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善護己心 防非止惡-第29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善護己心,防非止惡。

  

  我們繼續學習《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經文:「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做了善事,想被他人看見,亦或是喜歡在人前炫耀,就不是真正的善;做了惡事,百般遮掩,唯恐他人知道,便是大惡。

  什麼是真善?《了凡四訓》中告訴我們,「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完全利益人的心,是公心,這是真善;「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帶著目的,無論是好名還是好利,都是自私自利的心,就不是真善。

  行善是做人的本分,天性的流露,應盡的道義。《三字經》說:「三才者,天地人」,人之所以與天地並列為三才,代表人是萬物之靈,能像天地一樣化育、愛護萬物,效法天地無私的德行。

  真正發自內心的善心、孝心,絕對是不求回報,不夾雜目的和私利的。《了凡四訓》說:「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意思是說,行善出自真誠心,無所求,這是真善;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別人做我也跟著做,這是假善;行善沒有企圖和目的,這是真善;如果行善是為了貪求財物或美名,這是假善。

  我們將所作善事四處炫耀,這叫「陽善」;不刻意宣揚,這叫積「陰德」。

  《了凡四訓》中對「陰陽」一詞描述得很詳細,「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意思是說,凡是做善事為人知的,就是陽善;凡是不為人知的,就是陰德。能積攢陰德,老天自會降下福報;積攢陽善,會得到好的名聲,名聲也是福報。名聲與天道運行的規則不太契合,假如一個人的名聲超過了他所作的貢獻,德不配位,往往會有災禍;假如一個人做了好事卻遭人毀謗、侮辱,擔了惡名,子孫往往會驟然發達。陰陽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微妙。

  這也是告訴我們,凡事皆有因果,天道是公平的。

  行善是好事,應該多多提倡、鼓勵,但有一個現象也值得我們反思。很多人對外捐款很大方,但自家的親人需要幫助卻無動於衷,互相推諉;有人喜歡出去做義工,致使家中的公婆無人贍養,這樣的行為都有很大的流弊。

  最親近的人都不能關心照顧,還想著去照顧其他人?這是本末倒置。歸根結底還是務虛名,聽說捐款布施能得財富,做好事可以得到大家的誇獎讚歎,這都是好虛名,不是真善。

  因此《了凡四訓》提醒我們:「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我們認為自己現在是做好事,但因為考慮不周全,會對社會風氣產生負面影響,不可不慎重;無論現在的輿論如何評價,應該以天下的角度考慮長久的發展,有利於移風易俗、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我們就可以力行;現在這個行為看上去不是好事,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那就是好事。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假如我們掩飾自己做的惡事,刻意不讓人知道,那這個惡會愈來愈大。正如堤防潰堤,可能就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蟻穴,最後令整個堤防潰敗。

  《易經·系辭傳》說:「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大惡往往都是因為一念偏差,不懂得及時改過,致使其慢慢積累擴大,最後造下彌天罪惡,難以回頭。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改過要發三種心:恥心、畏心、勇心。有羞恥心,真的認識到自己做錯了,對不起父母師長;有敬畏心,舉頭三尺有神明,不能一錯再錯;有勇心,勇於承認、勇於改過。

  司馬光先生說,他平生所做之事,沒有不可以對人說的。這得力於他小時侯的家教。有一次,他和姐姐一起剝核桃殼,怎麼剝也剝不下來,中途姐姐有事離開,剛好家裡的僕人經過,看司馬光剝得很費勁,就教他先拿開水燙一下,就很好剝了。

  姐姐回來看他剝的很快,就問他說:「你這個方法很好,是誰教你的?」

  司馬光說:「我自己會的。」

  其實,司馬光的父親在屏風後看到了姐弟倆剝核桃的整個過程,於是過去呵斥司馬光說:「你小小年紀,怎麼可以撒謊?」所以,司馬光這次被父親訓斥後,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謊話,做任何事都無愧於天地。

  古人的修身工夫,尤其重視慎獨,即使是獨處的時候,也像「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好像有十雙眼睛在看著自己、十個手指在指著自己一樣,戰戰兢兢,絕不放縱。

  古人防非止惡的功夫,即便作夢夢到不好的場景,做了什麼不好的行為,他醒來後都會真誠懺悔,期許自己後不再造。

  明朝有個讀書人叫楊翥(zhù),他夢見自己來到一個果園,在沒有經得主人同意的情況下,摘了兩顆李子吃。隔天醒來後,他面壁思過,幾天不吃飯。這就是平常義利不分,是不義的行為,不可以做。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不好,可能也是因為平日就喜歡胡思亂想。因此,古人的慎獨功夫值得我們敬佩、效仿。

  惡不改,尤其高位的人,所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從家庭來看,當父母的不改過,下一代會遭殃、會學壞。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不改惡,那整個國家的風氣就被帶壞了。因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宋朝的曾鞏與王安石交好,一次,神宗皇帝問曾鞏:「你覺得王安石這個人怎麼樣?」

  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品德都不輸漢朝的揚雄,但他比較吝嗇。」

  神宗皇帝說:「王安石不重富貴,怎麼說他吝嗇呢?」

  曾鞏說:「王安石吝嗇改過。假如上位者好面子,不改過,那忠臣的勸諫他就聽不進去,而是喜歡親近諂媚、巴結他的人。最後國家可能會因他而招致禍患。」

  宋神宗聽完曾鞏的話,也點頭表示讚同。

  王安石有宰相之才,正因為不能改過,危害了整個國家,後世對王安石變法也有諸多批駁。我們既沒有王安石的才幹,還自以為是,可能就天天活在過失當中,蹉跎了人生。

  希望我們都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與諸君共勉。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