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50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九頁的倒數第二行開始看起:「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在前面的課程,我們學習了這句經文,「親戚故舊,老少異糧」,這裡所強調的是我們對於自己的親人,一定要愛護關懷,包括從前的老朋友。同時「老少異糧」,它所指的是對年紀比較大的長者,或者有一些年齡很小的孩子,對於他們的照顧也要有所不同。「糧」是食物的意思,對於老人和孩子、年長的人和年幼的人,他們的身體會有不同的需要,所以在食物的準備上要有所不同,「異糧」是不同的食物的意思。這是我們在前面的課程當中所學的這一句經文。

  之前我們《千字文》課程當中,曾經介紹過周武王姬發的生平,關於這位周朝的開國君王。雪公老人談到他的德政方面,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主要是從兩個角度來讚頌。第一是他的「恤政」,他的仁政,對於百姓的體恤;第二個方面是周武王在位的時候,所訂立的制度,這裡面就含括對歷史影響比較深遠的「封建諸侯」的制度。此外雪公老人在這裡,還有特別提到周武王在制度方面有「建學養老」,這體現出周武王作為一國之君尊老愛幼的德範。對於年紀大的長者特別訂立制度,對他們格外的愛護和照顧;而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則是興辦學校,對孩童、年輕人進行教育,這些都是含括在周武王的德政,他所奠定的制度方面。

  周武王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這和他秉持他的父親周文王仁德的風範有關係。因為周文王就是一位愛民如子的人,那時候他還是臣子的身份,還是諸侯的身份,可是卻深得民心。這種尊老愛幼的德範,周武王非常確定去繼承父親所留下來的傳統。所以我們會看到他所制定的很多制度,都能體現出尊老愛幼,以及尊敬歷朝歷代的古聖先王,這給後人樹立了非常良好的典範。所以為什麼孔老夫子一生當中都非常嚮往,像三皇五帝、文武周公的德政?其中「文武」指的是周文王還有周武王,孔老夫子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像周公一樣,也成為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這是周朝開國的君臣,給後世之人留下了許多德範。

  其中雪公老人特別強調的養老制度,在文淵閣本的《四庫全書》當中,我們介紹過《御批歷代通鑑輯覽》這部史書,這裡有一段文,講的是周武王如何敬老愛老:「養國老於東膠」。「國老」是指已經退休的公卿、大夫,這些大臣為國家、為社會奉獻了一生,到他們退休之後,周武王也給他們很優厚的待遇。「養國老於東膠,庶老於虞庠」,「庶老」是「士」這個階層告老退休的人,養庶老於虞庠。我們看他所用的「禮」,有燕禮、饗禮、食禮。

  饗禮、食禮、燕禮,是我們中國很早的飲食的禮儀。為什麼要有這些禮儀來對待老人呢?因為老人的年紀比較大,牙齒也不好,消化系統各個方面都不像年輕人那樣的好。所以在飲食的照顧上,當然對老人要供應他們的食物,首先要適合身體上的需要,一方面比較軟的,他可以不用很費力地咀嚼,或者容易消化的食物,對於腸胃也不會造成負擔。而飲食的禮儀,像饗禮、食禮、燕禮,這些禮也體現出君王還有國家,對於這些老人的敬重。它有分春、夏、秋、冬的不同,春夏是用絲饗禮,而秋冬是用食禮,這都是在中國古時候,很古老的飲食的禮節,從這裡體現出了對於這些老人的敬重。

  「憲而乞言」,這裡講到「憲」,在這裡是用作動詞,是「法」,效法他的德行。因為老人一生有許多的經驗和智慧,這些經驗跟智慧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就能夠幫助下一代少走很多彎路。所以為什麼中國古人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是這樣的道理。「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我們看到「執醬」,「醬」並不是指的油鹽醬醋的醬,而是什麼呢?而是把肉搗得很軟很爛,叫作「醬」;「饋」是進食,因為老人的牙口不是非常好,所以提供給他們的食物一定要切得細細的,把它燉得很軟,這樣才容易消化和吸收。「執醬而饋」,「饋」是進食。「執爵而酳」,像這些都是屬於在飲食的禮節當中的一些環節。

  「爵」是平常放酒的容器,古人叫作「爵」;「酳」是說當飲食禮節結束之後,要拿酒來漱口,這個酒並不是用來喝的,最後是用酒來漱口。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禮節當中點點滴滴的細節,可以看出對於這些國老也好、庶老也好,都是已經退休的老人,在飲食禮儀方面是做得相當周到和細緻的。我們今天看到《千字文》這句經文:「親戚故舊,老少異糧」,通過歷史上這段記載,古聖先王對待老人真的是敬老愛老,在許多禮節上明顯體現出來。我們上節課曾經分享過《孟子》當中的這句經文,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愛幼之德,也正是周朝可以維繫八百年不衰的基業,原因之所在。

  周武王對於他的父親文王非常孝敬,文王也是一位大孝子,對父親一日三餐關懷照顧,對飲食起居點點滴滴的用心。孝德的家風,就是在周文王、周武王的身上體現出來,正是因為君王本身能夠行孝盡孝,因此當他看到天下的老人,他就能夠用對於自己父親、祖父的孝順之心,同樣用來恭敬普天之下的老人。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理是相同的。所以這裡「老少異糧」,是特別提醒我們要敬老愛幼,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

