓮社,李老當時候穿的中山裝,都在博物館裡面,我們看都感覺還很新,穿了幾十年為什麼還這麼新?愛惜物品。所以面對大眾都非常的恭敬,衣著都是很慎重;節儉,自己在家裡面,非常節儉。所以面對人民也是這個恭敬的態度,禹王這麼做,孔子這麼教誨,你看傳到清朝康熙皇帝,也是能領受聖人的教誨。自敬而後人敬,對人恭敬,也是在保護自己的恭敬心。「誠與敬,千古相傳之學,不越乎此」,康熙皇帝領會到,千古相傳的心法就是這兩個字誠跟敬,不會再超過這兩個字。
「程子曰」,宋朝大儒程子說到,「敬勝百邪」,恭敬勝過,百應該是指眾多的這些邪思邪念,一個恭敬就能夠震懾住所有的邪念。「說明修身進德」,就是修養德行,以至於「利世濟民」,治國為政然後教化百姓,「唯誠敬二字」,重點都在誠敬的心。有了這個誠敬心,「方能圓成」,才能把學問跟利民的事業都做得圓滿。「若對古聖先王之教誨毫無誠敬,縱遍覽群籍,亦難獲實益」。師長說到,假如對古聖先王這些教誨提不起誠敬的話,縱使遍覽所有的這些古籍,也很難獲得真實的利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夫子這個求學的態度,述而不作,那是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非常尊崇,而且不夾雜自己的意思,是不傲慢、謙卑,「謙則受教有地,取善無窮」。信而好古就是不懷疑聖賢人的教誨,所以不傲慢又不懷疑,這個誠敬心才現得出來;一有貪瞋痴慢疑,這誠敬就不見了。所以現在求學為什麼困難?對古聖先賢、對自己師長懷疑,就很難受益了。而且現在人狂妄,自己懂得不多,就拿著批判聖賢人,就說聖賢人有很多講錯了。錯的東西不可能留幾千年,可是他這個傲慢跟懷疑,他就進不了聖賢的智慧當中。所以孔子這八個字就做到,老實、聽話、真幹,信而好古,他真相信、真聽話,好古這好是真正去奉行、去效法。
下一段說到,「過去孫中山先生於三民主義講演中」,在「民族主義」第四講曾經說到,「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二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孫中山先生的體悟很深刻,也很準確,我們不說別的,我們文化裡面強調,「勤儉為持家之本」,家跟國都是這樣。讀書人講到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不管是國家朝代、還是家庭,成就了因為勤儉,敗了因為奢侈。我們看現在多少國家破產,多少家庭入不敷出,還沒賺錢就花錢,這個都偏離正道。可是這樣的風氣,功利主義社會很厲害,我們還覺得這新的東西、新的潮流,我們不要跟不上潮流,被嚴重誤導。新一代年輕人還沒賺錢,就特別會花錢,信用卡好幾張。所以這治家、治國的哲學智慧,要向中國學!您看孫中山先生講,「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於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孫中山先生,您看,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有這樣的見地,都看到西方這些思惟的偏頗了,都得靠中國的哲學、印度的佛理,來調整他的偏失!
我們看下一段,剛剛這段,讓我們提起信心要對自己的文化,還有對聖賢教誨要有信心。下一段講到,「英人湯恩比博士更云」,湯恩比說到,「欲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大家看唯有,唯有就是唯一能夠依靠,「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諸位學長,你們能看到這句話,就代表你們這一生來是來救世的,不然這句話不會被我們看到,都不是偶然的,人這一生明白了什麼最重要,不去做良心就有愧了。就好像我們親戚朋友,有什麼樣嚴重的困難,我們都不去幫忙,我們的良心已經有愧了。就不知道什麼叫做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痛快了。所以現在的人愈活愈笑不出來,根本原因,就是太多良心應該做的事,沒有去做。可能有人就會覺得,那假如這樣,我壓力不是很大!是壓力、還是動力,就看我們的心態一念之間而已。孔子都教我們「任重而道遠」,這個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知道承傳道統,是這個社會民族最重要的事情,體會到這點,全身都是能量,怎麼會覺得壓力重?
