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根源是什么?-第1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人生应该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要依据什么思想观念来经营人生?如何替我们的孩子扎下正确的人生根基?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思考。
想要拥有幸福的人生,首先一定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会有正确的行为;有了正确的行为,就会有好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就会有好的性格;有了好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有了好的命运,人生才会幸福,才能做一个如理如法的好人。
所以根源还在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正确,我们的人生就扎下了正确的根基。那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能让人生幸福美满,成为一个如理如法的好人?
社会上有一些事业比较成功的人士,在学习完一节《弟子规》的课程后,说他十多年总结的社会经验,竟然只是《弟子规》里面的几句话。这就是经典的智慧和魅力。所以我们站在圣贤人的肩膀上,以圣贤经典为准则,人生一定能少犯过失,离幸福更近。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现在只剩下中国?我们要把原因找出来,才能“知缘”“惜缘”。原因在中国的老祖宗观察到,文化想要一直绵延不断,就要把语言和书面文字的表达方式分开体现。因为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二十年是一个小变化,两百年是一个大变化。所以讲话用当时的语言,写文章统一用“文言文”。
我们知道老祖宗有高度的智慧,接下来就要了解,中国的圣贤君子到底教给我们什么教诲。
教育要抓根本。什么是“教”?东汉时期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把每个汉字的义理开解得非常精辟。“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就是上行下效,以身作则。上位者教的是好的,下位者也会学到好的。
“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要教孩子做善人,所以“育”的重点是“善”。而“善”也要有标准,《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中,对“善”的定义有详细的描述,我们能以此来规范,孩子才懂得做人的分寸。
读书人志在圣贤,圣贤教诲能让家庭和乐、社会安定昌盛。孔老夫子的思想以“仁”为中心,而“孝悌”又是仁慈的根本。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欢喜别人对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不应该这样去对待别人。
中国文化极具包容性,所以其他的文化、文明来到中国,都会被中国文化所包容,并且很好地融合。所以中国文化不是强迫别人接受,而是做好自己,真正有德行,别人自然欢喜接受我们的文化。我们清楚中国人的这一份存心,才了解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在哪里。
仁爱的根本在孝道。再延伸开来,大家懂得互助互爱,才能够往世界和平、世界大同的目标迈进,我们对于圣贤教诲要有信心。圣贤教诲一定是先从孝开始教起,从仁爱之心开始落实。
我们接着来思考一个问题,要抉择什么样的人生才会走向幸福?中国人的人生规划,是童年积福,成年造福,晚年享福。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懂得多吃苦、多付出,到了中、晚年福报就会现前,以这样的顺序来经营人生才是正确的。
福从哪里培?俗话说“福田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心存善念,那他起心动念都在培福,都在为家庭、为社会做典范。他进入社会之后,就不会只为自己着想,而是为社会、为团体付出。有这样的大心量,福报自然就来了。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当时宦官当政,社会混乱,但只要是海瑞所到之处,百姓都会自发地迎接他。因为百姓知道,只要海瑞在这一方为官,当地就绝不会有贪官污吏欺压百姓。
后来,海瑞在南京去世,他的灵柩要运回海口时,南京所有百姓都披上孝衣送海瑞的棺木离开。
在海瑞庙、海瑞墓,都能看到两行字,是范仲淹先生的教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说,在朝为官的时候,念念心系人民;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念念心系国君。
范仲淹先生这一份真心,感动了几百年后的海瑞,也感动了我们。所以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的生命是无限的。只要把圣贤教诲做出来,一定能化民成俗,造福百姓!也能唤醒大家的好善好德之心。如果有更多的人学习圣贤教诲,就能导正社会风气。
当我们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圣贤人的智慧,才能真正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创造美满幸福。
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美好,了解老祖宗的恩泽深厚,就要深入学习;而深入学习之前,一定要拿到一个法宝,那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一把钥匙,我们坐在这棵大树底下好乘凉,一定要用心学习,好好传承!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如何开创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