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第60集
《戰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每一位父母長輩,無不為子孫做長遠打算,希望後輩世代榮顯、家運永昌。當今社會,我們常常會給子孫多存些錢,多留幾套房子,多買幾輛車子,以為後代打好「基礎」,做好「保障」。那麼,中國古人又是如何「為之計深遠」的呢?他們選擇留給子孫的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段有關楊榮家族的歷史故事吧。
楊榮,明朝初年名臣,歷仕四朝,深受重用。他是福建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是著名豪門大族弘農楊氏的後代。楊榮的曾祖父是一位靠擺渡維持生活的舟夫,有一次遭遇洪水,許多居民的房屋都被沖毀了,很多災民及財物順著洪水漂流下來,擺渡舟夫們都乘機爭著去撈取漂流的貨物。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不顧自身安危,全心全力地拯救沉溺水中的災民,對於漂流的貨物,卻一點也沒有撈取。其他舟夫都由此發了橫(hèng)財,只有楊氏父子,依然以擺渡維生。當時鄉人都暗中譏笑他們父子倆愚蠢。
楊榮祖上雖是一介平凡舟夫,面對不義之財能做到分毫不取;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奮勇施救沉溺於洪水中的災民。其大義、大仁、大勇之操行在楊氏家族代代相傳。
元末至正十三年,「早霜為害,晚禾無收,全省大饑」,建安地處閩北山區,霜凍之災更為嚴重,第二年春季更是青黃不接。楊榮的祖父楊達卿先生,看到鄉里發生這樣的大饑荒,原想開倉救濟,又怕鄉民羞於接受,便以募民植樹為名義,說:「如果能幫我在大富山上種樹一株者,我將用一斗穀物作為酬償。」楊達卿先生這種以工代賑的睿智之舉,既成全了自己救濟災民之願,也讓鄉民們坦然接受幫助。於是,大家聞訊紛紛前來植樹領粟。楊達卿先生既不問有無種樹,也不問種樹多少,憑其自報發給粟數。百姓甚感恩德,植樹都非常盡力。這樣,隨山之高下、曲直都種滿了樹木。造林不久,楊達卿先生就對其家族立下嚴格家訓,「此山之木,誓不售人。」只許供於建造「橋樑、學舍、寺觀、神祠」之用。當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為感嘆楊達卿這一善舉,給大富山取名為「萬木園」,並畫了一幅萬木林圖,以表彰楊達卿先生植樹賑災的功績。
萬木林迄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這有賴於楊氏家族的保護。今日的萬木林,已經成為典型的亞熱帶森林。經考查,林內共有植物一千餘種,林中古木參天,還有沉水樟、閩鄂山茶等珍稀樹種,已為國內所罕見,被中外專家譽為「綠色寶庫」、「森林聖地」。同時,萬木林也成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為眾多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萬木林,也是功德林。不僅向世人昭彰著仁義善施的楊氏家風,也揭示著盛德厚報,澤及子孫的因果之道。如今的我們也會成為子孫後代的祖先,應當何作何為,為子孫留下一片庇蔭的功德林?
到了楊榮父親這一代,家境更漸寬裕。有一天,一位道人經過楊家門前,對楊榮父親說:「你祖父和父親積了陰德,將來子孫必當貴顯」。
後來楊家生了楊榮,楊榮自幼聰明靈敏,很有才智,又好讀書,年輕時就中舉進士,起初任編修官,其後累晉為謹身殿大學士,官至工部尚書。楊榮為官警敏通達,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曾五次隨侍皇帝出塞。楊榮輔佐的四朝皇帝讚其「歲寒松柏」、「繩愆糾繆」、「方直剛正」。明仁宗即位後,楊榮循晉為太子少傅,又升任榮祿大夫、工部尚書。因同時領受三份俸祿,楊榮主動提出辭去尚書俸祿,真是承傳了楊氏世代不慕財利、厚道存心的良好家風。楊榮曾撰《訓子文》以教育後人傳承優良家風,而且為了昭示祖父楊達卿的義舉,特別畫了一幅《萬木圖》,用來告知後代要遵從祖先禁止砍伐取利的遺訓。
《孝經》有云:「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以身踐行家風的楊榮,後來官至三公,皇帝還追贈其祖父及曾祖父同樣的官位,楊榮用實際行動演繹出「以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的聖賢古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楊榮後代子子孫孫都很昌盛。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操行端純,為官忠正。在明朝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有的地方官員棄城而逃。在危急時刻,楊旦伸張正義,派遣兵將支援南贛巡撫王陽明平叛。
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昧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修善積德,這是楊榮祖輩世代給後輩子孫留下的福報銀行,也是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家運永續的安全密碼。正如《大學》中所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當一個人的道德資本存量充足,相關人力、物力、財力才能以正確且有效的方式運作開來。個人前途發展如此,家族命運維繫亦然。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第60集
