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普賢十願成就

  淨土法門,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

  ——印光法師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為您講述的是普賢菩薩發下十大誓願,度化十方世界,普利一切眾生的故事。

  

  普賢菩薩,梵語叫做「邲輸跋陀」。《悲華經》中記載,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是第八王子,名叫「泯圖」。在寶藏佛前,他發願在娑婆世界中,奉行菩薩道來救度廣大眾生,並且要更精進努力,來修治和莊嚴十千個不清淨的世界,使他們莊嚴清淨,就像「青香光明無垢世界」一樣。他還發願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使他們心地清淨,信奉大乘佛法,讓這些發大心的菩薩們安住在他所教化的世界裡。寶藏佛於是把「泯圖」的名字改為「普賢」,為他授記未來佛國土名為「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就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行願品》中說:普賢菩薩稱讚如來殊勝功德之後,告訴所有的菩薩以及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們,如果想要成就這樣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應當發下十種廣大無邊的誓願,並且努力地修持、踐行: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如果所有菩薩都發下這十種大願,並依據眾生的根性來施行教化,那麼就能成熟一切眾生的善根,最終隨順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成就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海。如果有人能以堅定不疑的信心,受持讀誦這十種大願,以至於書寫一首四句的偈子,就能快速地滅除五無間地獄的罪業。臨命終時,最後一剎那間,眼、耳、鼻、舌、身等諸根全部散壞,只有這十種大願,恆常於此,永不捨離。這十種大願,無時無刻都在為求生淨土的往生者引導方向,並在一剎那中,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立刻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諸佛菩薩。這些大菩薩們,面容相貌端正莊嚴,具足圓滿功德,圍繞在往生者身邊。往生者看見自己從清淨的蓮花中化生而出,得到阿彌陀佛授記。授記完畢,經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諸往生者以廣大的智慧、寬廣的心胸、無盡的慈悲心平等遍及十方不可言說無量世界,以通達無礙的智慧力,隨順一切眾生的心念利益他們。不久之後,端坐在菩提道場中,降伏一切魔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勤轉無比殊勝微妙的法輪。讓諸佛國土的微塵眾生,發起廣大的菩提心,隨眾生根性給予教化,令他成就佛道。甚至在未來漫長劫數之中,都能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普賢菩薩作偈子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根據這段經文,如果誠心想要長養菩提心苗,踐行殊勝的菩薩行,但卻不知道要迴向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的眾生,猶如倒退行走而又希望能前進一樣。

  至於普賢菩薩開示的念佛三昧,在《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說道:當時世尊入於念佛三昧,名「如來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告訴德藏菩薩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了求證無上菩提之道,發心要證得念佛三昧,這個人必須要先修智慧,因為念佛三昧,是從智慧中而生的。凡是要修智慧的人,首先應當要遠離妄語、綺語,以及種種障礙修行的無益之事。也要到精舍中,觀睹佛像,佛像金色莊嚴,或者由純金所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具足,無量無邊的化身佛,在清淨圓滿的光明之中,依序端身正坐。然後在佛像前,以頭面著地,虔誠頂禮佛陀兩足,而且要如此思惟觀想:我聽聞十方無量的諸佛菩薩,現今仍然在世間講經說法度化眾生。有名為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閦佛、毗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等佛。對於以上諸佛,隨心中生起恭敬、愛慕,尊重諸佛,生起無上清淨的信念。觀想佛的莊嚴形象,就是世尊的真實之身,內心恭敬尊重,就如同佛出現在面前一樣,再上下仔細觀佛的形象,專注一心不散亂。在一處清靜的地方,端身正坐,靜心思惟觀想,猶如跟佛僅有一隻手臂的距離,心中常常繫念,不要讓其散亂忘失。假如暫時忘記佛的形象,應該馬上把觀想佛像的念頭找回來。在這樣思惟觀想時,還應當生起極其尊重和恭敬的心,就如佛的真身出現在面前,了了分明、真真切切,不要把它當作佛像而已。見佛後,應在佛所現之處,以芬芳馥鬱的花朵、香支供養,恭敬地右轉繞佛,以種種方式來供養佛。凡修行人都應當這樣一心修行,念念不忘,就像世尊常常示現在我面前。然而世尊是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能完全明白我虔誠的心意。像這樣反復思惟、觀想之後,再回到安靜的修行之地,一心繫念,不再散亂忘失掉,一心精進修行,等到三七二十一天之後,那些修了大福德的人,就能見到如來示現在他面前。如果累世曾造下許多惡業,就會被這些罪業所障礙,而不能見到佛陀現前,如果能繼續堅定信念,一心專注精勤觀想而不退轉,更不生起其他妄念,還是能很快地見到佛陀現前。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有人為求無上菩提之道,在一個法門中,專心致志修行學習,沒有不能成功的。就像有人,在大海中,用雙手舀一捧海水喝,其實他已經飲盡了閻浮提世界中的一切河水。菩薩如果修行菩提大海中這一法門,就已經修得了一切三昧、一切忍、一切地、一切陀羅尼。因此應當常常精進修行不要懈怠,遠離享樂和放逸之事,一心繫念,要讓自己在當下親見佛陀。依照這種修行方式,初見佛時,應該要這樣思惟觀想:這是真佛嗎?或者只是佛形象呢?這樣才能知道所看見的佛,是由自己的心想所生的。甚至在廣大的虛空中,一毛端微小的地方,一切真佛的出現,也都是如此。好像虛空一樣,平等無差別。是自己的心作佛,離心之外沒有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也是這樣,全都了不可得,只有依本心才能現前。菩薩如果能徹底明瞭十方諸佛及一切法,都是由心所現,菩薩便得隨順忍,則可以了證初地菩薩的階位,棄掉色身立刻往生東方妙喜世界,或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常常可以親見如來,並親自供養諸佛。」

