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读书人以什么为耻?-第2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读书人以什么为耻?

  上一期,我们学习了《左忠毅公逸事》这篇文章,学习了史可法先生与他的老师左光斗先生的一段师生情谊。我们感受到,左公念念为天下得人才,尽心尽力成就人才的这份无私的心,是为人师很重要的心态。而史可法先生也不负老师的厚望,时时想着不能愧对国家、民族,也不能对不起老师,这都是非常可贵的心境。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韩愈先生的《师说》。这篇文章说明了师道的重要性,也对当时的人向老师求学的风俗、心态做出了思考。

  韩愈,字退之,唐朝人,祖籍河南南阳,后迁居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人生非常坎坷,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是嫂嫂郑氏把他抚养长大的。十五岁的时候,哥哥韩会也在韶州刺史的任内去世了。家庭的不幸,反而让韩愈更加努力地求取学问,用功深入经典。所以,他二十五岁就考上了进士,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所谓“切实功夫,须从难处做去,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切实功夫,都要历事炼心,在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之后,还依然坚持对家庭、社会、民族的使命,百折不挠,才能成就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德行。

  韩愈一生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推动古文运动。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八个朝代的文章,多是记问之学,文风崇尚华丽的文辞。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韩愈提倡恢复周朝、秦、汉时代的质朴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有韩愈先生带头,他的弟子以至于后世的读书人,统统起而效法,让古文得以振兴。

  我们现在的处境,也与韩愈先生那个时代相似,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过圣贤经典,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普遍缺乏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效法韩愈先生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圣贤教育的光大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因为韩愈先生的文章对时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在他去世后,被追谥为“文”,世人也称他为“韩文公”。之后朝廷又追封他为礼部尚书。我们接着来看《师说》原文:

  古代求学问的人,必定要有老师。我们中华文化特别强调师承,通过老师的教诲,才能领受古圣先贤的智慧,所谓“正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引导,就算我们很聪明,也很难真正理解、承传古圣先贤的大道。

  老师,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这句话,明确地讲出了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假如各行各业的人,不知道服务大众的职责、使命所在,不知道什么是“道”,不知道人生的真相,还有很多疑惑,那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职。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孔子也说他并非是生而知之,只是比平常人更用功,学习非常积极、快乐,读书之乐让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所以人都需要通过经典的教育,来解决人生的困惑。有了疑惑,而不请教老师,那他的疑惑可能一辈子都解决不了。

  比我早出生的人,他领悟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所以我向他请教、学习;比我晚出生的人,如果他学习圣贤学问的时间比我早,我也会向他请教、学习。

  我的目的,是学习古圣先贤的大道,何必在乎对方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对方地位的高低、贵贱,年龄大小,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亲近好老师的风气已经失传很久了,现在的人想要人生没有迷惑,就很难了。古圣先贤的德行学问,远远超过一般人,尚且需要向老师请教、学习。《三字经》中提到的“昔仲尼,师项橐”,孔子曾经请教一位七岁的孩童项橐。圣人孔子遇到学习的机会,哪怕对方是一个七岁的孩子,都能虚心向他请教。

  现在一般的人,才智远不如古圣先贤,却觉得向人请教、求学是件很丢脸的事情,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愚人之所以是愚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没有好学和不耻下问的态度吧。

  父母爱孩子,所以会选择好老师来教导他。古代注重择师,所谓千里寻师。而他自己却觉得跟老师学习是件很丢脸、很可耻的事情,真是糊涂啊。

  父母希望孩子好学,首先自己要好学;希望孩子尊重经典、尊重圣贤,我们自己也要先做到。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辈、父母自己先做好了,孩子就能被榜样的力量带动,就算不勉强他,他也能学到、做到。

  孩子的老师,主要是教授他们读书,帮他们学习断句。但这样的老师所传授的只是知识而已,并不能传承道德,帮人解除疑惑。不知道句子的停顿,懂得要向老师请教;可有疑惑的时候,反而不去请教。面对小的知识技能很主动,面对人生的疑惑反而羞于开口,把最重要的道德学问给忽略了,这种人是不明智的。

  医生、乐师、工匠以及各行各业的人,都是用技能来服务大众,他们不以拜老师而感到羞耻。因为他们清楚,想要学到真本事,还得虚心请教好老师,有老师手把手地教,才能学到这个行业中的门道、精髓。

  像士大夫这类的人,假如听到有人互相以老师、弟子来称呼的,就聚在一起取笑他们。如果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他们的年龄差不多,学识也差不多,为什么要以弟子、老师来称呼呢。假如称师的人社会地位不高,这样就会觉得自己很丢脸;假如去请教的这个人官位很大,又怕旁人觉得自己是要谄媚于他。”

  唉!师道退失严重,古代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现象中就可以看出来。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向老师学习,而读书人反而瞧不起他们,显然读书人的智慧远不如各行各业的工人啊!这不是很奇怪吗?

  《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对所有的人事物都要恭敬。所以求学问,“诚敬”最重要;从事教育工作,仁爱心最重要。尊敬老师,尊敬经典,尊敬他人,才能“德日进,过日少”。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是圣人,曾经师从郯子(郯国国君,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的主人公)、苌弘(精通鼓乐)、师襄(擅长古琴)、老子。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所以孔子认为,只要是某方面能力比他高的人,都会主动去请教。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要学习他身上的优点,改正他身上的缺点。”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内心是非常平和的。

  面对恶人、恶事,就当作一面镜子来反省自己。有道德学问的人是有仁爱心的,见到他人做的不对,自己先做好,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帮助他。所以孔子的求学态度,值得我们效法。求学问的路上只有自己是学生,无论对方善恶,都是老师,都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接着说:“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只是听闻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罢了。”

  有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叫李蟠,非常喜欢古文,精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不拘泥于当时的风俗,虚心向韩愈学习,不觉得向人请教是件羞耻的事,并且学了之后肯力行。

  所以,韩愈非常赞许李蟠效法古圣先贤从师、好学的态度,因此作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代代出圣贤的教育智慧》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