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福慧如月,和樂圓滿-第50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牧羽。今天是中秋節,想要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題目是《中秋節,福慧如月,和樂圓滿》。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也是祈福的節日。
在廣州的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祭祖祈福,準備豐盛的晚餐,一家人歡喜團聚。吃過晚飯後,父母會給年幼的孩子送燈籠,孩子們提著燈籠在熱鬧的大街上玩耍,一個個五光十色的燈籠照亮著人們心中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幸福的人生,一定是福慧圓滿。那麼,什麼是福,什麼是慧?
福是福報,慧是智慧,福慧圓滿,享福也要有智慧。我們都想得到福報,那福從哪裡來?我們的福田有三處,一是父母,二是師長,三是社會大眾。
修福,就是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天地萬物、國家社會的幫助之恩。當一個人發自內心地對生活充滿感恩,一定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濟困憐貧。
他也會感念所有的譭謗、傷害、侮辱和挫折,因為這些逆境,讓他學會了忍耐、體諒、寬容,得以快速成長。
五代後晉時期,家住燕山一帶的竇禹鈞先生,就是一個懂得修福,並且得到福報的人。
竇燕山幼年喪父,到了三十歲,仍然膝下無子。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已經去世的祖父告訴他,自己命中無子,而且壽命很短,應當及早力行善事。
竇燕山如夢初醒,對祖父的話深信不疑,從此樂善好施、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無論親疏遠近,凡是遇難有求之人,他都出錢出物周濟。而對於傷害他的人,也能寬容對待,並盡力幫助他們回歸正途。
有一次,竇燕山家的一位僕人偷了竇家二萬銀錢,怕事情敗露,準備遠走他鄉。臨行前他寫了一張債券系在自己幼女的手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竇燕山發現後,不僅將債券焚毀,還盡心撫養僕人的女兒,待女孩長大後,為她選配賢婿,贈予豐厚的嫁妝,送她出嫁。
僕人得知竇燕山的善舉,羞愧難當,回來向竇燕山謝罪。而竇燕山對他偷盜一事隻字不提,父女二人感激涕零。
竇燕山一生克己行善,對工作更是恪盡職守,認真勤勉,後來他的官位越做越大,俸祿也越來越多。但他自家生活節儉,除了留下必要的生活開支以外,其餘都作救濟之用。
竇燕山還自建書院,興建義學,禮請名師教學。四方貧寒子弟沒錢讀書的,他都代繳學費,資助他們完成學業,由此成就了許多優秀人才。
後來竇燕山連生五子,五子又添八孫,都十分賢孝,長大後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樑。竇燕山本人活到了八十二歲,臨終時預知時至,與親友一一作別後,談笑而終。由此可見,我們修福的同時,更需要修慧,人生才得以幸福美滿。
宋朝有一位官員,出將入相五十年,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雖有起伏,卻官路亨通,名震四夷。
他對父母非常孝順,父親去世後,他繼承父親的志願,修復運糧舊道,使糧餉在麟州得以大量儲備,並因此成功化解西夏入侵大宋的燃眉之危。
母親病逝,他守孝期間,英宗皇帝任命他為成德軍節度使,他多次上表,請求讓他守喪完畢再上任。英宗感念他的孝心,得到准許。
他文能定國、武能安邦,忠正磊落,沉著冷靜,果敢決斷,朝野倚重,無論面對多麼棘手的事,他都能從容應對,妥善處理,他功蓋天地,卻謙和禮讓,從不居功自傲。
他對皇帝盡忠守禮,曾因不合禮節而拒絕升遷;年近九旬的他貴為太師,但對年幼的皇帝也絲毫不失君臣之禮,只要皇帝在,他都是侍立在旁。
他就是北宋一代賢相,文彥博。文彥博雖位極人臣,但平日待人接物非常謙遜,尊德樂善。他的身體一向強健,綜理事務十分精練,皇帝曾請教他養生之道,他說:「臣沒有別的,只是一切隨緣,自得其樂,不因外物而傷和氣,不敢做過分之事,事情做得恰好即可。」
文彥博有八個兒子,七子為官,後代綿延至今。晚年他棲心安養,保持正念,早晚行住坐臥都不敢懈怠。九十一歲那年,他在家裡安然坐化,無疾而終。
讀完文彥博的故事,我們不禁想問,為什麼他處理事情能如此圓滿?他位高權重,卻能淡泊名利,謙恭有序?
原來,文彥博在少年時就開始長養善根,他為自己準備了兩個罐子,做了錯事在一個罐中放黑豆,做了好事則在另一罐中放紅豆,並天天檢查紅豆和黑豆的數目。通過日積月累,紅豆越來越多,黑豆越來越少。
這使他輔佐四朝皇帝,出將入相五十年,始終保持進退有度、坦誠謙讓、寬厚包容,並最終實現傳奇人生。
由此可見,修慧,原來是修自己一顆純善的心,無論外面境界好壞,我們都能把心定在純善之上,覺而不迷,如如不動。遇到順境,心不貪愛,遇到逆境,心無嗔恨。永遠保持感恩知足的恭敬之心,盡到本分,成人之美。
當一個人的福慧如中秋之月那般圓滿,他就生活在和樂圓滿中,真正得到大自在,這就是幸福人生的真諦了。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中秋節快樂,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