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慈子孝家道隆-第3集
上一次,和大家分享了五伦关系,伦常大道。今天,我们来深入了解五伦关系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才能和睦融洽。
五伦关系不是谁规定的,它是天地间自然的秩序。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我们先看第一伦——父子。所谓“父慈子孝”,“慈”是父之德,“孝”是子之德。当父母看到刚刚出生的孩子,只想着如何让他健康成长,幸福快乐。这种关怀和慈爱之心,是为人父母自然而然生起的。
但慈爱用错了方法,可能结果不一定是我们想像中的样子。所以当父母的也要学习,《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的方法错了,是父母的过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问题,就是“宠”。宠爱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假如过分宠爱、娇惯,反而造成的是孩子的不孝,有时候“爱之适足以害之”。这个爱要理智,否则爱就变成了害。我们要为孩子成长的大局着想,把握好“宠”的分寸。
《礼记·学记》告诉我们,“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最重要的,是长善、救失。那么,孩子有哪些方面需要救、要导正?
比如自私、傲慢。假如我们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处处只为他着想,事事以他为先,久而久之,他就只会想到自己,想不到别人,自然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自私就不懂得孝顺,不懂得替他人着想。所以我们要把根本原因找到,才能解决问题。
除了“救失”以外,还要“长善”,长他的本善。古话说“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层涵义,第一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是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因为孝是德行的根本。所以孔老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
比如《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孩子跟父母讲话是恭敬的,而他对父母恭敬的这个态度内化之后,将来面对其他长辈也会自然而然生起恭敬心。
再是“冬则温,夏则凊”,有孝心的孩子懂得关怀、体恤父母,进而能关怀、体恤其他的长辈。他懂得关怀他人,更加会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他怕父母担忧,所谓“身有伤,贻亲忧”。有孝心的孩子懂得自爱、自重。
还有“德有伤,贻亲羞”,他会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怕给父母丢脸。
教育中最省力的一个方法,是身教,以身作则。我们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做好榜样给孩子看,他也自然懂得如何孝顺父母。
再是要亲师合作,父母跟老师要密切配合,这样孩子就会做得很欢喜,也很有信心,慢慢地习惯成自然。夫妻之间能相互配合,也容易增长孩子的孝心。
在教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他来体会和感受。比如《弟子规》说“出必告,反必面”,做儿女的不能让父母操心,出门去哪里要告知父母;晚上不能赶回来吃饭,也要提前打个电话报备,不然父母会一直等我们。让父母安心,就是尽孝。孩子的孝行、德行也落到了实处。
孝顺父母,我们可以从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这几个角度来思考、来力行。
首先是养父母之身,老人在晚年容易产生孤独感,身体也比较虚弱,所以他们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我们都要时时关怀、体恤。在春秋两季,早晚温差比较大,假如我们不能每天回家,可以打电话问问父母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假如不够,要及时添补。
还可以帮他们买几个装热水的热水袋,并告诉他们晚上装好热水后,一定要用毛巾包裹一层,以防烫伤。这样,即使我们不能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他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孝心。
我们还可以研究一些正确的养生之道,帮父母预防疾病。平常要多叮咛他们不要吃得太咸、太油腻,要多吃瓜果蔬菜,因为健康的身体内部环境是呈弱碱性的。而肉类食物都是属于酸性,摄入过多,久而久之体质就会酸化,而“酸性体质是万病的根源”。
我们应该引导父母养成正确的养生之道,让身体的内部环境慢慢趋于弱碱性,他们的身体状况好了,就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再是养父母之心。就是我们能体察到父母的心情,比如妈妈打电话给我们,我们要能感受到是她想念我们了,这时候不等她开口,我们就要主动回家看看,带一些平时她爱吃的食物。有时候老人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还想念小孙子,我们都要能体恤到他们的这一份心,让他们开心、舒心。能让父母多笑一笑,也是孝。
还要关心父母的一些兴趣爱好,可以帮她们报一些老年兴趣班,这样既丰富了生活,还可以锻炼头脑,多认识老年朋友。
我们常常听到老人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事实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智慧、经验比年轻人丰富,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可以适当地向父母请教,寻求他们的帮助,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到自己“老有所用”。适当的“麻烦”他们,也能提升老人的幸福感。
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和社会认可。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当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德行让父母感到光荣的时候,就是大孝显亲的表现。这就是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志。
最后,是养父母之慧。孔老夫子说“老时,戒之在得”,人到了老年,常常容易陷在患得患失的情绪中,很难快乐、知足。我们可以趁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引导他们要懂得放下。
更重要的,是引导父母学习、接受圣贤教诲,让他们的心安住在圣贤教诲中,晚年就会愈来愈清净,愈来愈自在。
关于孝道,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我们真正有能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在了。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非常孝顺,常常到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奉养父母。父母去世后,子路当了大官,每天都吃得非常丰盛,但他却常常感到食不知味,难以下咽。
有人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子路说:“这些饭菜再怎么美味,也比不上以前我帮父母扛的白米香。何况,我的父母再也没有机会吃到这么丰盛的菜肴了。”
子路觉得父母健在,自己能够奉养父母,就算每天布衣粗食,也是人生中最踏实、最欢喜的日子。所以行孝要及时,行孝就在当下。人生在报恩、行孝当中,心是踏实、笃定,有归属感的。
所以父慈子孝,父母懂得用慈爱、智慧来教导下一代;孩子也懂得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求,尽孝心,父子这一伦就能和谐、圆满。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