  而在我們中國歷史當中,大家知道中國傳統都是大家庭的這種形式。大家庭對於「養老育幼」這件事情,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師父上人曾經回憶起自己的老家,在明清的時代是桐城派的基地。我們知道桐城派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人們在這裡有很濃厚的讀書風氣,連農村的孩子從小都讀書,有讀書的風氣。從前我們也曾經在安徽廬江生活過很多年,確實也感受到這個地方有非常濃厚的文化氣息。在大家庭當中,如果大家有讀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會看到《紅樓夢》所描寫的就是一個家庭。在古時候,家庭確實是這樣的一個景象,《紅樓夢》所描述的家庭是由盛到衰的歷程。

  而傳統的家庭都是幾代同堂,真的是大家庭,至少是五代同堂。這個家庭當中的人口,如果少的來說也有二百人,這是人丁比較衰的;如果家族很興旺,中等的也會有三百人左右;真正興旺是多少呢?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家族,這麼多人都共同地生活在一起,所以家庭當中的家規就很重要了。師父上人也特別強調,在中國的歷史上,幾千年的長治久安是靠什麼呢?是靠的「家」,「家」對於社會、對於國家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在中國的大家庭當中,它承擔養老育幼的職責。首先育幼,孩子的教育家長可以不用操心;再來養老,將來如果年紀大了之後要養老,這也不用操心,為什麼?大家庭養老。

  中國人傳統的教育理念,對於孩子的管教是很嚴的,從小要培養他德行的根基、培養他的智慧,也要培養他工作的能力,都是家庭教育所要負擔的。從前的教育不是國家而是家庭的,就是家教,家庭的學校是私塾。我們看到在中國的這塊土地上,城市外面有很多的村莊,什麼王莊、李莊,為什麼這樣稱呢?因為在從前是一家人,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所以一個大家庭,這樣大的家有這麼多人口,都共同在一起居住,共同在一起生活,就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

  「業」是家庭經營的事業,這在現在的小家庭當中就不存在了,統統講不上。所謂「落葉歸根」,這是在從前的大家庭有這樣的觀念,不像現在,現在真的是沒有根。「落葉歸根」是什麼?是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去養老,年老不再工作就回家去養老。回家養老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晚年的生活家庭來供應,而且這些老人能夠常常跟小朋友們在一起。我們想想看,像一個家庭三百人,這樣的家庭,小朋友至少也有五、六十個。所以老人退休回來,是兒孫滿堂、兒孫繞膝這樣的一種天倫之樂,是多麼的幸福!很多現代人都想象不到這種場景,老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晚輩,兒子輩、孫子輩,甚至於曾孫子。

  小朋友上學讀書,老人就到茶館當中去聊天、談天說地,等小朋友下課,老人還教這些小朋友,給他們講故事。所以這種全家上下其樂融融的景象,在中國的歷史上很多大家庭都能夠看得到。我們今天學到這一句,「親戚故舊 老少異糧」,真的是敬老愛幼,在古時候從國家政府,一直到每一個大家庭,都能夠體現出來這樣的德範。這句經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請接著看下面這一句經文,六十九頁的倒數第二行:「妾御績紡,侍巾帷房」。這一句經文,「妾御績紡」,「妾」指的是女子,女子應該要盡守本分,除了要專心地做好紡紗、績麻這些事情之外,並且要好好地來侍奉丈夫,做稱職的妻子,能夠盡做妻子的義務。這裡就談到了傳統的女性有「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我們在前面的課程介紹過班昭的《女誡》,曾經談到過女子的四德。而「妾御績紡」,「妾」有好多種含義,因為古時候並不是一夫一妻的制度,一個男子可以一夫多妻,有原配的妻子,後面所續娶的稱作「妾」;另一個方面,「妾」也可以是女孩子自稱為「妾」,妾如何如何,所以「妾」在這句經文當中,我們就通稱一切的婦女。

  「妾御」的「御」是從事的意思,負責從事叫作「御」。從事什麼呢?「績紡」是紡紗織布,把棉花或者麻的纖維搓一搓撚成紗線,再去織布。古時候的女子,紡紗織布是「婦功」的一個部分,「德言容功」,婦功就包括了紡紗織布。除此之外,還有「侍巾帷房」,這是侍奉丈夫、侍奉公婆,「巾」指的是洗臉的毛巾;「帷房」是內室房間,「帷」是蚊帳和布幕這一類的。

  下面我們先來學習這句經文的漢字,「妾御績紡」,我們來看一下「御」字,「御」投影片有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的字形,而且在歷史上甲骨文還有金文的「御」,它們的字形都有十多種,所以這個字也是一個很古老的文字,在甲骨文的時代就很常用。我們看到《正中字典》當中引用的甲骨文,羅振玉先生對於甲骨文的「御」是這樣解釋的,它是「從彳」,「彳」是二百一十四部首之一,我們常說雙人旁,它念作chì。除掉「彳」之外,右側的部分,這是甲骨文的形體。中間像一個8,又像一個葫蘆的形狀,它跟中午的「午」是同樣的字形。所以什麼是「御」呢?我們來看甲骨文的「御」,它的意思是說,是一個人手上拿著「策」,在道路之中,就是「御」,「人持策於道中」這就是「御」。

