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2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三頁的倒數第二行開始看起:「臨深履薄,夙興溫凊」,今天我們開始來學習這句經文。什麼是「臨深履薄」?「臨深」是如臨深淵的意思,就好像一個人站在深水潭的邊上,這是「臨深」。「深」指的就是深淵,「如臨深淵」。「履薄」是如履薄冰,就好像是踩在薄薄的一層冰的上面,是如此地小心和謹慎。「如臨深淵」,當一個人是在很深的潭水邊上,他所處的狀態就要特別地謹慎小心。為什麼呢?如果他一不小心掉了下去,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如履薄冰」,這個薄冰,如果我們曾經在緯度比較高的地方生活過,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冬天的時候,在湖面上或者是河床上都會結一層冰。這個冰有厚有薄,如果是厚的冰,人們就可以在上面自由地走動。可是如果這層冰很薄,例如說冬天剛剛開始,或者是快要到春天,春暖花開的季節,這時候溫度不是特別的低,可能這層冰踩上去,下面是水,人就會掉到水裡。「臨深履薄」,教導我們遇到很多狀況,都要特別的小心和謹慎。

  什麼是「夙興溫凊」?「夙興」這個詞本來是「夙興夜寐」。「夙」是指早晨,早晨天還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就是早起晚睡,是這個意思,這是「夙興夜寐」。在《詩經》當中,有一句經文談到:「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維民之章」,這是《詩經》的一段經文。「夙興溫凊」,「溫凊」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冬溫夏凊」,是冬暖夏涼的意思。早晨起床「夙興溫凊」,我們在《弟子規》當中就學過了這句經文,「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就是「晨昏定省」。在《常禮舉要》當中也有這一條,「晨昏必定省」。所以「夙興溫凊」,是講一位孝子能夠睡得晚起得早,他照顧父母也是無微不至,讓父母的生活非常舒服,冬暖夏涼,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首先看一下這句經文當中的漢字,先來看「履」。「履」字,我們看到在金文還有小篆,它的形體看起來是有一定的差異。而《正中字典》當中金文的形體,跟我們在投影片上的金文也有點不同。金文的「履」,是由二個部分所組成,是「從足從頁」。在《說文解字》當中「履」字,是「從首從足從舟」,這個地方省掉「舟」。有一個說法,「頁」字本來的意思是什麼呢?「頁」這個字本來是「人頭」的意思,所以「頁」字跟「首」是相同的,什麼是「履」呢?也就是人的腳,它一定跟隨頭所向的那個方向而往前邁步,這個就是「履」,所以「履」就有「踐履」的意思。

  小篆的「履」,我們看一下它的形體,也是由好幾個部分所組成。上面是一個「尸」,在「尸」的下面,左側是一個雙人旁,這個部首前面也介紹過。另外在「履」的右下角有一個部首,這個部首讀作suī,上面還有一個「舟」。這個部首「夂」就是「辵」的變形,也就是行走的意思。而「舟」,就像「履」的形體,「舟」是船,也有載人行走的意思。所以「人著舄以行」叫作「履」。在《說文通訓定聲》當中對「履」這個字,把它的本義解作「踐」,實踐的「踐」,也就是「履之而行」叫作「踐」。徐灝先生認為,「履」是「踐」,就是「行」的意思,這是它最初的古意就是如此。

  《釋名》當中說:「履以足履之,因以名之」,總之,行走一定是跟腳有關的。徐灝先生對於「履」字的解釋是很有道理的,「履」這個字作為名詞的時候,它可以當作鞋子來講,比如說「瓜甜不納履」的「履」,它就是鞋子的意思 ,作動詞就有穿鞋。「履」字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

  接下來再來看「夙興溫凊」的「興」,「興」這個字,我們看到它有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的字形。「興」字是一個會意字,而甲骨文的「興」字的形體跟金文有一點類似。金文的「興」,它的中間有一個盤字,這個○跟品字所從的○是同樣的意思,就像一個物品。外面有四隻手,這四隻手,甲骨文也是這樣,上面有二隻手,下面又有二隻手。這是什麼意思呢?代表人們用手同時把中間的物品舉起來,就是這個意思。「以會協力即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大家同心協力就能夠把東西舉起來,這就是「興」。所以甲骨文跟金文都會看到,前後左右都是手,然後中間有東西,它就是代表這個意思。

  再來看小篆,小篆的「興」,是「從舁從同」,這個「舁」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裡面解「舁」是「共舉」的意思,就是一起把東西舉起來。「同」就有「同心同意」的意思。「興」在最初造字的時候,它的本義就是指人們同心同力地共舉一事,把一件事情,舉起來就是「興」。所以它的本義是「起」,就是「同力以舉」的意思。我們看「興」用作動詞,就有「起」的意思。比如說《詩經》裡面有:「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興」指的就是「起」。「夙興溫凊」,「興」就有「起」的意思。當然這個字後來也有很多引申的意思,我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總之,「臨深履薄,夙興溫凊」這裡的「興」,跟《詩經·衛風》當中說的「夙興夜寐」的「興」意思是相同的,就是「起」,也就是「興」字最初的本義就是如此。

