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第9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经文:“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即使子孙比较愚笨一点,资质没有那么好,但经书不可以不读。因为读经才懂得伦常,能让人明理,让人开智慧,知道如何做人做事。即使学历不高,也可以把家庭经营得和和美美。这句“经书不可不读”,确实是对每个家庭恳切的提醒。
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鉴》中总结了很多历史事件,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其中有一篇文章叫“才德论”,指出许多大家族乃至国家的灭亡,最终都败在有才无德的后代和臣子手上。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天真无邪的。然而,“苟不教,性乃迁”,后天没有把他教好,不读经书,没有学习伦常道德,就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因此,教育是最重要的。
《了凡四训》提到行善当中要“护持正法”,经典就是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经典如同人的眼睛,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分辩是非善恶。
在尧帝时代,君主体恤到人心的状况,认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一个人吃得饱穿得暖,每天过得很安逸,若没有教他做人的道理,“圣人有忧之”,圣人为此感到担忧。下一代如果没有人生目标,就会浪费生命和时光,只追求欲望的满足,所以教育至关重要。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得很清楚:“读书志在圣贤”。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人生应该尽的道义,而小人只关心个人利益。
而教育的内容就是“五伦八德”。尤其是我们的教科书:五经、十三经,基础是“天伦”、“人伦”,教我们怎么做人。以前的人即使不识字,也懂得做人的道理。
五经之一的《乐经》,如今已经失传了,现在只剩下《礼记》里的“乐记”。几千年来我们国家是怎么治理的?就是“礼、乐、刑、政”。“礼”,比如婚礼,还有祭祀、祭天;“乐”,《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等;还有“刑”,刑法;“政”,政治。这是治国最重要的四个元素。
音乐也是博大精深的,它是中正之乐,对自己的道德修养非常有帮助。《六经》说:“广博易良,《乐》教也”,古代受德音雅乐的教化,人人心胸宽广,很善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特别喜欢音乐,老百姓非常好客,非常纯朴,因为他们都有受当地民俗音乐的教化和熏陶。
“恭俭庄敬,《礼》教也”,透过《礼经》的教化,人非常庄重,懂得节俭、内敛,很有恭敬心,对人礼貌。“温柔敦厚,《诗》教也”,读《诗经》,人很质朴、很厚道。“洁静精微,《易》教也”,“精微”是防微杜渐,深谋远虑。《易经》可以推算个人以及国家的命运。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子作的《春秋》,可以从很多历史故事中了解到它的利弊得失,让人以历史为鉴,就能作出相对客观理智的判断。所以说“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里记载的都是一些古圣先王的教诲,能让人知道如何处理事情,懂得政通人和的智慧。所以最精辟的政治哲学应该是这部《尚书》。
这些经典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读经懂得做人,懂得是非判断。而经书中不变的真理,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常的“常”字很重要,叫常道。《左传》中说“人弃常则妖兴”,如果人放弃了做人的常道,种种怪现象也就随之而来。
人与人之间有冲突,都是仁、义、礼、智、信出了问题。包含下属有没有设身处地为领导着想?当老板不容易,当领导也不轻松。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自己当了领导才知道,事情不好做,团体不好带。
一个人往往是自己当了父母,才知道父母的不易,养儿方知父母恩。人能设身处地,才不会后知后觉,自己体验过了才知道感恩。假如从小就懂得设身处地体会父母的辛劳,那就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让父母感到温暖,这样的人到了单位也能时时体恤领导。
“义”,下属有没有一份对领导、对团体的道义;“礼”,要对人恭敬。“智”,处理事情都要用智慧,精益求精,把事情办得更好。“信”,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承诺过他人的事情,再辛苦都要办好。
还包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德目。我们细细体会,所有问题,只要这十二个德目做好了,都可以得到解决。
做到“孝、悌”,家人之间就和睦了;尽“忠”,就不会随意跳槽、泄露机密、卷款潜逃了;守“信”,就不会有诈骗、假货了;懂“礼”,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少了;讲“义”,就不会有这么高的离婚率和见利忘义的事情;“廉”,就不贪污了。知“耻”,人就不会做没有底线的事情了。懂得“仁、爱、和、平”,世界就和谐了。
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读经开智慧,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