  我們看左邊的雙人旁,它代表的是道路,右邊有一個人,他手上拿著「策」在道中,這是甲骨文的意思。金文的「御」,在《正中字典》當中所引的跟小篆略同,金文也是有十多個形體。我們來看小篆的「御」,小篆的「御」是「從彳、從卸」,「彳」也就是我們說的雙人旁,這個部首是代表什麼呢?是代表「行走」,「行」的意思;右側的「卸」是「舍車解馬」,或行、或者是走、或者是舍車解馬,這都是「御者之職」,也都是駕車的人的職責範圍。所以在《說文繫傳》當中,解釋「御」字的本義是「使馬」的意思,也就是駕車的人。古時候都是乘馬車,他在駕車的時候一定要能夠控制得了馬,什麼時候要讓它走,什麼時候要停下來,這都是負責駕車的人的職責。而孔廣居先生認為,「從彳、從止、從卩,會行止有節」的意思。總之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學者有很多不同的解釋,而作者認為,相對來說還是羅振玉先生對於甲骨文字形的解釋,更符合「御」字最初的本義。其他學者的解釋,我們可以用來作參考。

  「御」當它作名詞解,第一個意思有「駕車馬的人」,也就是駕車的人叫作「御」。比如《儀禮》有一句經文說:「御者執策,立於馬後」,「御者」站在馬的後面,這就是駕車的人;「御」也可以指駕車的事,比如《論語》當中有一句經文,大家應該很熟:「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御」在《論語》當中的這句經文是作名詞,是駕車馬的這件事情叫作「御」;「御」也可以指「治事之官」,是負責辦理政務的官員叫作「御」。

  而「御」字作動詞有「駕馭」的意思,比如《論語》當中有:「樊遲御」,「樊遲」是人名,「御」是動詞,動詞在這裡作謂語,所以「御」就是駕馭的意思,駕馭車馬。這是「御」可以用作動詞,它有很多不同的意思。它可以指「載」,也可以用來作「治理」的意思,比如《國語》有:「百官御事」,「御」是治理的意思。「百官」指的是朝廷當中的文武百官,每一位官員都有各自不同的職責,要負責來幫助君王治理天下,也有各自本分的職責與工作。「御」就是治理的意思,它是用作動詞;「御」也可以指「控制」,像賈誼的《過秦論》說:「振長策而御宇內」。賈誼,我們要學過《中國文學史》,就知道他雖然留下來的這些文章傳世的並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都是相當的精彩,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留下了很重要的一筆。他的《過秦論》當中:「振長策而御宇內」,「御」是控制,就是「制」的意思。

  「御」也可以指「進奉天子」,比如《禮記·曲禮》當中有:「御食於君」,「御」是進奉天子,把飲食進奉給天子,所以「御」也是用作動詞;當「御」字用作形容詞的時候,有「君主」的意思。我們常說古時候有君主的時代,比如說御前、御書,還有我們去參觀紫禁城可以看到御花園,這都是指跟天子有關的這些事物。關於這個字,我們就簡單地介紹到這裡。

  再來看下一個字,「侍巾帷房」,我們來看一下「侍」。「侍」先看投影片上小篆的字形,小篆的「侍」我們會看到它是人字旁在左側,右邊是寺院的「寺」,所以它是「從人、從寺」,「寺」是它的讀音。古時候什麼是「寺」呢?我們現在看到「寺」字都會想到寺廟,其實「寺」它成為寺廟是比較晚一點時候的事情。在更早的古代,「寺」指的是朝廷的官府,最開始是和寺廟沒有關係的,是朝廷的官府。我們看作為朝廷官府的「寺」,旁邊站著一個人,「侍」是人字旁,是指一個人在朝廷官府當中,這個人在官府當中,是做什麼的呢?他是在官府中服職的官吏,是一位官員,所以他是站在官府的旁邊。

  我們想想看,古時候三皇五帝的時代,非常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在「人倫」的關係當中,有父子關係、君臣關係,所謂「君仁臣忠」。君臣之間,君王對於屬下要仁愛,而臣子對於君王則要效忠。所以政府朝廷的官員當他面對著國君,或者是一般的普通官員來面對他的長官,他一定是畢恭畢敬地來接受君王的命令,來接受長官的命令。所以侍奉的「侍」,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承」的意思,也就是「奉命維謹之意」,這體現了君臣之間一種關係。臣子對於君王、對於國家一定要效忠,所以君王所下達的指令,臣子必然要畢恭畢敬地來執行。

  還有一個說法是在帝王的時代,「朝廷為廷、為內,封疆為外」。所以我們常看到比如清朝的乾隆時期,我們看《清史稿》有談到封疆大吏,什麼是封疆大吏?這個官員一定是被皇帝委任到各個省份去做官,而不是在京城裡面的,所以封疆是在外面。「朝廷為廷為內」,「廷」是在朝廷內部。「寺」作為朝廷的官府,它有「在內」的意思,加個人字旁,侍奉的「侍」就帶有「謹奉於內」和「由內肅敬」的意思,所以它從「寺」聲,這個說法也是很正確的。

  所以「侍」字當它作名詞來解,第一個意思是服侍尊者跟長者的人叫作「侍」。這是「侍」作為名詞,對於身份比較尊貴的人、對於長者,旁邊有人來照顧他,有人來服侍他,這個人就叫作「侍」;「侍」作動詞來說,有「養」的意思,比如《呂覽》:「以養疾侍老也」,「侍」是「養」的意思。「侍」作為動詞還可以解作地位比較卑微的人,站在地位尊貴的人的旁邊叫作「侍」。這不僅是在君臣上下的關係能夠體現,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也能夠體現。比如我們在《論語》當中看到,學生侍奉老師,因為孔子的教化這是師道,學生必然要恭敬老師,才能真正學到老師的德行與學問。所以夫子的學生一定是侍立在旁,比如《論語》就有:「顏淵、季路侍」,「侍」,作為顏淵跟季路是孔老夫子的學生,當然弟子要服侍老師,他站在老師的身旁 ,隨時聽候老師的教導,也隨時要聽候老師有什麼安排跟需求,他們都隨侍在身旁。