「仁以為己任」,以弘揚仁愛大道為責任,所以重要的使命。「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要幹就幹到底,這一輩子盡心盡力。一個人從今開始知道他這一生的方向、目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走的每一步踏踏實實、明明白白怎麼會有壓力!所以念頭不對了,叫製造壓力,製造壓力也是煩惱,這個製造壓力當中,最嚴重的懷疑自己。你說我能力確實不夠,沒關係,求祖先加持,這經典教的。你看我們遇到事情還是要用經典,不能用自己的慣性,或者自己的煩惱習氣。《孝經》裡告訴我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每天給祖先禮拜:我要做中華民族的孝子,所有中華民族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用這分孝悌的心來讀書、來做事,必定有感通。
「靜觀今日世界亂象紛呈,欲救世界、救中國,唯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能辦到」。大家看師父寫的序文、寫的文章,要能體會師長的悲心,心心念的都是蒼生、是自己的國家民族。「老祖宗流傳至今的治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效,均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晶」。所以我們有五千年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跟成效,用在哪裡?用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豐碩成果,代代都出聖賢。盛世在中國歷史就出現好多次,誰肯老實依照聖賢的教誨去做,有這樣的天子,盛世就會降臨。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女真統治就可以印證,他本身不是漢人,可是他用誠敬的心來領納老祖宗的教誨,馬上盛世就現前。所以治理天下都可以有成就,我們用在自己的家庭跟團體,一定沒有問題。當然我們今天要讓世人對中華文化有信心,剛剛我們講到,現在都信心危機,就要從我們自身,我們個人是為人子的榜樣,是為人君的榜樣,是為人父、為人母、是每個本分的榜樣,那就可以帶動大眾的信心。
你夫妻關係相處得很好,哪有人不希求和諧幸福的夫妻關係?他看到你真正做到了,他就有信心向你討教,向經典學習。你的團體很團結,事業非常興旺,那跟你一樣的同業,甚至於是其他的行業,都會向你效法學習。這個在國內,胡小林董事長他們就做得很好,包含中心曾經邀請郝鐵龍董事長,他們現在事業成長都是翻倍的。所以確確實實得民心者得天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只愛他的員工,為社會做很多貢獻。他們這些榜樣出來了,就帶動社會很多團體的信心,進而去效法。所以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鄉鎮做起,從我社區做起,從我的企業團體做起,進一步從我自己的國家做起。說到國家,馬來西亞是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能夠落實傳統文化,就給天下和諧宗教、和諧種族的好榜樣,這對全世界的貢獻就大了。
「《群書治要》至珍至貴!果能深解落實,天下太平,個人幸福,自然可得」。這講得非常肯定,因為這幾千年來多少的朝代跟家庭都證明了。「背道而行者,則不免自招災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失道就造孽,那就很難不感召災禍來了,禍患就可能會無窮。師父說到,「深知今日《群書治要》之重現,實有其神聖使命」。這部寶書能重現是祖宗的威德,當然我們這些子孫要進一步認真學習,然後做出來給社會好的影響,帶動社會良好的風氣。「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就是要教學,教首先是上行下效,我們自己帶頭在家庭、在團體當中做好。聞到這部書的,應該也都是這一生都有神聖的使命。所以「歡喜委託世界書局重新影印出版一萬套,擬贈兩岸三地暨世界各國、各黨、各級領導共同學習,則和諧社會、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所以師長也是盡己所能,為國家民族、為世界來奉獻、來盡力。「欣見《群書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閻初仁者囑余為序,謹以此數語,表隨喜讚歎之意」。師長看到世界書局的負責人閻初女士,她非常認真排版印刷這一套書,也是表達隨喜。我們求學問常常能提起一個隨喜的心,不能提起嫉妒的心,而且這一分隨喜,我們相信也會讓當事人很受鼓舞。
