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是他留给世人最好的表法-第76集
今天是农历乙巳年二月十五,是我最为崇敬的一位老教授的诞辰日。
一九二七年,老教授出生于安徽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生逢乱世,年少的他因家境贫寒而失学,随军颠沛流离。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未磨灭他心中的志向。他见国殇民难,慨百姓疾苦,立志报效国家,造福社会。即便于流离之际,他仍秉烛夜读,勤学不辍。
成年后,他随军旅台,先后求学于三位大善知识。道业成就后,他专志弘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十余载,法雨普施,润泽寰宇。
二〇二二年农历壬寅年六月廿八日,老教授功德圆满,自在归西,享年九十六岁。
老教授生前常说,孝亲尊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他一生的成就,主要得益于父母和师长的教诲。而他之所以能学到真实智慧,全在于他对父母和老师的恭敬心。
《孝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心即是诚敬,孝亲之人,待人亦诚,处事亦敬。
老教授说,他对老师的恭敬心是父母教的。他七岁入私塾,入学当日,父亲郑重地带着他,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礼。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的座位就在孔子牌位下面。父亲又带着他,再向老师行三跪九叩之礼。
老教授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地说:“父母对老师三跪九叩,小孩对老师的话还能不听吗?老师接受家长这样的大礼,要不好好教导小孩,怎么对得起人家父母?这真叫拜师!老师教我们孝亲,父母教我们尊师重道,这样小孩就能教成功,这是老师和父母配合表演教出来的!单方面教不出来。所以小时候有深刻的印象,这一生对老师恭恭敬敬,而且老师教导我们的,一定是依教奉行。”
父母的亲身示范,在他年幼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尊师重道的种子,从此扎下道业学问的坚实根基。
一九四九年,老教授只身一人随军来台,举目无亲。作为寒门子弟,他还要为谋生奔波,想去学校求学却没有机会。当时他喜欢哲学,听说台大有一位哲学系的教授是自己的安徽同乡,于是就用小楷工工整整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自己写的文章,恳请能去台大旁听先生的课。
一个星期后,这位先生给他回信,约他到家里见面,称赞他写的文章和信,台大学生都写不出来,并告诉他:“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如果你到学校来听课,会大失所望。”
先生这么一说,让他很沮丧,感觉自己被拒绝了。先生却安慰他:“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
从此之后,老教授每个周日都会去到先生家里听课,来回往返二十余里,全靠步行。据先生日记描述,当年老教授“每周末必徒步叩门,鞋底磨穿犹持书问难,此等向学精神,诸生中仅见。”
当时去到先生家里,每次见面,老教授必定恭恭敬敬地先给先生三鞠躬,等先生讲完课后,再对先生顶礼三拜才离开。
老教授在先生家跟随老师学习了三年,先生循循善诱,引他步入圣教之门。后来蒙人引荐,老教授又先后求学于两位大德。其中一位李老师,当时已年逾古稀,在台中举办讲座,弘传儒释道。
他与李老师初次见面求教时,李老师就对他约法三章:“第一条,从今天起,其他人讲经不准听;第二条,你想看的书,都要经过我同意,未经我同意的不准看;第三条,你过去所学的我一概不承认,统统作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这三条你能接受,就留在这里好好学习;要是不能接受,就另请高明。”
老教授思索了两三分钟,就接受了。他回忆说:“老师这些话,乍听起来好像很跋扈,好像目中无人,但是我知道,老师是个真善知识,就答应他了。守老师的规矩,好在哪里?好在我们什么都不能看、不能听,大概三个月心就清净了,烦恼少了,智慧增长。到半年的时候效果就非常显著,才晓得这个方法好。
这三条规矩不是老师的专利方法,而是中国老祖宗祖祖相传的老办法。看到这个学生可以造就、可以栽培,就用这三条戒律来限制你;至于不能造就、不能栽培的,老师就不用这个方法。
当时我在台中同学当中打听,原来老师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其他同学,只对我一个人用这个方法。为什么不对别人,专对我?我能守,别人不能守。我才明白这就是师承,能传法的条件就是尊师重道,这是基本的条件。”
老教授跟随李老师学习期间,老人对他因材施教,要求他这三条规矩要严格遵守五年,五年之后再给他推荐其他老师。五年后,他深感恪守师规得到极大的真实受用,于是主动提出再守师规五年,所以前后共十年,他依教奉行,始终如一。
老教授生前,曾有术士看他的八字,测算他的寿命仅四十五岁。跟随李老师学习时,他已过而立之年,即便明知自己所剩余年无几,仍发愿减自己十年寿命给老师增寿。其知恩报恩的赤子之心,令人叹服!
李老师有大智慧,劝他发心上台讲学,弘传圣教,自他两利,以此积功累德,改变命运。在四十五岁那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后痊愈,安然度过。《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老教授的一生,正是对经典生动活泼的真实佐证。
老教授常说:“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能够遇到这些老师,实际上老师并没有特别的选择,老师的心是平等的。为什么对我有这样的待遇?那就是师道必须要尊敬,学生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说过,一分诚敬你能学到一分,两分诚敬你就学到两分,十分诚敬你就学到十分。你对老师没有诚敬,老师怎么样想传给你,你接受不了,你不能接受。所以做老师的人,一生没有别的,就是希望能够有学生传他的道,那他就喜欢得不得了,这个人是什么人?就是看他的诚敬心。”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老教授以身垂范,为后人做出孝亲尊师的最佳楷模。慕贤当慕其心,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从老教授的言行身教中有所启迪,见贤思齐,不断用诚敬心去圆满自己的光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