  「侍」作動詞有「隨同奉陪」的意思,比如《禮記·曲禮》有:「侍飲於長者」,也是代表對長者的一種恭敬。長者在飲食的時候,旁邊有人奉陪在旁,是陪侍這位長者的。關於「侍」字,「侍巾帷房」的「侍」,我們介紹到這裡。

  說到這句經文,「妾御績紡,侍巾帷房」,說到傳統的女德,最著名的是「曹大家」班昭所寫的《女誡》,《女誡》我們在前面已經學過很多次,有節錄其中一些重要的內容跟大家分享。《女誡》有七篇,從第一篇「卑弱」到第二篇「夫婦」,再來第三「敬慎」,第四「婦行」,接著是「專心」、「曲從」和「叔妹」,一共有七章。曹大家把古時候女子所要具有的美德,在《女誡》這篇文章當中都寫出來。這對於中國古代的女子教育來說,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篇章。我們會看到像「夫婦第二」,這有談到:「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

  所以古代所謂 「男女有別」,這「別」是別在哪裡呢?是「別」在男子跟女子的職責有所不同。為什麼?因為男女這種夫婦之道是「參配陰陽」,這種陰陽調和是男女有別,它本身是天地、大自然之間一種法則、規則。在談到陰陽,我們可以看到《太極圖》當中,陰中含陽,陽中含陰。男子如同是「天」,他是「乾」、是「陽」,天在上;女子是「坤」,代表「陰」,像大地一樣。天高地厚,天非常地廣袤高大,而地能夠包容,生育萬物。這種「別」,是「別」在一種分工與職責的不同,而這種分工是符合天地大自然的規則的,所以才說夫婦之道是「參配陰陽」。

  古時候男主外、女主內,因為男子比較有力氣,要負責家庭經濟生活,去種田是需要身體比較強壯、有力氣才能夠去做;女主內,女子因為天性是比較柔順、比較溫和,而且她有一個重要的職責,要為家庭培養好下一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女子的責任甚至於比男子還要重,為什麼?這個家庭的興衰、前途,都是取決於下一代,能不能培育出賢良的子孫,而這個責任是在女子的身上。所以「夫婦之別」是「別」在分工與職責不同,「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御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這是強調,無論是男子跟女子都要具備德行,都要履行各自的本分和義務,這樣夫妻之間才能夠和睦相處。

  「敬慎第三」也有談到,男女這種「陰陽調和」的觀念。「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你看這是符合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法則。而作為女子來說,特別要強調這種恭敬的態度,曹大家講到:「修身莫若敬」,「敬」是恭敬;「避強莫若順」,「順」是要柔順。所以說「敬順之道」,這是婦人的大禮。她在家裡能夠對公婆孝敬,對於先生恭敬,把這種孝道表演出來,她的兒女看到母親平常立身處世都是秉持著孝道、秉持著恭敬, 這種身教會對兒女產生至深的影響。

  「夫敬非它,持久之謂也」,恭敬的「敬」是要持久,這種恭敬是由內而外的,內心的恭敬表現在外面是一種禮敬的態度。「夫順非它,寬裕之謂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寬裕者,尚恭下也」,這也都是強調作為女子來說,恭敬、柔順是非常美善的德行,這也符合大地之德,大地有寬廣的胸懷,能夠包容一切;而且大地能夠養育萬物,大地對於萬事萬物都有恭敬心、都有包容心,這些都是女子所要效法的德行。「夫為夫婦者,義以和親,恩以好合」,所以「夫婦關係」這一倫,在「五倫關係」當中是至關重要的。為什麼?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果家庭從夫婦之間開始,都能夠一派和氣、夫唱婦隨,夫妻能百年好合,那麼家庭穩定,孩子的身心都能健康,他是在一個溫馨、和諧家庭氛圍當中成長的。如果每個家庭都相當地穩定,社會自然能夠和諧、祥和。否則的話,會給社會帶來許多的問題。

  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尤其明顯,社會動蕩不安,這跟子女在家庭缺乏溫暖、缺乏好的教育,都是有關係的。所以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我們看《印祖文鈔》,老人家除了提倡念佛、提倡因果教育之外,印祖還特別強調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他在《文鈔》當中常常強調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他說:「而教女尤為重要也」,為什麼女子的教育非常重要呢?「以有賢女,方有賢婦」,賢德的女子將來嫁到夫家,才能夠成為一位賢惠的太太,有賢女才有賢婦、賢母。而賢母所生的兒女,皆為賢人,這就是她善於教導兒女。其實兒女最主要還是看母親的身教,母親很有德行,處事、待人、接物都給兒女做出最好的榜樣,孩子從小就學會了。

  「此三太之所以興周」,印祖他老人家舉出的例子,在周朝時期,我們中國歷朝歷代是周朝享國最為長久,八百年不衰,這之後每個朝代都沒有像周朝,能夠維繫八百年這麼長的時間。你看漢朝,兩漢四百年,清朝也是二百多年。為什麼周朝能夠建立一個國家維繫這麼久遠呢?這是得力於最早的三位女子,也就是「三太」。有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周文王的母親太妊,以及文王的夫人太姒。這三位女子都是聖人,她們教出了周文王、教出了周武王,還有周公,這都是大聖人。所以周朝積的德非常厚,享國八百年之久。這不能不感謝這三位女子,「三太」的德行。

