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儿孙自有儿孙福-第6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题目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们继续学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经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器具质而洁”,我们平常用的器具要保持它的清洁,“质”是朴实、朴质。“瓦缶胜金玉”,就是用泥、瓦制作的器皿也很耐用,不比金玉材质的差。

  接着经文讲,“饮食约而精”,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简单一点,容易消化。“精”就是细心调理,如何把食物烹调得有营养,这个很重要。现在各种调味料,工序都很复杂,食物原来的味道都没有了。其实,健康的饮食只需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老祖宗告诉我们:“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如今人们的饮食过于复杂,营养过剩,造成身体严重的负担,最后导致病变。

  下一句经文是教我们如何吃才健康。“园蔬愈珍馐”,“珍馐”指的是很珍奇的食物,其实自家园子里种的菜和粮食,既健康又实惠,素食通过合理搭配、细心烹调,也可以非常美味。

  接着经文讲,“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房子实用,能遮蔽风雨就好,不必刻意追求华丽,互相攀比只会让自己和家庭的负担压力愈来愈大。

  “勿营华屋”这句话给我们很大的省思。民国初年,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从小在上海长大,目睹了很多原本富可敌国的人是如何走向衰败的,把这个过程记录在书中。

  民国初年,一位富商拥有三千万大洋,那时候的一块大洋,大概值现在的八百元人民币。然而,在短短几十年间,他的儿孙把家产全部败光了,有的人甚至沦为乞丐。

  古人讲“积财丧道”,在人民有苦难时不施以援手,损害了自己的良心和仁德。所以“舍财作福”,财布施得财富。与其盲目地“积财”,不如布施给眼前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懂得回报社会,孩子就会知恩报恩;我们自私自利,孩子也会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取之于社会,也要用之于社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孩子如果不读经明理,价值观就很容易被误导。我们的成长路上,要感激父母、老师给我们建立的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范仲淹先生在家门前种了两棵松树,并在旁边写到:“清荫大庇,期与千年”,期许这两棵树的树荫可以庇荫到千年以后的子孙。

  范公的孩子很孝顺他,在苏州买了一个园子,希望给父亲养老。范公听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住在这里的人子孙会非常发达。于是范公将这块地用来建学校,至今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所以福报从哪里来?心量大,福就大。范公不仅没有“营华屋”,还接济寒门弟子,让他们能安心读书,把宝地用作帮国家培养人才,为国效力。

  范公也没有留闲财,他一有余钱就帮助人。结果到他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钱帮他办后事,还是国家和一些同事出资帮他办了后事。

  范公虽然没有留下钱财给孩子,但他留下了“义”。范公去世时,义田有一千亩;到清朝的时候,经过子孙的发扬光大,义田达到了四千亩。范公的后世子孙绵延至今还这么有福报,都是因为范公的家教好,承传了“义”字。

  “勿谋良田”也是告诉我们,不要给孩子谋求肥沃的田地和好的物质。汉朝初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不少,有一百多人封了爵位。几十年后,史官去查访这一百多人的家境如何,大部分都没落了。其中有一户人家很特别,就是汉初三杰萧何的后代。

  萧何当时希望刘邦赏赐给他的田地是比较贫瘠的,不要良田。因为他认为田地太好,后人就会租给别人,自己收租,不劳动,日子愈来愈安逸,最后家道就会中落;田地虽然不好,但只要勤劳耕种,就不会饿死。萧何为子孙考虑得很长远。

  “良田”也泛指好的机遇。即使我们费心钻营,眼前为子孙谋求到了好的物质和机遇,如果他们自身不勤劳,福报和德行不足,也无法长久保有。

  《三字经》中说:“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与其留很多钱财给子孙,不如教孩子明理,有智慧、有道义,他将来决定是有福之人。

  老一辈人说:“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不必费心计较给儿孙留多少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分,而这个“福”,正是来自我们传承给下一代的家风、家学和家道。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整理自蔡老师《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