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念佛須向平實處,躬身篤行始道高

  民國時期有一位張炳楨先生,字克誠,家鄉在四川廣漢,晚年為自己取號淨如居士。他自小聰慧過人,為人忠厚質樸,慷慨正直。

  張居士十二歲那年,就學完了儒家六經。二十歲那年成為了廪生(有俸祿的生員),他屢次參加鄉試但始終沒有考中,於是放棄科舉之路轉而學習易經,注重修身養性。

  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張居士前往北京,當時國家剛剛建立高等學堂來培養人才。他在那兒求學數年,最後以最優等的成績畢業。

  民國初年,他又前往蒙古參與籌劃國家機密要事,並擔任山西大同縣執法處長,每日審案量刑,對涉案人員進行判罰。

  有一天,他忽然覺得這項工作是不應該做的,於是馬上辭去了官職。

  一次,正當他偶然閱讀《楞嚴經》時,忽然靈光乍現,有所頓悟。不久返回北京,在廣濟寺住了半年,他從不刻意攀緣,結交名流,只一心研究《楞嚴經》。

  他在寺中居住的地方陳設十分簡朴,只有一張小桌子和一個碗,他安貧樂道,在寺中過著清淨的日子。

  當時有一位清一老人,正好也住在寺中,與張居士十分交好,二人都將彼此看作知己。廣濟寺因年久失修、蕭條荒蕪,以至於寺中佛像的金漆都侵蝕剝落了。

  於是,張居士就招募有緣之人,隨緣方便修補。他時常反思自省,認為自己修行的功夫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想借此機會培植福報,為自己的修行助力。

  一九一四年,張居士與志同道合的僧人、居士們共同設立了念佛會。從此之後,凡是蓮社舉辦講座,他一定會真誠地迎請各地的高僧大德前來講經說法,助力講座圓滿成功。

  一年多後,清一老人往生了,張居士便移居到鷲峰寺。

  鷲峰寺已年久失修、破敗陳舊,張居士憑藉一己之力將它修復完善。盡管寺院平時的經辦管理歷盡艱辛,但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學薪資,全部佈施、捐獻給了寺院。

  張居士按照這樣的方式持續不斷努力修行,念佛修福,福慧並重,不改初衷。

  他曾經告訴志同道合的蓮友曾毅齋、孫道修說:「我們提倡佛學,只勸化世人老實念佛,佛法是平易近人的,不要誤導他們追求那些玄妙虛無的東西,也無需刻意求新求奇。」

  就在張居士將要往生的前十天,他和孫、曾二人見了一面,相談許久,並且說:「近期有許多事,都不太順利,違緣障緣眾多,唯獨念佛的功夫突飛猛進。」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未時(下午一時至三時),張居士在鷲峰寺端身正坐,安然往生了。

  當天晚上,曾毅齋夢見與張居士在空中向西飛行,好像開著一架飛機一樣,一同乘坐的還有十多人,眾人都神情平靜,安穩自在。

  張居士的遺體於二十八號晚上入殮,那時,他的頭頂仍然是溫熱的。

  那一年他五十八歲。

  

  【原文】

  張炳楨,字克誠,四川廣漢人,晚年自號淨如居士。幼敏而質直。年十二,畢六經。弱冠,食餼,屢應鄉試不售,乃退而學易,以自消息。清光緒三十四年,至京師,國家始開殖邊高等學堂以求才。炳楨以四十之年,就學數載,以最優等畢業。民國初,赴蒙古參機密,復任大同執法處長,日理刑決。忽念此事非所應為,遂棄官。偶讀楞嚴,乃深生感悟。尋返京師,居廣濟寺半載,不謁顯要,唯究楞嚴。一几一盂,蕭然自得。時清一老人,適止寺中,深相愛重。其寺,歲久彫蕪,金像剝蝕,隨化有緣,權宜修葺。毎謂平時用功尚未精純,欲以福業為助。民國三年,與同志沙門居士,立念佛會。是後,凡蓮社講席,並傾心挹德,贊助成功。歲餘,清老棄世,乃移居鷲峯寺。寺已故朽,又一意修復,曲折經營,所得束脩,并盡施捨。念佛修福,雙輪並運,精誠篤勵,數年無改。嘗語其同行友,曾毅齋,孫道修,云,吾輩提倡佛學,但勸人向平實處學,莫勸人向玄妙新奇處學。將西逝之前十日,與孫曾二君,晤談良久。且云,近日事多違緣,惟念佛之功猛進。於民國十年,臘月二十七日未刻,坐化於寺。是夕,毅齋夢其御空西行,若駛飛機者。同乘十餘人,皆安隱自在。二十八夜方殮,頂門猶溫。時年五十八。

  ——《淨土聖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