我們接著來看,魏徵大人為《群書治要》寫的序文,這一開頭講到,「祕書監鉅鹿男臣魏徵等奉敕撰」。祕書監是魏丞相當時候的官職,鉅鹿男應該是封的爵位,古代的公侯伯子男,封的爵位。後來他的兒子也要受封這個鉅鹿男的爵位,而魏丞相難得在哪?他請求皇上,不要封他的兒子,先封他哥哥的兒子。古人這些風範讓我們佩服,那種兄弟之情!包含孔子給哥哥的女兒找對象,找又有學問、家庭狀況又好的;給自己的女兒找有學問,但家庭狀況比較不好的。好的都是讓給兄弟,這個真難得。而且是以魏丞相為代表,眾人一起接受皇上的命令、敕令來編撰的。而魏丞相能受太宗的重用,那是太宗的慧眼。所以在《群書治要》裡面,提到《魏書》有一段話,「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不世就是不同於世間的人,就超凡的君王才能用超凡的大臣。而且「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他用對人了就能建立超凡的功業。唐太宗用了魏丞相,貞觀之治成就,還編了這一套利益後世的寶書。
而魏丞相也是忠臣的榜樣,您看他報太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奏摺,就寫了二百多份奏摺,那寫一份奏摺都要深思熟慮,那您看二百多份奏摺,多少的夜裡都是挑燈在那殫精竭慮的為君為國,真的是竭盡自己的忠心跟智慧來回報君王。所以《群書治要》特別彰顯君臣之義,而太宗跟魏大人他們就是表演得淋漓盡致。當魏丞相去世之後,太宗太傷心了罷朝五天,五天調整不過心情,就沒辦法上朝。而且感嘆說到,「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古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魏大人走了,他以人為鏡這個鏡就失去,他非常的難過。
我們來看序文。「竊惟載籍之興,其來尚矣」,竊就是丞相他自己的意思,竊惟,惟是思惟,就是為臣以為、為臣認為。載是指記載、記錄,就是歷朝歷代對於經書、對於歷史都是非常重視的,都會用心來承傳、用心來記載,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所以其來尚矣,對這些古籍的承傳、記載,尚就是非常重視、非常尊崇。接著講到,「左史右史記事記言」,左史記事,右史記言,這是在《禮記.玉藻》篇有提到;而《漢書.藝文志》,是提「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不過這就是告訴我們,特別重視記載這些好的教誨,記載這些很寶貴的事件,來啟發後人。在《群書治要》裡面就有講到,《史記》裡面說的「天子無戲言」,天子是不可以說開玩笑的話,「言則史書之」,一講出來史官就記。然後「禮成之,樂歌之」,他承諾的事情,用禮儀來把它辦完成。因為他言出必行,所以百姓佩服他的德行,然後用樂來歌頌天子之德。所以當皇帝不容易,這一開口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但是也唯有這樣在一個極高的權位之下,才不敢放縱欲望,為什麼?我不能遺臭萬年。所以對一個領導者來講,把這些好的歷史古籍承傳下去利益後世,同時自己對自己負責,對歷史負責任,這就是古人寶貴的態度。你說我們現在人生常常這樣揮霍,常常這樣虛擲光陰,比起古人的態度差遠了。
接著說到,「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這記事記言的目的在哪裡?昭德,昭是彰顯,透過這些記下來的教誨,跟記下來的歷史,彰顯道德。記言是理論,記歷史是表演出來,真正做到的榜樣。而且塞違就是杜絕,違就是邪惡的、錯誤的,這些不對的要引以為戒,後不再造,不要重蹈覆轍,這塞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而且能起到勸善懲惡,好的把它傳揚起來,大家效法學習;不好的記下來,大家引以為戒之外,不敢像他這樣。您看,董卓亂權最後歷史記載,死無葬身之地,死了老百姓挖他身體的肉來吃,恨之入骨。結果已經是體無完膚,他有個下屬把他埋起來,結果埋完,下大雨打雷,雷又把他的棺材劈出來,又被水這樣沖。所以真的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真的是連葬身之處都沒有,造的孽太大了,天地不容。這樣的例子,人人看了都會非常引以為戒。包含「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孔子一動筆他千年萬世就是臭名了,所以懲惡。