  我們今天學到這句經文,「臨深履薄,夙興溫凊」,在《論語》當中我們曾經學過一段經文,在《論語·泰伯》當中這段經文,跟孔門弟子當中的一位大孝子曾子是有關係的。我們剛剛學過《千字文》有一句經文是,「孝當竭力,忠則盡命」,也跟大家分享過,曾子就曾經談到過,「孝」有三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曾子在孔門的學生當中,是一個孝子的典範,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孝德,他才能夠傳承孔老夫子所傳之道。我們在之前的課文當中學過,「蓋此身髮,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在這裡我們分享了經典當中教導我們,一個孝子能夠愛護自己的身體,這是對父母孝敬的一種表現。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生,是父母所養,所以孝子在一生當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

  同樣,《論語·泰伯》的這段經文也是強調了這一點:「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這裡《論語》當中就引用《詩經》的一句經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這句「臨深履薄」。「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雪公老人就有談到,像這樣的情況往往是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以上,才能體會到。一個人生了病,最怕的結果是什麼?要是這病好不了,那可能一口氣不來就走了。即使是死也自己能知道一個大概。「曾子有疾」,曾子這時候生病了,但是自古以來我們知道人有生就有死。雪公老人談到,若是懂天道,他的性命就不一樣。像孔子、曾子都知道人有死,而「性」是長存的。「性」就是佛家講的「法性、真如」,一個人的真如本性是永恆不變的。曾子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並不畏懼死亡。他畏懼的是什麼呢?他只畏懼「有損於道」。所謂「率性之謂道,本性為道,道有體有用,體是性,用是仁」,仁愛的「仁」。而孝是仁的根本,孝是擺在第一的。雪公老人特別教導我們,一個人要「入道」,必須在「禮」上走。而「仁」是「禮」的根本,有老人就要孝,沒有老人也必須孝。比如說佛門當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目犍連尊者救度他過世的母親,這就是儒家所說的「慎終追遠」。要永遠追念,在孝上走。

  而行孝呢?用我們的身體來說有孝的始,孝的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因為這個身體並不是我們自己的。自己如果是小人,就讓父母變成小人;自己若是君子,就讓父母變成君子。所以說「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連頭髮都不敢毀傷,我們的身體除了生命,其中還有「慧命」。慧命是從老師這裡而來,但是雪公老人也強調,我們的身體就像旅館一樣,你愛惜旅館,難道會不愛惜這其中寄存的主人嗎?這是一定道理,所以損傷慧命也是不孝。你看雪公老人在這裡,把「孝」又提高到更深一個層次。不僅是身體不能損傷,就是慧命也是不能損傷的。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他生病的時候,跟他弟子說,看看我的足,足就是腳,看看我的手。他是用手跟足,一上一下代表全身都沒有受到毀傷。為什麼沒有毀傷呢?就是《詩經》這一句經文所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平時就是戰戰兢兢,心裡不安,小心謹慎。什麼是「戰兢」?「戰戰兢兢」下面就是用比喻來講,「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一個人站在深淵的旁邊,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非常危險呢?不要說你站在深淵的旁邊,我們常常在影片上看到冒險的這種片子,我們即使只是看可能有的人腿就發戰了。「如履薄冰」,雪公老人就舉的像黃河,黃河的邊到冬天結冰,就可以在上面騎馬,因為冰凍得很厚。可是到了立春就變成薄冰,只有一寸多,在上面走心裡就戰戰兢兢。

  曾子在這裡強調,我的身體沒有什麼毛病,都是我平日「臨深履薄」的功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這「而今」是從今天,「而後」是往後我要是死了,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吾知」我都知道,「免夫」是免於損道,免於損道的是我。「小子」,那你們怎麼樣呢?要小心自己的身體,也要小心自己的心。自己管自己,不必別人來管。這是《論語·泰伯》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經文,這句經文裡面我們就看到所引用的《詩經》的文,談到什麼是「臨深履薄」。曾子所示現的這種孝道的榜樣,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其實在歷朝歷代,有許多的孝子,他們的故事也都非常感人。例如像這句「夙興溫凊」,這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小朋友,他把什麼叫「夙興溫凊」表演得非常好,他就是漢朝時代的黃香。漢朝時代的黃香,字文疆,他是江夏人。這個孩子從小很孝順,但非常可惜的是他年僅九歲,母親就過世了。而雖然小小的黃香只有九歲,但是他「哀毀踰禮」。「哀毀」形容一個人因為哀傷過度,所以變得很消瘦。「踰禮」的「踰」是「過」的意思,一般有親人過世都是要節哀,當然哀傷也不能過度。可是這位孝子是出於至性的這種孝心,所以他「哀毀踰禮」,母親走的時候,他哀傷過度。「鄉人」,這些左鄰右舍,同鄉的老百姓,看到這個孩子年紀這麼小,就對母親這樣孝順,都讚歎他是一位孝子。

  雖然黃香的家境很貧窮,而且母親過世得早,家裡的很多生活瑣事,都沒有人可以料理。他不像富有的人家,還可以去找一些人來幫忙打理這些家事,他的家境很貧窮,所以照顧父親以及打理家務事這些工作,都落到了小小的黃香的肩膀上。而他一點都不怕苦,特別是對父親,他是竭盡其能地去盡孝,把對母親沒有盡的孝,都用來照顧父親。你看這個孩子這麼小,他就有這種擔當。每到夏天,因為夏天是很炎熱的季節,古時候不像現在有電風扇,或者是有冷氣。因此在這種暑熱的季節裡,黃香為了讓父親能夠睡得舒服一點,於是每天晚上他都提前到父親的床上,用一把小扇子把父親要睡的枕頭還有竹席,都把它扇涼了,這樣父親再去睡覺就會睡得很舒服。

