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52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七十頁第二行開始看起:「稽顙再拜,悚懼恐惶」。上一節課學習到了這一句經文,「稽顙再拜,悚懼恐惶」,這是說在祭祀的時候,是懷著戒慎恐懼的心,來準備祭禮所需要的一切。這種戒慎恐懼體現出了我們的真誠心,不敢有所疏忽。而到了祭祀典禮開始的時候,要用真誠的恭敬心、用最為虔誠的心來向祖先行最敬禮。前面的課程,我們介紹了古禮當中的「頓首」以及「稽首」,這都是古禮「九拜」當中非常恭敬的一種禮節。最為恭敬的是「稽首」,其次是「頓首」,古人行禮的時候要把頭叩在地上,一拜、再拜,來表示對於歷朝歷代的祖先念念不忘,這是祭祀的時候所需要具備的恭敬的心態。

  我們知道,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中國的歷史上,祭祖傳統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而祭祖這樣的儀式,所反映出來的是中國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呢?是我們「孝道」的精神。所以師父上人常常說到,當我們對於千百年之前的老祖宗都能夠很虔誠地去祭祀,而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盡孝的道理?所以中國無論是儒、釋還是道家,都是非常重視孝道的。這種孝道不僅僅是體現在,祖先跟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很重視孝道,而且在他們過世之後,是通過祭祀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的孝思。

  這種做法對於社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這種孝道祭祖的優良傳統,體現出中國人誠敬而又敦厚的品德,對於改善社會風氣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論語》當中提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什麼是慎終?慎終是「喪盡其哀」;而「追遠」是「祭盡其誠」,也就是《弟子規》所說的:「喪盡禮,祭盡誠」。如果在喪祭之時,都能夠盡好我們的孝思,這是不忘根本的體現,這樣做在社會上,風俗民情一定會趨向淳厚和善良。

  師父上人從二O一二、二O一三年那時候開始,每一年都會舉辦「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這是提倡孝道的做法。而且在這麼多年來,在師父上人的倡導之下,這種祭祖的風氣也延伸到了世界上各個不同的國家還有族群。比如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甚至在歐洲有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祭祖。孝道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不同的文化都提倡孝道的精神。雖然祭祖大典是在各個不同的國家舉行,但是這些國家、族群以及不同文化的人士都對它非常認同。投影片上大家所看到的是分別在英國、法國還有德國所舉辦的「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典禮非常地莊嚴隆重,而且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孝道的精神、愛的精神是跨越種族、跨越宗教、跨越國界的,它能夠引發人們內心的孝思,在世界的各個國家都引起很大的反響。這句經文就補充到此地。

  接著看下面這一句經文,第七十頁的第三行:「箋牒簡要,顧答審詳」。這一句經文主要是談到在寫信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最重要的是內容要簡單扼要,使人一目了然;同時在回復別人的信件之時,也要考慮得很周到,寫得詳細而又謹慎,不能夠輕率。這是「箋牒簡要,顧答審詳」。師父上人從前曾經使用過一本《應用文》的書,在這部《應用文》當中教導我們如何寫對聯、寫書信。許多應用文的寫法以及案例都在其中,這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因為現代很多年輕人對於寫書信,基本功沒有老一輩的長輩根底深厚。

  「箋牒簡要」,「箋牒」是書信的意思。因為古時候書寫在沒有發明紙張之前,有箋、牒,這是用竹簡或者是木片製作成可以書寫的樣子。「箋牒簡要」,「簡要」是簡單扼要的意思,因為在古時候書寫的工具並不是非常便利,就像在以竹簡為書寫工具的時代,你不可能寫的內容都是長篇大論,所以文言文的形式就非常精簡,把一些很冗長的內容都濃縮成精華。從古到今,我們知道中國人的漢字、文言文體現出了「文」和「言」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也就是中國人所使用的文字,以及講話所說的語言,是兩種不同的系統。

  比如說大家看到儒家的經典,都是文言文所寫成的,但是如果把它回歸到當時的時代,比如孔老夫子的《論語》,如果回歸到夫子和學生對話的場景,它所用的口語是一套系統,之後學生、弟子再把這些對話的精彩、重要內容整理成《論語》,是用文言文,這是另外一套的系統,它是分開的。關於這個問題,英國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以及英國的羅素都曾經有過非常精闢的論述,他們對於中國的漢字、文言文是相當肯定和讚歎的。「顧答審詳」,這是在回信的時候,信函要寫得詳細謹慎,而不能夠輕率。所謂「簡要詳明」,「詳」是詳細,「明」是明白,而且又要簡要,這是標準。

  我們先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句經文的漢字,首先來看「簡要」的「簡」。「簡」大家先看小篆的字形,小篆的「簡」是「從竹,閒聲」。它的本義在許慎《說文解字》當中解釋作「牒」,《說文》說:「簡,牒也」,「牒」是它的本義。什麼是「牒」呢?「牒」是古時候用來刻文字的竹板叫作「牒」,所以它是竹字頭的;再來看竹字頭下面的「閒」,它本來是「隙」的意思,我們常說間隙,也就是空隙的名稱。古時候的竹簡,字跟字、行和行之間,一定會留著一定空隙的。即使是後世發明了紙張,在紙張上面寫字,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也會有空隙。所以「簡」字從「閒」聲。

  「簡」當它作名詞解釋,第一個意思是指的竹簡,古時候是在竹片上面寫字,這是「簡」。在《尚書序正義》當中有介紹,「簡」有一定的規格,它的長度是一尺二寸;而《左傳》的注解當中說,古文的篆書「一簡八字」,一個「簡」上面是寫八個字,當然這其中也會有一點差異。這是最初我們看《左傳》的時代以及《尚書》的時代,「簡」的長度以及在上面寫字的字數是有一定的規範,可是到了後世就沒有固定的形式。現在的時代有許多古時候的文物出土,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比如漢朝時期的竹簡,甚至更早的這些竹簡的樣式,大家對於竹簡應該不會感到陌生。

