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第63集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老師埋怨學生不好教,領導責備下屬不服從管理。這些都是結果,究其原因是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歷史,看看古人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許衡,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字仲平,稱自己的書齋為「魯齋」,所以世人稱他為「魯齋先生」。許衡幼受章句之學,「過目輒不忘」。
年少時許衡就表現出非凡資稟,曾問老師:「為何要讀書?」
老師回答說:「為了考取科第。」
許衡又問:「僅僅是這樣?」
老師大為驚異。
以後每次講書,許衡都要問個究竟,接連三位老師都以「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辭館而去。
長大後,許衡更加好學,「嗜學如飢渴」。然而,當時國勢動蕩,百姓四處逃亡,沒有老師出來授課,也沒有書籍可以學習。身處亂世,家境艱難無錢購書的許衡,常涉百里借書抄書,而且堅持日讀夜思,以身踐行聖賢教誨。
後來,許衡跟隨眾人一起避難逃荒,經過河陽時,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顆梨樹,由於長途行走,口渴難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一人端坐在樹下,如如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便問許衡說:「你怎麼不去摘梨來吃呢?」
許衡回答說:「我不是梨樹的主人,怎麼可以隨便去摘梨來吃呢?」
那人說:「時局動盪,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又何必介意呢?」
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古人云:「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試觀許衡,寧願忍受口渴之苦,不動一念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約身如繩,以身行道。
此後,許衡遷移到山東魏州,大家見他道德高尚,追隨求學的人逐漸增多。許衡曾說:「綱常倫理,國家一日不可廢,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們一般人也要履行。」他不僅是這樣說,在實際生活中也正是這樣做的。
凡遇婚喪娶嫁,他必定根據禮法行事,同鄉之人逐漸受到感化,鄉裡求學風氣也日漸隆盛。由於家境貧窮,許衡都親自下田耕作,穀物不熟的時節就只能吃糠咽菜,他也泰然自若,而求學問道之心卻是歷久彌堅,大有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風範。
此外,每當家裡財產有餘,許衡就分給同族人以及貧困學生。而面對別人的饋贈,凡有絲毫不符合禮義,他都不會接受。世友姚樞曾經想把自己的雪齋讓許衡居住,許衡就堅辭不受。家中庭院裡即便有熟透的水果掉落到地上,家裡的孩童們由此經過都不會旁觀取拿。 「身修而後家齊」,聖賢言語誠不欺人。
子曰:「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元憲宗四年(公元一二五四年),忽必烈受封於秦中(今陝西省),許衡被推薦出任京兆教授兼京兆提學,負責教化百姓。秦郡子弟歷經戰火,聽聞許衡來此教化,莫不歡喜而紛紛就學。於是,許衡在京兆各郡縣廣建學校,化風敦俗,使得秦地文化有了很大發展,備受秦地民眾稱讚。
忽必烈即位後,任命許衡為國子祭酒,總攬全國教學,並親自挑選蒙古子弟交於許衡教育,許衡對待他們既有如慈父一般的愛護,又在進退之間嚴加管教,因材施教。在許衡以身行教下,這些不懂漢文的青年也都成為「尊師敬業」的優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位至卿相,成為一代名臣。
許衡不僅在教化子弟鄉民時克己修身,正己化人,在朝廷為官時也正直剛毅,敢於直諫。至元二年(公元一二六五年)的一天,忽必烈問翰林侍講學士竇漢卿:「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
竇漢卿說:「犯顏諫諍,剛毅不屈,則許衡其人也。」
於是,許衡被任命參預中書省政務。在任期間,許衡為忽必烈提出了很多立國治世的好建議,被一一採納。
至元六年(公元一二六九年),忽必烈命許衡與太常卿徐世隆製定朝廷禮儀制度。其中涉及到一些權貴的利益,有人勸他不要變更舊制。許衡正顏厲色地說:「我所論的是國家體制,與個人無關。」於是,凜然正氣地諫言於忽必烈。
不久,忽必烈的近臣阿合馬統領尚書省及六部,一時權傾朝野,不少大臣都對他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但許衡與阿合馬討論政務時,卻堅持原則,從不讓步。不久,忽必烈任命阿合馬的兒子為樞密院官,眾人都附合,唯獨許衡不同意,對忽必烈說:「國家大權在於兵、民、財三個方面,如今阿合馬掌管民、財,其子又掌管兵權,這樣集國家大權於一家,怎麼了得?!」
此後許衡隨忽必烈到上京時,又列舉阿合馬專權欺上,損國害民的眾多事項,但均未能順利上報給忽必烈。於是,許衡稱病,請求不再參與國家機務大事。
在二十餘年的仕途生涯中,許衡多次被詔入朝做官,又多次辭歸故里躬耕農桑,許衡的剛正無私成就了其「元代魏徵」的美譽,端正為官之風。
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三月初三,許衡辭世。當天雷電交加,樹木被狂風連根拔起。懷慶當地民眾無論貴賤長幼皆為之慟哭,更有四方學者不遠千里奔赴他的墓前祭奠。忽必烈贈謚「文正」。
許衡先生以身載道,為蒙漢文化融合、緩和民族矛盾、穩定社會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時人讚譽其「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
《素書》有言:「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呂氏春秋》亦有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正如許衡先生一生的行宜所示,無論我們處於什麼位置和身分,都應該先端正自己,以身示範才能讓教育真正發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史料出處(一):
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暍甚。道有梨。眾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凡喪葬嫁娶。必征於禮。其鄉學者寖盛。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辭。卒後。四方學士皆聚哭。有數千里來祭哭墓下者。謚文正。
——《元史·許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