  到了冬天,因為天氣很寒冷,那個時候也沒有像電暖氣這種電器的設備,怎麼辦呢?小黃香每天晚上在父親要睡覺之前,就提前到了父親的被窩裡,去把被子給捂暖和了,然後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其實在歷史上的記載,他「夙興溫凊」的過程,我們通過這兩件事,就可以想象,不僅是睡覺,可以說一日三餐,還有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黃香都把父親照顧得很好。特別是當他父親生病的時候,他對父親侍奉和照顧得更加誠切和認真。因為生病真的是要很小心,如果照顧不好,可能會加重父親的病情,所以黃香就「侍奉尤極其誠」。最後他的故事被當地的太守聽說了,劉護是當地的太守,也就是地方的父母官。「太守劉護表而異之」,因為覺得在當地出了這樣的一位大孝子,這也是整個地方的榮耀。後來黃香「舉孝廉」,真的是應驗了所謂「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他的官位就做到了「尚書令」這個官職。我們看到「黃香溫凊」的故事,就能夠讓我們理解什麼叫「夙興溫凊」。所謂「昏定而晨省」,這都是一個九歲的孩子,他就能夠做得到。黃香作為孝子的典範,千百年來有許許多多的為人子女者,都是以他為榜樣,向他效法和學習的。這句經文就學習到這裡。

  接下來請看六十三的倒數第一行,「似蘭斯馨,如松之盛」。這句經文是強調,它是順著上面的經文而來,教導我們能夠這樣去做,他的德行就會跟蘭花一樣的馨香,會像青翠的松柏一樣茂盛,這就是「似蘭斯馨,如松之盛」。這裡一個是「斯」,一個是「之」,都是相當於白話文當中的「的」字。就是像蘭花那樣的馨香,像松樹那樣的青翠茂盛。「松」和「蘭」這都是古人非常喜愛的一種植物,在國畫裡面也常常是繪畫的素材。中國人很喜愛「梅蘭竹菊」四君子,此外像松柏,所謂「松柏常青」,這也是國畫當中常常會繪製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在《論語》當中就有這樣的經文。

  「如松之盛」,「盛」是茂盛的意思,所以「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就是說,我們能夠照這樣子去做,這是承接前面的經文而來,也就是前面所敘述的,在「五倫關係」當中,能夠「資父事君」,這是五倫當中「君臣」和「父子」這兩倫。我們如果都能夠實實在在的,腳踏實地照著去做,德行就會如同蘭花一樣的馨香,同青松一樣的茂盛。就如同剛剛所談到的,「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古代的「舉孝廉」就是把孝順而廉潔的人推舉出來做官。那為什麼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呢?因為當他在家裡能夠對待父母親孝敬、恭敬、謹慎,如果他到社會上來做官,同樣也能夠用這樣恭敬而謹慎的態度來處理政務。

  我們看到張清泉教授曾經寫過一幅字,這幅字是一副對聯。也是雪公老人他老人家所寫的一幅聯。張教授是用篆書所寫,我們知道張教授的書法寫得很好,我們漢學院有許多同學都曾經上過張教授的書法課。這幅聯,雪公寫著:「經書涵養心如鏡,福德薰陶語似蘭」。中間也是張教授寫的一首詩,這首詩也是雪公老人所作的,叫作《偶得》,它的境界是很高的,可以說是妙不可言。「書味回時夜氣清,心苗得雨放新晴。乾坤今古渾無事,唯有湛然月色明」,這首詩是雪公所寫的,他的境界確實是妙不可言。「書味回時夜氣清」,「書味」是讀書要讀到它的味道,「夜氣清」就是在夜晚讀書,「夜氣」是孟子的經典當中所說的,當夜晚所有的一切喧囂都停止下來非常安靜,這時候在我們的心中就會有一股清明之氣叫作「夜氣」,「夜氣」不是渾濁的,是清氣,所以「夜氣清」。「心苗得雨放新晴」,這心中是一股什麼苗呢?當人在領悟的時候,就好像幼苗萌芽。這時候,一個人受到書中智慧的啟發,就好像下了一場雨使得萬物能夠大地回春,草木都得到滋潤。「放新晴」是雨後新晴的意思。

  第三句說「乾坤今古渾無事」,「乾坤」古往今來渾無事,這裡就很有禪機,如同廣欽老和尚所說的,閩南話叫「無來無去無代誌」。「代誌」就是事情的意思,「渾無事」,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般的凡人往往都是自尋煩惱,在那裡困擾。這首詩上面是「無」,下面是「有」,有的是什麼呢?「唯有湛然月色明」,天上的一輪明月,無論是儒家還是佛家,甚至於文學家,千古以來往往都喜歡用月亮來比喻和象征。而佛法當中用明月代表的是什麼呢?我們最近剛剛過完了中秋節,許多人都會在八月十五的夜晚,和家人團聚共賞天上的這輪明月。而在佛法當中「明月」所代表的是我們的心,所謂「慧風掃蕩障雲盡」,「慧風」就是智慧,它像風一樣。「掃蕩障雲盡」,是烏雲障礙了天上的明月,可是當慧風掃蕩之後,障雲就消失了。「心月孤圓朗中天」,在我們心中的這輪明月,就是「心月」,它就高高地懸掛在天空,「孤圓朗中天」。

