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中元節,我們用什麼告慰先祖?-第31集

  今天是中元節,中國人祭祀先祖、感念祖恩的重要節日。

  在家鄉,中元節也叫七月半,按照過去的習俗,家家戶戶都會提前數日準備好紙錢,然後翻出先靈名冊,按需要祭供的先靈人數,用白紙把紙錢分封成一疊疊紙包,在紙包上按格式書寫好先靈名諱,到七月半這一天焚化給先靈。

  現在隨著文明的進步,大眾的環保意識提升,逐漸用鮮花取代紙錢來祭祀,這也是表達哀思的好方式。不過,一般人家珍藏的輩輩相傳、專為中元祭祖準備的先靈名冊,仍有其報本返始、慎終追遠的重要意義。

  由於諸多原因,過去一般家庭,能擁有一套體系完整、記錄詳備、辭章典雅、書刻優美的家譜的並不多。家鄉大多數人家,因為有著中元燒紙祭祀的需要,老一輩都會把自己知曉的歷代先靈名諱做成專門的花名冊,代代傳承增補。

  先靈名冊不比家譜完備周詳,但仍然體現了一個時期內,一個家族大致的世系傳承與血緣脈絡,是簡化了的「家譜」,是家家戶戶用來維繫親情的「傳家寶」。

  前些日子,單位的一位同事,把家中珍藏的中元祭祖先靈名冊拿給我看。同事告訴我,這個名冊是從他祖父輩流傳下來的,以前逢七月半,他曾見到父母翻出來用過,但自己並未留意,現在父親過世了,年邁的母親便把名冊交給了他。

  因為在平日的交往中,他知道我編過家譜,現在他也準備利用這個名冊整理出自己的家譜,所以帶來讓我看看,給他一些建議。

  我看見他拿出一個像煙盒般大小的折頁,小心翼翼地展開鋪陳在長沙發上。在細長的已經破損泛黃的折頁兩面,用蠅頭小楷井然有序地記錄著他們家族歷代先靈的名諱及生卒日期。

  我能體會到,他從母親手中接過的,不僅僅是一本薄薄的名冊,更是厚重的責任,殷切的期待。

  這位同事在他父親生前,對老人很孝順。他父親晚年行動不便,只能坐輪椅,每次都是他背著父親進出上下。

  在外人看來,他照顧父親很辛苦,但他好像樂在其中。而且為了滿父親的心願,在父親最後的人生歲月,他開車帶著父親去老人家想去的地方旅行。

  那段時間,他經常在朋友圈裡曬自己與老爺子的旅行合影。透過照片,看得出老人家笑得很幸福,他自己也笑得很開心。五倫中的「父子有親」,大概莫過如此。

  也許是他做出了孝親的好榜樣,他的小孩也特別的聽話乖巧,父子倆很親密。每天一回到家,小孩會給他泡茶;看到他累了,也會給他捶背揉肩,盡享天倫之樂。

  他的父親過世後,有段時間我和他在一起聊天時,他常會提起老輩人的陳年往事。我建議他把這些「老皇曆」寫出來,不僅是對先人最好的緬懷,還可以留給小孩,通過瞭解家史,傳承家道家風,這是最好不過的德育教材。

  我之所以給他這樣的建議,是因為前些年我在編自家的家譜時,發現除了口口相傳的零星片段外,前輩們沒給後人留下任何更詳盡的關於家史的文字記錄。面對家史的空白與斷檔,深感遺憾。

  也許這樣的遺憾,老輩人也有體會,因為他們大多出生貧寒,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受教育的機會很少,大多識字少或不識字,雖然他們說得出家族的「老皇曆」,但苦於不能書寫記錄。這些「老皇曆」,如果沒有後人傳述,一旦老輩人走了,「老皇曆」也就斷了。

  同事也許覺得我的建議有些道理,加上他的這份孝心和老祖先冥冥中的加持,所以在今年中元節的前一個月,他開始著手利用母親交給他的這本先靈名冊,編修家譜,並準備在中元節前完成初稿,以此作為祭祀時的厚禮,告慰先祖,啟迪後人。

  在寫完家譜開篇序言後,他發給我看。我才知道,原來二十多年前,他是他們家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在他即將大學畢業的那年除夕,他陪著父親和兩位伯父圍爐守歲。三位老人趁著酒興,把家族歷史講給他聽,並叮囑這位家族中的「小知識份子」,以後有機會就由他來捉筆編寫家史。

  時光荏苒,如今三位老人已相繼辭世,當年二十出頭風華正茂的年輕小夥,如今也已年近半百。他在序言中感慨道:「當年除夕夜,三位長輩的囑託、教誨,一字一句猶在耳邊;談話時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恍若昨夜。更像師長佈置的未動工的家庭作業,如梗心中、惴惴不安。」

  同事的感慨也觸動著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但一個人要能認清自己應盡的使命,要能提起自己應有的擔當,還需等待時節因緣的成熟。也許飽經滄桑,才能回心轉意;或許歷盡無常,才能幡然醒悟。

  記得自己在修家譜的那幾年,心裡時常生起無盡的悔責。因為父母在世時,自己也是家裡第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但並沒有生起這種要記錄家史、賡續家道、傳承家風的意識。

  父母相繼辭世後,自己懵懵懂懂混到不惑之年,後來機緣成熟接觸到了傳統文化,才知道「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才瞭解「木必有根,根固而葉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遠」,才懂得「先祖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那時候,才逐漸體會到什麼是自己的本分與責任。

  當時編修家譜,感覺自己在與時間賽跑。為弄清家史的來龍去脈,我到家族的幾位還在世的長輩家中走訪。然而這些長輩已到暮年,或臥病在床,或行動艱難,或記憶模糊,很難與人進行長時間的溝通與深入交談,因此我所獲無多,只能黯然長歎:「時不我待,徒之奈何!」

  所幸的是,父親生前,也梳理出了中元祭祖的先靈名冊,記錄在筆記本裡;在祭祖的節日裡,也會給我們講一些老輩人的故事。如果沒有對先靈名冊的梳理,沒有對家史家風的瞭解,我也會成為無根無本之人。不知道祖先是誰,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這是無根;祖先有德操而不知曉,祖先有品行而不效仿,這是無本。

  自己學習傳統文化後才知道,在漢字中,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老是父母祖先,子是子子孫孫,代表先人與後人是一個親密無間的生命共同體。而孝心是從「父子有親」(包含了母子)的天性中生發出來的真愛,沒有索取,只有付出。如陽光普照,如慈雲普覆,這種真愛,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一個有孝心的人,與父母祖先的能量是融會的,與天地萬物的磁場是貫通的,會得到這種能量與磁場的庇護與滋養,根深葉茂,源遠流長。

  所以經典中說:「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縱觀歷史與現實,確實莫不如此。

  反之,一個忘了根本的人,與父母祖先的能量是截斷的,與天地萬物的磁場是違背的。宛如浮萍不能自主,只能隨波逐流,任運浮沉,常受諸厄。即使肥馬輕裘、廣廈萬間,也如窮人之無所歸。因此俗話說「諸事不順因不孝」,是有深刻道理的。

  中華祖先有大福德,有大智慧,他們垂憐子孫,順應天時設立節日教後人祭祀,正是為了啟發後人的孝心。一個人的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必能「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必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會開顯出自性具足的無量德能、無邊福慧,營造出和諧美滿、快樂自在的幸福人生。

  中元祭祖,慎終追遠;至誠感通,福祚綿延。願我們都能根深葉茂,裕後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