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克怨修身:齐家立世之根本-第31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克怨修身:齐家立世之根本。

  

  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经文:“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这句经文的含义是,若怀怨在心,暗中伤人,虽能逞一时之快,但因果循环,这样的行为必定会给子孙带来灾祸。

  这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我们与祖先、后代本为一体。如《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的后裔能绵延千载,皆因祖德深厚。倘若行事不明,顺着自己的习气肆意妄作,则会使家门蒙羞,子孙受累。

  这里所说的“匿怨”,是指藏恨于心,伺机报复。《了凡四训》说:“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遭遇无端的毁谤、侮辱,若能视为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磨砺,进而反躬自省,将心中的匿怨转化为感恩,子孙往往会骤然发达。这正印证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所以,听从圣贤、祖宗教诲的人最有福气。《弟子规》也提到:“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他人作恶,就犹如一面镜子,警示我们不要效仿。因此,遇到恶人,也是在提升我们的德行修养的机会,提醒我们不应犯下与他同样的错误。既然能藉此增长德行修养,就不会感到痛苦,也不会与人对立。

  圣贤教诲,尤其注重“忍”字。

  一是“反忍”,也就是反省、审视自己,通过修养品德来克制怨恨。

  二是“慈忍”,见人造恶沉沦,心生怜悯,不忍与之对立。

  三是“喜忍”,即使他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不仅不怨恨,反而心生欢喜,看作是他在给我们送福气,是在考验我们的修养够不够。

  如此看来,我们应把身边一切人都当作老师,始终以学生的姿态去观照、学习,因为老师是来成就我们的。面对考验我们、恶意对待我们的人,我们不应该生气,更不该心怀怨恨。当我们领悟到所有人都是来成就自己的时候,我们便会发现,世上人人皆是好人。

  若我们能以这样的胸怀为人处事,下一代必定乐观向上,周围的人也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和谐美满。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做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人的一生,就是从修身正己开始,进而感化他人。《朱子治家格言》全篇都在谈论治家之道,但每一句的内容实则都围绕着修身展开,可见修身是根本。

  我们的祖先一直提醒我们待人要宽厚,不要斤斤计较,因为量大福大造化大。要“接济与我断交的人”,即便对方与我断绝往来,我们依旧与他和睦相处,尽力接济、帮助他。

  “照顾与我绝情的人”,这也是提醒我们,对方对我绝情,我们心中也要留存一份情谊。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走到绝情这一步,必然是之前有过深厚的情意,只是后来因为误会或其它事情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倘若我们能铭记过往的恩情,放下那些不愉快,相信破镜也能重圆,任何误会矛盾都能化解。

  还要“原谅对我行不义的人”,他对我不仁,我不能对他不义。毕竟我们读过圣贤书,他或许没有读过,若与他计较,那就是自己没有度量。甚至于他的祖辈几代人都没有学习过圣贤教诲,没有人教他正知正见,引导他向善,又何必怪他呢!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言行感化他,让他对圣贤经典生起信心。要学会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学习圣贤教育,就是要学习圣贤人的广阔胸怀与宏大度量。

  《孝经》告诉我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推及到亲爱一切人,再从亲爱一切人推广到怜悯世间一切生命,这是从孝道中自然衍生出来的仁慈博爱。若一个人不能做到仁慈博爱,根源还在其孝道有所缺失。

  《弟子规》说:“亲憎我,孝方贤”,即使父母误会了我们,对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依然要怀着一颗至纯至孝的心,毫无埋怨之意,如此,道德修养便得以建立,孝道的根基也能深深扎下。

  度量大,福分就深厚;太计较,缘分就浅薄。我们常常因为一己私怨,毁掉累世积累的阴德,实要警惕!希望诸位能常存圣贤之志,修身克怨,以此齐家立世。如此,家国便能安宁康泰,子孙也能蒙受福泽,不辜负天地与祖宗的恩情。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