所以「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在這個朝代,在當世他的作為、他的舉措,這紀是可以為法度,可以為後世來效法的,那趕緊把它記錄下來,那這樣他就如和煦的風能夠傳揚百代。就像我們現在讀這些歷史書幾千年前都讀得到,都可以學習。「動而不法」,他的行為不符合法理,不符合道理,「炯戒垂乎千祀」,也把它記下來,炯是很明顯,明顯的告誡、警戒幾千年後的人。就像《弟子規》講的,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這樣的效果。「是以歷觀前聖」,縱觀歷代的這些古聖先王,「撫運膺期,莫不懍乎御朽」,撫運就是順應時運的意思,膺是承擔,膺期就是承擔天命,他繼承天子位。每位古聖先王順應時節因緣,承受起天命之後他們的心境很可貴。懍是戒慎恐懼,如同什麼?御朽,就是拿著腐朽的繩索駕馬車,那就很謹慎,不然會出事情。所以就是絲毫不敢放縱自己,這確實是克己復禮的態度。而不只天子要有這個慎重的態度,其實我們現在承傳中華文化,我們在做弘揚的工作,很多人來也都是看著我們,我們要帶好頭,不能給人帶錯了。也不能因為我們早學了,反而是自功自傲這就落到邪道去了。還是要如懍乎御朽這樣的態度,如履薄冰不敢馬虎,不敢放縱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期許自己,「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這樣子就能「自強不息」,這就終日很勤奮,「乾乾夕惕」,不敢放鬆懈怠,「義在茲乎」。就這些古聖先王為什麼能達到這樣自強不息、勤奮不懈?應該就是他們對老百姓的責任、對後代的責任,他們才能有這樣的一種謹慎、這樣的德風。就像文天祥先生說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胸懷。所以他們這些古聖先王要做榜樣,留名青史,還要把這些好的經典跟歷史,承傳給後代。我們現在雖然沒有當官,可是面對承傳文化,我們也要同樣有這個胸襟,一言一行做榜樣,再來,好好盡力的把文化承傳下來。接著我們看下一段,「近古皇王,時有撰述」,近代的,離他們比較近的,這些帝王也時常有要編撰這些經典的作為。「並皆包括天地,牢籠群有」,而且他們所蒐集的內容,可以算是天上地下的都在含括。而且這牢籠是指包羅、包含,群有是指宇宙的這些萬象,真的是蒐集得非常豐富可觀。
可是雖然蒐集得很多,但「競采浮豔之詞」,競就是競相,好像要形成一種風氣,都是採用華而不實的詞彙、辭藻。「爭馳迂誕之說」,就爭著追逐那些荒誕怪異的事件記錄。「騁末學之傳聞」,末學就是比較膚淺,沒有抓到根本的這些學問,他反而拿來炫耀,好像覺得自己見識很廣博,確實這個現象是很有可能。古人在治學方面,他擺第一個是德行,不是把言語、文章擺前面。所以《弟子規》說「有餘力,則學文」,德行基礎沒有,書讀很多,反而都是拿來誇耀,就很不好。所以那個時代,尤其是六朝,魏、晉、南北朝,文風變成都在推敲那些華麗的文辭,造成重視駢體文,重視這些技能而忽略德行。所以才有唐宋這些文人振興古文,不跟隨他們那些不好的風氣,所以唐宋八大家就等於是顯正破邪。文以載道,怎麼是拿來炫耀的華麗辭藻?
接著說的「飾雕蟲之小伎」,這個都是掩飾自己淺薄的學識,而且自己沒有察覺還洋洋得意流連忘返。「流宕忘反,殊途同致」,就是他們落入了蒐集的東西很廣泛,然後呈現出來的文章,都是非常浮華。殊途就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同致就是但實質差不多,都不是可以經世致用的學問,沒有辦法安定社會。「雖辯周萬物,愈失司契之源」,雖然好像這些著作論述,遍及多方面的知識很詳盡。「術總百端」,這術應該是寫作的方法,所以寫作所用的方法很多,表現的技巧很多。「彌乖得一之旨」,因為它表現方式很多,還是浮誇。孔子說「辭達而已矣」,不管言語還是文章,最重要把義理講清楚,不是在賣弄文字。而且這個乖是違背,就是捨本逐末,得一這個一其實就是得道,你不能違背道。孟子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有的道德文章,都是要回歸本性,去掉這些習氣,這才是得到學問最重要的宗旨。所以這個心態不對了,就很難真正能夠蒐集出,符合道德、符合經世致用,這些好的古籍他就編纂不出來。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講到,「皇上以天縱之多才,運生知之睿思,性與道合,動妙幾神」。我們剛剛還講到,看到好事要隨喜讚歎,所以魏大人也是隨喜讚歎皇上的美德。《孝經》裡面講到「事君章」,「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皇上有這麼好的心境、這麼宏大的志向,盡心盡力隨喜成就他。當然這個讚歎也能夠鼓舞皇帝,魏丞相是很有智慧的,一邊鼓舞,同時也在鞭策皇帝。比方給太宗皇帝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不少人雖有好的開始,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鼓勵之後同時期許、提醒要保持下去。確實太宗皇帝也是天資非常聰穎,多才多藝,學什麼都很快。運生知之睿思,生知就是運用他生來固有這些好的天分,面對事情都能深思熟慮。而且性與道合,讚歎太宗本性善良,跟天道相應,上天有好生之德,本性與天道相合。而且動妙幾神,所有的作為、動作都是很精微、神妙,應該都是仔細考慮得很周到。有好的天分又加上肯下功夫,肯為人民著想,所以達到什麼樣的政治現況?