  像在《宋史》當中說:「斷編殘簡」,「簡」就是竹簡。大家看一下《正中字典》當中有簡圖,「簡」長成什麼樣呢?大家看到圖會有一定的概念。所以「簡」最初來造字的時候,它的本義就是這個意思。到後世「簡」作名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作「公文」解,作「信札」解,作「手版」解,這些都是跟最初的本義是有一定的關係。

  「簡」也可以作「簡約」的意思,比如《尚書》有:「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簡」是簡約,管理下屬要簡約、要寬厚;「簡」也可以作「誠」,是「誠實」的意思,比如《禮記》當中說:「有旨無簡不聽」,「簡」是誠實的意思。這是它作名詞,作動詞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在《正中字典》當中引用十二種不同的意思,以及它在古書和經典當中的例子,大家可以做參考。它還可以作形容詞,作形容詞有「大」的意思,也可以指「器宇凝重」,比如《尚書》有:「簡而廉」,「簡」是器宇凝重的意思,它也可以指「簡潔」。關於這個字簡單地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接著看下一個漢字,「顧答審詳」的「審」,「審」字我們先看投影片上有金文以及小篆的字形。「審」是什麼意思呢?《正中字典》當中金文的「審」,跟我們投影片上的稍微有一點小小的差異,但是大致上是相近的。我們看《正中字典》金文的「審」,李敬齋先生認為,是「訊辠人」的意思,所以在金文裡大家會看到下面有一張嘴,要審訊罪人一定要用「口」來詢問他,所以它從「口」,是詢問的意思;上面是「采」,「采」是什麼呢?「采」是要做辨別和判斷,在審一個案子,詢問罪人整個案件的經過,審案的人員要根據證據和他所講的內容來進行判斷;而「審」上面還有一個「宀」,我們常說的寶蓋頭,「宀」就不是一般居住的房子,而是指的法庭。這是金文的「審」,通過對這個字形的解釋,對於它的本義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再來看小篆,小篆的「審」是「從宀、從番」,「番」是從「采」,看它的本字就像禽獸的指爪之分別。你看禽獸的腳掌上面有一根一根的腳趾,指爪的分別是「采」;從「田」,「田」是像禽獸的腳掌,所以是「獸足」,禽獸的腳。還有什麼呢?為什麼在「審」當中會有這樣的一個字形?它代表什麼意思呢?它所代表的是古人在認識大自然的時候,當他要辨別這隻動物到底是什麼動物,可以通過什麼來判斷呢?可以通過牠的腳掌來判斷。比如有一些野生動物在森林當中留下的足跡,有經驗的人看到它的足跡,就知道這是一隻什麼動物,是這個意思。

  「審」上面有「宀」,「宀」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交覆深屋」的意思,在這裡就有「著落」,「著落」就會「切實而明審」。所以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審」字的本義是什麼?是「悉」,「悉」是完全瞭解的意思。這是說文裡面對於「審」的本義的解釋。

  我們來看一下當「審」作名詞,有「水盤旋」的意思,比如《莊子》當中說:「止水之審曰淵,流水之審為淵」,「審」是水在裡面盤旋,這是它做名詞;也可以作「束」,比如《周禮》當中有:「十羽為審」,「審」是「一束」的意思;作動詞有「悉、詳知」,這是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對於「審」本義的解釋,是「悉」的意思。比如《淮南子》當中說:「不可不審」,「審」是「悉」,也就是完全瞭解;它作動詞還有其他的意思,比如有作「推究」,《尚書》當中有:「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審」是推究的意思。

  「審」作形容詞有「周密」的意思,也有「確實」的意思,我們就不一一舉例子來說明。所以確實通過對於一個字的形、音、義,對它進行分析,就能夠讓我們充分瞭解造字之時的本義究竟是什麼?後世衍生出來的相關的意思,往往也跟造字之初最初的本義有相當的關聯。我們今天學習到了這句經文,「箋牒簡要,顧答審詳」,究竟一篇文章如何才能夠寫到「簡要詳明」?我們給朋友或者是長官在回信的時候,信函應該怎樣寫呢?在這裡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是雪公老人他老人家的書函手澤,我們看了是非常感動。老一輩像雪公時代的老人,他們寫信是多麼的恭敬!在信箋上用毛筆工工整整地用端楷、小楷來寫,它的整個格式、用詞,像這些範例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我們來看一下這封信,這封信是雪公老人寫給孔德成先生,也就是孔上公。「致孔德成奉祀官書」,信箋用的是「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的用箋,因為雪公老人多年來一直都是擔任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在數十年來,雪公老人和孔先生之間深厚的情誼是相當感人,我們在這封信的字裡行間就能夠體會得到。

  「奉祀官鈞座」,我們在一封信的開頭常常會寫,比如「某公慈鑒」,或者是「道鑒、淨鑒」,最恭敬的是「鈞鑒」。如果我們寫信給對方,對方的年齡、身份、地位、德望等等都比我們高,要表達最恭敬的用法是寫「鈞鑒」;一般我們會寫「慈鑒」或者是「道鑒」,這是很常用的,或者是「慧鑒」。「奉祀官」指的是孔德成先生,「奉祀官鈞座,謹稟者職以年屆九旬」,這是雪公老人當時寫這封信,已經快要九十歲的高齡了。「心力俱衰」,老人到了這個年齡,早就已經超出一般人的退休年齡,當然色身、肉體,不像年輕人身體那麼硬朗了。「屢懇辭退」,所以雪公老人多次想要辭掉主任秘書的職務,「屢懇辭退本府主任秘書一職」。然而我們知道,雪公老人和孔上公之間的情誼不是一般的深厚,風雨飄搖數十年,這種情誼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所以孔上公一直都沒有批准,「均未蒙準,厚恩汪洋,山海難喻」,這種深恩厚德,是沒有辦法用言語跟比喻來形容的。