  「唯有湛然月色明」,這很能夠體現出雪公老人,他老人家修證的境界。這也很難來解釋,為什麼?就像在禪宗裡面,這是心心相印。一個人明心見性了,他自然能夠體會到,這些開悟的人寫的詩的境界。所以這些詩是不用解釋的,所謂「一悟一切悟」,大徹大悟的境界。我記得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談到,像這些禪門當中,古代留下了許多禪詩,這些詩如果你是開悟的境界,那自自然然這些詩一看就懂。「一悟一切悟」,這不是用我們凡夫的思維、心意識去理解的,那是心心相印的一個功夫。所以這是「慧心當處即是」,自己體會這個情景。這是雪公老人所寫的一幅對聯和一首詩,由張清泉教授用小篆還有隸書的寫法,把它寫成一幅書法的作品。

  我們能夠深深體會,雪公老人的一生是這個時代的傳奇。有關這位老人家一生生平的事略,徐醒民老師就曾經在雪公老人的《全集》當中,寫下一篇文章叫作《雪廬老人事略》,這是把雪公老人他老人家一生的豐功偉績,都在這篇文章當中記錄下來。我們今天學到這一句《千字文》的經文,「似蘭斯馨,如松之盛」,自自然然就會想起雪公老人,他老人家這一生為儒、釋、道的經典,以及為文化傳承所做出的貢獻。當然老人的教育事業,是在他老人家住在台中之後這幾十年當中,把儒、釋、道的教育事業推向一個高峰。可是雪公老人他老人家的德行,其實是早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世人效法和學習的榜樣。

  我們看一下《雪廬老人事略》這段記載,主要是講他的前半生的事跡,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雪公老人「字炳南」,一般稱李炳南老居士,「炳南」是老人的字。而他的號是「雪廬」,所以為什麼我們常常尊稱為雪公老人,這是出自於他的號「雪廬」。他還有一個法號叫「德明」,這個法號則是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賜給雪公的。老人家姓李,祖籍是山東濟南,世世代代李氏家族的子孫,都是生活在山東濟南城內的南券門巷,李氏家族可以說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三百多年來,世世代代這家族的人都是行善積德,而且是詩書相傳,這是一個書香門第。世世代代這些子孫都非常認真地去讀聖賢書,學作聖賢人。

  「簪纓攸續」的「簪纓」,古時候如果一個人他的官做得很大,或者家族非常顯赫,他們頭上所帶的冠飾就叫作「簪纓」,「簪纓」這個詞是比喻高官顯宦的意思。「攸續」,這「攸」是「所」,「續」是承繼。所以這樣的一個李氏家族,他們就具有書香門第的這種家風,而且世世代代都是在朝廷當中做官。所以濟南城這裡的南券門巷,這城裡的父老鄉親們都知道,李氏家族是非常顯赫的。雪公老人生於一八九○年,那一年是庚寅年,我們看到庚寅就知道是虎年,所以雪公老人是屬老虎的。他老人家是在臘月初七出生。他的父親是壽村公,也是一位好禮尚義的讀書人,而且非常善於教導兒女。

  而雪公老人從小就特別的聰明好學,在這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環境當中,而且在山東,又是文化氣息非常濃郁的地方,他從小對於這些諸經子史的典籍,就讀了很多。這就是在童蒙養正的時期就已經把這些經典,還有「子部」、「史部」的典籍都讀過,這也就是為什麼老人家漢學的底子會這麼的深厚,就是從這很好的家教而來。老人家因為是一位高明的中醫師,所以後來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常常用中醫的技術濟世救人。另外老人家喜歡劍術,對於「篇什」的興趣特別的濃,「篇什」指的是《詩經》,因為《詩經》分「風、雅、頌」,《詩經》當中「雅」跟「頌」是十篇為一「什」,所以後來就稱詩卷叫作「篇什」。

  我們看到剛剛讀的這首雪公老人的詩,可以說老人家對於他自己的詩作是很有自信心的,不輸給唐詩。因為中國詩歌藝術最高峰是在唐朝的時代,而雪公老人從小就非常喜歡《詩經》,對於詩歌的興趣很濃厚。老人一生所寫的詩數量也不少,而且每首詩都是富含深意的。他對於詩,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吟詠推敲」,常常是廢寢忘食。到了他遇到佛法的時候,因為曾經親近過梅光羲老居士學習「法相唯識宗」,所以最開始雪公老人學佛對教、禪、密、淨各個宗派都曾經修持過,一直到最後遇到了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時候,雪公老人最後才導歸「淨土」。

  一九一二年,雪公老人二十三歲,他跟濟南學界組成了「通俗教育會」,而成為會長。後來他在西門月洞開始設講座,天天在這裡講學。你看他只有二十多歲,就開始孜孜不倦去弘揚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去講解倫理、道德、因果等等的聖賢課程。而且他又常常到處去遊行演講,並且編印一些通俗詞曲,這些做法對於改善社會風氣、教化民心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到一九二○年,雪公老人負責管理山東莒縣的監獄,那個時候他看到監獄的狀況條件非常差。「監房湫隘」,「湫隘」指的是居住的地方很低溼狹小的意思。他看到牢房的環境這麼差,他就對這些關在牢裡的囚犯非常憐憫,就想盡辦法要使監獄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紆折五年」,「紆折」是什麼意思呢?「紆折」是曲折的意思。在那個時期,經過五年不懈努力,才終於把監獄的生活條件改善了,房舍都重新建設起來。「炳煥寬敞」,「炳煥」就是光彩耀眼的樣子,而且裡面設施非常的完善。老人家對於監獄裡的囚徒都充滿了仁愛之心,同時老人家特別意識到,人之所以觸犯法律,關進監牢,都是因為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所以在管理監獄的時候,德行的教化比這些刑罰還要重要,他在監獄裡面就加強為這些犯人講解倫理、道德、因果的道理,加強監獄當中的教化。讓這些作奸犯科的人接受教育之後,都能夠斷惡修善。