接著說了,「玄德潛通」,玄德是指他深厚的道德,潛移默化改善了社會的風氣。我們要了解,他那一、二百年的亂世,後來大唐在太宗皇帝的治理之下,整個安定下來,確實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政通人和,社會安定下來。「化前王之所未化」,讚歎大唐的社會狀況超過前王所達到的安定,超過前世國君所治理的社會狀況。「損己利物,行列聖之所不能行」,您看在言語之間,魏大人念念都是成就君王成為聖王,這樣的臣子是大忠。希望太宗皇帝的德行能夠跟古聖先王等齊,所以肯定太宗是損己利物,就委屈自己,利益百姓,這樣等於是完成歷代聖賢所未完成之事業。像這些先王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能以「禮運大同篇」為理想,那就是孔子的好學生。真正做到了,確實是行列聖之所不能行,那夫子在天之靈也很欣慰。這個損己利物,確實古聖先王都是落實得非常徹底,像大禹的風範,在《論語》當中夫子讚歎:我實在挑不出大禹任何毛病了。他自己住得很不好損已,把省下來的錢拿去做好水利工程,讓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自己吃得不怎麼樣,但是祭祀祖先都非常真誠,供品都非常豐富。自己穿的衣服很簡樸,但是上朝都是穿非常隆重的衣著,那是對臣民的恭敬。
接著說到,「翰海龍庭之野,并為郡國」,翰海是指北海名,或指戈壁灘,其實就是指北方的民族,像匈奴這些少數民族。并為,并就是歸附了大唐都成為版圖,成為大唐的郡、一些行政區。「扶桑若木之域,咸襲纓冕」,扶桑是古代東方的一個國名,國家的名字。扶桑若木本來都是指樹,後來都有指國家的名字,代表世界很多國家東、西這些部落,其他的民族國度,咸就是統統,襲是指他們衣冠文物都效法大唐,戴帽子、綁帽帶,因為衣冠文物也是文化的展現。這一段我們從歷史當中證明,日本、韓國、越南很多鄰近國家,派大批留學生來學習唐朝的這些文化,甚至是生活方式都在效法。所以「天地成平」,天下太平,而且太宗皇帝還被世界各國封為天可汗,天下的共主。「外內禔福」,禔是安寧的意思,海內外都安寧幸福。能達到這樣的盛世,太宗還「猶且為而不恃」,做到了還不自視甚高,不以此自滿。「雖休勿休」,能治理天下到這樣的功業不簡單,應該是可以休息,但還是非常勤勉不懈怠。
「俯協堯舜,式遵稽古,不察貌乎止水,將取鑒乎哲人」。不敢鬆懈而且俯協,俯我們看仰望、遵崇,就是效法堯舜,然後學習,這個式就是效法學習的意思,學習尊崇這些古聖先王,稽就是考察、了解他們的風範,進而去跟隨。不察,就是不僅只是在平靜的水面上觀照自己的容顏,而且更是進一步取鑒乎哲人,就是以這些聖哲人為自己的榜樣,天天學習效法他們。所以這是德比於上則知恥,他以聖人為榜樣,每天知恥,每天察不足,每天提升。所以真不容易,為而不恃,雖休勿休,就是他志在聖賢,不會自滿。而既然太宗皇帝他效法堯舜,他要鑒乎這些聖哲人,以他們為借鑑榜樣,就蒐集這些古籍。「以為」,在蒐集的過程當中,太宗皇帝感受到,「六籍紛綸」,這些六經的教誨還是相當的多,經還有史,包含子,「百家踳駁」,這些諸子百家也非常駁雜,感覺好像不知道怎麼去掌握綱領、怎麼去下手。
