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菩提心者 如大雪山-全1集

  經句:

  菩提心者,如大雪山,長養一切智慧藥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

  

  釋義:

  菩提心像喜馬拉雅雪山一樣,清淨無染,能長養一切智慧藥(佛法中智慧藥亦如是,以此藥故,破所貪著。——《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開示:

  什麼叫菩提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則不假,誠就不虛,不是虛偽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真誠心去生活,你就會活得很自在。別人用虛偽的心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用心不一樣。虛偽的心對人,造不善業,他將來果報在三惡道,我用真誠心對他,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歡迎我,不一樣。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6集) 2010/8/15

  

  什麼東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染污統統要把它去掉,不要去接近它,你的心就清淨,清淨心生智慧。從清淨心向上提升就是平等心,平等比清淨高,平等心裡面不分別,傲慢沒有了、嫉妒沒有了,傲慢、嫉妒都是心不平。平等心是大徹大悟的關鍵,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正覺。一個佛門弟子,常常用這個對待自己,你看你自己多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對別人是大慈大悲。換句話說,用真誠的愛心、清淨平等的愛心、覺而不迷的愛心待人接物,這叫發菩提心。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16集) 2010/8/15

  

  菩提心,我們一聽說也嚇一下,這東西我們發不起來。蕅益大師一句話道破,只要你真正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聽他這一句話,這塊石頭落地了,我們無上菩提心發起來,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愈想愈有道理,的確沒錯。因為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當生成佛。這是淨土不可思議之處,一切經裡面沒有的,十方諸佛世界裡頭也沒有的。所以諸位要老老實實把握這個真正是無量劫以來難得遇到的因緣,我們這一生遇到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97集) 1984/12

  

  不發菩提心與西方淨土不相應,因為西方淨土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菩提心是真誠,待人接物要用真誠之心,這就是菩提心。決定不能有虛妄,不能有虛偽,要以真誠心待人接物,我們在佛法才能入門。諸位要曉得,多少學佛的人乃至於出家,到了七十、八十、九十,佛法沒有入得進去,原因在哪裡?就是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誠心,這是菩提心的本體。真誠起作用,對自己是清淨心,自受用,清涼自在;對別人是大慈大悲。自己心地不清淨,對人不慈悲,你自己就要覺悟,菩提心沒發出來。菩提心沒發出來是什麼心?凡夫心,凡夫心你就不能出六道。菩提心才能出六道,才能明心見性,才能往生西方。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74集) 1984/12

  

  佛離開眾生,他不能成佛。我們想學佛,離開眾生就學不成,到哪裡去學?佛是應眾生而有,我們修行也是應眾生而修,沒有眾生,我們到哪裡去修?沒地方修。有情的眾生分為兩大類:善人、惡人。一切境界也分兩大類:順境、逆境,就是好環境與壞環境。在這兩類裡面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慈悲心,這就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能離開眾生、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眾生與社會,菩提心到哪裡去生?生不起來。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82集) 1984/12

  

  你看一切經裡面講的,小乘人沒有菩提心,為什麼?因為小乘人脫離人群、社會,他去找一個人跡不到的地方獨善其身,所以他沒有菩提心,只有大乘菩薩才有菩提心。我們修什麼?你要曉得,就修的這個。這是講通途法門,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哪個法門,統統都是在人事環境裡面修清淨、平等、慈悲。念佛人還有一個特別的,那就是信、願、行,我修信願行也不離開人群,也不離開社會;而且他更妙,他用一句阿彌陀佛去修覺正淨,去修菩提心,去修信願行,這是妙不可言。你只要抓到綱領,就曉得怎麼修法,這樣才真正能成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82集) 1984/12

  

  大經《無量壽經》裡面提出修行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信願,一向專念就是執持名號,這兩句就是小本《彌陀經》所說的信願行三資糧,這三條缺一不可。蕅益大師尤其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之深淺」。我們要真正修學這個法門,希望這一生真正有成就,換句話說,一定要放下萬緣,在這個世間隨分度日,隨緣隨分,要把念佛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25集) 1984/12

  

  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我念佛用菩提心,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世待人我還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祖師大德說的話,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話我們聽多了。我們用菩提心念佛,我用菩提心生活,用菩提心工作,用菩提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這才真正有感應道交,這才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464集) 20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