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但得高堂樂無憂,便是兒女心安時-第42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靜慧。今天是母親節,在這個充滿溫情的節日裡,向母親表達感恩是兒女們共同的心聲。

  

  記得母親在世時,有一年母親節,大哥買了一大束康乃馨送給母親。那是大哥平生第一次給母親送花,當時年逾不惑,長年在外的大哥才回來不久,他是想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愧疚和感恩。

  我們家比較傳統,親人之間彼此都很含蓄,很少用這種西式的方式來表達感情。所以母親有些意外,也有點手足無措。但是可以感受到,母親內心是非常開心的。

  如今母親已離世十多年,回想大哥送花這一幕,是母親一生中唯一一次收到兒女送的鮮花。

  康乃馨是西方的母親花,中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二〇二一年春節期間熱映的電影《妳好,李煥英》,其主題曲《萱草花》唱出的母子真情,感動了無數國人。

  萱草也叫忘憂草,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母親的屋前種萱草,希望以此減輕母親對自己的思念,忘卻煩憂。唐朝孟郊《遊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母子連心,其實要讓父母放下對兒女的操心,忘掉憂愁,可真是難。清朝詩人蔣士銓在《歲暮到家》詩中寫道:「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歎風塵。」年終歲尾,終於見到兒子歸家團圓,蔣母憂喜交加的這一幕,是無數中國父母盼子歸的真實寫照。

  細細想來,母親生前,我也是長年漂泊在外,但有多少次,能如同母親思念我一般的思念母親呢?有時逢年過節,母親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回家,自己還很不耐煩。

  現在回想,我好像從未表達過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更多時候,反而是對父母的計較、埋怨,讓他們難過生氣。

  母親生前曾對我說:「養兒才知父母恩。」又說:「娘想兒,想斷腸;兒想娘,扁擔長。」當時自己沒有多少體會,現在自己有了小孩,才慢慢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經典上說,女子懷孕時,「體重如山嶽,動止劫風災」;臨產時,「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生產時,「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哺育時,「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睡眠時,「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撫養時,「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好不容易把孩子撫養長大,兒女為了學業、事業又要遠走他鄉,只能「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兒女在外奔波,「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終其一生,都是「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父母,他們都是平凡不過的普通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或許會因為自身的個性,產生這樣那樣的缺憾或問題,但是他們對兒女不計回報的真愛是無可挑剔的。

  我見過不少父母與兒女發生糾紛的家庭。兒女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次家;嚴重的,兒女在外十年不見父母,甚至父母命終時,也不肯回來見父母最後一面。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個中恩怨是非,自有各自的因緣。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能化解家庭矛盾,彌合親人之間的對立,便是在化解世界衝突的根源。所以古人說:「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大學問;消得家庭中嫌隙,便是大經綸。」

  清代袁采在其《袁氏世範·睦親》篇中,從人的不同性情入手,深入剖析造成家庭失和的原因。他指出:「蓋人之性,或寬緩,或褊急,或剛暴,或柔懦,或嚴重,或輕薄,或持檢,或放縱,或喜閑靜,或喜紛拏,或所見者小,或所見者大,所稟自是不同。」

  一家人性格各異,做父母的想要孩子合於自己的要求,但孩子未必能合其心;做孩子的想要讓父母事事遂自己的意願,父母未必能如其意。

  「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大家稟性不一,彼此的思想言行也就難以適合對方要求,這是家庭失和的總根源。

  同是一家人,對待同一樁事情,每個人的態度也不一樣,「一以為是,一以為非;一以為當先,一以為宜後;一以為當急,一以為宜緩」。人心難以整齊劃一,如果都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標準,必然引起爭論;爭論一時難以取勝,就會再三不斷發生爭論,不和睦的情況就會由此發生,甚至引起終身失歡。

  所以,不要苛求親人與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完全一致,要容納不同的意見。為了和睦,家庭成員要多反思自己的過錯,少責備對方的失誤。如果經常互相責備,心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若都能反思自己,則天下無事。

  因此,一家人要和睦共處,唯有「為人父兄者,通情於子弟,而不責子弟同於己。為人子弟者,仰承於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則處事之際,必相和協,無乖爭之患」。

  家人之間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互相體諒,這樣的家庭沒有不睦之理。推而廣之,人人都能將心比心,視彼如已,這樣的社會自然安定和諧。

  子女對父母誠篤的孝道、父母對子女公正無私的關愛、兄弟之間的友愛、夫妻之間的忠貞,都是維持家庭關係和諧的重要方面。

  「萱草忘憂底解忘,慈親鶴發坐高堂。羨君有此忘憂得,如我添憂萬斛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願我們都能珍惜父母親人在世時的日子,好好陪伴他們。但得高堂樂無憂,便是兒女心安時。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是靜慧,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