  「銘骨沒齒」,沒齒不忘、刻骨銘心;「未或能忘」,這是雪公老人常常記在心上。我們看老一輩的老人,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情誼,長官與下屬,或者是朋友之間等等,那種情誼可以維繫一生,幾十年都沒有改變,那個時代的人是非常的厚道。「但以大局為重,安可因私廢公」,雖然這種情深義重,孔上公非常念舊,仍然不忍心或不捨得讓快要九十歲的雪公辭掉職務。但是畢竟要以大局為重,都快九十歲的老人了,要把下一代培養出來接續職務,所以不能夠因私廢公。「然四十年追隨,驟然言辭」,雪公老人追隨了孔先生有四十年那麼久的時間,突然間要辭掉職務。「中心實如火焚,時勢所迫,無可如何」,這講述出了雪公老人的言語雖然很簡短,可是字字句句都是入情入理。他迫於當時的這種情況,快要九十歲的人,這個職務如果他一直在位置上,也要想到要把接班人提拔出來,可以再接續做這項工作。

  「而已,玆擬以公私兩全之法」,所以雪公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能夠公私兩全,既顧到老人家和孔上公之間四十年的情誼,同時又把工作妥善的安置,「請將主任秘書辭去,以讓賢能」,希望能夠把年輕人提拔起來。「鈞座憐老念舊」,「鈞座」是對於孔上公的敬稱。你看雪公老人在寫信的時候,這種格式還依然是遵循古法,比如談到君王或者是談到他的長官,是從第二行再另外開始寫起,不會接續在上面這一行,這是對於尊長的一種尊重。所以孔上公是憐老念舊,這四十年的情誼他也不忍心一下子讓他辭掉職務,「另調職,在本府任一閒散之職」,考慮到這種情況,如何想出一個辦法呢?又合情合理合法,同時又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雪公老人想了一個辦法,他說我依然是在「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繼續任職,但是先不擔任主任秘書,改換一個閒散的職務,這個職務責任沒有那麼重,不需要再去處理很多的公務,同時他還繼續在奉祀官府任職。

  所以「依然常隨左右」,他依然可以常隨在孔上公的身邊。「備充資詢」,因為老人家畢竟做了幾十年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他的經驗很豐富,這時候他擔任顧問,如果後來的主任秘書有什麼問題,隨時都可以跟他請教。包括孔上公因為已經習慣了雪公老人擔任他的主任秘書,所以依然陪在他的身邊,有什麼事情要咨詢,依然可以像顧問這樣的職務。

  「借舊事告諸來者,俾減隔核,至府中預算,職深明瞭此種計劃決不影響經費,另有說明」,調一個閒散的職,這樣再重新另覓人選擔任主任秘書,這樣對於奉祀官府的經費開銷,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這個辦法真的是公私兩全的好辦法。「語出至誠,時日迫人,萬懇睿察俯允,不勝企待之至」,字字句句,從這裡其實我們可以體會到,雪公老人無論是處理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的事務,都是秉於至誠之心,這種真誠心、至誠心才是學習儒、釋、道聖賢教育最為根本、最為關鍵的地方。我們都要跟老人學習這種處事、待人、接物的精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都是他的一種至誠心,在在處處都是會為對方考慮得很周詳。但是因為要九十歲了,隨時要準備往生西方,我怎麼可能再把這個位置一直牢牢抓在手上不放?所以談到,「時日迫人,萬懇睿察俯允」,這個詞語再來對照,比如我們在《四庫全書》看到古時候宋、元、明、清的大臣寫給君王的信,那種用詞的真誠恭敬,絲毫是不遜色的。古時候比如說宰相寫給皇帝的信函,那種用詞和恭敬的態度,我們在雪公老人這封信裡面看到,可以說是毫不遜色。雖然他只是寫給自己的領導,他的長官並不是皇帝,可是雪公老人這種用詞,跟大臣寫給皇帝的這種真誠心、恭敬心是一樣的。

  「萬懇睿察俯允,不勝企待之至」,這信函到這裡,後面是我們習慣上信函的後面要寫一個祝辭,他是說「恭叩鈞安」,這是比較簡單的,我們現在會寫成,比如「耑此 敬頌」,比如「貴體安康,六時吉祥」之類的。古禮的書信可以比較簡單,這裡就寫「恭叩鈞安」,最後落款是「主任秘書李炳南謹呈,九月二十八日」,日期寫在下面,字比較小。這上面蓋了一枚印章,印章是雪公老人的名字。

  大家看了這封信,這還不是古人,是我們的老師的老師,雪公太老師,他老人家那個時候寫信是多麼的恭敬,言語是簡要詳明,用詞真誠懇切。而且他考慮問題,在在處處都是站在長官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而不是考慮我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因此我們從這封信裡面,可以學到很多很多老人處事待人接物的精神。

  下面還有一封是寫給徐醒民老師的信,我們就不一個字一個字來跟大家做分享,這些信函都有流通,我們有興趣的話大家要學習怎麼寫信,可以跟這些老人來學。當然我們可能首先也要把自己的毛筆字練好,如果要寫出這樣的一份有傳世價值的信,我們的字首先也要很恭敬、很工整。像我們在雪公老人的紀念館,曾經看過雪公老人,和佛門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之間的來往信函,這些信函都是有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

