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興之相——裴度-第70集
有意效承平,無功答聖明。
灰心緣忍事,霜鬢為論兵。
道直身還在,恩深命轉輕。
鹽梅非擬議,葵藿是平生。
白日長懸照,蒼蠅謾發聲。
高陽舊田裡,終使謝歸耕。
從這首詩文當中,不難看出,詩人對於國家的鞠躬盡瘁,對於朝廷的赤膽忠心,以及清正剛直、以身履道的優秀品質,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文能提筆定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唐朝元和中興的第一功臣「裴晉公」裴度。
裴度出生於望世家族河東裴氏。少年時代,在功名場中,屢次未能得志。洛陽有名相士,說他形相不入貴格,會遭遇餓死的命運,裴度知道後並不介意,仍然胸懷坦然。
有一次他到香山寺遊覽,見一位婦人在寺內拜佛祈禱,而後匆匆離去,然而,卻把隨身攜帶的包裹落下了。裴度拾起後便要出門找尋這位婦人,卻發現已追趕不及,只有原地等待這位失主來取。然而直到傍晚,還不見這位婦人前來尋找,裴度便把包裹帶回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裴度又來到寺廟等候,只見婦人匆匆忙忙跑來,邊找邊哭說她的老父親,無罪蒙冤,被關在獄中。昨天才向人借來兩條玉帶、一條犀帶,價值千餘兩白銀,要用以請托替父求免罪刑,卻不幸遺失在此,可憐老父親從此難以脫免了。說罷淚下如雨,痛不欲生。
裴度解開包裹查看,果然物品與婦人所說完全一致,於是全數送還給這位婦人。婦人感激不盡,想留一條寶帶贈送給裴度,裴度笑笑說:「我如果貪圖此物,何必今天來這守候返還給您呢?」於是,婦人拜謝而去。
後來相士又遇見了裴度,驚奇地說:「你必有陰德及人,所以神色與之前大不相同。現在看,您的前途萬里,不可限量了。」真可謂相由心生,命隨心轉,裴度果真就在那年中舉進士。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只在「貪」字一念,裴公可說貪欲清淨,不但對別人遺物不動於心,就連死生也置之度外,心量廣大,福德也廣大。所謂修心可以補相,因此能轉短命為壽考,改貧賤為富貴。
入仕為官之後,裴度表現出很卓越的行政能力和良好的政治品質。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林立,中央政令不暢。在所有割據的藩鎮之中,淮西、淄靑地區的叛亂最為嚴重,與中央處於完全對抗的狀態。裴度則是力主對叛亂藩鎮採取強有力措施。
公元八一四年,淮西的吳元濟擁兵自立,唐憲宗連發十六道兵討伐,均不見成效。朝中群臣紛紛要求皇帝撤兵,安撫吳元濟。只有宰相武元衡和時任御史中丞的裴度力主用兵。
同年,淄靑節度使李師道派人進京刺殺二人。武元衡在早朝路上被殺,裴度由於護衛以死相救才倖免於難。一時間朝中人心惶惶,裴度非但沒有害怕,反倒挺身而出,自請上前線督軍。他俯伏在地、涕淚橫下的說:「臣誓不與賊偕存」。唐憲宗大為感動,隨後便任命他為宰相,並總領討伐淮西大軍。
裴度心繫國家安危,以平叛為己任,置死生於度外,浩然正氣衝霄漢,意氣慷慨!雖為儒臣,位高權重,卻並不只是高坐行營,而是親赴前線,躬督戰陣,激勵士眾。
裴度來到淮西以後,立刻整頓軍紀,並撤銷太監監軍,極大的提高了將士們的積極性,戰局馬上得到扭轉。
公元八一七年冬天,裴度命令名將李愬雪夜偷襲蔡州,一舉俘虜了叛臣吳元濟,此戰大獲全勝,割據三十多年的淮西因此得以重新歸附唐朝。
至此,安史之亂以來,兩河陷於強藩之手達六十餘年後,終被朝廷收復,藩鎮割據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變。橫海、幽州、成德三鎮隨之主動歸順。
第二年,唐憲宗聽從裴度的建議,乘勢征討當時勢力最強的藩鎮淄靑,沒用半年時間,淄靑得到平定。此後,唐朝得到了暫時的統一。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元和中興」。裴度對於輔佐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可謂是厥功至偉,「誠社稷之良臣,股肱之賢相」。他的威名傳揚到遠方,中原、異邦對他都畏懼欽服。
《資治通鑒》這樣評價裴度:「度身貌不逾中人,而威望遠達四夷,四夷見唐使,輒問度老少用捨,以身繫國家輕重如郭子儀者,二十餘年」。
雖然裴度一生仕途多舛,起起落落,幾度入相,幾度出藩,不改忠義本色。「以人臣事君,唯忠與義,大則以訏謨排禍難,小則以讜正匡過失,內不慮身計,外不恤人言」。
裴度一生歷仕唐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和文宗七朝。在憲、穆、敬、文四朝任宰相。一直正色立朝,知無不言,維持唐代國運得以不墮,秉持國政,威震四夷,身系國之安危二十餘年,以全德始終,安享高壽去世。
唐文宗聞訃震動,停止臨朝,以志哀悼,追贈太傅,謚號文忠,五個兒子賜襲爵位。
歷史上少有能將德行貫穿始終的將相,縱觀裴度一生,可謂是丹心照汗青,忠肝如鐵石;無私德乃大,有公品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