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勤勉自修嚴戒律,春風化雨巧渡人

  清朝有一位妙湛法師,俗姓侯,南京人。他性格溫和敦厚,誠實守信,童年時期就不和別人起爭執,也不喜歡多說話。

  幾年後,法師越發慈悲寬宏,因為喜歡做善事,因此大家都尊稱他為「居士」。

  後來,他拜在智徹法師座下,在琅琊山出家修行。受了具足戒後,妙湛法師持戒更加精嚴,對佛法中的義理學問也感悟很深。

  有人勸他在寺院里長住,以便帶領眾居士修行,妙湛法師說:「我正好可以借著隱居避世的機會好好地修行,默默地教化眾生,沒有別的束縛。可是只要一住在大寺院裡,就難免會受到業緣的干擾,這樣一來,就不容易了脫生死,出離輪迴。」

  後來,因躲避太平天國之亂,法師前往揚州,遇到一位名叫許樾身的官員,他迎請法師在楊州的藏經院擔任住持。

  於是,妙湛法師就帶領幾百人,專門以念佛、放生、刊印佛門經典為日常功課和主要事務,同時還勸勉他們求生西方淨土。

  沒過幾年,法師就把寺院的一應事務托付給徒弟們,自己辭去了住持之位,又繼續過起了隱居生活,更加精進地修行。

  然而,凡各名山古刹的同參道友有前來參拜、向他求教的,妙湛法師都會盡力幫助他們,隨喜他們的功德,广結善緣。

  因此,前來求教的人都把他奉為上賓,一時之間,慕名而來請他皈依的僧人、居士數不勝數。

  同治年間,清軍收復了南京,於是妙湛法師就回到了家鄉。諸多與他相識的同参道友,受到他德行的感化,全都心悅誠服地生起恭敬仰慕之情,親近他,向他求教。

  有一次,揚州的妙空大師、清梵和尚、善誠老人等幾位大德,向妙湛法師提出想要刻印大藏經。於是,妙湛法師為了成就他們的善行功德,不顧煩勞、四處奔波,籌集善款。後來統計籌到的善款,數額竟然多達千兩白銀。

  有一天,法師在佛前長跪禮拜,燃臂香迴向,祈願自己和眾生結下智慧的緣分,將來可以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法師溫和寬厚的性情、至誠慈愛的胸懷令許多弟子感佩不已,因此也都歡喜踴躍地跟隨他一起,燃香迴向。

  妙湛法師一生都保持一個習慣:只要看見有人做了一件善事,發了一念善心,就會雙手合掌,讚歎他的功德;看見惡人,就默默地念佛,久而久之,惡人也被感化了。

  法師也經常告訴大家說:「我們身為出家人,在外待人接物時如果不能做到溫柔平和,那麼就不能在世間度化他人。在一人獨處修行觀照內心時,如果不能做到嚴謹自省,那麼又會被這些世間的閑雜瑣事困擾。」

  清光緒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歲次癸未九月初七,妙湛法師生了一場小病,許多弟子都不約而同地前來為他念佛,人數總共有一百多人。

  妙湛法師臨終前叮囑大家說:「念佛這件事並不容易,平時要靠自己努力。你們念佛也是我在念佛,這兩件事並沒有任何區別。」

  大家的念佛聲還沒有停止,妙湛法師就已經安然往生了。從生病到往生的這段時間,法師雖然身體有時也會感到痛苦,但面容依然沒改色,世壽六十歲。

  妙湛法師往生前留下遺言,要採用火化的方式,將骨灰投入江河中,以償還他前世的業債。

  

  【原文】

  師諱妙湛。宇真源。金陵侯氏子。生於道光四年甲申六月十三日。稟性忠厚。童稚時不與人爭。不喜多言。及長好行善。人以居士稱。依洞山宗智徹上座。于瑯琊山出家。智師旋故。師稟戒後。行脚于杭之崇福寺。參念佛是誰有所得。或勸其主剎領衆。光揚宗風。時正在咸豊間。兵戈擾攘。海内鼎沸。師曰。藏身懷道。隱化無方。一主大剎。難緣不了。後避兵于維揚。遇許樾身宰官。請住揚之藏經院。領衆百餘人。專以念佛放生刻經典。勸人求生浄士。不數年。得上首觀公擔荷院務。師退居後。諸山請助道場。結隨喜緣。叢林中皆以上座之體待之。道俗皈依甚衆。同治間金陵克復。師回故里。諸相識之家。深感德化。莫不投誠。而揚之妙空大師。清梵和倘。善誠老人。倡刻藏經。師爲之南北奔馳。風雨不避。募緣襄贊。不下千金。長跪佛前。然臂香回向。願與衆生結智慧因。同生浄士。眾弟子亦敬師之溫厚和平。至誠慈愛。如事父母。踴躍樂從。師生平見人行一善事。發一善心。則合掌讚嘆。見悪人則默然念佛。久則感化。乃至極悪之人。見師無不生歡喜心者。師外柔內嚴。含明顯拙。透宗不衒宗。知教不言教。持律不演律。即浄士而不標浄士。真可謂珠藏衣裡。雖處囊中。每謂人曰。爲僧外不溫柔。則不能處世化人。內不嚴明。則又被塵勞所轉。無常遷變。態度移情。忽于光緒九年癸未九月初七日。頓然示疾。諸弟子不延而至者百有餘人。相助念佛。臨終之際。師示衆曰。念佛非容易。平時自着力。爾等念。即吾念也。自他並無分別。佛聲未斷。泰然而逝。自疾至去。面光不滅。世壽六十歲。遺命焚身骨灰下江。酬其前債。

  ——《淨土聖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