  張清泉教授也談到,之前雪公太老師也教導大家,文章如何寫到簡要詳明,也可以參考清朝時期,紀昀紀曉嵐先生的《閱微草堂筆記》。我們知道《四庫全書》這部書,紀曉嵐擔任主編,所以他在漢學、文學方面是有很深厚的功底。從他所留下來這些筆記的資料,可以看到他的文筆有達到所謂「簡要詳明」這樣的要求,這是簡單的文言文。《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嵐去新疆做官,他聽到的一些掌故傳說就記錄下來,用簡單扼要的文字來敘述。所以這種文字的功夫,我們都可以來學習。

  關於這句經文,以及如何來寫應用文,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跟大家簡單地介紹到這裡。其中最重要的是從老人的信函當中,所看到老人家這種真誠的態度,這也是我們學習儒、釋、道聖賢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心態,能不能有所成就,最關鍵的是這種真誠恭敬心。如同印光大師所說:「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處事待人接物,以及在學習儒、釋、道聖教的時候,如果都能夠秉持這種真誠心而不改變的話,大家很容易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進步,真誠心是首要的條件。

  接下來大家看下一句經文,第七十頁第三行:「骸垢想浴,執熱願涼」。這一句經文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弄髒的話就很想要洗乾淨;「執熱願涼」則是說,如果我們手上拿著很燙的東西,那這時候會迫不及待想要把東西放下,讓手涼快一下。其實這是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比喻一個人知過能改、有錯必改,有了過錯知道要去改正,這種緊迫感如同「骸垢想浴,執熱願涼」的這種緊迫感。

  這裡的字我們看「骸垢」,「骸」是身體,「垢」是骯髒,身體骯髒了就想洗澡。如果是「執熱」,「執」是動詞,是手上拿著的意思,手上拿著很燙的東西,「執熱願涼」,當然很希望趕快把燙手的東西放下去,讓手涼快一會。這種比喻是比喻一個人身上有了過錯,這過錯像身體上面的污垢一樣,於是要趕緊把它改正過來,如同清洗身上的污垢是同樣的道理。這是這句經文簡單的意思。

  我們來看一下「骸垢想浴」的「垢」字。「垢」字投影片上是小篆的字形,小篆的「垢」是由什麼組成呢?是由「土」跟「后」,「土」是它的形旁,「后」是它的聲旁。在《玉篇》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什麼?它的本義是「塵」的意思,是很骯髒的塵土叫作「垢」,所以它從「土」;再來右側的「后」,它和我們正體字當中後來的「後」意思是相同。當風一吹起來,地上種種的灰塵會飛出來,後落者是「垢」,所以它從「后」聲是從這裡來的。

  「垢」當它作名詞來解釋,是「塵滓」的意思,塵埃、灰塵叫作「垢」。比如《莊子》有一句經文說:「彷徨乎塵垢之外」,「塵垢」,「垢」是塵滓,污垢的意思。我們想身體的污垢,大家都知道每天要洗澡,要把它清理乾淨;可是如果污垢是心靈的污垢,這種染污要想盡辦法把它去除。所以佛門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我們在前面曾經看過師父上人寫的墨寶,身、口、意的污垢、染污,其中意業的污垢,意業的染污就是貪、瞋、癡。所以貪、瞋、癡要靠什麼去把它降服呢?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用戒、定、慧的功夫把貪、瞋、癡降服。

  這是「垢」作名詞,有塵滓還有瑕疵的意思。同時「垢」也可以指恥辱,比如《莊子》有:「強力忍垢」,「忍垢」,「垢」就是恥辱,這是《莊子》的經文。同樣在佛門裡面也有強調「忍辱」,人們種種的誹謗、侮辱、陷害等等都要能夠忍受,這是忍辱,所以「垢」是恥辱的意思。這是「垢」字作名詞,作形容詞有污染、不乾淨的、渾濁的、惡劣的,還有污穢的意思。比如《淮南子》有一句文說:「周之簡圭,生於垢石」,「垢」是污穢的。本來一塊石頭,在山裡面把它挖出來,上面佈滿了塵土,可是如果石頭裡面含藏著玉石等等,在對它進行切磋琢磨的功夫,這時候就可以把它變成一塊美玉;同樣的,一塊石頭如果含有其他的金屬成分,金、銀、銅、鐵、錫等等,通過提煉也能夠從污穢的石頭當中提煉出真金出來。這是「垢」字。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執熱願涼」的「涼」字。「涼」投影片上是小篆的字形,小篆的「涼」是「從水,京聲」,在《說文通訓定聲》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薄寒」的意思。「涼」雖然是寒冷,但是這種寒冷是很輕微的。比如在夏天的夜晚涼風習習,這種「涼」是很舒服、很涼爽的一種風,而不是冬天的時候寒風刺骨的風。所以「涼」作「薄寒」,「薄」是指比較輕微,這種寒冷是比較輕微的。在一般的溫度下「水有薄寒意」,相對來說我們手伸到水裡,水是微微的有涼意,所以「涼」字從「水」是從這裡來的。

  再來看右側的「京」,「京」是代表什麼意思呢?是作「人為高丘」來解釋。我們常說,高處不勝寒,這是在古人的詩詞裡面提到,你在高處,比如海拔比較高的高山上,自然會比平地更加地寒涼。所以「涼」從「京」聲是從這裡來的,因為「京」是人為的高丘的意思。

