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入佛門的兩個條件-第645集

  法語:

  學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第二、能笑臉迎人,怨親平等,萬法一如,能與一切眾生和合相處。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學佛,才有資格入門。

  

  節錄:

  中國的寺院,建築都很如法,如法就是具足表法的意思,把佛教育完全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你看我們到一個寺院,一進山門,第一個是天王殿,就把佛教全部展現在你的面前。天王殿裡面雕塑的護法神像總共只有五尊,你進門,你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所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五代後梁的時代。傳記上記載,也不知道俗家姓什麼,名叫誰,他也從來沒有告訴別人,每天拿個大布袋,所以人家就稱他作布袋和尚,就這麼出名了。

  未來道場的展望 1996/11

  

  往生的時候,他才說出他自己是彌勒化身,所以以後我們稱他作彌勒菩薩,我們把他放在天王殿的當中,人一進山門第一個看到他。他表什麼意思?肚皮大,能包容!你學佛頭一個,要拓開心量,什麼都能夠包容。你看看佛經上講諸佛如來,人家心量多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彌勒菩薩正好代表這個意思,肚皮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第一個要拓開心量,你沒有心量你辦什麼事?你有什麼成就?

  未來道場的展望 1996/11

  

  第二是笑面迎人,笑面是表大慈悲,大慈悲表現在面孔。你看一進山門,佛就教你,我們怎樣做人,我們怎樣處世;要大慈大悲,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你才能入佛門,你才是佛的學生。這是基本的,根本法,必須要懂得。

  未來道場的展望 1996/11

  

  彌勒菩薩代表的教學是「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你看看,佛教的教學,就是這兩句話,讓你一看到這個像,就想到「我心要平等,要包容,我待人要歡喜。」用現在的術語講,把他變成教學的教具。擺在那裡幹什麼?就是教你不要把他當作神明來膜拜,他是時時刻刻在提醒你,學佛要「生平等心,成喜悅相」。

  重視宗教教育 挽救社會人心 2001/4/22

  

  你看那個容貌一團歡喜,這個用意很深,學佛從哪裡開始?從歡喜開始。看什麼都歡喜,順自己意思歡喜,不順自己意思也歡喜,為什麼?把自己的意思捨掉就行了。我們今天一般講的主觀觀念,有個主觀觀念就麻煩,可以說許許多多人都有,這就所謂是成見。有這種觀念存在,說實在話,不但真妄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是非不能辨別,甚至利害都不懂,還談什麼善惡?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7集)

  

  我們能夠把成見放下,也就是我們常講,你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你在一切境緣當中就能常生歡喜心,你就會像諸佛菩薩一樣喜眼觀世間。這個世間是指六道、是指十法界,對於六道、十法界都能用喜眼去觀察,何況我們現前這種生活的小環境?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還有什麼過不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7集)

  

  佛門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今天的心量變得這麼小,兩個人都不能包容,都要對立,絕對是錯誤的。所以每個人的心量都是跟虛空法界一樣大,甚至於還超過。量大福大,量小的人沒福報。所以要能包容一切人,要能包容一切法,不要去分別,不要去計較,恢復你本來的心量,你本來的心量跟佛一樣,佛的心量就是能包太虛,我們自己的心量跟佛是一樣的。所以今天我們變成小心量,什麼都要去斤斤計較,這錯誤了!斤斤計較就變成六道輪迴,就變成三惡道。

  念力的祕密分享(第2集) 2011/11/6

  

  心量要大,中國古人常講:量大福大。量小的人哪有福?學了佛,明白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捨己為人,為眾生造福。為哪些眾生?為一家、為一個團體、為一個國家、為一個地球,太小了,你看看諸佛菩薩,他們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要有這樣的心量,這一生才能作得了佛,才能夠得生淨土;沒有這個大心量不行,一定要把心量拓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才能成就多大的事業,你才能修多大的福報,與你的心量決定成正比例。

  大乘無量壽經(第124集) 2001/6/23

  

  拓開心量,首先要從容忍做起,要能包容,尤其是包容常常找我麻煩的人,嫉妒傷害的人,首先要把妖魔鬼怪包容,這才叫真功夫。我們包容他,我們教化他、感化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們回頭是岸,這個心才是真心、才是佛菩薩的心。

  大乘無量壽經(第124集) 2001/6/23

  

  歡喜包容一切眾生,這個人造五逆十惡,還毀謗正法,這是造作極重的罪業,能不能往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如果他一口氣還沒有斷,這個時候能認錯、能後悔、能懺除罪障,念佛求生淨土,佛還是攝受,阿彌陀佛接受,也來接引你往生。你就曉得佛的心量多大!這個人造五逆十惡、毀謗佛法,謗誰?毀謗阿彌陀佛,毀謗《無量壽經》,毀謗淨宗。只要他還沒斷氣,真正能夠懺除業障,後不再造,信願持名統統能往生。這樣的心量,我們要學。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212集) 2013/3/9

  

  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見一切眾生滿面笑容,和藹可親,他是自性流露。凡夫歡喜,稱自己意思歡喜,那是什麼?那是煩惱的現象,我們一看就看出來,假的不是真的。唯獨佛菩薩的歡喜,經上講「常生歡喜心」,他那個歡喜永遠不變的,與順逆境緣不相干的,這是真樂。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那個樂叫壞苦。他不是苦樂之樂,他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這是我們應當要嚮往的,應當要發願求生。

  大乘無量壽經(第66集) 1999/10/16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飲食起居都不要用妄心,都不要起心動念,都不要分別執著,隨緣,什麼都好,樣樣都歡喜。這是什麼?這叫功夫,功夫在生活當中去鍛鍊,在工作裡鍛鍊,無論幹什麼活都不要分別執著,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練習,怨親平等。練的標準就是經題,清淨、平等、覺,一切時一切處,不要讓外境干擾我的清淨心、干擾平等心,不要被境界迷惑。清淨平等覺常常現前,這個人決定是上輩往生,你說這多重要,這個東西不能不學。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13集) 20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