  而且遇到一些罪犯如果是患了疾病,因為雪公老人家的醫術非常好,是一位高明的中醫師。於是,他就利用他的醫術來給這些犯人治病。甚至於有一些犯人被處死之後,他找不到家人來為他埋葬,雪公在監獄裡面,都為這些無主的屍體進行掩埋,因為中國人非常講求入土為安。雪公老人的這種仁愛之心,在他弘揚儒、釋、道聖賢教育的時候,可以說是充分體現出來。後來他在山東的法科學堂講課的時候,常常就用因果的道理來開解這些法律的法學常識。這時候他就遇到了梅光羲居士,梅光羲居士是南昌的孝廉。「掌秋官於魯省」,「秋官」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我們知道周朝時期,「秋官」是六官之一,大家要是看《周禮》有「春官」、「秋官」,他們都有不同的執掌。而「秋官」,周朝時期是以司寇為「秋官」,所以「秋官」就是負責刑罰的官叫作「秋官」。

  於是梅光羲居士也是在這個時期在山東做官,是掌管刑罰的官員。而梅光羲居士,我們知道在民國時期有所謂的「南梅北夏」,南方有梅光羲,而在北方則有夏蓮居。這兩位大居士都是佛門當中的大德,他對於佛教內典非常地精通,特別是「法相唯識」。於是就在大明湖畔組織佛學社,專門講授「法相唯識學」。這時候雪公老人非常歡喜,每次梅光羲居士講經他一定會去聽經。雪公老人從小就有這麼深厚的儒家的根底,再加上遇到佛法之後去深入佛教的經典,所以當他在山東負責管理監獄的期間,他就格外能夠用儒家的仁愛,與佛法所強調的慈悲來對待一切的罪犯。

  到了後來,我們知道雪公老人所生活的時代,在近代是戰爭頻繁非常動亂的一個年代,莒縣到了後來也是受到了戰爭的影響。雪公老人在山東莒縣這段時間,在這當中為了保全人民百姓的性命,他老人家也是多方地去奔走周旋。到了後來,軍閥戰爭的期間,整個山東的莒城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乃至於有一段時間整個莒城裡面因為受到炮火的轟擊,所以老百姓連糧食都沒的吃,甚至於性命也是朝不保夕。而雪公老人那時候在這種戰亂特別艱難的時期,偶然間就讀到了豐子愷所畫的《護生畫集》。所以老人家深深地感受到了「弭兵之本」,如何要平息戰爭,戰爭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最根本的就是在於「戒殺護生」,才能夠根本的化解戰爭的災禍。

  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只有人類停止殺生,戰爭才可能真正的杜絕。於是雪公就為蒼生立誓,如果在這莒城戰爭的災難當中能夠大難不死,他就決定要終身吃素。結果沒有多久了,果然軍隊就撤離了。於是雪公老人實踐他的誓言,一生就不再吃肉了。山東莒城戰爭結束之後,剛好他知道在蘇州有一個弘化社,弘化社就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印光大師所設的,在裡面印贈一些佛書。於是雪公老人得到了這些佛書之後,他看到這些書籍都是宣揚淨土法門,他讀了非常的歡喜,就覺得跟之前所讀的大經大論相比,印祖在弘化社所流通的這些書,讓人更加容易契入佛法的心要。

  後來他聽到濟寧一個老友說,印光大師是通儒之高僧。他老人家不但是高僧,而且他對於儒家這方面也是非常通達明了的,於是他就很想要皈依在印祖的會下。幾年之後,因為雪公籌劃一個慈善的事業,認識了一位佛教徒,剛好他是印光大師的弟子。於是,因為他的幫助得以跟印祖通信來往,並且正式皈依在印祖的會下。後來印祖就賜給他法號叫作「德明」,並且寫下了親筆的一些開示信函。這些信函我們如果到台中蓮社,去參觀在蓮社當中所展示的這些雪公老人生平所用的物品,還有跟這些大德的來往信函,我們就可以看到印祖寫給雪公的這些信函。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雪公的師承,這一脈是非常清楚明了,淨土的法脈就直接由印光大師所傳授的。後來雪公跟印祖常常寫信,為了請教佛法的一些道理,於是他常常寫信給印祖,印祖也給他回了很多信函。又過了三年,雪公到了蘇州報國寺,去參謁印光大師,那這時候剛好印祖正在閉關,結果想不到去叩見他老人家的時候,在那時候「叩見之頃,如見彌陀」,就有這樣殊勝的感應。印祖在閉關期間,去接見叩見的人,一般只是會講十多分鐘的話,可是當雪公去拜見印祖的時候,印祖竟然跟他開示了一整天,一直到他辭別回來的時候,月亮已經高高地掛在天上。

  後來在山東莒縣重修《縣志》的時候,總編纂官是莊太史心如,這是為莒縣編修《縣志》。《縣志》分纂的人,就有點像我們現在說的總編輯跟副總編輯,總編輯就是莊太史心如,而副總編輯都是在山東這一帶有一些非常博學的儒者、讀書人,由他們來負責。於是雪公就由原先掌管監獄的工作,轉為擔任莒縣《縣志》的編撰者。我們現在在《雪公老人全集》當中就可以讀到這個部分,因為其中莒縣《縣志》的古蹟、軍事、司法跟金石這幾類,都是由雪公負責編撰的,這在《全集》的第十二冊就有收入。三年之後,當他把莒縣《縣志》完成之後,他就應聘到了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成為了孔德成先生的主任祕書。