  我們來看一下「涼」字,在不同的詞性當中可以作什麼意思,比如說作名詞,「涼」可以指「氣微寒」,微微的寒意。孟浩然有一首詩:「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涼」是氣微微寒涼的意思。所以「涼」從最初「薄寒」的意思,作名詞的時候還可以指「愁」,我們常說悲涼、悲涼。秋天的時候,當秋風非常蕭瑟地吹起,滿地都是落葉,看到這種景象,內心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這種悲涼,其實是從溫度的「涼」,再衍生到人的一種心態;「涼」也可以指風寒等等。

  我們看它用作動詞的時候,用做動詞會「使之涼」,比如說把茶涼一下;也可以指「悲傷」,所以這個意思我們看到,它是從一種溫度寒涼的感覺,變成內心寒涼的時候就有悲傷的意思。像江淹有一首詩說:「撫飾幕而虛涼」,這種「虛涼」是代表內心的一種悲傷。這種意思的過渡、引申也是非常自然的,內在的意思是相關的。

  形容詞有「薄寒的樣子」,有「薄寒的」,這在古人的一些文章或者詩詞作品當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義項;還可以指「納涼的」,可以指「薄的」。比如《左傳》裡面有一句經文:「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這裡「虢」是「虢」這個國家,「涼德」,「涼」是「薄」,說明它的德修得很薄,不是像周朝,周朝開國的君王和他們的夫人,以及臣子,所修的德行就很深厚。《左傳》的這段文是說,「虢」這個小國家德行不夠深厚,所以這裡的「涼德」,「涼」就是「薄」的意思。「其何土之能得?」所謂「有德此有土」,土地也是代表你的福報,福報一定是要德行才承載得了,這是一定的道理。關於「涼」字就簡單地介紹到這裡。

  我們今天學習了這一句:「骸垢想浴,執熱願涼」,剛剛提到這句經文,其實是用一種比喻的方式,來提醒我們要知過能改、有過必改。在《了凡四訓》這部書當中,提醒我們如何才能夠改過,改過的方法是什麼?了凡先生講得非常清楚。其中在「立命之學」當中,了凡先生特別談到:「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從這裡可以看出改過的重要性。師父上人提醒我們,我們要改造命運,這句話是關鍵。

  在這之前了凡先生談到:「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怎樣才能改過?當然首先一定要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如果連自己錯在哪裡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改正錯誤呢?所以師父上人強調:「日日知非」,這就是覺悟,是佛家所說的開悟,始覺、本覺、究竟覺。什麼是「始覺」?始覺是這裡所說的「日日知非」,「始」是開始,天天開始,所以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是始覺,天天都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天天都能發現自己的毛病,發現了之後就要改,這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修行是什麼?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見解、思想以及行為,並且能日日改過,這是大聖大賢真實的修功。所以了凡先生強調:「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我們想要改造命運,離苦得樂,師父上人強調這幾句話就是關鍵,非常的重要。為什麼有的人一生當中,這是講一般人,不能夠成聖成賢;或者是修行沒有辦法得到結果,這毛病出在哪裡?師父上人教導我們毛病就是出在此地!如果能夠天天都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天天「始覺」;發現了自己的過失就把它改正過來,這是功夫;真正能夠改過,這是功夫得力!

  師父強調,我們也不必要很多,比如你一天真正知道自己的一個過失,就改掉一個過失;三年之後,這不是聖人就是賢人!這三年當中改掉多少的過失。如果一天能夠改正一條過失,如果是淨土宗的念佛人,三年之後不是上品往生,就是中上品往生。這是修學成佛作祖,我們肯不肯認真去做呢?如果這一天當中一條過失都發現不了,這就是迷惑顛倒,為什麼?因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過失,當然沒有過失可以改,那又如何能夠進步呢?不進則退,自然會墮落,所以「即一日安於自是」,「自是」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這種生活是最可怕的生活。因此我們現在學習了聖賢教育,要不斷認識自己的錯誤,並且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錯誤。

  我們看大迦葉尊者曾經說:「真誠心懺悔迴向」,其中「懺悔」是什麼?懺悔就是「不貳過」。像孔老夫子的弟子顏回,「不貳過」就是我知道自己的過失,把它改正過來,之後不會重複再犯同樣的過失,這是不貳過,這是懺悔。懺悔就是不貳過。「迴向」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都是對於我們很重要的提醒,我們要把它記在心上。這句經文就學習到這裡。

  接下來再來看下一句經文,七十頁的第四行:「驢騾犢特,駭躍超驤」。這句經文提到很多種動物,驢子、騾子,還有犢,「犢」是小牛,「特」則是大的公牛。「駭躍超驤」,這些動物當牠受到驚嚇的時候,會嚇得到處亂跑、到處亂蹦,動物的本性是如此。我們看到有人把一隻老虎,其實那個老虎是玩具虎,還不是真的老虎,放到一隻大狗的旁邊,結果狗以為是真的老虎,嚇得馬上蹦起來,這就是同樣的情況。

  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個動物,「驢」驢子,我們都知道,驢子比馬要小一點,牠的性情也比較溫順。驢子能夠背著很重的東西,或者是人可以騎在牠的身上;「騾」,騾是驢跟馬交配所生的,叫作「騾」。「騾」比較有力氣,能夠負重走很遠的路。我們很多老師、同學也許有這個經驗,騎過馬、騎過騾。

  我記得有一年在雲南跟著師父上人到雞足山,隨行的還有很多護法,結果我們在山路上看到有這些馬還有騾子,身上背著很重的東西,有人趕著牠往前走,這是在山路上。有一位護法就請教師父上人,說為什麼這些動物,馬或者騾背了這麼重的東西,要受這種苦報呢?我們那時候在雞足山,有寺廟在重修或者是在新建,牠們背的都是建築用的材料。師父跟這位護法說,這些動物是因為前世虧欠了寺院道場的錢財,這一生墮在「三途」,墮在畜生道來還債。所以這一點,我們看了真的觸目驚心!大家學《聖學根之根》,後面會講到《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這也是提醒我們「五戒十善」的重要性。殺、盜、淫、妄、酒,千萬不能夠犯。「盜」,如果這種偷盜,是盜道場常住的物品,這個因果也是特別重。這是驢跟騾。

