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您,我们最伟大的老师-第68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悦读,我是主播静慧。今天是孔子诞辰日,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题目是《感恩您,我们最伟大的老师》。
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个男孩,在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被迫迁居到曲阜阙里。他的母亲坚强勇敢,尽管生活艰难,依然将他抚养成身体强健、博学多才的英才。
男孩对母亲十分孝顺,年幼时就懂得礼节。由于家境清贫,他从小便外出打工,接触到许多底层的劳动人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无论多辛苦的工作,他都认真对待,做得非常出色。
十七岁时,母亲病逝,他为了尽最后的孝心,决定将母亲与父亲合葬。然而,他并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发丧之日,他将母亲的灵柩停在街道上,遍询路人。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完成了父母的合葬之礼。之后,男孩常常思考:我的孝道难道就此终止了吗?
男孩热爱学习,十五岁立志阅读古圣先贤的著作,尤其仰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德行。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中,他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快乐。
三十岁时,他已立业、立家、立身,成为有道德修养的知名学者;四十岁时处事不惑;五十岁时明白自己的人生使命,愈发勇敢与担当;六十岁能倾听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从容淡定,自在而不逾矩。
他从事过许多行业,却始终未离开过讲学弘道,传道授业解惑,成为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
这位孝顺好学、品学兼优的男孩,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孔子仍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他教导我们做人,首要的便是行孝。因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百善孝为先,父母对我们恩深似海,孝顺父母就是知恩报恩。
孝顺,首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其次,修身立德,实行大道;最后,建功立业,扬名后世,让父母感到荣耀。
孔子提倡的孝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侍奉父母。除了物质供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处处恭敬。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工作家庭等方面,让父母放心、欢心;父母生病时,需悉心照料,尽孝床前;父母去世后,应深感哀伤;祭拜父母时,应庄严肃敬。
同时,居上位者要谦虚不骄,下位者要谨守本分,与大众相处要和顺不争。假如没有做到这三点,即使在奉养父母这方面做的非常周全,也是不孝。
第二,将侍奉父母的孝心和侍奉兄长的悌心来忠于君主、奉事师长;将在家做事的谨慎态度用在对公事的处理上。这是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基础。
第三,“凡是人,皆须爱”。对天下人的父母、亲人应如同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般恭敬与关爱。
第四,将孝心推及至天地万物,顺应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保护山河大地的自然生态,尊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
孔子提倡的孝并非盲目顺从,如果父母、长辈或朋友有过错,应适时善巧地规劝,避免陷他们于不义,也有损自己的德行。
由此可见,孝的涵义无限广大,尽孝没有终点。孝是真正的善良,爱出者爱返,孝子心怀天下,善良慈爱,必定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若国家能践行孝道,爱民如子,爱物如己,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民必定安分守己、诚实守信、道德高尚,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
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求学之道在于诚敬。孔子教导我们,想要学有所成,必须如同对待父母那样诚敬老师。
那么,谁是孔子的老师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无常师,对任何人事物,不论好坏善恶,他都看作是自己的老师,好的、善的学习效仿,坏的、恶的反省改过,使自己不断进步。
孔子对老师的教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晚年喜欢研读《周易》,因长年勤学翻阅,致使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他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学以致用。
孔子为人温和仁厚,在与人交往时,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错能改,就是最好的修身立德。
修身的秘诀在于守礼。《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皆有欲望,而欲望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孔子教导我们,真爱自己,就要懂得节制欲望,恪守礼节、谨慎言行、勤俭节约,才能心有主宰,掌握自己的命运。
孔子还告诫我们,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要戒美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逞强好斗;年老时,血气衰退,要戒贪心。
这使我们在人生的三个关键时期不被自身欲望习气和外界境缘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抉择。
孔子一生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他文武双全,有治国安邦之才。他从粮仓管理员、牲畜牧养员、中都宰到大司空,最后晋升为代理宰相的大司寇,无论什么职位,他都认真负责,政绩显著。
公元前四九九年,孔子成为鲁国宰相。他一心以德政辅佐鲁国国君,在他的努力下,鲁国政治清明,国力增强。然而,这使齐国国君感到不安,齐景公早就听闻孔子才能非凡,十分不想鲁国强大起来,于是使用离间计,令孔子与鲁国贵族之间产生嫌隙。
鲁国国君中计,开始冷落孔子,这令他感到非常失望,最终辞去官职。公元前四九七年,孔子带着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这段时间,他经历了种种困厄,身处困境,但依然道心坚定,豁达开朗,安贫乐道。以孔子的智慧与才能,本可以过上安稳富贵的生活,但他选择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毅然走上讲学弘道之路。
孔子是最好的老师,他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二千多年来,孔门弟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圣贤教诲。
愿我们肩负圣人的使命,传承圣人的绝学,开创盛世的太平。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是静慧,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