怎麼樣才能「窮理盡性」,就是深入這些經典,因為它太龐雜了,這用功就不能純一。就像求學問很重要,要一門深入,要貴以專,你一下學得太雜,好像又掌握不到精髓,掌握不到綱領,就很難達到窮理盡性,那些義理你就不能夠通透。而且感覺「勞而少功」,好像費了很多精神不得其門而入,不能受益。「周覽泛觀,則博而寡要」,只是廣泛的閱覽吸收,覺得好像很廣博但是掌握不到要領。所以確實我們看到這裡,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有這感覺,你說《四庫全書》一千五百本,從哪裡下手?沒有師長講,從三根下手,我們真的連門都找不到。湯恩比教授講了三十多年,社會愈來愈亂,他沒講錯,可是你沒有智慧你解讀不了。一想到孔孟學說,四書五經、十三經那是花果,花果是從枝,枝從幹,幹從本,本從根生。你要有根,你的學問才有活水,從三根下手。再來「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從《群書治要》下手,從《國學治要》下手,就能掌握綱領。
「故爰命臣等」,於是就命令我跟幾位大臣,「採摭群書」,採摭就是選輯、選錄群書當中精要的部分。我們剛剛說到的,一萬四千多部書、八萬九千多卷裡面,選出的五十萬言,確實功德無量,我們感激魏丞相他們一群人。而且「翦截淫放」,翦截就是刪除這些迂闊、不實的,跟修齊治平不相應的部分就不擷取。然後希望能夠「光昭訓典」,光昭就是發揚光大,希望截取這些精華,讓當世跟後世的領導者跟有緣的人,看了之後掌握這些綱領,進而能夠把這些學問發揚光大。
接著我們看下一段,「聖思所存,務乎政術」,等於是皇上的意圖,務就是他重視的、務求的,就是政術,叫治理國家的方略。所以「綴敘大略」,我們從群書當中,擇取出來重要的這些方略、這些重點。「咸發神衷」,咸就是都是發自皇上的意旨,因為這依皇帝他希望的,都是這些修齊治平的學問。神衷的衷是內心,這是神明的內心,這也是在讚歎太宗皇帝,依照他的意旨來編撰。「雅致鉤深」,雅致是指這些錄取的部分,都是很精華、很文雅的,鉤深是指這些教誨,都是很深刻的思想。「規摹宏遠」,規摹也是取法、效法,聖賢人宏大深遠的志向。「網羅治體」,涵蓋、蒐集的,都是這些治國的綱略。「事非一目」,就是蒐集的,一目就不是只有單一個角度、或單一方面,不侷限,廣泛的方方面面來蒐集。「若乃欽明之後,屈己以救時」,這蒐集的內容當中,比方說就像若乃欽明,就是這個君王他是非常恭敬、嚴肅聖明的君王,他治國就是屈己以救時,委屈自己利益百姓。這是在敘述整個蒐集的內容當中,把這些屈己救時的榜樣蒐集起來。
也蒐集「無道之君」,不遵守正道的國君,「樂身以亡國」,貪圖享樂、奴役百姓,最後亡國。或是「臨難而知懼,在危而獲安」,這些領導者臨危能夠恐懼,反省自己來應對,反而能夠轉危為安。「或得志而驕居」,有些作為之後反而變得驕縱,最後「業成以致敗者」,反而功業就守不了,最後失敗亡國。「莫不備其得失,以著為君之難」,都把這些好的例子蒐集起來,這些成功、失敗的例子看了就能得到印證,所以確實為君不容易。接著講到,「其委質策名」,委質就是指算是奉獻,為君、為國奉獻自己。「立功樹惠」,建立功業施惠於百姓,因為是忠臣,忠臣具體就是利益百姓。「貞心直道」,非常忠貞、正直,「忘軀殉國」,為了國家、人民可以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身殞百年之中」,百年之中指的就是他在那個時代,他那一生去世了,「聲馳千載之外」,可是他的榜樣、美名,卻傳到了幾千年之外都還在為人所歌頌跟效法。所以人死有輕如鴻毛、有重於泰山!