  「犢」是小牛,「特」是公牛。「駭躍超驤」,「駭」是受到驚嚇的意思。當這些動物受到驚嚇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呢?「超驤」,「駭躍超驤」,「躍」是跳起來,「驤」是奔跑跟跳躍的意思。這些動物,如果你嚇到牠,牠很快會跳起來,或者到處去奔跑,牠的性情就是如此。

  我們來看一下這句經文當中有代表性的漢字,「驢騾犢特」的「犢」,「犢」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剛剛介紹過,「犢」指的是小牛,我們常說小牛犢。首先來看一下「犢」字小篆的字形,是「從牛,賣聲」,本義在《說文解字》當中解釋是「牛子」,也就是小牛,小牛叫作「犢」。再來「犢」,右側的讀音,本來的意思是「行賣」,也就是慢慢地行走,再吆喝所要賣的東西,也就是沿街叫賣的意思。因為小牛行動比較緩慢,而且小牛喜歡鳴叫,所以「犢」從「賣」聲是這樣來的。

  「犢」作名詞第一個意思是小牛,我們常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犢」是指剛剛生出來的小牛,因為牠初生很天真、很幼稚,還沒有認識到宇宙大自然有多少可怕的事情、驚險的事情。這初生牛犢,一股牛勁,連虎都不害怕,這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如《禮記》當中有:「天子適諸侯,諸侯膳以犢」,「犢」是小牛的意思;像《禮記·月令》還有:「犧牲駒犢,舉書以數」,「犢」都是小牛的意思。另外作形容詞,是小牛在曳引的,《唐書·禮樂志》當中說:「供奉內人乘犢車」,這種車是牛車,但是駕車的牛是小牛,而不是大牛。這個字的意思很簡單,我們就不多說了。

  再來看「駭躍超驤」的「躍」,「躍」在投影片上是小篆的字形。「躍」字我們看小篆的字形,「從足,翟聲」。本義在《說文解字》當中許慎對它的解釋,「躍」是「迅」的意思,是迅速的「迅」。也就是在跳的時候,迅速跳上去或者往前躥是「迅」。「躍」的本義是「迅」,所以它從「足」,因為跳一定是腳在跳。再來我們看右側,右側是「翟」,「翟」字本來的意思是什麼呢?是「雄雉」,也就是長尾的山雉。雄雉善於躍走,所以從「翟」聲。

  我們這個時代,真的是很多小朋友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比較少,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很遺憾的事情。因為如果是生活在大城市,鋼筋水泥的叢林裡面,就不能夠真正體會到親近大自然是一種什麼感受。如果說你生活的地方有一塊小小的土地可以種植,種植一些有機的農產品,山上還有一些野生動物,這種跟大自然非常親近的景象,真的是其樂融融!我記得母親曾經說過,爺爺在退休的時候,用他退休的工資買了一塊山地。到了下一代,伯伯還有姑姑和父親這一代,兄弟姊妹是生活在一起,因為覺得到了年紀大的時候,兄弟姊妹之間可以互相照顧,所以是生活在半山的山上,前後都是自己本家的兄弟姊妹。平常祭拜祖先的時候,到一定的時節都會進行祭祖。

  所以山上的生態很好,因為平常我們沒有用農藥、化肥種植這些農作物,有時候還能看到螢火蟲,晚上在那裡飛來飛去的,生態是很好的。母親說有的時候在比較深的山上能夠遇到野雞,長得非常漂亮,這種野生動物居然還能夠看到。更不可思議的是,前幾天還在山上看到了一隻穿山甲,這也是屬於保育類的動物,是特別要對牠進行保護,不能夠殺害的。有一次我記得一隻飛鼠,老飛鼠年紀大了,因為我們種植的菜園都有播放佛號,結果老飛鼠最後飛到我們的菜園裡面,在佛號下面往生了。這小動物也是很有靈性的,要走的時候都知道哪裡的磁場比較好,有佛號的聲音就來到這裡往生。

  所以人要是可以常常親近大自然,培養我們的慈悲心、真誠的愛心,是非常好的一種環境。當然這山上還有野生的猴子等等,甚至於在池塘裡面還有野生的蓮花,自己長出蓮花。所以家裡的小狗有時候到比較深的山上,看到蓮花池牠自己就跳進去洗澡,人跟自然之間是非常親密的一種關係。

  「躍」作名詞有跳的意思,向前跳,向上跳都叫「躍」,比如《荀子·勸學篇》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躍」是跳躍;作動詞就是「跳」,比如《詩經》有一首詩:「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躍」就是跳躍,我們常聽過,鯉魚跳龍門,是這種感覺;作動詞還有「走」的意思,比如《蜀都賦》裡面說:「公孫躍馬而稱帝」,「躍」是走的意思,疾走的意思;「躍」還有喜悅的意思,比喻心裡很喜悅的時候,激昂地跳動,所以人要是很開心,不僅是手舞足蹈,可能還會蹦蹦跳跳的,你看一個小朋友很開心的時候,他在地上會蹦蹦跳跳,在那裡打滾。所以我們說跳跟心情喜悅有什麼關係呢?確實是很有關係,心情很喜悅的時候,連帶的肢體語言和各種動作就會隨之而出現。所以「躍」有這些不同的意思,我們在不同的語言環境當中,可以去體會這種變化。