  這一段就是在《雪公老人事略》當中,是由徐醒民老師所記載的雪公老人的生平事跡。後面,這些文主要就是講雪公老人到了台中,住了幾十年的期間當中弘化事業,講得是非常詳細。但是我們因為時間的關係,就不一一地來跟大家分享了。從這段文我們可以體會到雪公老人所傳的淨土法脈,就是源自於印光大師。而當年印光大師親筆給雪公寫信的時候,在信中特別強調要「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自行化他,專修淨業」。

  所以我們看師父上人在墨寶當中,就把印光大師傳法的偈寫在這裡,「敦倫盡分 ,閒邪存誠」,強調即使是學佛了,也要把世間的倫常本分要盡好。我們的人格首先要立住,「閒邪存誠」,有了這樣的基礎,再認真努力地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能夠有所成就。所以雪公老人的一生,我們只是看他前半生的事跡,深深地可以體會到,在他還沒有到後來去廣為弘揚聖賢教育的時候,只是在他年輕的時代,就已經為國家、為社會、為老百姓做出了這麼多的了不起的貢獻!這位老人的德行,真的是非常值得我們效法的。

  而師父上人更是盡其一生在弘法的過程當中,體現出來尊師重道這種精神,源自於雪公老人的德行,對師父上人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師父一生無論是到哪一個國家或地區,他所生活所住的房間客廳當中,一定會掛著老師的德像,對老師的恩德都是念念不忘。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我們同樣也是在這裡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句經文當中的漢字。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蘭花的「蘭」,蘭花的「蘭」這裡先來看小篆的形體。小篆的「蘭」是「從艸」,這是一個形聲字,「從艸,闌聲」。「艸」是形旁,「闌」是它的聲旁。「蘭」字的本義是什麼呢?在《說文解字》當中解釋,「蘭」字的本義是「香草」的意思。而段玉裁先生認為:「似澤蘭也」,徐灝同樣也是這樣的一個觀點,他說「經傳」當中所說的「蘭」,大抵都是「澤蘭」之類。我們會在《正中字典》的圖當中看到「蘭」有澤蘭,還有蘭,「澤蘭」跟「蘭」是有所不同的。我們看這幅畫看到它的形體,「澤蘭」跟「蘭」無論是根部,還是它的莖、葉乃至於花,它的形狀都還是有一些差異。它根部有球狀,但是如果是「蘭」的話,根部就沒有球狀,其他部分還有很多差異。所以我們知道一般在經傳當中,就是古書裡面所說「蘭」,大多數都是指的澤蘭。因為它是草本的植物,所以它的部首就是艸字頭。

  而「蘭」的種類是很多的,在典籍當中,不管它是澤蘭、蘭花,還是蘭草都稱之為「蘭」。但是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說,澤蘭跟蘭草是菊科,蘭花是屬於蘭科。所以它在植物學的分類當中,是有所不同的。我們看一下蘭花,《正中字典》當中就有一幅圖,這就是幽蘭,幽蘭最有代表性也是有三種,一個是草蘭,一個是蕙蘭,還有素心蘭。這些如果大家對植物學有興趣的話,應該能夠搞得清楚它們之間的差別。下面有蘭草圖,大家看一下蘭草跟蘭之間的差別也是很大的,澤蘭跟蘭草都是屬於菊科,它不是屬於蘭科,只有蘭花是屬於蘭科,大家可以看到蘭草圖。

  在《周易·繫辭》當中有一句經文說:「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釋文》說:「蘭,香草也」。《周易》的這句經文所講的「蘭」指的就是蘭草,而不是蘭花。這是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要注重其中的差別。在最近,王偉勇教授也曾經寫過一些詩,這些詩都是詠蘭的詩。我們看到PPT上的圖片,有兩種蘭,一個是蝴蝶蘭,還有一個是嘉德麗雅蘭。這嘉德麗雅蘭,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美,看到花也覺得賞心悅目。

  這兩首詩,蝴蝶蘭這張圖是拍自英國,是英國漢學院的老師傳來的。「翼翼移蘭逐暖風,莖紅點綴影橫空。殷勤為報栽培意,錦繡懸枝努力紅」。這首詩就很有深意,特別是最後兩句,「殷勤為報栽培意,錦繡懸枝努力紅」,這可以形容老師跟學生之間的關係,因為老師為了教導學生,非常努力地去諄諄教導。作為學生要報答老師的恩德,就要努力地去學習,不斷地成長,來報答老師的教導之恩。所以最後這兩句,就含有這樣的意思存在。

  再來看這朵嘉德麗雅蘭,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美,嘉德麗雅蘭還曾經獲過獎,獲過金牌的獎,是比較有名的一個品種。「嘉德芳蘭第一花,玉人尊養競相誇。風光逕走民歡樂,璀璨尋常百姓家」,雖然它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品種,但是尋常的百姓也能夠養得起,這種蘭是非常普遍的一種蘭花。蘭這種花是為人們所喜愛的,而且它對於生活的條件,溫度、濕度等等是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養蘭也一定要了解蘭的特性,才能夠把它養得非常美。