  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希望不要輕易忽略了。

  

  今天的往生故事就為您講述到這裡,聽眾朋友們,我們下期再會。

  

  願見者聞者,悉發菩提心,

  修諸福善業,迴向無上覺;

  仰祈三寶力,冥薰而加護,

  令我及眾生,同生極樂國。

  ——《淨土聖賢錄續編偈》胡珽

  

  【原文】

  普賢,梵語邲輸跋陀。悲華經,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第八王子泯圖,於寶藏佛前,願於是不淨世界,修菩薩行。復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淨,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佛即改泯圖字,號為普賢,授記未來於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普賢行願品。普賢善薩,稱讚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者,當修十種廣大行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閒業。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偈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據此經文,誠欲長菩提苗,行殊勝行,而不知迴向極樂,發願往生者,猶卻行而求前也。至普賢所示念佛三昧,別見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經言,爾時世尊入於三昧,名如來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告德藏菩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無上菩提,發心欲證此三昧者,是人要須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應當遠離妄語綺語,及諸散亂無益之事。詣精舍中,覩佛形像,金色莊嚴,或純金成,身相具足,無量化佛,在圓光中,次第而坐。即於像前,頭面禮足,作是思惟,我聞十方無量諸佛,今現在世。所謂一切義成佛,阿彌陀佛,寶幢佛,阿閦佛,毗盧遮那佛,寶月佛,寶光佛

  等。於彼諸佛,隨心所樂,尊重之處,生大淨信。想佛形像,作彼如來眞實之身,恭敬尊重,如現前見,上下諦觀,一心不亂。往空閒處,端坐思惟,如佛現前,一手量許,心常繫念,不令忘失。若暫忘失,復應往觀。如是觀時,生極尊重恭敬之心,如佛真身,現在其前,了了明見,不復於彼作形像解。見已,即應於彼佛所,以妙華鬘,末香塗香,恭敬右繞,種種供養。彼應如是一心繫念,常如世尊現其前住。然佛世尊,一切見者,一切聞者,一切知者,悉知我心。如是審復,想見成已,還詣空處,繫念在前,不令忘失一心勤修,滿三七日,若福德者,即見如來現在其前。其有先世造惡業障,不得見者,若能一心精勤不退,更無異想,還得速見。何以故,若有爲求無上菩提,於一事中,專心修習,無不成辦。譬如有人,於大海中,飲一掬水,即爲已飲閻浮提中一切河水。菩薩若能修習此菩提海,則爲已修一切三味諸忍諸地諸陀羅尼。是故應常勤修匪懈,離於放逸,繫念一心,要令自得現前見佛。如是修習,初見佛時,作是思惟,爲真佛耶,為形像耶。知所見像,由想生故,乃至虛空,毛端量處,一切真佛,皆亦如是。猶如虛空,平等無異。自心作佛,離心無佛。乃至三世一切諸佛,亦復如是,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常見如來,親承供養,按此經文,與觀無量壽佛經相發。修淨業者,其毋忽也。

  ——《淨土聖賢錄》

  

  【配圖文字】

  難除妄想似流沙,空把彌陀度歲華,大眾真求生極樂,只教心口莫分家。

  ——李炳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