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第64集得
——凌煙閣第一功臣,卻為何下場淒慘
長孫無忌,唐朝洛陽人,字輔機,家族顯赫,祖先是北魏獻文帝第三兄,父親長孫晟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無忌年幼時父親離世,同父異母的長兄又將他與母親、妹妹趕出了家門,他們只得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長孫無忌雖然不幸遭遇家庭變故,卻並沒有自暴自棄,他十分勤奮好學,經史博通。
長孫無忌與當時身為隋朝臣子的李世民十分交好。高士廉見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了李世民,即是後來的長孫皇后。
隋朝末年,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聽聞消息之後的長孫無忌到長春宮謁見,被拜為渭北道行軍典簽,而後開始輔佐秦王李世民東征西討,成為李世民天策府重要成員之一,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世民登上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李世民登基之後,他對長孫無忌禮遇尤重,常令其出入臥內,共商國是。君臣兩不疑,赤誠盡忠義。唐太宗多次晉升長孫無忌的官職。然而,面對這樣一份隆遇,長孫無忌更加居安思危、朝惕夕若,以物極必反、盈滿則虧為誡,一再懇請辭去相位和司空等職。
長孫無忌在太宗一朝,不可不謂盡心奉國、心懷天下安危。唐貞觀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唐太宗有意割地分封昔日功臣。長孫無忌便委婉勸諫說:「臣等披荊斬棘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統,陛下卻讓我們世代治理外地州郡,這是要流放我們啊!」進而與房玄齡等人上表,痛陳分封之弊,為李唐王朝平息了一場可能導致分裂割據、危及國家穩定的大風波。若考慮一己私利,長孫無忌大可順水推舟,世代盡享分封之利。長孫無忌對大唐的赤膽忠肝,可鑒日月。
貞觀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唐太宗為了紀念為李唐王朝立下不朽功勳的諸位名臣,下令修建凌煙閣,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為二十四功臣繪製等身畫像,並親自作贊詞,又請大書法家褚遂良題字。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圖中,長孫無忌位列第一,其對於大唐社稷的貢獻可見一斑。
《詩經·大雅》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為官重「初心」,方能得「始終」。一念之差,謬以千里。
當時,唐太宗雖然已經立了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治為太子,然而發覺李治個性懦弱,不能主持社稷,因而想改立兼具文武才略、英毅果斷的吳王恪為太子,但遭到了長孫無忌的極力諫止:「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儲君至關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請陛下熟思。」唐太宗冷笑說:「你反對改立太子,莫非因為吳王恪不是你的外甥?」此事雖然由此作罷,但是長孫無忌對吳王恪已心生嫌惡。
到了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吳王恪被任為司空,兼任梁州都督。長孫無忌擔心吳王恪將來一旦得勢,恐會報復前嫌,於是便想借事構陷,置吳王恪於死地,以斷天下人的仰望。
正巧永徽年間,太宗之女高陽公主與駙馬房遺愛,謀叛朝廷,事機洩露,高宗命長孫無忌審查案情。長孫無忌趁此機會,暗示房遺愛「將吳王恪牽入,就可以減輕罪刑」。於是房遺愛隨口誣陷吳王恪也參與謀反,不料正中了長孫無忌的借刀殺人之計,當下一併被判處死罪。吳王恪臨刑時大聲呼叫說:「長孫無忌擅用威權、構害忠良,倘若宗廟社稷有靈,長孫無忌必當遭族滅之譴!」就這樣吳王恪含冤被處自盡而死。
後來唐高宗寵愛武則天,意欲廢去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後,但擔心大臣不從,於是賞賜金寶繒錦給長孫無忌,希望長孫無忌能夠從中周旋,達成改立皇后的心願。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也曾多次到長孫無忌家中請求,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加以勸說,但都被長孫無忌正色拒絕。登上皇后寶座的武則天,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許敬宗為迎合武則天意旨,就多方察視機會,企圖構陷長孫無忌。
當時正巧有人上告,稱監察御史李巢與長孫無忌交通謀反、結黨營私。於是,唐高宗下詔命許敬宗訊問,許敬宗奏道:「長孫無忌謀反已露苗頭,我擔心他知道事情暴露,會採取緊急措施,號召同黨,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斷處理,儘快拘捕。」
於是唐高宗下詔剝奪長孫無忌官爵,貶為楊州都督,安置黔州。許敬宗又暗中派遣中書舍人到黔州,逼令長孫無忌自盡而死。長孫無忌死後,家產悉數被抄,親屬被發放嶺南為奴。竟然應驗了吳王恪臨刑時所說的話。
長孫無忌位高權重,在李唐王朝做了三十餘年宰相。輔佐唐太宗之時,不可不謂殫精竭慮、盡心奉國,然而卻在選立太子之時,一念之私,泯滅公心,忘記初心,誣殺無辜,最終自己也蒙冤被誣,悲慘下場。噫吁嚱!天道好還!噫吁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史料出處:
太宗既立太子。又欲立吳王恪。長孫無忌固爭。乃止。故無忌惡之。永徽中。房遺愛謀反。因遂誅恪。以絕天下望。臨刑呼曰。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高宗欲立武后。無忌固言不可。後銜之。許敬宗。使人告無忌謀反。無忌投繯卒。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