  接下來再來看下一個漢字,「似蘭斯馨」,我們來看一下「馨」字。「馨」這裡有它小篆的形體,我們會看到小篆、隸書的形體。「馨」這個字小篆的形體是「從香、殸聲」,它上面的「殸」是籀文的寫法就是這樣,「殸聲」。「馨」的本義是什麼呢?在《說文通訓定聲》當中解釋是:「香之遠聞者也」。這個香可以飄得很遠,是「播溢甚遠的芳香」。這種芳香不是只在一個很小的範圍當中可以聞到,而是可以飄得很遠。「馨」就好像一個人的德行,如果這是一位很有德行的賢德之人,他的事跡,比如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可以通過媒體,通過報章雜誌、電視等等,雖然他是生活在某一個地區,甚至是很偏遠的農村鄉村,但是通過現在的科技傳媒的方便,他的德行也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這是「馨」,「馨」就是「香之遠聞者也」,當然它本來的意思指的就是芳香可以傳播得很遠。再來就是「馨」上面的部分,是念作qìng,是古文「磬」。「磬」,大家如果聽過「鐘」跟「磬」的聲音,「磬」在佛門裡面也是一種法器。在古代的樂器當中也有。這種樂器或者是法器,聲音可以傳得很遠。「馨」作為一種芳香,它是一種可以傳得很遠,讓很遠的地方都聞得到的芳香。所以「馨」的聲旁就是「殸」,它的意思作為名詞來說就是「香」的意思,是芳香的通稱。另外它作為動詞,就有「自芬芳」。比如《尚書》當中有一句經文說:「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這個「馨」就是動詞,「自芬芳」的意思。一個人的德行也能夠如同香氣一樣傳得很遠,它作形容詞也有芬芳的意思,所以「馨」的意思都是一種讓人非常美好的感覺。

  再來看下一個字,「如松之盛」的「盛」。「如松之盛」,「盛」字,我們看一下它的金文,以及小篆。「盛」字,首先來看一下小篆的形體,小篆的形體,它是有一個器皿的「皿」在下方,金文當中我們會看到,這下方的「皿」也是很清楚的。「皿」的上面是什麼呢?上面是「成」,成是它的聲旁,皿是它的形旁。「盛」這個字,它是一個多音字,它既念chéng,也念shèng。它念chéng跟念 shèng的時候,意思是不同的。這個字的本義在《說文解字》當中的解釋是:「黍稷在器中以祀者」,這是它的本義。也就是說,它下面有一個器皿的「皿」,代表一個器皿,是在器皿當中供祭祀的黍稷,這是它的本義。

  所以古人非常重視祭祀,要祭拜天、祭拜地,祭天祭地的時候,所用的玉器都是不同的。祭天要用「玉璧」去祭;祭地則是用「玉琮」去祭。還有祭祖先,在祭祀的時候,往往在桌上要供奉各種的糧食作物,其中就有黍稷,這是用來祭祀用的,而且是盛放在祭祀的器皿當中,這是這個字的本義。而「成」,上面成功的「成」,它的意思是「就」的意思。當人們把黍稷這些糧食作物放在器皿當中,供奉給祖先或者是上天,能夠成就祭祀這件事情,這個字的聲旁才是「成」。所以「盛」這個字,它用作名詞的意思就是把六谷放在器皿當中,作為祭祀之禮,就叫作「成」。比如說《周禮》當中有一句經文:「不耕者祭無盛」,它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字也是一個多音字,既讀chéng,又讀shèng。在我們這句經文當中,「似蘭斯馨,如松之盛」,這裡它就讀作shèng,所以它就有旺盛的意思。

  在這句經文當中,我們看到所謂,「似蘭斯馨,如松之盛」,我們來看一下「如松之盛」。在《論語》當中,《論語·子罕》有一句經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這一句經文,首先我們看在《雪公全集》當中有《論語講要》,這個小註解就比較簡短一點。也就是歲暮天寒之後,才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零的,為什麼呢?大家如果對春、夏、秋、冬的季節稍有常識,都能夠體會到,一般的樹木經過了秋天這種肅殺的秋風,到了冬天的時候,它所有的葉子一般都是凋零的,甚至樹枝也會枯萎。可是只有松柏這樣的樹,它是不會畏懼嚴寒的,在嚴寒的冬天,它只受到一點點凋傷,一直到春天再重新生長新枝,松柏原來的葉子才會凋零,所以才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在古註當中,是把「歲寒」比喻作亂世,「松柏」比喻作君子的德行。小人在亂世的時候往往容易變節,可是君子卻不會改變他的操守。後來還有何晏跟劉寶楠的註解,何晏的註解是說凡人在治世,天下太平的時候,也能夠自我修整,看起來跟君子差不多。可是到了亂世,才能夠體會出君子的正直,不苟容也。而劉寶楠引古註認為,這是孔子「在陳絕糧」的時候所說的話,在《莊子》當中說:「孔子說,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有這樣一段文。

  我們來看一下雪公老人的講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這是孔老夫子所說的話。大寒之後,「後彫」是後來才凋落,各種植物都凋謝凋落了之後,松柏才凋落。比如說十一月,桃杏花在落葉的地方蘊芽,冬至陽生春又來。而松是年年長新葉,也是在春天長新葉,像《洛神賦》所說的:「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陶淵明說:「松菊猶存」。洛神賦比喻女子,那為什麼用松菊贊美女子呢?他贊美洛神,到秋天百花落了,可是只有松菊榮耀,松是在春天能夠長出茂盛的新芽嫩葉,成為新松。這時候松的舊葉才會落掉,長新松才落舊松,不露根枝,所以沒有禿松。平常的時候,其它樹木也很茂盛,這就是比喻在太平的時節。

