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新的一年,以善为犁耕心田-第74集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一年新春到,家家户户都在祈愿着新的一年,五福临门,好运常存。

  过去,我认为一个人运气的好坏,全是偶然。心中常常幻想,某一天好运与幸福会悄然降临。

  记得有一年,一位亲戚为了躲债,离开老家到省城找我。在此期间,他听说有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于是向我借了一百元,想试试运气。当时我刚参加工作,身上并不宽裕,便向同学借了钱给他。他挥舞着手里的钱,兴奋地说:“如果中了大奖,我就可以衣锦还乡了!”话音未落,他便满怀希望地出门了。可没过多久,他失落地回来了,手中抱着一箱彩票中的奖品:肥皂。

  后来,我有机会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渐渐领悟到古人所言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真实不虚的。

  我曾读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唐朝宰相魏征在休息时,听见两位随从在屋外悄悄交谈。甲随从说:“我们的官运前程,都由这老翁(魏征)决定。”乙随从则说:“总由天。”

  魏征听了他们的对话,觉得有趣,就想做个试验,于是,他在纸条上写道:“给此人一个好官职”,然后装进信封密封好,吩咐甲随从送到吏部。

  然而,甲随从出门时突感心绞痛,只能请乙随从代为送达。结果,吏部的人收到信,立即给乙随从升了职。事后,甲随从懊悔不已,魏征也感叹道:“由天之说,真的不假呀!”

  一位毕生致力于弘传儒释道文化的老教授,每逢春节都会书写一幅春联,寄语大家:“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他说:“中国人在年节时,总是祈求‘岁岁平安,年年如意’,这两句吉祥话,说的都是果报。果必有因,如果我们不修因,这两句话就落空了。怎样才能做到‘岁岁平安’呢?果然能做到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中不做一丝毫损害众生之事,自然就能得到‘岁岁平安’;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我们随时随处认真努力去做,自然就能‘年年如意’。”

  老教授还教导大家:“在这个世界上不要与人争,为什么?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若命里没有,怎么争也争不到。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命里没有的争不到,所争到的还是命里有的。不争,可能福报来得晚一点;竞争,可能来得早一点。只是来早与来迟的差别。如果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得到了,福报或许早来,但必定要付出代价。真正的智慧,是顺其自然,不急不躁,心存仁道,福报自然来临。”

  老教授不仅这样说,他自己亦是这样做的。他有个小讲堂,后来有人想占用,他便拱手相送,自己则到国外讲学。三年后,他又把讲学的公寓赠送给了别人。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让,自己从不争。结果,他的境缘愈发殊胜,生活愈发自在,愈让愈快乐。他一心为众,直至九十六岁圆满使命,驾鹤西归。世人所求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他都得到了。

  正如《心命诗》所说:“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命运看似被安排,实则是心的主宰。

  清代善书《道德丛书》中记载了两则公案。河南有一个叫卢世泽的人,心地仁厚,每当看见道路上有瓦石、砖块等障碍物,他总会不遗余力地清理干净。他说:“如果有老人、小孩或盲人,夜里走路看不清楚,踩到这些障碍物,后果难料。”

  六十七岁时,卢世泽病重弥留之际,突然感觉有人送来了两枝桂花,并告诉他:“这是你清除瓦石、砖块的回报,因你生前每走一步,都心存善良,与人方便,当延寿两纪(一纪为十二年)。”随即,他奇迹般地苏醒过来,最终活到九十一岁,且两个儿子均高中进士。

  另一则故事讲的是明朝两位书生,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中举、同年同月同日做官。一个在黄州任职,一个在鄂州任职。

  不久,黄州书生病逝了,鄂州书生去祭拜他说:“我俩从出生到中举到做官,都在同一天,怎料你先我而去,是否我也将命不久矣?”

  当晚,他梦见黄州书生告诉他:“我出生富贵,平常享受过度奢华,福报已经提前用尽,所以早逝;而你虽生贫寒,但节俭持家,福报还有很多,所以长寿。”

  这些故事教会我们:福报是通过行善积德获得的。就像银行存款,行善是积累福报,而为恶则是透支福报。人生的每一天,每一餐,每一次享用,都是福报的体现。如果能“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懂得惜福、培福,自然细水常流,福寿绵长。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新的一年,愿我们以善为犁,在心田耕耘出累累硕果,智慧如星照前程,福气似海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