  「而後世稱女人為太太之來源也」,為什麼稱女子為太太?印祖在這裡講到,原因是出自於周朝的「三太」,所以後人稱妻子為「太太」,為什麼要這樣稱?是希望普天之下的為人婦、為人母的人,都能夠學太姜、都能夠學太姒還有太妊,效法她的德行,這樣她培養出來的兒女就都是聖人。印祖說了一句話非常重要,「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以母教為本也」。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中國是倫理的社會,在「五倫」當中「夫婦有別」,夫妻二人結婚建立一個家庭,各人有各人的  任務。所以以前結婚不是單純為了感情,並不是這樣,為什麼要結婚呢?傳宗接代、培養更好的下一代,這個家庭才能夠興旺,國家才能富強,一代比一代好,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結合的。這  跟我們今天的時代,意義完全不相同。

  所以我們剛剛提到,「夫婦有別」就是如此,丈夫主要是負責家庭的經濟生活,要出去工作,而太太在家裡負什麼責任呢?是相夫教子,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家庭下一代好不好,最關鍵的是在太太的身上。我們想一想,究竟這個家庭下一代好不好比較重要,還有賺錢比較重要?從這裡我們就能夠看出,究竟誰的責任更重呢?當然是太太的責任重。太太要肩負起一個家庭的興亡興衰,而丈夫只是負責經濟的生活,日子能夠過得去,這是丈夫的責任。所以太太跟丈夫彼此之間分工合作,這就是「夫婦有別」,「別」是別在責任,別在職責與分工之不同。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強調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強調「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並且我們在《文鈔》當中,會看到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常常勸導我們,要「敦倫盡分、閒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首先「敦倫盡分」,「倫」是倫常,「分」是本分,在家庭當中要盡好自己的本分,我們是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身份,有各自不用的職責,都要把本分盡好。所以我們學習聖賢教育,真的要把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傳法偈」當中所說這四句話,要把它深深地記住。這句經文,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請接著看下面這句經文,六十九頁的最後一行:「紈扇圓絜,銀燭煒煌」。這句經文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簡單的意思,「紈扇圓絜」,「紈」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白色的細絹,絹是蠶絲做成的。「紈扇圓絜」是用細絹所做成的扇子,又圓又潔白,這就是「紈扇圓絜」。那什麼是「銀燭煒煌」?是說銀白色的燭光把室內照得光彩鮮明,這是「銀燭煒煌」。「銀燭」,本來「銀」是一種金屬,金、銀、銅、鐵、錫,它僅次於金。而因為銀都是銀白色的,所以文人在筆下,常常會用銀來形容一些白色的,我們的中文的用詞像銀河、銀光等等。這裡的「銀燭」,指的是燭光,燭光很亮;「煒」是指有光輝叫作「煒」,「煌」則是光彩鮮明,所以「煒煌」指的是光亮的意思。我們會看到「紈扇圓絜 銀燭煒煌」,在這裡所說的是室內的一些器物,細絹做成的扇子,還有銀白色的燭光,這是這句經文簡單的意思,是在此地。

  我們來學習一下這當中的漢字,「紈扇圓絜」的「圓」。我們看到投影片是小篆的字形,小篆的「圓」是從「囗」。大家看外面四四方方的這一圈,它也是二百一十四部首之一,讀作wéi,「員」聲。在《說文義證》當中解釋「圓」字本義是「環全」,也就是「環合而沒有缺陷」的意思,所以它從「囗」,外面這樣子方方的一個圈。「員」的古文,我們看裡面員外的「員」,它的古文是「從鼎,鼎口圜」,也就是環形的形狀,所以「圓」從「員」聲。

  「圓」作為名詞,第一個意思所指的,從圓中到每個周邊距離相等的形體,叫作「圓」。進而引申比如像鳥卵或者是貨幣,都可以稱作「圓」。古人說:「天圓地方」,天也稱作「圓」。比如《淮南子》當中說:「戴圓履方」,我們會看到在北京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這都是君王要去祭拜天地、日月的地方。天壇跟地壇的建造就是符合「天圓地方」的原理,我們來到天壇會看到各種建築物,像祈年殿還有中間的圜丘祭天的場所,所有的這些建築包括像回音壁,都是圓的;可是如果到了地壇,會看到祭祀的建築跟陳設都是方的,就是「天圓地方」。

  「圓」也可以用作動詞,有曲全、完成這些意思,還有推求,都可以用作「圓」。作形容詞有「完全」,比如《宋史》當中說:「福澤圓滿,壽命延長」,「圓」是「完全」,我們人人都非常希望健康長壽,希望財用不缺,希望得聰明智慧。這些是果報,有果必有因,究竟要修什麼樣的因才得到這些圓滿的福報呢?佛在經典當中教導我們,財布施得財物,錢財不缺;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我們希望得到財富、得到智慧聰明、得到健康長壽,要勤修三種布施。福報也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要修因才能夠得果。所以這裡說:「福澤圓滿,壽命延長」,這是說一個人有圓滿的福報,還有很長的壽命,這裡的「圓滿」是用作形容詞,是「完全」的意思。

  「圓」還有「飽滿」的意思,還有「變化無方」的樣子,都是在許多經典當中可以看到這些用法,比如《易經》有一句經文說:「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智)」。「圓」是代表變化無方的樣子。這個字我們就簡單地介紹到這裡。