  雪公老人就有談到,現在這個時候不算是好時候,看這個時代就有好人有壞人,只要需要有人維持秩序,便不算好人。必須造次顛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謂「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必須要有百折不回的精神,才算是好人。所以這節書,就有註解談到是孔子在陳絕糧,畏於匡,子路當時就說:「君子亦有窮乎?」孔老夫子怎麼回答呢?孔老夫子說:「君子固窮」。雪公老人強調,不受磨難不成佛,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看佛要入涅槃,還要降魔,有魔女出現,佛要降伏她。

  自古以來,痛苦磨難容易過,但是富貴榮華的磨難是最難的,一般人是過不了。必須要經歷歲寒,經過波折,還能不退才行,這就是在逆境。如果是遇到順境,也知道是波折,能夠推開,那我們對於貪就能滅除。所以自古以來,許多發達的人都是窮困子弟,而敗家亡國的人大多是浪蕩子弟。這就是佛家說的:「三世怨」,在內地也有諺語講:「一輩子做官,三輩子打磚」,我們可以細細去領悟。你看孔老夫子也是受一輩子的波折,「子見南子」,這也看出孔老夫子也能過得了美人關。你看「自古難過美人關」,魔在佛的面前,做出這種示現,佛能夠降伏,那孔老夫子同樣也能夠降伏,這一句經文我們就學到這裡。

  接著再來看下一句經文,六十三頁的倒數第一行,「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川」指的是河川的意思,「流」就是流水,「川流不息」,它不停止,不止息。如果能夠照前面所說的這樣,前面《千字文》當中有談到是五倫關係當中的「父子」,還有「君臣」,我們要「資父事君,曰嚴与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等等。如果照前面這樣子「盡忠」和「孝順」,就能夠像蘭花一樣的馨香,像松樹一樣的茂盛,而且能夠澤被子孫,就像大河一樣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淵澄取映」,上一代福澤享受不完,留給下一代,這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謂「餘慶」是剩餘的,上一代享受不完的,留給下一代,這就是「餘慶」。「本慶」,是當代自己享受的是「本慶」,留給兒孫的叫「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還沒有承受完的災禍禍延子孫,留給子孫是「必有餘殃」。

  「川流不息」這是正面的福澤,「淵澄取映」指的就是影響世人就像清澈的潭水可以照耀、映照我們的人。「淵澄取映」就是影響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所謂是「祖德流芳」。祖先德行能夠遺傳萬代後世,「淵」是水的意思。「淵澄取映」,比較深的水叫「深淵」。「澄」是清澈,水靜止而且很清澈,就是這個意思。在《了凡四訓》當中也有引用《易經》當中的這句經文,《易經》當中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了凡四訓》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孔老夫子,孔氏家族。「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知道他的後世子孫一定有賢德的子孫出現。

  《易經》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是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當中,用《易經》的這段經文,來作為「積善之方」的理論根據。也就是如果這個家族的人認真努力地積德行善,「必有餘慶」,一定有餘慶。也就是他這一生享受不完,能夠留給他的後世子孫來享,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下面所舉的就是孔子父親的例子,「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昔」是過去。「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中國自古以來,結婚嫁娶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很有好處的,為什麼?我們想父母哪有不愛子女的,一個父母真正有道德有學問,他不會把兒女嫁錯,或者不會讓兒子娶錯太太。當然如果父母沒有受過好的教育,可能這裡面會有一些弊病,所以是有它一定的缺點。可是師父上人也特別強調,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它有絕對的好處。這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兒女的,他一定是希望兒女,婚姻能夠一生都幸福。

  叔梁紇是孔老夫子的父親,孔老夫子的母親姓顏,「顏氏」就是孔子的外公。他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他有觀察到孔氏家族這一家人世世代代都是積德行善,所以他知道這個家庭,將來兒孫一定會有發達的人。因此,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孔家,這是經過非常慎重的考慮的。「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所以他觀察到,這個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修善積德。「逆知」是預知,根據他們祖宗積德行善的這一點,他就看出這個家裡將來一定會出好的子孫,會興旺發達,所以才把女兒嫁給了叔梁紇,後來果然就生下了孔子。所以在歷史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來營造的幸福家庭是很多的。

  我們看到在《了凡四訓》當中就有這段經文,後面了凡先生又繼續談到,「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前面我們看到根據《易經》這段經文,也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來敘述孔老夫子的家事。這裡就說到,孔夫子對於舜王的讚歎,你看舜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大孝子,大舜的德行就在於,他「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 。《六祖壇經》裡面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你看舜王真正做到了,所以他積的德「子孫保之」。這些話都是「至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真理。這是《了凡四訓》當中所說的一段話。因此,我們對於《易經》這句經文所說的道理,要能夠深信不疑。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如果這個家族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夠積德行善的話,這個家族一定會很興旺。「必有餘慶」,福報都留給後世子孫,一代一代去享。「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反過來,如果這個家族不知道行善積德,而只知道去造作殺盜、淫妄種種的惡業,那這種災殃同樣也會禍延子孫。所以師父上人在這幅墨寶當中,也強調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只有聖人才能夠真正懂得進退存亡,而且是不失其正。我們要把《易經》這句話深深的印在心裡,並且希望盡其一生都認真努力地去積德行善,去斷惡修善。

  今天的時候已經到了,這句經文我們後面還有一些內容要跟大家分享,就留待下一節課,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