《戰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每一位父母長輩,無不為子孫做長遠打算,希望後輩世代榮顯、家運永昌。當今社會,我們常常會給子孫多存些錢,多留幾套房子,多買幾輛車子,以為後代打好「基礎」,做好「保障」。那麼,中國古人又是如何「為之計深遠」的呢?他們選擇留給子孫的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段有關楊榮家族的歷史故事吧。
楊榮,明朝初年名臣,歷仕四朝,深受重用。他是福建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是著名豪門大族弘農楊氏的後代。楊榮的曾祖父是一位靠擺渡維持生活的舟夫,有一次遭遇洪水,許多居民的房屋都被沖毀了,很多災民及財物順著洪水漂流下來,擺渡舟夫們都乘機爭著去撈取漂流的貨物。只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不顧自身安危,全心全力地拯救沉溺水中的災民,對於漂流的貨物,卻一點也沒有撈取。其他舟夫都由此發了橫(hèng)財,只有楊氏父子,依然以擺渡維生。當時鄉人都暗中譏笑他們父子倆愚蠢。
楊榮祖上雖是一介平凡舟夫,面對不義之財能做到分毫不取;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奮勇施救沉溺於洪水中的災民。其大義、大仁、大勇之操行在楊氏家族代代相傳。
元末至正十三年,「早霜為害,晚禾無收,全省大饑」,建安地處閩北山區,霜凍之災更為嚴重,第二年春季更是青黃不接。楊榮的祖父楊達卿先生,看到鄉里發生這樣的大饑荒,原想開倉救濟,又怕鄉民羞於接受,便以募民植樹為名義,說:「如果能幫我在大富山上種樹一株者,我將用一斗穀物作為酬償。」楊達卿先生這種以工代賑的睿智之舉,既成全了自己救濟災民之願,也讓鄉民們坦然接受幫助。於是,大家聞訊紛紛前來植樹領粟。楊達卿先生既不問有無種樹,也不問種樹多少,憑其自報發給粟數。百姓甚感恩德,植樹都非常盡力。這樣,隨山之高下、曲直都種滿了樹木。造林不久,楊達卿先生就對其家族立下嚴格家訓,「此山之木,誓不售人。」只許供於建造「橋樑、學舍、寺觀、神祠」之用。當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為感嘆楊達卿這一善舉,給大富山取名為「萬木園」,並畫了一幅萬木林圖,以表彰楊達卿先生植樹賑災的功績。
萬木林迄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這有賴於楊氏家族的保護。今日的萬木林,已經成為典型的亞熱帶森林。經考查,林內共有植物一千餘種,林中古木參天,還有沉水樟、閩鄂山茶等珍稀樹種,已為國內所罕見,被中外專家譽為「綠色寶庫」、「森林聖地」。同時,萬木林也成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為眾多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萬木林,也是功德林。不僅向世人昭彰著仁義善施的楊氏家風,也揭示著盛德厚報,澤及子孫的因果之道。如今的我們也會成為子孫後代的祖先,應當何作何為,為子孫留下一片庇蔭的功德林?
到了楊榮父親這一代,家境更漸寬裕。有一天,一位道人經過楊家門前,對楊榮父親說:「你祖父和父親積了陰德,將來子孫必當貴顯」。
後來楊家生了楊榮,楊榮自幼聰明靈敏,很有才智,又好讀書,年輕時就中舉進士,起初任編修官,其後累晉為謹身殿大學士,官至工部尚書。楊榮為官警敏通達,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曾五次隨侍皇帝出塞。楊榮輔佐的四朝皇帝讚其「歲寒松柏」、「繩愆糾繆」、「方直剛正」。明仁宗即位後,楊榮循晉為太子少傅,又升任榮祿大夫、工部尚書。因同時領受三份俸祿,楊榮主動提出辭去尚書俸祿,真是承傳了楊氏世代不慕財利、厚道存心的良好家風。楊榮曾撰《訓子文》以教育後人傳承優良家風,而且為了昭示祖父楊達卿的義舉,特別畫了一幅《萬木圖》,用來告知後代要遵從祖先禁止砍伐取利的遺訓。
《孝經》有云:「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以身踐行家風的楊榮,後來官至三公,皇帝還追贈其祖父及曾祖父同樣的官位,楊榮用實際行動演繹出「以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的聖賢古訓。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楊榮後代子子孫孫都很昌盛。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操行端純,為官忠正。在明朝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有的地方官員棄城而逃。在危急時刻,楊旦伸張正義,派遣兵將支援南贛巡撫王陽明平叛。
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昧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修善積德,這是楊榮祖輩世代給後輩子孫留下的福報銀行,也是中國歷史上名門望族家運永續的安全密碼。正如《大學》中所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當一個人的道德資本存量充足,相關人力、物力、財力才能以正確且有效的方式運作開來。個人前途發展如此,家族命運維繫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