  再看「銀燭煒煌」,我們來看一下「煒」字。「煒」字我們看到投影片上是小篆的字形,「煒」字小篆是「從火」,它是火字旁,「韋」聲。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盛赤」的意思。所以它的本義「盛赤」是什麼意思呢?是赤色的光輝。談到赤色的光輝,人們就會想到火,因為火一燃燒起來的時候是光亮的,而且這種熊熊的火光是赤色的,因此「煒」從「火」,火字旁。再來右側的「韋」,它是人字旁「偉」字的省文,偉大的「偉」,它有「盛大」的意思,因為火字旁的「煒」這種赤色的光輝是一種盛赤,很赤盛的狀態,所以「煒」從「韋」聲是從這裡而來的。

  「煒」作名詞第一個意思是「光輝」,像《詩經》當中有:「彤管有煒,說懌女美」,「煒」是指光輝;像「煒煒」,是表示光彩非常盛的樣子。這個字我們雖然不是特別常用,但是大家看到火字旁,自然能夠想到,這個字應該是跟火有關係的。果然它在《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盛赤」,赤色的光輝叫作「煒」。

  我們今天學到這句經文:「紈扇圓絜,銀燭煒煌」,說到「扇」,「紈扇圓絜」。雪公老人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句詩:「人我是非,一扇揮去。慈悲喜捨,六字念來」。這裡體現出了一個修行人非常豁然的人生態度,因為他一生都是以「慈悲喜捨」來存心、來處事待人接物,而人與人之間在相處的時候,因為每個人都有煩惱習氣,所以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衝突,會帶來很多人我是非。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中充滿了慈悲喜捨之心,他自自然然對於這些人我是非能夠看得淡。

  如同師父上人常常講到,他的老師章嘉大師所教導的,看破、放下。為什麼?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假的,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這些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的,又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呢?所以我們的內心不要總是裝很多人我是非的這些垃圾,而是內心要充滿「慈悲喜捨」來對待一切人,能夠寬恕人、原諒人。這也是雪公老人和師父上人,這兩位老人家一生的示現,都是表演給我們看,如何用「慈悲喜捨」的心,來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所以我們要是在生活當中遇到這些「人我是非」的事情,要想到雪公老人傳給我們的這把扇子,「一扇揮去」,這樣人生就會過得很幸福、很快樂。

  我們接著來學習《千字文》下一句經文,六十九頁最後一行:「晝眠夕寐,藍筍象床」,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句經文簡單的意思。「晝眠」是白天睡午覺,叫作「晝眠」,懂得養生的人也是勸我們如果能夠睡個「子午覺」,就是午時和子時,中午的時候睡個午覺,這對於身體是很好的。這裡說「晝眠夕寐」,「晝眠」是白天午睡;「夕寐」則是晚上就寢。那是躺在什麼上面呢?是躺在「藍筍象床」的上面。「晝眠」,白天睡午覺躺在「藍筍」,青色的嫩竹所編竹席,在上面午休;而「夕寐」,晚上就寢是在象牙做成的床鋪上面就寢。

  這裡的「藍筍」是用青色的嫩竹皮編織的席子,本來「藍」是染色的一種草,染上的顏色變成藍,再染重一點是青,所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代表顏色;「筍」,本來竹筍是嫩嫩的,竹子從地裡要冒出來的嫩嫩的苗,一般我們吃的新鮮竹筍就是這個。但是在這裡,「筍」指的是青色竹皮做的竹席,這是「藍筍」;「象床」,本意是用象牙做成的床鋪,但是它其實多半是形容床鋪非常精緻而豪華,不一定真的全部都是象牙做成的。

  我們來看一下漢字,首先是「晝眠夕寐」。我們來看一下「晝」,在投影片上有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的字形,甲骨文的「晝」在《正中字典》當中所引用的形體跟我們投影片的不同。我們看《正中字典》的甲骨文,商承祚先生認為,甲骨文的「晝」像「日光轂四射」的狀態,像太陽光芒四射的樣子。這是甲骨文的形體能夠看出來,它中間有一個「日」,它光芒四射就是「晝」。後世的篆文把這個字,你看甲骨文旁邊,四周所從的形體慢慢地引長,上面又加一個「玉」的形體,結果導致它的意思產生了變化,對於「晝」最初的本義就沒有那麼鮮明了。從這裡我們看甲骨文的「晝」,它所代表的是「有日光可見之時」,那什麼時候才能夠見到日光呢?當然是白天才能夠見到,在夜晚就見不到太陽的光芒了。

  我們再來看小篆的「晝」,「從畫省、從日畫區分,日為憑以區別者」。所以什麼是「晝」呢?「晝」指的是有太陽可見的時間段,就是「晝」,可以見到太陽的時間。因此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晝」的本義是,「日之出入,與夜為界」,與夜晚為界限,也就是太陽出來的時段叫作「晝」。從太陽出生,一直到太陽下山,這個期間我們都能夠見到日光,這是「晝」。它跟「夜」產生區別,是相對而說的,就是「晝」的意思。

  它作名詞指的是從日出一直到日落,跟夜晚的「夜」相對而言。「晝」是一般所說的白天、白晝,比如在《論語》當中有一句很著名的經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捨)晝夜」,晝夜的「晝」指的是從日出一直到日落,白天的時段是「晝」。這個字我們很容易理解,平常在使用的時候也是很常見的。

