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孩子慎於始-第3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教孩子慎於始。

  

  我們繼續學習《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經文:「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每一頓飯、一口粥,都來之不易。正如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也教孩子從小念感恩詞:感謝國家培養護佑、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辛勤教誨、感謝同學關心幫助、感謝農夫辛勤勞作、感謝大眾信任支持。

  其實,人一天能生活無憂,需要各行各業的人為我們服務。如果沒有農夫的汗水滴下土,我們就吃不到香甜的米飯;沒有工人鑿工辟壤,我們就不能行走在寬敞的道路上;沒有清潔工風雨無阻的勞作,就沒有整潔乾淨的城市風貌。「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我們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古人講:「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強調了人與人互助共生的重要性。我們每天生活所需的東西,並非靠自己就能辦得齊全,都是有各行各業的人在為我們服務、為我們準備。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是由許多人分工合作,我們生活才得以無憂。

   整個社會確實是互助之體,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每一個人都應該回報社會。無論是自己的經驗、體力、錢財、資源,都應該懷有回報的心。「當思來處不易」,應當深思,這些食物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一絲一線都是工人們的心血。「恆念物力維艱」,能時常想著這些物品都是大家辛勤勞作的成果,懂得感恩、惜福,就不會隨意浪費了。

  我們冷靜思考,節儉對一個人的心性有什麼幫助?節儉能啟發我們多少善念?古人非常有智慧,一個人能節儉,就有更多的財物布施於人,所以「儉而能施,仁也」,他的仁慈心在不斷提升。節儉的人,他的欲望就不會一直膨脹,否則,他花不夠、用不夠,就會用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去獲取。

  因此,「儉而寡求」,一個人節儉,他就不會貪求過多,「義也」,不義的東西他不會拿;「儉以為家法」,能把節儉當作家規;「禮也」,懂得以禮來治家;「智也」,有智慧。所以一個人懂得節儉,仁、義、禮、智的德行都在增長。

  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因為節儉而變得吝嗇,反而是不仁;因為節儉而貪心,就不義;因為節儉,連供養父母都變得很吝嗇,就是非禮,對父母不恭敬;因為節儉而留很多錢財給孩子,就沒有智慧,這都不是真正的節儉。

  《三字經》說:「人遺子,金滿籯」,一般人都留財物給孩子,「我教子,惟一經」,傳經典、傳智慧給孩子,這是真正理智的父母。所以我們是增長仁義禮智,還是變成不仁不義不禮不智,自己要把道理理解透徹。

  為人父母,要念念想著成就後代,才有這麼多寶貴的家訓傳承下來。我們善於運用,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彎路。

  有一個孩子看到一位老師拿著紙杯喝水,孩子很想要那個紙杯,老師就把水遞過去說:「來,這個杯子給你」。

  孩子的父親看到了,走過來說:「老師,我們有帶水壺,您自己喝」。

  老師說:「沒關係,就一個紙杯,讓孩子喝吧。」

  這位父親還是很堅持,用眼神告訴老師,他們真的有帶杯子,就不用了。老師馬上意識到這位父親要教育孩子,於是先離開了。

  老師離開後,孩子稍微有點情緒,父親就跟他說:「爸爸跟你說,這個紙杯和一些紙質物品,都是通過砍伐樹木做成的,你多用一個杯子,可能就要多砍一棵樹,所以我們對於紙質物品,能省則省」。

  孩子還是有點情緒,他父親接著說:「你假如還不高興,爸爸下次不帶你出來了」。通過這樣的方式,父親在教孩子學會珍惜物品,堅守「慎於始」的原則,不讓孩子養成浪費的習慣。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這句經文學完,相信大家都不會浪費糧食了。我們時時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好榜樣,這才是真正的慈愛。

  學貴力行,身教大於言教。我們學一句,就要把這句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行為習慣,逐漸形成我們的家風。父母做出的好榜樣,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心靈。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