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怎样在平凡生活中找寻至乐?-第32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怎样在平凡生活中找寻至乐?

  

  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经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家庭和睦顺遂,即便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家人之间也能共享欢乐;应尽早缴纳赋税,即使之后囊中羞涩,也能因尽到责任而感到内心安乐。

  世人都追求快乐的人生,然而当今不少人将享乐误认为是满足欲望。殊不知古圣先贤早有训诫:“欲是深渊”,深陷其中只会愈发痛苦。

  古话说:“由奢入俭难”,一旦养成奢靡的习惯,再想回归节俭便极为困难。所以,这两句经文至关重要,它能指引我们审视人生目标是否正确,让生活愈发充实、充满欢乐。

  我们先看“家门和顺”这一句,若一家人相处融洽,长辈慈爱,晚辈恭顺,家中自然充满祥和之气。即便生活清苦,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也能让每个人在成长和生活中感到愉悦。

  孟子曾言“君子有三乐”。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能孝养父母,兄弟姐妹平安康健,阖家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这是顺应人性本善的乐事。

  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人处世问心无愧,良心安稳,自然吃得香、睡得实,这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能培养优秀人才,为团体、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无疑是高尚且快乐的事。正如《朱子治家格言》后文所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为官者不应只图个人享乐,更应致力于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为国家举贤、培养人才。

  家庭和乐是每个人都向往的,那该如何营造这种和乐的氛围呢?古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一个充满和谐欢乐的家庭,能感召诸多美好,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都更容易收获好的机缘。

  因此,“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这其中的感召原理不可不知。试想,一个整日争吵不休的家庭或团体,又怎能感召到优秀的人生伙伴和事业合作伙伴,迎来好的机遇呢?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家庭和顺呢?中国文化中“和平”“和爱”“和敬”“和谦”等词汇,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平等对待就能和睦相处,若待人有失公允,厚此薄彼,必然会引发怨怼,正所谓“不平则鸣”。

  然而“鸣”不是为了制造混乱与对立,而是为了恢复和谐与平衡。当看到不公的现象,应挺身而出,发出声音,这是一种担当精神。之后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使事物回归到恰当、有序的状态。

  就像治理国家,平等对待不同种族、宗教,国家便能和谐稳定;反之,则易引发纷争。例如,《论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分配的重视。

  明朝郑濂,管理着一个千余人的大家族,十一代同堂,却能让家族成员和睦欢乐,这其中的治家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有一次,明太祖赏赐郑濂两颗大水梨,或许也是想考验他如何将两个梨平均分给千余人,并暗中派人跟着他回家,一探究竟。

  回家后,郑濂让人将两个大水缸装满水,再将两颗梨捣碎,将梨汁分别融入两个水缸中,然后让每个族人喝一碗梨汁水。如此一来,每位家人都享用到了皇帝的恩赐。

  此举,与他关系较疏远的亲戚也深感温暖,认为“大家长对我们一视同仁,共享殊荣,没有亲疏之分”;自家孩子也从中明白,身处团体之中,不应有区别对待之心,要关爱每一个人,对亲近之人更应严格要求。郑濂堪称平等治家的典范。

  “和爱”也不可或缺,当家人、亲戚遇到困难时,切不可嫌弃、抛弃他们,应以爱心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如此家族方能和乐融融。

  “和敬”同样重要,切不可因学历、相貌、收入、地位高低等因素轻视家人,而要心怀恭敬,懂得感恩,接受每个人的独特性。

  最后是“和谦”,即为人要谦虚,给人带来祥和之气,要学会推崇、赞美和肯定他人。

  《弟子规》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句教诲,与“家门和顺”也密切相关。细细想来,家庭矛盾大多源于财物纠纷和言语冲突。若能切实践行这两句话及以上几点,家庭自然和睦。

  在宋朝,有一位叫崔少娣的女子,即将嫁入苏家。苏家有兄弟五人,前面四位兄长均已娶妻,然而四位嫂嫂脾气都颇为暴躁,家中时常争吵不断,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少娣的家人得知她将要嫁入这样的家庭,担忧她婚后的生活会过得不幸福。

  少娣善解人意,她深知家人的忧虑,安慰他们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哪有人是不能被感动的呢!”

  嫁入苏家后,少娣行事处处彰显“仁”与“让”。她每次从娘家带回来的美食、好物,总会主动分享给嫂嫂和侄儿们,毫无私心。

  当婆婆分配家务时,若四位嫂嫂面露不悦之色,她便主动说道:“我是最晚进苏家的,理应多承担些事务。”将活儿都揽到自己身上。她从不计较钱财的得失,也不吝惜自己的劳力,真正做到了“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嫂嫂们时常因家庭琐事产生嫌隙,还会互相诋毁、搬弄是非。当讲给少娣听时,她只是笑一笑,静静倾听,从不附和。如此一来,嫂嫂们自觉无趣,便不再找她诉说了。因为人皆有良知,看到对方不为所动,自己也会心生愧疚。

  不仅如此,当家中仆人向少娣诉说嫂嫂的不是时,她则会严厉处罚仆人,然后带着仆人去向嫂嫂道歉。这看似严苛的举动背后,实则蕴涵着她的良苦用心。

  她深知十几岁的仆人日后还要嫁人,若不及时改正传播是非的坏习惯,未来的生活恐怕会诸多不顺。她以长远的眼光教育仆人,为其未来的幸福着想。

  就这样,少娣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苏家的每一个人。大约一年左右,四个嫂嫂都由衷地感叹道:“五婶大贤,我们实难相比。”

  后世的读书人在谈及《少娣化嫂》的事迹时,感慨道:“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当他人争利时,我们主动谦让,多次之后,对方自会感到羞愧,从而改过;他人发怒时,我们以微笑回应,不与之计较,几次下来,对方也会不好意思。

  这也印证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这句格言的义理。当我们在行事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应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身找原因,以真诚之心待人,以坚定之志做事,如此方能感化他人,成就诸事。

  接着经句讲:“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国课”是指纳税,每个公民都有纳税的义务,尽到了本分,所以“自得至乐”。

  税收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有了税收,国家才能更好地造福人民。及时纳税,不偷税漏税,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