  我們看到下面的投影片,這是平常因為工作很忙碌,要是哪一天福報現前,有機會可以去親近大自然的時候,會感覺到看到大自然當中一草一木,特別是這裡面的小動物都會感到很親切。所以有時候手上有一塊餅乾會順便餵牠們吃,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如果有一些野生動物是不允許餵食的,就不能夠去餵牠吃。這時候怎麼樣呢?我們看到小動物的時候,會跟牠先念一下三皈,這是《太上感應篇》當中師父上人教我們,見到小動物跟牠合掌,然後跟牠念:「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這樣念三遍,之後再跟牠念一下佛號,這是跟小動物可以結很好的善緣。雖然牠現在是在這一道當中做動物,但是牠的真心、本性跟我們人類都是一樣的!是一不是二,所以現在我們給牠種下佛號的根,給牠受三皈依,希望以後大家都能夠共同圓成佛道,成聖成賢,我們能有這樣美好的願望。

  那也能看到在大自然當中的這些動物,牠們多姿多彩的姿態,以及非常可愛的樣子,對於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愛心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人不能總是在很狹小的空間當中,應當有機會去走一走,看看大自然,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然後跟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有所接觸,這樣會把自己內心當中的真誠愛心呼喚出來。左邊是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外面有很多的天鵝,剛好手上有餅乾餵牠一點,然後給牠念三皈依:「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雖然這些天鵝,也許比較聽得懂法語或者英語,不一定聽得懂中文,但是我們還是一樣念三皈跟牠結緣,跟牠念念佛號。那種幸福的時光,真的好像還在眼前一樣。所以今天看到,「驢騾犢特,駭躍超驤」,大自然當中很多動物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希望我們人類跟這些動物都能夠和睦相處,打造一個更加溫馨、更加沒有污染的地球。這句經文就學習到這裡。

  我們再來看第七個章節的最後一句經文:「誅斬賊盜,捕獲叛亡」。這一句經文,「誅斬」是對於罪行很重大的竊賊和強盜,處以極刑,「誅」有懲罰的意思,「斬」則是斬殺。「捕獲叛亡」是把背叛逃亡的人逮捕到案,本來「獲」是犬部,打獵捕到的禽獸是「獲」。;如果是收穫稻子、麥子,是禾部,禾字旁的「穫」,這裡的「獲」是獲得。「誅斬賊盜」,「誅」本義是「聲討和譴責」,所以它從「言」字旁,後來引申為誅滅和剷除的意思。但是「誅」偏於誅心,什麼叫誅心?誅心是把他心裡的念頭、動機和想法指責出來、揭發出來,讓他慚愧而死,我們現在說的輿論的力量,古人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所以「誅斬賊盜,捕獲叛亡」的意思很明顯,這些竊取他人錢財的盜賊和強盜,「誅斬賊盜」是讓他們處以應得的罪行;「捕獲叛亡」則是把背叛逃亡的犯人報給官府,來逮捕到案。這是這句經文的意思。

  我們先來看一下「誅斬賊盜」的「誅」字,剛剛談到「誅」強調的是誅心。「誅」大家看小篆的字形,小篆的「誅」是「從言,朱聲」,左邊是言字旁,右邊的「朱」是它的讀音。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誅」字的本義是什麼呢?是「討」的意思,也就是「申罪致討」。為什麼要討伐他?因為他有罪過,犯了罪,觸犯了國家的法律、規章、制度。所以「誅」的本義是「討」,從言字旁;再來看右側的「朱」,是它的聲旁,右側的朱,它的聲旁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詩經》當中,有「我朱孔陽」,朱色是什麼?朱色是光明。比如我們看火,火在燒的時候帶來光明,它的顏色就是紅紅的顏色。對於叛逆「申罪致討」,就是有人做了一些違背國家法律、規章、制度的事情,或者是很嚴重的惡行,這時候要去討伐他是正大光明的事情,也是正大光明以行,所以「誅」從「朱」聲是這個意思。

  「誅」作名詞來解釋是「討」的意思,是它第一個意思。比如《荀子·議兵》有:「王者有誅而無戰」,「誅」是「討」,指去討伐;「誅」也有「殺」的意思,是殺戮;還有懲罰的意思。所以我們看同樣是一個字,它的意思有淺深不同,在讀經典的時候,我們要根據實際的語言環境去參考註解,來瞭解它的意思究竟是什麼。比如《禮記》當中有:「不敢辟誅」,「誅」是「罰」,是懲罰;「誅」也可以指譴責,比如《周禮》當中說:「誅以馭其過」,「誅」是譴責。註解當中說:「人有過失」,如果這個過失不是故意犯下的過失,這時候就用言語來譴責他,叫作「誅」,這是《周禮》的註解,是這樣解釋「誅以馭其過」這句經文的。因此這個過失到底是故意的還是不是故意的,在處罰他的時候也是會有輕重之不同。《弟子規》當中說,「有心非」跟「無心非」,把它很明顯地區分出來。如果是「無心非」,在懲罰的時候當然要比較輕一點;如果是「有心非」,他是有意犯下的過失,處罰的時候要重一點。

  「誅」作動詞有「討伐」的意思,比如《孟子》有:「誅其君而弔其民」,「誅」是討伐的意思;作動詞也有「殺戮」,比如《禮記》當中說:「詰誅暴慢」,「誅」是殺戮的意思;「誅」還有「懲治」,同樣是《周禮》當中的經文:「三歲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誅」是指懲罰,「賞」是獎賞。

