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邪念:古圣先贤的智慧指引-第30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对治邪念:古圣先贤的智慧指引。
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见到美貌的女子便心生邪念,那么他的妻女日后可能会遭受同样被人轻薄的不幸。
这里的“报”,意在警示我们恶有恶报。故而,我们不仅要谨慎自己的言行,更要对起心动念心存敬畏。仅是一个邪念闪过,便会折损自身的福报,若将邪念付诸行动,则祸患更深。
放纵欲望往往会带来诸多恶果,因此必须要自觉克制,避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俗话说:“万恶淫为首”,一念淫心起,其他种种恶念也会随之而来,令人沉沦。
古时候,有一个书生赴京赶考,途中投宿于一家客栈。恰巧客栈主人前一天夜里梦到有人告诉他:“明日有一个读书人会来你的客栈投宿,此人今年定能考中进士,你要好生招待。”
次日,客栈主人遇到书生,态度非常殷切热情,令书生感到惊讶,便问:“店家,你我素不相识,为何如此厚待于我?”
客栈主人如实相告:“昨夜梦中神人托付,言您今年定能高中进士。”
书生听后心中大喜,然而当晚,他便浮想联翩:“若我考上进士,就是达官显贵了,理应换一位貌美的妻子,才与我的身份地位相称。”
不料,当晚客栈主人又作了一个梦,梦中有人说道:“这书生还未考中,就盘算着抛弃糟糠之妻。仅此一念,已将他的福报折损殆尽,他今年注定落榜。”
果然,到了放榜之日,书生名落孙山。他回到客栈后,客栈主人将梦中情景告知。书生听后,羞愧不已,匆匆离去。此书生只因起了一念淫心,竟令一生功名尽毁!
《增广贤文》中说:“色是刮骨钢刀”,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便是极大的善举。
古人深知“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尤为推崇“克念作圣”——若能克制不正当的念头与私欲,方能成就德行。
吕洞宾在《警世诗》中写到:“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催人骨髓枯。”意思是,年轻貌美的女子看似肌肤胜雪,身姿曼妙,实则好似腰间佩着利剑,斩杀那些好色愚昧之人。表面虽不见人头落地,但暗地里却使人的精髓骨血枯竭。
儒家向来强调以“礼义”规范自身言行,注重“修身”立德以成为君子。面对“二八佳人”带来的诱惑,实则是对人道德修养的考验。若沉迷其中,便会偏离正道,损害自身的道德根基。倘若不能持心守正,沉迷于色相,忘却克己复礼的古训,即使表面上身体没有受损,然在冥冥之中,也会让人意志消沉,道德之骨髓渐枯,难以践行仁义之道,与君子之途渐行渐远。
从另一角度来说,女子自身也应守正端庄,以素净为本。《礼记》云:“冶容诲淫”,若是浓妆艳抹,衣着暴露,言行轻浮,则容易引得他人妄念丛生,招致邪淫之事。一个人唯有守正持德,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为何邪淫的罪报如此严重?首先,邪淫会残害我们的身体,还会殃及子孙,给家庭带来耻辱和灾难。其次,它会毁掉个人前程。林则徐先生说:“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一个人的心地不善良,即使家中风水再好,也无济于事。
再者,邪淫会败坏社会风气。有些人不懂情义、不守节操,放纵欲望,背叛伴侣,导致离婚率攀升,单亲家庭、未婚生子等现象增多,下一代的道德素质令人堪忧。
《礼记·学记》中说:“发然后禁,捍格而不胜。”人的不良行为已经产生,此时再去禁止,往往难以扭转局面。所以,重视胎教,有望培养出圣人;重视孩子三岁以前的教育,有望培养出贤人;三岁以后好好教,有望培养出君子。由此可见,教育重在提前预防。
我们不妨想想,若无法克制邪念,可能会毁掉一生的名誉、节操与前程,甚至祖宗积累的阴德、后世子孙的福禄,也会因一时的迷惑而付诸东流。如此一想,邪念自然消散。
明朝高宗宪先生说:“此身如白玉,一失脚便碎;此事如鸩(zhèn)毒,一入口即死。”人的身体如同白玉般珍贵,一旦失足犯错,便会悔恨终生;邪淫之事如同毒药,一旦沾染,人生可能就此毁灭。
那么,该如何对治邪念呢?古圣先贤给出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要明白邪念是虚幻不实的。明朝有一位叫王龙溪的读书人,颇具智慧,善于引导他人。一天,有人请教他如何调伏淫念。
王龙溪问对方:“假如你今日进入一女子的闺房中,揭开帐幕,却发现里面是你的亲妹妹或女儿,此时你的淫念还在吗?”此人回答:“一片淫心顿息。”可见,不仅淫念是假的,人所有的邪念都是虚幻的。只要提起正念,邪念即刻消融。
第二,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凡是能引发邪念的事物、情境,都不看、不说、不听、不接触。这是坚守本心,自爱的表现。
规范自己的视、听、言、动,能让内心更加纯净,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使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成为有修养的人。
第三,《四十二章经》教导我们:“对待年老的女性,要像敬重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年长于自己的女性,要像尊重自己的姐姐一样;对待年龄比自己小的女性,要像爱护自己的妹妹一样;对待年幼的女孩,要当作自己的女儿般慈爱。”
第四,作“不净观”。达摩祖师所作的“皮囊歌”中,强调要断除欲心、寻求明师与正确的修行方法,以达到解脱之境:“断欲心,要坚固,休恋皮囊自失误。”——人不过是一具臭皮囊,每天都会排出诸多不净之物,实在不值得为了一时的邪念而自毁前程,放下贪恋,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唐朝名相狄仁杰,就善于运用“不净观”克制邪念,每当面对美色,他便观想:“假如这个女子暴病而亡,尸体腐烂,爬满尸虫,一定恶臭难闻。”此念一起,妄想顿息。
第五,《文昌帝君蕉窗圣训》教诲我们:“在未见到某些事物或人之前,不要无端幻想,滋生不切实际的欲望;当与期待的事物或人相遇时,要保持内心镇定与清醒,不可因一时冲动而迷失自我;见过之后,不要念念不忘,应学会释怀,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积极面对未来”。以清净之心待人处事,方能守住德行。
第六,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切不可“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若人人都明了自己的一言一行,天地鬼神都看得清清楚楚,必然不敢肆意妄为。
第七,孔子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妻女而起淫心,此时不妨换位思考,假如别人也如此对待我们的妻女,我们能接受吗?
这些都是古圣先贤留下的有效之法。此外,《太上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历史感应统纪》《寿康宝鉴》《欲海回狂》等劝善书籍,都饱含着先贤们的良苦用心。书中详述了诸多善恶有报的因果故事,我们应当用心领悟,不负先祖,不负己灵。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