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舉杯祝酒的來歷(白話文)

  中國古代諫官的諫議制度,是君王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措施,被各王朝所承襲。重視諫諍的作用,是歷代賢明君主的共識。漢代劉向在《說苑·臣術》中說:「君有過失而不諫諍,將危國家、殞社稷也。」

  千百年來,歷史上湧現出一批批忠剛直諫的賢臣。如:君過則諫的魏徵、直言不撓的曹修古、憂國奮爭的范仲淹、諫不避死的海瑞……他們為了國家人民,不顧個人安危,犯顏直諫,名垂青史。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杜簣(kuì),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也是一位將生死置之度外,勇諫君王的賢者。不過,他的身份卑微,並無一官半職,僅僅是晉平公的一位廚師而已。故事是這樣的……

  

  晉國大夫知(zhì)悼(dào)子去世,還沒下葬,晉平公就喝起酒來。臣子師曠(kuàng)和李調(diào)作陪,還敲著鐘助興。

  杜蕢(kuì)從外面進來,聽到鐘聲,問道:「鐘聲在哪裡?」

  有人回答說:「在寢宮。」

  杜蕢就走進寢宮,一步邁兩階的到了堂上。

  他斟了一杯酒,說:「曠(kuàng),喝了它!」

  又斟了一杯酒,說:「調(diào),喝了它!」

  再斟了一杯酒,在堂上面對北方,坐下來,自己喝了。然後走下臺階,快步走出去。

  晉平公喊他進來,說:「蕢(kuì),剛才你的舉動,或許心裡有話要開導我,所以我沒跟你說話。你叫曠喝酒,是什麼意思?」

  杜蕢回答說:「不祥的日子不奏樂。知悼子的靈柩還停在堂上,這是大不祥的日子。曠是大師,不把這道理稟告君王,因此罰他喝酒。」

  「你叫調喝酒,是什麼意思?」

  杜蕢回答說:「調是君王的近臣,因為貪圖飲食,忘記君王應忌諱的事,因此罰他喝酒。」

  「你自己也喝酒,又是什麼意思?」

  杜蕢回答說:「蕢只是個廚師,不去做供應刀匙的事,還敢參興防閑諫諍,所以罰自己喝酒。」

  晉平公說:「那寡人也有錯,斟一杯酒罰寡人喝吧!」

  杜蕢把酒杯洗幹浄,雙手舉起獻給晉平公。晉平公對侍者說:「我死了以後,也不可以丟棄這只酒杯。」

  直到現在,宴席上敬完酒後,還要舉一舉酒杯,叫做「杜舉」。

  

  杜蕢進諫的故事雖然短小,但耐人尋味。

  中華民族被譽為「禮儀之邦」,而「人生十禮」中的喪禮又顯得尤為重要。《禮記》《孝經》等典籍中關於喪禮的記載十分詳細,「視死者,如視生。」「生事愛敬,死事哀戚。」從上面的經句中足見古人對亡者的敬重。

  晉平公在大夫喪期中就飲酒奏樂,這的確是很失禮的,君王一旦失禮,平民百姓競相效彷,後果可想而知。

  身為廚師的杜蕢明知自己的職責僅僅是供應刀匙、備辦酒食,而不是防閑諫諍,但他卻不顧身分,挺身而出,直闖而入,無懼於可能招來的大不敬的罪責。然而,從他急促的動作、短促的話語,無不顯示出他對「禮」的敬重,對晉平公的一片忠心。

  值得欣慰的是,晉平公對於杜蕢一系列不合常態的舉動,理解為是對自己的一種開導。晉平公身為一國之君,能接受一個小小廚師的諫言,非但不治其罪,反而知錯能改,可見其胸襟、大度。也正因此,才有了如今我們在舉杯祝酒時,對於杜蕢諫諍精神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