  因此我們看在《周禮》的時代,對於官員到底行政上的優劣,你在這個位置上,是不是真的很認真在為百姓來做事情?這是要進行考核的。考核這裡說「三歲」是三年,經過考核之後該獎賞的就獎賞,該懲罰的就懲罰。所以為什麼《周禮》能夠幫助周王朝奠定八百年不衰的基業?確實是古聖先賢治國智慧的一種結晶。所以師父上人常常說到他的老師,當代的大哲學家方東美先生,一生當中非常推崇《周禮》。周朝的後代子孫,如果世世代代都能夠遵循著《周禮》的話,方先生認為現在還是周家的天下,還是周王朝。這個「誅」還有「責讓」的意思,《論語》當中說,「於予與何誅?」「誅」是責讓。因此同樣是「誅」,這個字我們會看到,它懲罰等級的這種差別,到底要懲罰到什麼程度,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會有所差異。

  再來看下一個字是「捕獲叛亡」的「捕」字,「捕」我們也是先看一下小篆的字形。小篆的「捕」是「從手,甫聲」,它是「手」字旁,右邊的「甫」是它的讀音。在《急就篇·顏注》當中解釋,「捕」字的本義是「收掩」的意思,也就是「急加捉拿」,很快地去捉拿,所以從「手」;再來右側的「甫」是「逋」的省文,「逋」是逃亡的意思,捉拿逃亡的人叫作「捕」,所以它從「甫」聲是從這裡來的。

  「捕」作動詞有捕取,有「取」的意思,比如《左傳》當中說:「譬如捕鹿」,「捕」是抓捕;有「捉拿」的意思,像《史記》當中有:「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這是《秦始皇本紀》當中的記載,所以秦始皇確實是一位暴君。當然在那個時代他結束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這種分裂的狀態,使全國進入了統一,在這一點上是有他的歷史功績,秦朝也有許多的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但是秦始皇本身,是比較不會體恤老百姓的疾苦跟辛勞,所以當時興建了許多大的工程,真的是勞民傷財。特別是在文化上,對於讀書人還有歷史、文化典籍進行比較大的破壞,焚書坑儒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很大的損失。

  我們看到這是第七章最後一句經文,「誅斬賊盜,捕獲叛亡」,其實我們在歷史上會看到,很多讀書人是文武雙全,他既是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同時又代表國家去平定一些叛亂。所以這在歷史上會看到,很多的讀書人從小就去讀聖賢經典,可是讓他帶兵打仗,或者是去平定一些盜賊的叛亂,同樣能夠做得很好,這在歷史上的例子很多。

  我們今天所舉的是陸九淵的例子,如果說到陸九淵,大家都知道這是一位大學者,可是他的生平有一段是跟「誅斬賊盜,捕獲叛亡」有關係。陸九淵是江西臨川人,生活在宋朝的時代,字子靜,是宋朝的一位大儒。在宋朝乾道年間,陸九淵考中進士之後曾經擔任過國子正教,後來奉詔主管台州崇道觀,他回到家鄉居住在貴溪的象山,所以人們常常稱他「象山先生」,他自己稱象山翁,一般學者稱他作象山先生。這是在古人的稱謂當中,最為恭敬的一種稱謂,用地名來稱呼他,為什麼?這個地方出了這麼樣一位了不起的學者,是這個地方非常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

  到了宋光宗即位的時候,陸九淵擔任荊門軍知官,他嚴格地實行保伍之法。結果想不到這樣一位地方的行政長官到任之後,在他管轄的境內盜賊都遠避而去,躲得遠遠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不用去「誅斬賊盜,捕獲叛亡」,而是在這裡很盡職盡責地履行職務,想不到這些盜賊都離開這個地方了,這也顯示出教育跟感化的力量。他是一位非常深入聖學經典的學者,能夠把經典學以致用,在他實際治理一個地方政治的時候,使得這個地方的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好。

  每次如果是遇到旱災沒有下雨,陸九淵就設壇親自來祈禱。結果每每都很有感應,很快降下了大雨。陸九淵是用德行來感化百姓、感化天地自然。他在一個地方管理這一帶,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很有政績,而且百姓的風俗越來越淳厚。這是看出他用聖賢經典的原理原則和方法,在一個地方來推行政治,他的百姓就能教得很好。

  當時他跟朱熹曾經在鵝湖聚會,談論他們所學的聖學,儒家的學問。他們的宗旨跟見解是不相同的,朱熹強調「道問學」,而陸九淵是注重「尊德性」,尊重德性。「又常為明辨無極而太極」,跟朱熹寫了很多信,來來往往在辯論,所以宋朝的理學就有朱熹跟陸九淵這兩個不同的學派。陸九淵常常跟他的學生講解《論語》當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章進行分析跟解釋,把義理發揮得很透徹,結果聽他講課的人甚至感動得流下眼淚,這連朱熹也很佩服。他能用經典講解得這麼透徹,醫治當時讀書人隱藏在內心的病根。他曾經告訴學者,求學的人如果真正體悟到 「道」,那麼「六經」都是我的註解。

  而陸九淵最後也是無疾而終,我們常講「五福臨門」,最後是「考終命」。古人真的是很有福報,「考終命」,陸九淵到晚年有一次跟同僚的屬官說,我將要跟各位告別,那時候他正在為地方禱告求雪,結果第二天就降下了大雪。陸九淵沐浴更衣,衣冠整齊,端坐,這樣坐了兩天,很安詳地過世。這「五福臨門」當中「考終命」,要走得這麼安詳,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當然他沒有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他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相信也是會有很好的成就。這是看古人真正是在聖學的經典上下功夫,學到聖賢治國、平天下的真義,他把這個用在治理地方,把地方百姓教得這麼好,連這些盜賊、作奸犯科的人也自然而然地離開這個地區。可見一位善人,一位真正深入聖賢經典的人,對於人心的教化和影響是多麼的深遠。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關於這第七個章節的經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節課我們再來學習《千字文》最後一個章節,第八章。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