  接下來再來看「藍筍象床」,來看一下「筍」字。「筍」,大家在投影片上,所看到的是金文和小篆的形體。我們看到金文的形體,如果不知道它是「筍」,肯定要先猜一猜究竟這裡畫的是什麼呢?金文所畫出來的形體會給人們帶來很多的想象。金文的「筍」跟小篆的「筍」的形體還是很接近的,我們看小篆的「筍」。小篆的「筍」是從「竹」,上面是竹字頭,「旬」聲。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竹胎」的意思,也就是竹子剛剛出生是「筍」;王筠認為是,「胎孕地中者為筍」;孫炎氏認為,「竹初萌曰筍」,竹子剛剛長出細細嫩嫩的尖是「筍」,而王筠氏認為,還在地裡的部分是「筍」。

  總而言之,「筍」是竹子剛剛長出來的時候,孕於地下和露在地上的兩個部分合在一起,稱之為「筍」,所以「筍」字從「竹」;而「旬」本來的意思是「十日」,就是十天。一棵竹子剛剛從地裡長出來,它的成長速度是很快的,我們常說「雨後春筍」,「筍」會長得很快,大概十天左右就很顯著而可見,所以「筍」從「旬」聲是從這裡來的。

  「筍」字作名詞來解釋,第一個意思是「竹胎」的意思,在《爾雅·釋草》當中稱為「竹萌」,也就是竹子還孕育在土裡而又露出地面,「筍」是非常鮮美而又可以食用的一種植物。我們看到《正中字典》當中有一幅圖是「筍」圖,「筍」的樣子我們如果生活在南方的人都對它很有印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種植物,這是它用作名詞。

  它也可以用作形容詞,是用竹皮製成的東西,比如《尚書》當中有一句經文說:「西夾南嚮,敷重筍席」,鄭注是鄭玄對於《尚書》這句經文解釋說:「筍,析竹青皮也」,所以這裡的「筍」是用竹皮製成的。通過這點我們可以理解《千字文》的這句經文,「晝眠夕寐,藍筍象床」,我們就知道原來這裡並不是指竹筍的意思,而是用竹皮做成的席子。

  中午在睡午覺的時候,因為南方的天氣很炎熱,有時候到了中午,古時候又沒有冷氣或者是電風扇這樣的電器設備,完全是在自然的環境當中,除了拿著扇子之外,在很炎熱的中午,他能夠睡在細細嫩嫩的、用竹皮做成的竹席上面,睡起覺來會感到非常涼爽。這是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所以我們看到「筍」不要覺得它就是指我們放在餐桌上可以吃的竹筍,我們要瞭解到它作不同詞性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意思。用作形容詞,「筍」是可以指用竹皮製成的某種東西。像《尚書》這裡說:「西夾南嚮,敷重筍席」,「筍席」,用竹子的青皮所做成的席子,你在上面會感覺到非常的涼爽。

  今天我們學到這句經文:「晝眠夕寐,藍筍象床」,無論一個人是睡在竹席的上面,還是睡在很豪華的「象床」,形容這個床是一種很豪華的配置,它的裝飾品或者材料都是很貴重的,這所形容的是一個人過著很富貴的生活。那究竟對於貧窮、富貴這樣的生活,古聖先賢都是教導我們,如何來對待這個問題呢?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常常教我們,日常生活要常常能生起知足的心,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像儒家的經典所說:「富貴人安於富貴,貧賤人安於貧賤」。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如果是貧賤同樣也是安於貧賤,這就是知足。這種情況下,無論你是富貴還是貧窮,人人都知足,這樣的社會就會很安定。

  我們要想一想,為什麼別人能夠得到富貴,為什麼我們是過著貧賤的生活呢?如果一定要跟人家去求平等,師父上人說這在理上是講不通的。你看五個手指頭伸出來都不一樣齊,如果你一定要求平等,把長的砍掉,把短的接上去,這是不行的,這也解決不了問題,這都是不明因果。我們要知道富貴是他前世所修的福報,而貧賤是過去生當中沒有修福。這一點佛在經典當中說得很清楚,但是這個道理古時候的人願意接受,現代的人卻不願意接受。現在有人認為說,他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富貴我貧窮呢?就非要分他的財產、搶奪他的富貴。現代人不相信因果,你想想看別人的財富你能夠奪得到嗎?實際上是奪不到的。你縱使是把他殺了,他命裡有的還是有,他命裡的財富沒有享完被你給奪走,他到來世還做富貴之人。

  所以中國人講君子、聖賢,為什麼?因為他們是明白道理的人,對於事實真相瞭解得很清楚,所以他能夠安貧樂道,能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君子無所爭」,他不會跟人競爭,心裡是平靜的,這種平靜,他心裡生出智慧,智慧當中有樂趣。我們看到孔子當年在世,他沒有做過大官,他的家庭也並不富裕,勉強可以度日。在夫子的學生當中,有一個弟子叫顏回,他是夫子學生當中最優秀的一位。可是顏回很不幸,命薄,不但是短命,而是他的物質生活相當的缺乏。經典當中記載,他是「居陋巷」,而且是「簞食瓢飲」。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你看他的生活狀況窮到什麼程度?吃飯連一個飯碗都沒有,喝水連一個水杯都沒有,要拿個葫蘆瓢;吃飯是拿竹子編一個竹簍來盛飯。這樣的生活環境,是一般人沒有辦法接受的。可是顏回非常快樂,他並沒有把這些事情看作是很憂愁、很憂心的。所以師父上人說,像顏回這樣的人,真正是代表了常生知足之心。顏回的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哪裡來的?是從知足而來。他對於這些物質的生活,並沒有放在心上,那種清寒而又貧苦的生活,他過得是快樂無比。每天吃飽喝足,享受的是「道」,是跟他的老師孔夫子所學的,他全都學會、全都聽懂,而且能夠應用在生活當中,我們現在稱作活學活用,所以他很快樂。

