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祖的呼唤-第2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我们先看第一段: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在《礼记·学记》当中有提到,建立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教育最重要。我们思考一下,现在所有的社会问题,只要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德目教好了,落实了,任何事都能得到解决,令社会太平,国家安定。
所以确确实实“教学为先”,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教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们接着看第二段:
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所以历朝历代都有盛世,而每一个盛世的出现,都是因为国家和君主重视孝悌传家、重视圣贤教诲而成就的。所以中国圣贤教育经过了几千年的印证,证实了确实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安定和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清朝因为遵从圣贤教诲,所以有康乾盛世;到中晚期以后,忽略了圣贤教诲,国家就慢慢衰败了。所以,我们的家庭、公司团体,乃至社会国家,想要绵延不衰,有持续好的发展,一定要从重视道德、学习圣贤教诲做起。
一个人接受过圣贤教诲,就懂得感恩父母老师、单位团体对他的照顾与栽培,懂得敦伦尽分,维护好团体的声誉,以此来回报大家,回报社会。
我们再来看第三段:
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
中国圣贤教诲,像太阳一样,历久弥新,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不能适用,反而是与时俱进,能与各个时代接轨,因为真理本身是长存的。
中国圣贤教诲,也像一棵几千年的大树,它的骨干直立了几千年,在天地间屹立不倒,庇荫着华夏儿女。虽然在四季的更迭中,枝丫、树叶会枯萎、凋零,但它每一年都会顺应当时的天气、阳光、空气和水源,再长出新的枝丫和嫩叶,生生不息。
所以,中国文化这个骨干始终不变,能顺应每个时代的发展而长出新叶。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也是如此,要抓住这个骨干,抓住文化的本质,才能契入圣贤教诲,活学活用。
比如古代见到君王要行三跪九叩首礼,这是一种礼仪,一种方式,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和思考。“礼”是仪式,它的本质是“敬”,所以叫“礼敬”。我们对君王礼敬,是因为他每天操劳国事,为了人民的福祉在努力,这份心值得我们礼敬。
现在大家普遍用的礼是鞠躬,三鞠躬是最敬礼。所以我们学习要重本质,而不是只看形式,否则就不合时宜。
圣贤学问除了要现代化,还要本土化,因为每个地方的礼仪、形式都有所差异,不管到哪里都要懂得入乡随俗,随顺他们的风俗习惯,当时当地,因地制宜,才能在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每个生活状态中,让大家生欢喜心,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礼仪之邦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
教我们的是: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
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人伦大道,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
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
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能传承几千年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几段文字,涵盖了圣贤教诲的重点,就是“道”和“德”。
只要是在这个大自然中的万物,都有它要遵循的正道。就像太空里的星球,每个星球的运转都有它固定的轨迹,这样才不会互相干扰,发生冲突。人也是万物之一,人与人相处自然也有要遵循的轨迹,那就是伦常大道。“道”,就在人与人相处的学问中。
朱熹夫子说:“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整个世界的学问,无外乎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不能离开群体,必定在五伦关系当中,而五伦的背后是修身,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以及对宇宙自然规律的领悟。因此,世间一切学问都离不开五伦关系。
当五伦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则,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冲突,彼此和睦相处。而五伦关系中,夫妇关系是最重要的,这是五伦的核心,人伦的开始。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家庭中,如果夫妻和睦,同心同德,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则家庭成员都能感到身心安宁,有归属感,家庭氛围就好。向上能安抚好老人,向下能教育好子女,一家和乐,家和万事兴。孩子在这种和乐、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人格是健全的。所以夫妇关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就像一个细胞,社会就像一个器官,每个细胞都健康了,这个器官自然就健康。而家庭里面的核心就是夫妇。
孩子在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跟父母的关系和谐,对父母有感恩之心,就是父子有亲。他长大后进入社会,遇到愿意提拔他的长者、贵人,他对人的感恩之心也就油然而生,所以“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再是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照顾,互相支持,在外交朋友也自然而然懂得关怀他人,守信用,讲道义。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