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与人共事,当心存恕道-第25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与人共事,当心存恕道。

  

  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经文:“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因事与人发生了争执,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不是自己的过错?人与人的冲突不断,正是因为都觉得是对方的过错。

  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大家都能自我检讨,找自己的不足,就能平息事端;互相推卸责任,只会搅得天地不得安宁。所以,是吉祥还是灾祸,都在我们一念之间,要“平心暗想”。

  我们每一天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之间,都有可能发生误解、摩擦和不如意的事。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反思:是不是我错怪对方了,其中有没有什么误会。假如真的是误会,要真诚向对方道歉,不要让矛盾升级。

  纵然没有错怪对方,但我们的语气和态度也会因为责怪对方而变得不好。所以与人产生摩擦,“焉知非我之不是”这句教诲就很重要。

  因此,与人共事,应有“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的修养。我们以宽恕自己的心态来宽恕别人,不对立、不指责,就可以与人交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自己做错事的时候都不会苛责自己,还反复原谅自己。当别人做的有一点欠妥,我们就不饶人,这不是厚道的存心和处世态度。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即使是平常不太聪明的人,在责怪人、挑人毛病的时候,也会突然变得很精明;“虽有智慧,恕己则昏”,宽恕自己,不承认错误,慢慢的就自欺欺人了,虽然有智慧,也会变得愚昧。

  能以责人之心来要求、反省自己,慢慢的就能提起自我观照和改过的态度,过失也会愈来愈少。所以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与人相处、共事的过程中,即便真是对方的过错,也不必非要争个是非对错,让对方低头道歉才肯罢手,更不要生气。因为事情已经造成了,一味争论也于事无补,只是发泄不满的情绪而已,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对方做错事了,我们不但不指责,还帮他收拾残局、善后,他反而会感到很惭愧,觉得我们很厚道。事后我们再说一些有利于他改过的言语,他也很容易接受。因此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都是处世的智慧。

  其实,人与人会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够,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不懂得忍让、反省和主动道歉,就会激化矛盾,或者致使双方冷战。

  因此,产生摩擦和矛盾的时候要尽快处理,拖得愈久,矛盾越深。古人说:“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有德行的人遇事,都觉得是“我不对,我错了。”愚昧的人才会与人争理。

  尤其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更要互相疼爱,以大局为重,不要冲突、争吵、争理,要以情义为先。“和顺,齐家之本”,和睦、和顺才能齐家,一家和乐万事兴。

  五伦关系皆是如此。《大学》中说:“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一个真正有修养的领导者,在发生事情的时候,他不会责怪下属,而是先反省自己。上位者仁慈,下位者就有道义,上行下效。领导者讲道义,下属都会支持他,做他坚实的后盾。“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忠义之人,做事不会半途而废。

  领导者的德行,言传身教,可以唤醒员工的良心和羞耻心,所谓“正己化人”,这个“化”是感化,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指责、要求来的,叫“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古圣先贤都有这种胸怀,叫“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当百姓有错,他不会责怪百姓,认为都是自己的过错,是自己没有把百姓教好、照顾好。这是贤君的胸怀、德行。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