  師父上人教我們,學這些聖賢教育要用心去學,用「清淨平等覺」去學,去學佛陀教育就能夠真正學得到。這個道理我們通過《千字文》的這句經文:「晝眠夕寐,藍筍象床」,能夠睡到象床這樣很豪華的床,這是富貴之人。我們看到這個富貴,要通過聖賢教育,來建立對於一個人富貴窮通的正確態度。

  結合師父上人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看到《魏叔子日錄》當中所講到,「天不能絕」這段文,給我們的啟發就很深。「能知足者天不能貧」,知足常樂,他在貧賤的生活當中也能夠享受快樂;「能無求者天不能賤」,無私無求,這個人就是一個品德高尚、很高貴的人,所以「天不能賤」;「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這是像佛法所說的要放下「身見」,不要貪生怕死;「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也就是我們這一生要過著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生活,作為一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要造就人才,使得聖賢的道統代代相傳,而不會失傳。

  「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如果我們都能夠生發起「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胸懷和志向,「天不能絕」。《魏叔子日錄》這段文說得非常的好,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常常想著一定要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同時要心懷天下、造就人才,這是我們所要承擔的使命。這句經文就學習到這裡。

  我們再翻開《千字文》第七十頁的第一行,接著看下面這句經文:「弦歌酒宴,接杯舉觴」。這句經文是說,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跟節慶的時候會有宴席,在宴席當中有弦樂伴奏,也有詠唱詩歌,這是「弦歌酒宴」;「接杯舉觴」,是主人還有客人互相拿起杯子來敬酒,像我們沒有吃肉或者喝酒,我們就是敬茶,開懷暢飲,這種氣氛是非常熱鬧的。這裡的「弦歌酒宴」,「弦歌」的「弦」是所謂弦樂器;「歌」是歌唱,用弦樂伴奏來詠唱詩歌,有時候「弦歌」也是代表一種禮樂教化。「弦歌酒宴」,在宴會當中「接杯舉觴」,這是舉起了杯子互相敬酒,像我們團體當中是相互敬茶,「接」跟「舉」都是舉起的意思;「杯」和「觴」是盛酒的器具,古時候叫作「觴」。

  我們來看一下「弦歌酒宴」,什麼是「宴」呢?「宴」在投影片上是金文以及小篆的字形。我們看到這個字形會想到什麼呢?能不能猜到它究竟指的是什麼意思?前面大家學了很多的漢字,應該對於這些漢字、古文字的字形,還有它所表達的意思,我們的理解力應該會比以前更加的強。我們來看一下小篆的「宴」,因為金文跟小篆的形體很接近。小篆的「宴」是「從宀,妟聲」,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安」的意思,也就是「閒適」之意。

  我們看這是一個房子,房子裡面有人,我們居家肯定相對於到外面去工作來說,心情都是非常放鬆、身心很閒適的,所以「宴」從「宀」。這個字會讓我們想起前面學過的「安」字,它的字形很接近。再來「宀」當中是一個「妟」,「妟」是由一個「日」跟一個「女」所組成的,它代表什麼呢?「女」代表陰,「日」代表陽,所以「陰居陽下」,它有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剛剛在介紹前面的經文的時候,跟大家分享過男女有別,夫婦之間有「參配陰陽」的道理在其中。「妟」當中上面一個太陽,下面一個女子,太陽代表的是陽,女子代表的是陰,所以「妟」有「夫從婦則安」。他怎麼樣能夠身心閒適,怎麼能夠「安」呢?所謂「夫唱婦隨」,這個家庭是非常和樂的,所以能夠安。

  再來夫在家裡晏居,如果丈夫今天沒有外出工作,而是住在家裡,同樣也需要有太太在家裡打點,太太把整個房間收拾得很乾淨,一切都井井有條,把飯菜做得很美味,丈夫也才能夠安。這是「宴」字,我們看它的房子下面,有一個太陽和一個女,就有這個意思在裡面。我們會看到中國文化的內涵,真的是很深邃的,往往從一個文字當中的符號,就可以讓我們體會到非常深刻的內涵,所以從「妟」聲是這樣來的。

  「宴」作名詞有用酒食招待客人,叫作「宴」。比如說:「及置酒宴,奉觴上壽」,這是在《漢書》當中記載的,剛好跟我們這裡學到,「接杯舉觴,弦歌酒宴」可以相對應。「宴」也是用酒食款待賓客的意思,是用作名詞來解釋;「宴」用作動詞有請客吃飯的意思,像《孟子》的經文有說:「不敢以宴」,「宴」是動詞;「宴」也有「安」和「休息」的意思,比如《易經》當中說:「君子以嚮晦入宴息」,「宴」是代表要休息了,它在這裡用作動詞;也作「快樂」,比如《詩經》:「晏爾新昏,如兄如弟」,「宴」就是很快樂的。「宴」字,我們簡單跟大家介紹到這裡。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關於這句經文還沒有跟大家分享完,就留待下節課繼續來學習,今天的課程我們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