「或大奸巨猾」,這些大奸臣「轉日迴天」,他們掌權的時候權傾朝野,等於是翻雲覆雨,搗亂了這整個朝綱。「社鼠城狐」,社鼠城狐就是形容很仗勢欺人,社鼠就是在宗廟的老鼠,城狐就是在城隍廟的狐狸,就仗勢欺人為所欲為。「反白仰黑」,就是顛倒是非邪正,「忠良由其放逐」,忠良之人被他們陷害、被流放,「邦國因以危亡者」,整個國家危險。「咸亦述其終始,以顯為臣不易」,把這些奸臣的情況記錄下來,也彰顯為忠臣不容易。而這裡也讓我們回想到,《出師表》講,「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所以國家的興衰都看有沒有用忠臣,遠離小人。
「其立德立言,作訓垂範,為綱為紀,經天緯地,金聲玉振,騰實飛英」。這個都是讚歎賢君、賢臣,他們立德立言垂範後世,他們的行為、思想都成為後世的綱紀,做人的標準。就像周公作《周禮》,制禮作樂就成為歷代為政的重要綱領。經天緯地就是治理整個國家朝政,金聲玉振,他們的美名、德風,就像金聲玉振一樣,騰實飛英這是指他們的功績都傳揚下來。「雅論徽猷」,他們雅正的言論,包含他們美善的這些做法,包含他們這些為國家的謀略,這都是屬於徽猷,都是可以做後世的法則。「嘉言美事」,精闢的言論,還有他們的風範,可以垂範後世。「可以弘獎名教,崇太平之基者,固亦片善不遺,將以丕顯皇極」。就是蒐集這些好的風範歷史,弘獎名教就是整個聖賢教育的發揚光大。而且崇太平之基者,就這些教誨可以增強整個國家社會安定的,哪怕是隻字片言,都不敢遺漏,都把它蒐集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大顯皇上統治天下的這些準則。
「至於母儀嬪則,懿后良妃」,就是這些母后、皇后後宮的榜樣,也都有蒐集進來。「參徽猷於十亂」,這些有德的皇后、妃子,她們也是輔助皇帝把後宮治理好。這個十亂就是指周有亂臣十人,其中一位指女子就是指皇后。有兩個說法,一個是指文王的妻子,有的說法是指武王的太太,這個都是彰顯了母儀天下的重要。「著深誡於辭輦」,這些榜樣其中有一個,就是漢成帝的妃子叫班婕妤,皇帝有一次叫她坐上他的車,班婕妤拒絕,說從古至今所留下來的畫,都是君王跟名臣、忠臣坐在車上,沒有說畫跟他的太太坐在車上。所以她不接受皇帝請她坐上車,漢成帝聽了之後很高興,很佩服他這個妃子。「或傾城哲婦,亡國豔妻,候晨雞以先鳴,待舉烽而後笑者,時有所存,以備勸戒」。對於這些弄權後宮的后妃,那造成整個國家的危難,然後干政、掌權,還舉了個例子,就是褒姒烽火戲諸侯,最後就亡國了。這些歷史包含當時候發生的事都記下來,來勸誡後世。
「爰自六經,訖乎諸子」,就是選取的內容從六經裡面,以至於所有諸子的記載,選取的這些範疇就是經史子。而挑選的時間,「上始五帝,下盡晉年」,這樣算起來,應該也有二、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凡為五帙」,這把它編纂成五大冊,「合五十卷」,一卷差不多是一萬字,就五十萬餘言。「本求治要」,本求目的就是深入探求治國的要領。「故以治要為名」,既然蒐集的,都是為了掌握這些治國平天下的綱要,就以治要為名。所以群書當中有關修齊治平,這些最重要的綱要把它會集起來。所以從魏丞相這段序文,我們可以感覺得到這些聖哲人,甚至於是我們代代的中國人,對後代都是非常的愛護,都希望能夠恩澤後世。
從家庭來講,哪有父母不希望把好的智慧、經驗,傳承給孩子的?「人遺子,金滿盈;我教子,唯一經」。對家庭、對民族國家都是非常有使命感,所以編纂這套書利益當世,也利益後世。我們也希望透過我們一起來學習、來承傳,也能讓太宗皇帝、讓魏大人,讓這些諸位聖賢,他們這分恩澤後世的心,能透過我們的弘揚來更發揚光大。讓我們的民族文化能振興,讓中華民族的後代,能真正過上幸福的日子。也能透過這些教誨,帶給世界走上一個安定、和諧的未來。我們知福惜福,珍惜這個福報來造家族、造國家社會,以至造世界更大的福祉。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