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心存感恩,幸福年年-第73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悦读,我是主播静慧。今天是除夕,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题目是《心存感恩,幸福年年》。

  除夕夜,是一家人最温馨的时刻。无论经历多少跋涉与奔波,此刻的欢声笑语与亲情相伴,治愈了我们一年的疲惫与辛劳。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许多朋友会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来年更加幸福、美满。然而,什么是幸福呢?《尚书·洪范》中提到:“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些美好的愿景,皆与一颗感恩的心息息相关。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无论走多远,家里的饭菜总有妈妈的味道,家里的空气弥漫着浓浓的亲情。

  小时候,我们渴望父母的呵护;长大后,我们追逐自由与梦想。直到某一天,当我们回头看,才发现父母的腰弯了、头发白了、脚步慢了。他们用无私的爱,陪伴我们成长。而我们,是否曾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他们呢?

  唐朝的崔沔,是一位至孝的典范。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因悲伤过度双目失明。为了给母亲治病,崔沔变卖家产,遍访名医,却未能如愿。尽管如此,他始终尽心侍奉母亲,数十年如一日。为了兼顾家计,他白天耕田,夜晚挑灯苦读,最终考中进士。

  崔沔深知母亲虽失明,却依然向往自然的美好景致。每逢良辰美景,他便陪母亲外出郊游,呼吸新鲜空气。他贴心地为母亲描绘花草树木的色彩与形态,生动讲述周边的新闻趣事,让母亲在耳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暂时忘却眼疾带来的痛苦。日常生活中,他也经常陪母亲谈心,开解她的烦忧。

  仕途顺利后,崔沔仍然不忘孝养母亲。他常与子侄们在庭院里种植各种果树,让母亲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新鲜的时令水果。

  母亲去世后,崔沔悲痛万分,因思母心切而口吐鲜血。为报母恩,他决心茹素终生。

  崔沔持家节俭,不营华屋。为官期间,他常将俸禄分赠宗族乡里。他秉持至诚孝义和高尚品德,仕途一帆风顺,官至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崔佑甫也继承了他的家风,成为一代贤相。

  崔沔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孝立身”的精神。在孝养母亲的同时,他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学业和事业,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他的品德与成就为后人所传颂,不仅光耀门楣,也让崔氏家族流芳百世。

  《了凡四训》有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幸福不是外界的赐予,而是内心的丰足。一颗感恩的心,可以转化怨恨,化解烦恼,为自己开启幸福的大门。

  久远劫前,佛陀在世时,有一位老人,他虽生育了五个子女,却没有一个愿意赡养他。老人生活窘迫,衣食不济,只能沿街乞讨度日。他满心怨恨,觉得子女不孝、人生苦不堪言。

  一天,老人遇到了佛陀,便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佛陀求助:“伟大的佛陀,您有办法改变我的命运吗?”

  佛陀问他:“你知道感恩吗?”

  老人迷茫地摇头说:“我不懂什么是感恩,请您指点。”

  佛陀指着他手中的拐棍,微笑着问:“你对你手中的拐棍感恩吗?”

  老人愣了一下,随后认真思考,说道:“当然感恩!乞讨时遇到恶狗,它是我的打狗棒;走在崎岖的道路上,它是我安全的支撑;疲倦时,我可以枕着它休息。它就是我幸福的依靠,因此我对它充满感恩。”

  佛陀欢喜赞叹:“善哉!从今天起,你就每天对着这根拐棍说感恩吧。久久行之,你的命运一定会改变。”

  老人深信佛陀的教诲,从此每天念著「感恩”二字。他不仅感恩拐棍,也开始感恩每天布施食物给他的好人,甚至感恩那些伤害过他、欺骗过他的人。日复一日,老人的心境渐渐从怨恨变得平和,内心充满了感恩的阳光。

  有一天,老人得知佛陀正在某地讲经传法,便心生欢喜:“我今天能有如此幸福的生活,全赖佛陀的教诲,我要去亲自感谢他!”于是,他立刻启程前往讲经处。

  远远地,佛陀看到老人来了,微笑着请他向在座大众讲述自己因感恩而得福的故事。恰巧这一天,老人的五个子女也在听经席中。他们听了父亲的故事,深感羞愧,纷纷流下悔恨的泪水。课后,他们争着抢着要将父亲接回家中孝养,努力弥补自己过去的不孝之罪。

  佛陀看着老人,温言说道:“你的命运已经改变了!因为懂得感恩的人,便拥有了一切;不懂感恩的人,一无所有。”

  从此,老人不仅得到了子女的孝养,也收获了内心的宁静与幸福。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最幸福的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我们要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父母的养育深恩,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朋友的陪伴支持,也感恩那些曾经让我们经历困难的人,是他们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心怀感恩,就能拥有一颗柔软而坚强的心,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刻。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以感恩之心,迎接崭新的年岁。静慧祝愿大家:春节快乐,感恩常在,幸福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