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读书与为官的正道-第33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读书与为官的正道。

  

  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经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圣贤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功名,更为关键的是学习圣贤的言行思想;为官者,心中应时刻装着君主和国家,不可只考虑自身和家人的享乐。

  若能秉持“读书志在圣贤”这样的理念,便能愈读愈明理,智慧日益增长,身心愈发自在,得到真正的快乐。

  那么,何为圣贤?其实,无论身处哪个行业,担任何种身份,履行何种职责,只要能敦伦尽分,此人便是圣贤。

  效法圣贤,该从何处着手呢?慕贤当慕其心,从效法他们的存心开始。圣贤人的存心,是希望人人都能过上太平、幸福安稳的生活。正如《礼记》所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我们就从此处学起。

  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弘扬圣贤教育尤为关键。当每个人都能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每个家庭便能过上好日子,每个孩子能健康成长,老人也能得到子孙的奉养。

  所以《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若想从根本上为百姓谋福,兴办教育是上上之策。

  东汉时期的郑玄,有人多次请他出仕为官,他都婉言谢绝。因他志在圣贤,造福百姓,一心教学,并不贪图功名利禄。当时,受他教诲的弟子达数千人。他在经学方面的成绩斐然,以毕生精力,遍注儒家经典,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玄师从马融。马融授课时,讲堂幕后总有歌姬唱歌,他则在歌声中为学生授课。大部分的学生在听课时,都会不自觉地看向歌姬,唯独郑玄,自始至终不曾看过一眼,专心致志,不为外界所干扰。

  可见立下坚决之志的重要性。当我们引导下一代立定“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这样的志向,每一步都朝着圣贤的方向迈进,便能不负韶华不负己。

  接着经句讲:“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时候,“为官”意味着受君恩,代君王造福一方百姓。现代社会,从广义来讲,“为官”可以理解为公务员。

  公务员领的是国家薪水,也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所谓“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当要问心无愧。“为官心存君国”,就是铭记君王的恩遇、国家和人民的恩情,切不可因私废公,只顾自身和家人的富贵享乐。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教导我们要忠君爱国,革除私欲,知恩报恩。

  范仲淹先生就是最好的忠君爱国之榜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时刻心系君国,不忘君恩,心怀天下,有着高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真正做到了“受享知惭愧”,在享受国家俸禄和优待时,时刻心怀惭愧,唯恐自己不能尽心。

  范公每晚休息前都会反思,我今天的付出是否对得起国家的俸禄?若是问心无愧,便能安心入睡;若是当日不够努力,便整夜难眠,第二天便早早起来,加倍努力付出才稍觉安心。

  那么,为官者具体该怎么做,才算是忠君爱国呢?《群书治要三六〇》中给出了四条重要纲领。

  第一,“立节”。身为公职人员,要以身作则,成为众人的好榜样。比如“杨震四知”的清廉故事,便是绝佳典范。

  第二,“尽忠”。提到尽忠,大家首先会想到诸葛孔明先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

  第三,“劝谏”。无论是国家领导或是单位领导,他们言行的影响力较大,身为下属、员工,应当适时劝谏。不过,这也需要有智慧和善巧方便,言语、态度要柔和。

  正如魏征劝谏唐太宗一样,极为巧妙。太宗的妻子去世后,他久久无法释怀,还建了一座高楼,每日登楼眺望妻子的陵墓。长期忧思牵挂的情绪,必定对他治国会产生影响。

  一天,太宗带魏征一同登上高楼,并指着远处的昭陵,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魏征则说:“臣以为您每次登高是为看献陵。”

  太宗本是贤君,一听便明白了,意识到自己只想念妻子,却忽略了父母,于是便下令拆除这座高楼。魏征巧妙地唤起了太宗的孝心,使其不再沉迷于个人情感,继续励精图治。

  第四,“举贤”。为国、为团体举贤至关重要。鲍叔牙举荐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鲍叔牙的后世子孙也出了诸多有名的士大夫;还有清朝的曾国藩和林则徐两位先生,他们平日里都会留意身边的人才,毫无保留地向朝廷加以举荐,利国利民。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